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授之以“渔”的方法和重要性

授之以“渔”的方法和重要性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人们传说有一个“写作公司”在为凡尔纳写作,不然,一个人怎能知识渊博到写出那么多作品?有个记者执意要揭开这个“写作公司”的秘密,于是登门拜访。卡片做好后,要及时进行分类归档。因此,低年级学生以预习占二分,复习占八分的比例是最理想的。或者“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作者常常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设法告诉读者他们的书是一个学者,一个该课题的专家所写的。

授之以“渔”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课前预习的方法与重要性

(一)预习的方法

1.预习法

预习,就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预习,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除障碍,提高你的听课水平,增强自学能力。

做好预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内容

疏通就是将所学教材内容先看一遍,疏通文字,大体了解教材的基本意思。

(2)摘录重点

摘录就是将教材的重点和要点抄录在预习笔记本上,或者在书上有关的地方划上红线。

(3)质疑难题

质疑就是对所学教材上不理解或含糊不清的内容可以在书边打上“?”,也可以记在预习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向教师提出或注意听老师讲解。

(4)求解答案

求解就是在学习前查找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对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解决。

(5)回想知识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把课本合上,将独立看过并初步理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课文共讲了哪几个问题,主要思路是什么,还有哪几个问题不清楚,等等。这样既可以加强理解和记忆,又能起到检查预习效果的作用。

预习的结果,应该写成笔记的形式,以便上课时有所依据。做预习笔记的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2.资料卡片法

做资料卡片是积累知识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卡片采用单页形式,分门别类,每张记下某类学科的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要点。它携带和记录比较方便,因为体积小,平时放在口袋里,你走到哪里可以记到哪里。同时,卡片便于分类,便于携带和整理,检索起来比较容易。由于卡片具有这些优点,许多爱读书的人都喜欢用卡片的方式来积累资料,储备知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读书治学中曾做了一万多张卡片。他认为做卡片不但能巩固知识、增加记忆,而且“能把很多的史料、不同的记载,提纲挈领地串起来,就可以发现问题,经过认真研究,解决一些问题”。著名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一生写的小说就有104部。当时,人们传说有一个“写作公司”在为凡尔纳写作,不然,一个人怎能知识渊博到写出那么多作品?有个记者执意要揭开这个“写作公司”的秘密,于是登门拜访。凡尔纳把记者领进自己的房子,指着好多柜子说:“喏!这就是你要找的‘写作公司’。”记者好奇地打开一个柜子:里面分门别类地放满了卡片,卡片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资料,仅这一个柜里就有卡片两万张。可见,卡片虽小,作用却是很的大。

卡片制作很简单,可以自己制作。简易的办法是,将16开的白纸对裁两次,就制成了白卡片。在卡片的上方分门别类,左上角为类别,右上角为编号,题目写在中间。每张卡片的字数一般在200字左右,字数较多时,可记在二三张卡片上。卡片要分类装入卡片盒或纸袋里,便于使用。

对于学生来说,资料卡片一般分为三种:

(1)生字新词卡——这种卡片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外语的好帮手。

(2)文摘卡——摘录名言佳句、谚语格言、精彩片断、公式定理等。

(3)随感卡——记录平时读书和生活中的感想和体会。

使用卡片积累资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每张卡片根据内容确立一个题目,无论是摘录还是摘要,都要力求简洁明了。

卡片的大小要统一,字迹要清楚,以便于存放。

卡片做好后,要及时进行分类归档。为了便于检索和保存资料卡片,最好把卡片集中存放在卡片目录盒内,卡片目录盒可以自制,也可以到商店去购买。卡片的排列通常按照内容的体系分类排列。在每一类卡片前插上一个指引卡,标明这类卡片的性质和内容,这样检索起来就方便了。

(二)课前预习的基本步骤及其重要性

1.预习的目的和时间的选择

预习的目的主要是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预习的时候最好做点笔记,把自己觉得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预习的好处有四:第一,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其独立性,减少依赖性;第二,预习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点,带着这些疑难点去听课,能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第三,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就有充裕的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第四,重复是加强记忆的基本手段,课前预习就等于先学习了一遍,有利于加强记忆。

预习中要有侧重点,主要了解课文的一般内容,找出疑难点,并标上记号,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课前预习——指上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预习的作用主要是熟悉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

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合理。什么时间采用哪种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预习就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不应该过多过难,不要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细节,否则会有反效果。因为,预习过多过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拼命讲课,学生却觉得“我都学过了”“老师讲的我都会了,没必要听了”,这将导致学生没有听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低年级学生的功课并非难到不预习不能理解的程度,与其一直往前预习,不如把已学过的内容多复习,确实弄明白并加深理解,彻底记住所学的内容。因此,低年级学生以预习占二分,复习占八分的比例是最理想的。

