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孩子的思想和批判精神

培育孩子的思想和批判精神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唯有用优秀的思想去浇灌孩子稚嫩的心灵,才会不断地培育孩子的思想和批判精神。因此今天,我认为培育孩子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对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也许,孩子的思考会形成自己的思想。

今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多元,不同的声音在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应该是一个成熟、开放、包容、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因为不同的声音在促进着这个社会更开放、透明,更合理、公平。可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在以统一的标准答案束缚孩子的自由探求和独立的创造。用统一、整齐划一的方式来教育,必然以扼杀孩子的个性和自由创造来追求共性,于是我们造就了“千篇一律”的人。孩子们是教育工厂流水线下的一个个标准化的产品,虽有整齐的“美”,却缺乏内在的灵性和个性,缺乏丰满的人物形象、人性之美。他们目光呆滞而缺乏灵动与生气,他们的智慧在无尽的接受和灌输间被遮掩,他们的生命在无休止的消磨中备受摧残。这是孩子们的悲哀,亦是教育的悲哀,更是社会、民族的悲哀!我们每个教师以及家长都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是获取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正如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说的一样:

受教育本来就不是在获取谋生工具,而是在经营一个获得更有收获,更有意义的生命,因此,我们可能定下的终极价值只是在于生命过程的本身。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个体生命获得完满健全地成长。而个体生命的完满健全成长,我以为在于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是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和优秀的思想的,如此,才能获得个体生命的丰盈和健全。一个有意义的生命,是需要不断地探求和超越,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实现。它超越了最基本物质的需求,超越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的需要,向着人性的完满进发,去触摸生命的高度,去追求自我的真正实现,从而找寻人的价值和意义。思想,唯有用优秀的思想去浇灌孩子稚嫩的心灵,才会不断地培育孩子的思想和批判精神。

只有具有深刻睿智的思想,才能促进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生命的成长。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就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最终推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教育是一种价值的引领和知识的自我建构”,启迪智慧,促进孩子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智慧来自人的思想,思想是智慧的泉源。因此今天,我认为培育孩子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对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古人说:“不唯书,不唯上。”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一个人应该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思想”。不要盲目相信一切,尤其是书本和权威。当我们面对书本和权威的时候,我们既心怀谦恭,同时又应该不断地追问,尊重而不盲从,质疑而不自大。如此,我们才会获得生命中的最大限度成长。迷信书本和权威,实际就是僵化了自己的思想,禁锢了自己的灵魂。“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跪着看他。”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如果迷信书本和权威,就蒙蔽了孩子清澈、明媚,善于发现的双眼;就禁锢了孩子灵活的,充满了奇思妙想,善于思考的大脑;就束缚了孩子灵巧的,善于创造的双手;一句话,就禁锢了孩子自由而敞亮的心灵。孩子是一张素白的纸,在给予孩子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不要停下你思考和探究的脚步。也许,孩子的思考会形成自己的思想。深刻的思想都来源于最初的思考,并一以贯之,深入探求,最终绽放出绚烂的智慧之花来。思考,是思想的萌芽,它娇嫩而柔弱,正是这娇柔的嫩芽,才是一切生长力量之源。或许,这些思考和思想还不够深刻和全面,但这有什么关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孩子在不断地探寻和追问中,说不准一个伟大的哲人、思想家就在老师、家长的培育中悄然地诞生。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坚守教育的力量之源。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是孩子获取知识营养、人类文明成果的媒介,但是,书更应该是启迪我们思想,增进我们智慧的良师益友。告诉孩子,读书,当“切记体察”,当不断追问,当不断投去审视的目光。如此,孩子的思想萌芽将会在书海的畅游中悄然萌生。

以平等的视觉去观察,以自己独立的视觉去审视,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孩子会看得更宽,望得更远。对于儿童来说,当他获得一种知识和价值引领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时,就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极大的愉悦。因为,这种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给予和接收,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探究,有自己深刻的体验和情感共鸣,其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忆将是多么深刻而持久。其犹如一泓清泉,将充盈孩子的内心,滋养孩子的生命,激荡着孩子的创造与才情。

