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儿发热后下眼皮变暗

婴儿发热后下眼皮变暗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的体温比成人略高,正常体温(腋温)为36~37.4℃,一昼夜之间,有生理性波动。腕部靠拇指指侧的桡动脉是最常采用的部位,其次是颞动脉或颈动脉。测量时可将手放在学前儿童胸、腹部,或直接观察呼吸时胸腹起伏次数,一起一伏为1次呼吸,测1min,记录结果。如果双耳均需用药,在滴完一侧几分钟后再滴另一侧;对学前儿童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

(一)测体温

体温表是用来测量体温的仪器,又叫体温计。体温计常见的种类有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可弃式体温计等。水银体温计是由玻璃制成,里边装有水银,水银遇热上升到某一刻度,就是体温的读数。学前儿童的体温比成人略高,正常体温(腋温)为36~37.4℃,一昼夜之间,有生理性波动。

1.测量方法

体温测量方法有三种,分别为腋下测量法、口腔测量法和直肠测量法。腋下测量法既安全又卫生,是最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

测量前,先要查看体温表的水银线是否在35℃以下,查看度数时,用一只手捏住体温表的上端(即没有水银球的一端)使表和眼睛平行,轻轻来回转动体温表,就可清晰地看出水银线的度数。如果水银线的度数超过35℃,可捏住没有水银球的那一端,向下向外轻甩几下,使水银线降到35℃以下。测量时先擦去腋下的汗液,然后把体温表的水银端放在儿童腋窝中间,水银端不能伸出腋窝外,让儿童屈臂夹紧。5min后取出,读数、记录。

2.注意事项

测体温最好在儿童进食30min以后,安静状态下进行。体温表使用后,要用75%的乙醇消毒,准备下次再用。对于发热的儿童,每1~2h可测一次体温,待体温正常后,每日可测两次体温。

(二)测脉搏

图6-1 桡动脉测量法

1.测量方法

凡是靠近骨骼的表浅大动脉均可作为测量脉搏的部位。腕部靠拇指指侧的桡动脉是最常采用的部位,其次是颞动脉或颈动脉。测时可用示指、中指指端轻轻按于桡动脉、颞动脉或颈动脉处(图6-1),压力大小以清楚触到脉搏为宜。一般情况下测30s,测得数值乘以2,脉搏异常者应测1min。正常脉率为:新生儿120~140次/min;1~5岁90~120次/min;6~9岁80~100 次/min。

2.注意事项

脉搏受活动、哭闹、情绪变化等因素影响,为减少误差,应在儿童熟睡或安静时测量。

(三)测呼吸

1.测量方法

测量时可将手放在学前儿童胸、腹部,或直接观察呼吸时胸腹起伏次数,一起一伏为1次呼吸,测1min,记录结果。若因种种原因,呼吸微弱,可用棉线放在鼻孔处观察吹动次数。正常呼吸频率为:新生儿40~45次/min,1~5岁25~30次/min,6~9岁20~25次/min。

2.注意事项

呼吸频率受运动、啼哭、精神变化等因素影响,应在儿童安静时测量。

(四)翻眼皮

1.方法

翻上眼皮:让儿童向下看,用拇指及示指轻拉住上眼皮中部皮肤,在示指向下压的同时,拇指向上卷,即可将上眼皮翻转。

翻下眼皮:让儿童向上看,用拇指向下牵拉下眼皮即可。

2.注意事项

翻眼皮前操作者要洗净双手。

(五)滴眼药

1.方法

(1)眼药水滴用法

滴药时用左手示指、拇指轻轻分开儿童上、下眼皮,让儿童头稍向后仰,眼向上看。右手拿滴药瓶,将药液滴在下眼皮内的结膜囊内,每次1~2滴。滴药后,可以轻轻提起上眼睑,防止药液马上流出来。然后让儿童轻闭双眼2~3min。

