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通贯古今。《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之作。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共294卷,洋洋洒洒共计三百余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元年。《资治通鉴》在文化方面也有记载。《资治通鉴》还有对历史的评论。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所认同。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通贯古今。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宋人朱熹评论: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于洛,往来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乎!博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即撰写《史记》的司马迁和主编《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因都复姓司马,所以被后人称为“两司马”。

·作品导读·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被后人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北宋时代,经过了中唐以来的长期混乱之争后,终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但同时,朝廷之上内政多弊,国土之滨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充满了朝气的时代,又是一个令人异常苦闷的时代,是个不断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贪婪软弱的时代。当时,上至君主将相、志士仁人,下至百姓黎民,多在寻找出路,考虑如何生活。于是,就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是不可变的;也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

而那些掌握着文化知识的文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范祖禹、司马光等,往往需要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力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的是有利于安邦治国,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也最具代表性。

鉴于《资治通鉴》原书的卷帙较富,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选择较好的选本《资治通鉴》作为入门读本。首先通观选本子目标节,以对所选之本的内容有所了解;其次以选本选文为主要阅读对象,兼及一些北宋以前相关载籍的相关内容;再次,正式读此选本之前,应以首读选本的《附录》为佳。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这部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作品概要·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之作。该书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共294卷,洋洋洒洒共计三百余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元年(959年)。记载了包括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内的十六个朝代前后共1362年历史。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为了迎合当时的封建思想与巩固封建政权,司马光才编写了《资治通鉴》,从而就决定了这部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依据他们的才能共分为五种:第一种是创业之君,比如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第二种是守成之君,比如汉文帝、汉景帝。第三种是中兴之帝,如汉宣帝等;第四种是陵夷之君,如西汉的元帝、成帝,东汉的桓帝、灵帝;第五种是乱亡之君,如陈后主、隋炀帝等。用司马光的眼光来看,最坏的便是那些乱亡之君,他们“心不入德义,性不受法则,舍道以趋恶,弃礼以纵欲,谗谄者用,正直者诛,荒淫无厌,刑杀无度,神怒不顾,民怨不知”,如陈后主、隋炀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对于乱亡之君,《资治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与谴责,以为后世君主所鉴戒。

《资治通鉴》对军事也进行了大量而又翔实的记载,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形象。凡是重大的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资治通鉴》都有详细记载整个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资治通鉴》在经济方面也有不少的记载,因田赋等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详尽的记载。《资治通鉴》在文化方面也有记载。从学术思想上来看,上至先秦的儒、名、法、纵横、阴阳五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主张,下及汉代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还叙述了佛教、道教的起源与流传,同时还涉及了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代表之作。从史学方面来看,从《汉书》到沈约的《宋书》以及唐代的修史制度都有记载。从科技方面来看,关于历代的历法是记载最多的,其他还有天文学、地理学、水利工程(隋唐大运河)、土木建筑(如秦长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等都有记载。《资治通鉴》还有对历史的评论。

·经典章节·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