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着就是幸福
七班 李子峰
回忆意味着衰老,但回忆又让人年轻,尤其是那终生魂牵梦萦的中学岁月。谨以此文献给我中学时代的同学!献给我敬爱的老师!
——题记
铭记母校,珍藏岁月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生命的诠释,也是生命的写照;“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生命的宣言。
神州,塞北;北岳,浑河。
1974年初春,乍暖还寒。
时间可以淡忘,岁月可以漠视。在浩瀚星 空的烟云间,在广袤时空的红尘里,在寒来暑往的易节中,在涓涓溪流的浑河北岸边,曾经生存过这样一些平凡的普通农家子弟。
人生偶然,生命必然。
这些十四五岁的农家子女,他们来自浑河北岸的六个人民公社,聚集在地图上无法企及的一所农村高中——蔡村高中。在这里,他们相逢、相识、相知、相惜。他们是高五班、高六班和高七班的学生。
对成人的世界,他们知之不多;对时代的背景,他们也不太懂。“求学明理,长大成人”是他们最初的理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他们朴素的求学目标。
校园坐落在蔡村村东南公路旁边,土坯围墙内的六十多亩土地便是学校。步入校园南门,驻足操场北望,映入眼帘的是学校主体建筑:两排教室整齐排列,教室后是一块块方田菜地,菜地的北面是两排学生宿舍。校园西墙边,由南向北分别是:青砖大烟筒、伙房、厕所和西北角的水房。第二排教室的西面是一个可容纳三百人的小礼堂。校园四周的北方钻天杨,环绕校园护卫着校园的恬静。在宁静的乡村读书,享受着清纯的空气,静听春鸟秋蝉的啼鸣,夜晚望月看星,静心修性,养德培业,这无疑是那个时代赋予我们最美好的时光,想来都让人陶醉。
每月7元的伙食费,日复一日的小米和玉米主食,氯化钠、氢二氧煮白菜加土豆的营养,便是中学时代的伙食。令人难忘的是周六放假前午饭的那一对白面馍馍,大家大都不舍得吃,空腹徒步带回家。
我们经历了“反潮流——白卷英雄张铁生”和“反潮流小将——黄帅”的年代,“读书无用论”的思潮瞬间使我们的“大学梦”变得支离破碎。但远离县城的喧嚣和困扰,农村高中基本上按部就班,上课读书,井井有条。
永怀师恩,学会感激
老师,永远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和心中神秘的大佛。他们是知识的化身,睿智的代表,天下最有学问和最富有的人。文化名人王梓坤说过:“人世间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最崇高、最纯洁和最持久的,莫过于师生情谊,它充满着爱抚、希望和感激。老师以自身的榜样激励着我们,以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指导者我们,并且在困难的时候,向我们伸出援助的手。师长如巍巍高山,令人敬仰;如涓涓春水,令人神往;如兰桂之香,宁静淡泊,令人洁身自好。所以说:天道无穷,师道也是无穷的。”
怎能忘,班主任刘玉树老师,他聪慧敏思,教学一丝不苟,关爱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他属于那种聪明绝顶,无师自通的人。他好学钻研,师古人,学鲁迅;讲《论语》,发忧思。做人无媚俗之态,他讲话率直,儒雅谦逊。他才华出类拔萃,造诣深层出众。恢复高考后,他是浑源家喻户晓的名师。
“行如风,站如松”的化学兼体育老师高俊峰,教我们时他已年过花甲。他身材高大瘦弱,但精神矍铄,双目奕奕神采。据说他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的亲信,任坦克团上校。他喊操时的声音,站如松,坐如钟的挺拔形象,让我们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军人。而更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是他化学实验的娴熟操作和演示,让我们大饱眼福,耳目一新。科学是什么?始于高老师。
