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的“石头城”
南非的土著黑人把这种建筑物叫做“津巴布韦”,意思是“可尊敬的石屋”,或者“石头城”。
津巴布韦共和国现存的大小石头城遗址有200多处,其中最大的一处在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公里处,占地7.25平方公里,通常称它为“大津巴布韦遗址”。
大津巴布韦遗址坐落在三面环山、风景优美的丘陵地上,北面是波光粼粼的凯尔湖。全城所有建筑几乎都用长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岗岩石板垒成,不用胶泥、石灰之类的粘合物,砌得十分严整牢同,浑然一体。全城可容纳10万居民,它无疑是当年黑非洲最大的城市。
石头城由三大部分构成:椭圆形的大围场(王城),山顶堡垒状的卫城,以及这两者周围的平民区。大围场依山傍崖而建,城墙周长240米,高10米,城内面积4600平方米。东南墙外还加筑了一道与城墙平行的石墙,长约百米,两墙之间,是一条宽仅1米的阴森甬道,只要你走进甬道,就会产生恐怖的感觉,似乎有一股压迫人的力量紧紧地向你袭来。甬道终端,则是一座直径6米、高约15米的圆锥形实心塔。
城中心有一个周长90米的半圆形内城,可能是最高统治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内外城的一组组建筑群均筑有小围墙,曲径相连,错综复杂,门、柱、墙、窗都装饰着浮雕图案,估计是后妃、王室人员的住所。
据估算,仅城墙所用石料就达1.8万立方米,足够建造一栋90层的摩天大楼。
走出城门,有石阶通向100多米之上的卫城
卫城是整个遗址的制高点,墙体原来的高度大约7.5米,底厚6米。正面有门通大围场,背面是悬崖绝壁。堡内有石头垒砌的小围墙,将建筑物分割成一块块,其间通道繁复,有如迷津,建筑与雕饰之精美并不在王城之下。因此,也有人认为,卫城才是国王视事、居住的地方,而大罔场,居住的不过是圈王的三宫六院罢了。
大围场和卫城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建筑物遗址,墙基纵横,结构多样,估计有作坊、货栈、商店、铁矿坑、炼铁炉、住宅、水井、水渠、梯田等等,显然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平民生活生产区。
津巴布韦的发现,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
首先,谁是津巴布韦的主人?
一些目空一切的欧洲人认为,非洲土著居民文化低下,生产落后,只习惯于住泥做的小屋,这样高大宏伟的建筑,这样高超的工艺水平,不会是他们的作品。他们认为,公元前的腓尼基人,曾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定居于津巴布韦,创建了这一系列的石头城。或者,是以后的欧洲人或者阿拉伯人在这里建造的。
1906年,苏格兰的考古学家马吉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说:“这些遗迹,是非洲人分成许多阶段完成的,而且这些建筑物虽说并不古老,但大多数可追溯到14~15世纪以前。从这些遗迹挖出的遗物告诉我们,这些物品的样式与制作方法都是典型的非洲型,其次,建筑物内部居住空间的格局,也是非洲式的。”
到1931年,以考古学家汤普逊为首的英国学术振兴会调查队,也发表了“非洲主人说”的报告书。
特别是八只“津巴布韦鸟”的出土,给“非洲主人说”以强有力的证明。这种鸽头、鹰身、鳄爪的鸟,是非洲一些土著部落的图腾,而与欧洲文化毫无关系。独立后的津巴布韦把这种鸟印制在国旗上,作为祖国的象征。
此外,通过C14测定表明,石头城遗址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6~8世纪,这既与早到的腓尼基人无关,也与晚到近一千年的欧洲人无关。
现在,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非洲的土著居民才是津巴布韦真正的主人。
其次,津巴布韦的建筑水平,也使人迷惑不解。
任何一个津巴布韦建筑群,都是使用大小一定而且雕凿平整的大块花岗岩砌成。线条整齐划一,图案鲜明,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使用灰浆和胶黏物,但砌得极为坚固严密,接缝处连薄薄的刀片也难以插进。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它却依然如故。这需要较高的几何学、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和极其精良的施工水平。
仅仅大津巴布韦石头墙,所用巨石至少有90万块。加工花岗岩石块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当年的非洲人,是怎样完成这样浩繁的工程的?
第三,津巴布韦的建筑风格和用途,更加神秘莫测。
特别是那座圆锥形的塔,底部直径6米,顶部直径2米,高达20米,既没有设置进出口,也没有发现塔下通道,想瞧一瞧塔内究竟的人,便只有从塔外攀登了。
更叫人惊奇的是,里面是实心的,只是堆放着一些石头。它是干什么用的?学者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它像个生殖器,是某些部族生殖崇拜的象征;有的说,它像个观察远方动向的哨台,但又没有可供上下的阶梯;还有的说,它旨在炫耀部族和酋长的力量,但也没有任何根据。
不仅如此,其他建筑物的布局和做法也很古怪,把它们叫做“卫城”或者“神庙”、“王宫”,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猜测。欧洲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它已是一片废墟,它实际上是作什么用的,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