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远古时代的核战场

远古时代的核战场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座“核反应堆”的构成非常合理。比如说,目前的探查结果表明,这个“核反应堆”占地有几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核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却仅仅局限在反应区周围40米之内。面对这一切,科学家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核反应堆”的存在,将它写进了教科书,并进而研究它在核废料处理方面的价值。

远古时代的核战场

实际上,地球上的许多地方,都可能是远古核爆炸的遗迹。

在巴西荒芜的丛林里,人们发现了一座巨大的“破璃山”,它完全黑色,通体光亮,像打了蜡的黑色象牙一样。很明显,这是“托立尼提物质”。当代第一颗原子弹“托立尼提”号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时,沙漠中的沙就因为几千度的高温而熔化,凝固成了这种玻璃状物质。

美国的物理学家和核弹头专家荷西·艾拉干博士断言:巴西的玻璃山就是一万年以前的一次核爆炸所造成的。

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一座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建造的古代都市,街道纵横交错,规划整齐,建筑物全部用土砖砌成,和现代的砖砌墙体一模一样。城里有稠密的住宅区,宽阔的会议室,设施齐全的公共浴池,以及巨大的粮仓。完好的下水道系统通向千家万户……

可是有一天,它的居民突然神秘地猝死,未死者也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而给我们留下了这座气势恢宏的“死者之丘”。

科学家们在废墟中发现了许多爆炸的痕迹,在一个爆炸中心1平方公里的半径内,所有的建筑物都碎为齑粉。遗址中的残片瓦砾表明,它们禁受过1400~1500℃的高温,而这种高温,是当时的冶炼条件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不仅如此,这座古城的残垣断壁,看起来很像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长崎,地面上残留着遭受冲击波核辐射的痕迹,仆地而卧的死者遗骸中都含有足以与广岛、长崎核袭击死难者相比的辐射线含量。因此,有人认为,这座古城是毁于一场原子弹袭击。

在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地表同月球的地表极其相似,断层裸土,满目荒凉。更使人惊诧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的居民开始凿空石层,建成了一座座可供上万人居住的地下城堡。城堡梯阶而下,有的深达13层。整个地区,像这样的地下城镇不下36座,每座城市都有“通气井”,城镇之间的地道四通八达。估计在危机期间,可同时容纳30万人逃遁到地下。

使人大惑不解的是,他们到底在躲避什么?

是躲避敌人的地面部队吗?不是。因为占领者一旦堵塞了通气孔道,就可以使整个地下城市窒息。

是害怕敌人的空袭吗?也不完全是。躲避一般的空袭,一层、两层深的掩体,也就够了,用不着潜伏到13层之深的地下。

按照现代常识来想象,他们是在躲避一场核战争。而当我们目睹了卡巴德奇亚经高温破坏的奇石群的荒凉景象之后,我们不得不相信:这正是核战争的战场。

在印度靠近马拉巴海岩附近的坎赫里,有大约87处岩穴,在德克汉高地边的琼纳尔,也有大约150个洞穴,这些耆那教徒于公元前500年建造巨大工程,历来备受关注。有关它建成的传说是这样的:天神的儿子们,在与西部前印度的最古老民族为鲁斯打仗的时候失败了,于是他们非常聪明地撤回到预先准备好的洞穴里。

他们是谁?为什么称他们为“天神的儿子”?再想一想,他们的威胁来自哪里?地面战斗的威胁不足以让他们无处藏身,所以有人说,对他们的威胁显然是来自天上二。

奥克洛是非洲加蓬共和国一个矿区的名字。根据官方协议,法国政府每年从这个矿区进口实现该国核计划所需要的铀。

1972年7月25日,法国原子能协会前主席弗朗西·比兰博士向法国科学院报告:法国的一家气体扩散工厂惊奇地发现,从加蓬奥克洛铀矿进口的铀,早已被一个核反应堆使用过。一般铀矿中的铀(铀235)含量都在0.7%以上,而这批铀矿中的铀含量还不到0.3%。

开始,这些发现很让人迷惑,因为使用天然的铀是不可能使核反应堆越过临界点而发生核反应的,除非在特殊条件下,加入了石墨和重水。但在奥克洛及其周边地区,这种条件从来都是不可能具备的。

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法国的科学家们立即奔赴加蓬,对这个矿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考察和研究成果于1975年在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的一个会议上公开发表。

考察结果表明,这些铀矿石确曾被利用过。法国科学家在整个矿区的不同地方都发现了核裂变的产物和TRU废物。西非奥克洛矿山中的铀矿石,确实留有“发生颇具规模的核子分裂连锁反应”的痕迹。

不仅如此,令科学家更为震惊的是,他们在奥克洛矿区竟然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一个古老的链式“核反应堆”。

这个“核反应堆”相当完整,由六个区域组成,大约使用了500吨铀矿石,但输出功率很低,估计为100千瓦。据地质学家考证:奥克洛铀矿的成矿年代大约是20亿年前,成矿后不久,“核反应堆”就开始运转,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

这座“核反应堆”的构成非常合理。比如说,目前的探查结果表明,这个“核反应堆”占地有几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核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却仅仅局限在反应区周围40米之内。更让人吃惊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废料,并没有扩散,而是局限在矿区周围。

面对这一切,科学家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核反应堆”的存在,将它写进了教科书,并进而研究它在核废料处理方面的价值。

但是,有些专家认为,这只是天然核裂变的结果。

对此,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前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格兰·T·西伯格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说,只有在极其精确的条件下,裂变中的铀235才能“烧掉”。发生这种裂变反应,必须要有极纯净的水,而这种水,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难道它真是智慧生物的遗迹吗?但是,20亿年前,地球的生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哪有“智慧”可言呢?

这真是一段远古时代的核神话!

人们都知道,直到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利用中子轰击铀,才产生了最早的核裂变。1942年,美国科学家费米在芝加哥大学足球场的一端,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

那么,是谁,在20亿年前的洪荒时代,就设计出了如此杰出的高科技产物,并能将它用于实践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