慧心聪明,擅长绘画丹青的物理老师韩振欧,他性儒雅,讲课时声调平和,多才多艺。他自装晶体管收音机,一块木板上,边点缀着晶体管、电阻、电容,便收听到电台的节目。学生们坐在这块神奇的模板旁,倾听着中央广播电台的节目。更称奇的是:他是花鸟鱼虫的画师。过春节时,我们曾请他画过窗花,那是哪个时代的我们的荣幸。在蔡村高中,他培养了众多的乡村画师。他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学的老师。他画盖浑源盆地,领家乡美学数十年。看到他刻蜡版的美术字,我们才真正明白《红岩》小说里革命者印刷宣传报的才智。
文采飞扬,妙语连珠的语文老师王道圣,每次校会,他一出场,会场便会欢声雷动。记忆中,王老师博闻强识,妙语天下,知人论事,往往高谈微中。即使是批评学生,也是诙谐幽默,妙语连珠。有一次,他笑眯眯地批评一位淘气的学生。他批评道:“x x呀,你这孩子,正事不干,就会调皮捣蛋。说你不改,你还要龇牙咧嘴!”于是,课堂上笑声一片。王老师声调之悠扬顿挫,声情并茂之韵律,语气亦庄亦谐,吸引着学生,使我们终身铭记。甚至是几十年后,学生都会模仿其雅趣,成雅俗共赏之佳话。
讲解清晰的数学教师王与功,山阴县人,据说他是明朝万历年间东阁大学士、首辅大臣王家屏的后代。他重视课堂秩序,上课时如有交头接耳者,他会当即制止。同学们既敬他又怕他,他发脾气时,意气自雄。记得有一次数学课上,一位同学迷上了《封神演义》,王老师发现后,他手上的粉笔头先是呈抛物线轨迹直奔看书的同学,然后健步夺书。捕获书后,他先是阅读哼哈二将之描述,然后生气讲道理。全班吓然,教室里霎时鸦雀无声,在接受着老师的批评。他的课上,我们总是凝神敛气,教室宁静,只听他字斟句酌,滔滔不绝。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徒手画的圆,比用圆规画得还准确。我们啧啧咋舌,内心敬佩。
其时人们称王道圣、王耀武和王与功和赵杰四位老师为浑源教育战线上的“三王一赵”,来表达对他们才华的敬仰。倡导讲普通话,通俄语、英语的王耀武老师,他是山大俄语系的高材生,英语是他的第二外语;操着浓重繁峙口音的校长、政治老师张建功,他总是微笑着,和蔼可亲……
学生往往记着的是那些才华横溢的老师,但同时也铭记着那些默默无闻,但佛性十足的厚者。孙启业老师便是这样的长者。他情之真、童心充溢,让人终生难忘。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内涵。他潜心钻研,默默无闻,玉壶冰心。正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诠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使我铭刻在心的是:1975年学校语文教师轮流在各班宣讲以“儒法斗争”和“批林批孔”为主题的古文材料,他们各具特色的讲课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刘玉树老师讲《论贵粟疏》,他讲解娴熟流畅,论证缜密。王道圣老师讲《子见南子》,声情并茂,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赵杰老师讲《廉颇蔺相如列传》,他博源富瞻,一表人才,腼腆文静,但讲起课来,字字珠玑,句句哲理。张维序老师讲《陈涉世家》,他讲课音域宽厚,分析透彻。他们不同的风格,渊博的知识,妙趣横生的讲解,使我们大开眼界,受益终生。
“开门办学”是时代的产物,其实当时我们知道的不多,但为了学以致用,课外兴趣小组的探究确实拓宽了我们的视眼,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和才干。记忆深刻的是高一夏季在毕村一周的支农劳动,老师们自办了几期“快报”。我们跟着韩振欧老师学习如何缠“三十六槽异步电动机”,去神溪水库学习和实践;蔡恒元老师讲“化肥和腐殖酸类”,使我们知道化肥的制作流程和化学反应,带我们参观化肥厂;物理老师王建华创办塑料厂,我们经常学习操作压模机,增强了动手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蔡中,我第一次观察高俊峰老师给我们演示镁在氧气中燃烧,明白了“化学变化”的意义;张建功、文平老师宣讲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我第一次明白了许多哲学道理;孙启业老师的《世界历史》,使我第一次知道“巴黎公社”和《共产党宣言》……多少个第一次睁眼观望,多少个第一次心灵的启发,多少个第一次兴奋不已,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就是我亲爱的老师们!