(2)眼药膏涂用法

可将装在软管内的药膏挤出少许,自双眼外侧(颞侧)轻轻挤入眼皮内,合起上、下眼皮,用手轻揉数秒钟,以助药膏在眼内扩散,然后用消毒棉球将溢出的药膏擦掉。

2.注意事项

滴眼药前先核对药名、用药时间、儿童姓名;操作者要洗净双手,若儿童眼部有分泌物,可用干净毛巾将分泌物擦净;若是刚从冰箱内取出的眼药水,要在室温下放一会再用。

(六)滴鼻药

1.方法

(1)协助患儿擤出鼻内分泌物,清洁鼻腔。

(2)让患儿仰卧,肩下略垫高,头突出床沿向后仰,或取坐位,背靠椅背,头后仰,鼻孔向上。

(3)在距鼻孔2~3cm处将药液滴入鼻孔,每侧2~3滴,轻轻按压鼻翼,使药液均匀接触鼻腔黏膜,并进入鼻道。

(4)滴药后保持原姿势3~5min。

2.注意事项

滴药后提醒患儿暂时不要擤鼻子,滴药后药液可流入咽喉部,儿童会因药液的异味而感到不适,可用温水漱口。

(七)滴耳药

1.方法

(1)让患儿侧卧,使病耳向上,用消毒棉球轻轻擦净外耳道分泌物。

(2)一手轻轻向后下方牵拉耳郭,使外耳道变直,另一手将药液沿外耳道后壁滴入2~3滴,轻揉耳屏,使药液充分进入耳道深处。

(3)让患儿保持原姿势5~10min。

2.注意事项

若刚从冰箱内取出滴耳液,要在室温下放一会儿再用,否则会引起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如果双耳均需用药,在滴完一侧几分钟后再滴另一侧;对学前儿童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

(八)喂药

1.方法

(1)给儿童喂药,可将药片研成细小粉末,放在小勺里,用温开水或糖水调成半流质状。

(2)将患儿抱在怀里,使其呈半仰卧位,头部稍高些,在其胸前围上小毛巾,适当固定其头、手、脚。

(3)用手捏住患儿的下巴,把小勺从孩子的嘴角伸进去,轻轻压住他的舌头,趁其上腭往上抬时慢慢将药喂下,待其将药咽下去后再取出小勺,松开下巴。

(4)喂完药后,喂点糖水或奶,免得药物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

2.注意事项

对3岁以上的儿童,要鼓励他自己吃药,不要吓唬他,不要捏着鼻子硬灌,也不要把药掺菜里,饭菜变了味不仅会引起呕吐,还会影响食欲,儿童大声哭叫或吸气时不能喂药,以免发生呛咳;如果儿童服药后不久吐了,则应视情况补服药物的半量或全量,以免因药量不足而影响治疗效果。

(九)简易通便法

1.肥皂条通便法

将普通肥皂削成圆锥形,蘸少许温水以增强其润滑度,而后轻轻塞入肛门,利用肥皂的机械刺激,引起排便。

2.开塞露通便法

开塞露内装甘油。使用前将管口的瓶盖拧开,挤出少许液体,先润滑管口,然后轻轻插入肛门,再挤压后端使药液射入肛门内,起到润滑作用。让儿童尽量憋一会再排便。

3.手抠干大便法

若儿童长时间不能排便,多量干硬大便堆积在直肠内,用以上方法通便都无效时,可戴橡皮手套,用油脂类润滑手指,轻轻插入肛门,一点一点抠出积存在肛门中的硬粪块。

(十)冷敷法

冷敷法可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减轻疼痛;制止炎症扩散和化脓;降低体温。

1.方法

将冰袋用毛巾或布套包裹后置于所需部位即可。通常将冰袋置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将在冷水或冰水中浸湿的毛巾拧成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敷于局部跌撞处或前额部,每隔3~5min更换1次,连续15~20min(最好有两块毛巾交替使用)。

2.注意事项

(1)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变色、感觉麻木现象发生。如有,立即停用,以防冻伤。

(2)冰融化后应及时更换;注意冰袋有无漏水或移位,毛巾布套湿后要及时更换;用毕将冰袋倒挂晾干,充气后拧紧盖子保存。

(3)前胸、腹部、后颈禁忌冷敷;对冷刺激敏感者不宜冷敷。

(十一)热敷法

热敷法常用于保暖、解痉、消炎、止痛、减轻充血等方面。

1.方法

将温度适宜的水(水温不超过60℃或不烫手)灌入热水袋内,灌入量为热水袋容量的1/2~2/3,逐出袋内气体,拧紧盖子,擦干。将热水袋倒提,挤压、抖动,检查确无漏水后,装入布套中或用毛巾包裹,放在所需部位。无热水袋时也可用葡萄糖空瓶或塑料壶(瓶)代替,只要遇热水不变形、不漏水就可以用。施热时间一般不少于20~30min。

2.注意事项

(1)热水袋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及时更换热水以保持一定温度。

(2)软组织扭、挫伤3d内勿使用热水袋;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化脓时忌用;急性腹部疾病未明确诊断前勿用。

(3)热水袋用毕,将水倒尽,倒挂晾干后,往袋内充气并拧紧盖子,保存于阴凉处。

(4)热敷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因学前儿童往往不能很好合作,要慎防烫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