我们不仅应当告诉孩子不要迷信书本,还应该告诉孩子不要迷信老师、家长,以及一切权威的尊者。成人站在孩子面前,可能比孩子有更多的知识经验,但我们不能就此对孩子指手画脚,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奴役孩子;不是在培养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充满生命的人,而是在豢养一只听话的“小猫”“小狗”。正如杜威所说:

硬要指挥或者灌输什么给孩子是不会成功的。忽略了这个事实,就可能导致扭曲或败坏人性。

孩子的个体生命如果要想得到完满的成长,必须激发孩子的创造,让孩子在创造中涌动着生命的激情,去追求自我的实现。而孩子的创造,很大程度上来自对现实世界深刻的体察和独立的思考。一个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孩子,是不可能拥有巨大的创造力的。可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不违背意志,不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孩子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时,我们有时会板着一张学究和权威的面孔,对孩子苦口婆心地教导、训斥一番。家长们,不要把我们的意志和思想强加给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对一件事的处理,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有自己的价值和判断。孩子的思考和思想也许稚嫩,但正因为稚嫩,才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思考,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那么,我们在给予孩子知识和思想的营养滋养时,还要学会适当地给予孩子断奶。灌输思想的结果也许会培养一个乖顺听话的孩子,但是,当某一天,不同思想的介入,价值的混乱会让我们的孩子茫然无措,以前价值体系的崩塌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毁灭力量,困顿、迷茫、盲从也就在所难免,他们会认为我们成人虚伪而狡诈。如果孩子能穿透层层的迷雾,看到前方熹微的晨光,亦算一件幸事,但是,恐怕很多的人终其一生,都只在家长灌输的思想和自我意识的苏醒中挣扎、消磨,生命由此黯然失色。如此,我们走进了教育的死胡同。我以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成全。用我们的思想启迪孩子的思想,我们就在成全一个蓬勃而跃然的生命。培育一个独立、自我,不断自我实现、超越的人,首先就应当培养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的培育,关键在于我们家长的细心呵护,少点棒喝,多点宽容和鼓励。孩子是一个幼小的个体,是需要不断成长的,他的思考和思想是稚嫩的,但这绝不是我们可以强加意志、灌输思想的理由和借口,我们应该做的是给予孩子一个价值的引领,让孩子去完成精神、思想的构建。

不唯书,不唯上,培育孩子的思想,还需要批判的眼光。今天,我们的教育虽然有巨大的进步,但是,离我们理想——完满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灌输,是我们深恶痛绝的,但是,灌输在我们今天的课堂和教育中,还是普遍地存在着的。灌输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盛装知识的器物,而不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君子不器”,是的,当人沦为了知识和思想的器物,人就没有了生命的热度和力量。忽略孩子的个体生命成长的教育是不能称为教育的。培育孩子的思想,除了知识的给予为孩子的思想积累储备,还需要我们师者和家长的教育引导,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怀疑一切”说法,看似极端,实际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独立地思考,批判地审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在孩子的生命中是流动着的鲜活的血液,给予孩子不断的营养,帮助孩子获得成长。而我们今天教育中的灌输,机械地训练获得的知识,只是杂乱地堆砌和重叠,没有怀疑,没有审视,没有引起孩子批判地接受,这样的知识,归根到底是死的知识,他堵塞的是孩子的灵性和生命的潜能。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今天教育低效和痛苦的根源之一。教育引导孩子用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和审视,切记不要让孩子为批判而批判,为反对而反对。如果这样,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扭曲的怪圈,那不叫批判,叫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大和狂妄。批判,是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必须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判断,不是漫无目的,不是随兴而至,而是建立在对事物和现象深入的体察,细微的洞悉,深刻的理解基础之上的。这样用批判的眼光获得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思想,否则,就仅仅是对一个事物的不同看法而已,或者说,就是一些胡思乱想。

家长们,也许你养了一个乖巧的孩子,处处听话,让你感觉无比的幸福,但是,这样的孩子,你得注意培育孩子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否则,孩子的生命缺乏明显的钙质。也许,你养育了一个有自己思想,“倔强”的孩子,“倔强孩子万岁”,那么,就好好培育孩子的思想和个性的发展吧!这样的孩子,我相信,他的整个生命历程将是精彩而生动的。

培育孩子自己的思想,在当下的教育尤显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