1976年1月8日告别了我们敬爱的共和国总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周恩来,带着忧伤,同学们在依依惜别中结束了二年的农村中学岁月,开始了人生的跋涉。
问道求学,亲师敬友
同学们回到家乡,投入到火热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在二年多的农村劳动锻炼中,同学相惜牵挂,或遇熟人探问佳音,或登门拜访畅想未来。记得好友同窗麻庄村李兄秉祥来我家给我拿来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我倍感激动。他还告我他正在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微积分手稿》,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智者,也难怪李秉祥77年冬恢复高考的第一次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辽宁财经学院(今东北财经大学)。理想是风帆,是驶向人生彼岸的航标。古人有“见贤思齐”,生活中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箴言。1978年,同学郭福周、王伟国在浑源中学复习了几个月,参加了第二次高考,分别考入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师范学院。校友王华、邢思福、赵顺、郭志坚等都考上大学。他们的上大学对我触动很大,我于1979年初春,在恩师刘玉树的多次催促下,放弃了做民办教师,毅然进老师所带的二中高考班补习,这一年我考入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师专英语系,也成为恢复高考后家乡第一个考上外语专业的学生。1980年又有尚兴娥同学考入山西大学。现在想来:师生渊源、同学渊源是个人发展的积极动力。正所谓:“近朱者赤”,也就是老百姓所说:跟着好人沾光的道理!时至今日我最推崇的一句话是:亲师敬友问道求学是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最好的办法。蔡村高中七班的同学先后考入中专的有:李维喜、李守德、刘恒旺、范艳阳、赵忠国、高林、石秀忠、栗锡铭和孟海文九位。参军后考入军校的有:杨建中和李秀明。参军的有:侯林田、刘天顺、范天启、侯亮、刘永胜等。即使是到了八九十年代,一个班有16位通过高考也是很不易的事。我认为:我们曾幸福地与蔡村高中相遇,与优秀的老师幸福地相遇。七班的同学真诚好学,崇拜恩师;七班的同学积极进取,聪慧敏行;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善行慧远,高瞻远瞩。当时,我们曾称李秉祥为“二β(伽马)”,称郭福周为 “ω(奥秘噶)”,称王伟国为“孔老二”,来表达同学们对他们才华的敬仰。我们的班主任刘玉树老师是八十年代浑源县高考教育的领军人物,他一度是浑源教育家喻户晓的优秀教师。我们有机会聆听享有“三王一赵”美誉的优秀教师的教诲,他们是浑源教育界的精英,是学生和家长最敬佩的教师。关键是我们遇到了一位懂教育且仁爱宽厚的校长——张建功老师。
1977年冬,关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再次打开。对整个民族来说,它意味着更深远意义的复苏和新生,而对于同学们而言每个人的命运也由此改变。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 我们赶上了时代的变迁和拨乱反正;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母校的博爱,滋养着我们欢乐的明天!
奋发上进,种德培业
恍然间,三十六年过去了。
“二β(伽马)”李秉祥虽然没有成为化学家,但他已是当代知名的经济学家。现任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与证券投资学院副院长,任校MBA中心教授,中国资本研究所所长。承担国家计划重大科研课题,科研项目十几项。主持国家财政部、辽宁省重大科研项目。他撰写国际和国家级论文50多篇,著作(专著、译著、教材)20多部 。
“孔老二”王伟国虽然没有成为国学大师,但他践行儒家治国之道。一路走来,凭借渊博的知识,谦德智慧的品性,“一支笔”的写作才能,有口皆碑的政绩,从市宣传部的理论科长到副部长,从市矿区区长到左云县县委书记,现在已成长为市级主要领导,任大同市副市长,正是:为官一任,造福百方。他在国家级报刊和省级报刊发表文章多篇。
“奥秘噶”郭福周虽然没有成为物理学家,但聪明过人,正直笃行。2003年发表国家级论文“多孔砖砌体的施工”, 国家级论文数篇。由于工作突出,业务能力强,于2004年出任大同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
“才女”尚兴娥山西大学哲学系学士毕业,后就读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现任山西财经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级论文十多篇,论著多部。
从戎走来的部队师级领导——杨建忠,天性腼腆,其时同学称其“杨大女”(性温和)。高中毕业后参军,后读军校,升任军队师级领导。
在县域中,刘恒旺任城建工程师,侯林田任乡武装部长,李守德、刘天顺任乡干部,李维喜在信用社工作,范艳阳任县医院主治医,赵忠国、高林、石秀忠、栗锡铭和孟海文从事教育事业,王建红在盐业公司工作,李胜任乡农机管理员。
在农村的大部分同学中孙政第一个办乡村超市,田迎春在县城开商店,刘金兰、杨宏奎、辛文艺等同学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刘有贵木工手艺精湛,一边种地,一边包工,田宝胜一直经营饭店,生意红火,范天启、张贵、赵武在外地煤矿工作,熊海元、祁云在文庄村一边种地,一边养奶牛,办牧场。
在外地工作的有:李秀明在秦皇岛市公安局工作,陶玉玲在朔州神头电厂工作,侯亮在辽宁锦州工作,李建新在朔州银行工作,还有二十多位同学一直在乡村创造财富。
秋去春来,转眼间我从事高中英语教学也有三十年的光景。虽无所建树,但也充实,唯有师生情,促我上进;唯有同学情,促我更新;唯有一腔永志难忘的感恩,奉献于那些曾经爱过我、帮过我、支持我、信任我的人—— 师长、同学、朋友、同事、前辈和爱人之前。有了你们才有我平凡而又平安的人生,在你们爱的浸润中面对屈怨挫跌,虽百折而不悔不怨,不萎靡不沉沦,皆因你们和煦的春风温暖着我。感激善缘!感恩老师!
“仁者爱人”,爱过我的人们,我爱你们!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于太原市文华苑B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