2.学期和阶段预习及其步骤

第一步:认真阅读序言。在课本里,论述的都是很严肃的课题,所以笔调都是严肃的。只有在序言里,才会丢开学者腔,不拘礼节地讲话,学生也就可以在这里了解到作为一名普通人的作者。一旦你这样做了,在你阅读课本时,就会发现你能够与作者面对面的谈话,甚至争论。你会发现自己不时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来:“不,我不同意那个观点。”或者“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此后,课本的内容对学生就会具有较前大得多的含义。所以,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下面介绍一些在阅读序言里要寻找、需要学习的东西: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了解作者的目的,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为这样你就可以从正确的立场来阅读并解释课文。否则,阅读就会像一场搏斗,各种事实之间会显得毫无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造成某种误解。

(2)正确理解作者的目的。有时,你拿起新教材时,会先入为主地对作者的目的产生错误的判断,了解了作者并没有这样的目的,就能帮助你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有了这样的警告,在阅读过程中,你的思想便不会不由自主地误入歧途。

(3)了解课本的整体结构。了解课本结构就好比有了一份路线图。你不仅能了解作者在讲些什么,而且还能了解作者将谈些什么。

(4)这本书与其他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也是很有价值的信息。因为人们常认为一本论某一题目的新书又是老一套而已。所以,一经作者指出他们的书为什么不同,他们的说法或观点为什么是必要的,你阅读时认识会更清楚,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越深。

(5)了解作者的资格。作者常常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设法告诉读者他们的书是一个学者,一个该课题的专家所写的。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本书的序言,那么,作为一个练习,你回过头去念一念,可能会觉得挺有意思。看看不仅对这本书,也对作者本人的了解增进了不少。

第二步:看目录,整体把握所学的知识点。奥苏贝尔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所大学里,把即将修冶金学的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从第一天开始就正式学习冶金学;第二组则先对“冶金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做概括性的说明,才进入本题。结果在起跑时慢了一步的第二组,最后成绩却比第一组好。从这个实验获得了所谓“学习需要意义”的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位指导者事先将整体的概念让学习者接触过,那么即使学生当时还不完全了解,也有助于加速以后具体内容的学习速度。

这种方法当然也可以应用于中、小学生的学习上,而利用课本或参考书的目录,就是一个好例子。虽然课本或参考书才只学到一半,即使看了后面的目录也未必了解,但是,每次一翻开书,先让孩子读一次目录,就可以掌握过去所学的功课在整体上居于什么地位;其前后关系又是如何。由这里可以体会出,读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对学习也才能胸有成竹。

第三步:详读导论部分。序言里论述的是广泛和一般的问题。但导论所讲的则是狭小和具体的问题。

这里有四条为什么要阅读导论的理由:

(1)导论常常写得比较好,因为作者知道,导论等于一本书的橱窗——对于那些翻看这本书以决定是否要买它的顾客来说尤其是如此。

(2)作者常常利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将事实和思想压缩于其中。作为一名读者,你可以从比较少的几页里得到很大的收益。

(3)为学习其余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将来的作业更加容易,花费更少的时间并且比用其他方法更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4)有了对重点的标记和页边空白处的摘记,你可以很快地、反复地复习导论内容,使你在阅读每一个指定的章节前有所准备,并对这个章节有所了解。

3.上课前做好预习的方法与步骤

(1)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必须是高效的、快速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前预习就是高效快速学习的基础。课前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和思路,做到提前思考;可以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扫清学习上的“拦路虎”;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抓紧复习巩固。

(2)课前认真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虽然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进行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脑用得少;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前一种同学,没有思想准备,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识衔接不上,又不能停下听讲去问同学或查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3)课前充分的预习能够提高记录的能力和速度。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地加以记录。不预习,听课时不知道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除了能锻炼速记能力外,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4)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这样。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取知识。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向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将来就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手足无措,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

对于预习方式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的情况,选择以下几种:①了解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的浏览式;②圈点、勾线、批注、摘抄的评点式;③研讨课文重点、难点的探讨式;④试做各种练习的技能训练式;⑤从复习旧知识转入接受新知识的复习式;⑥精读博览、拓宽知识面的辅助式,等等。

下面着重介绍两种课前预习的操作方法:阅读法和回顾法。阅读法注重对新学的知识的理解;回顾法注重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第一种方法:阅读法。在课前的预习首先要“认真读,读进去”。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理解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预习内容开始的时候,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头到尾把课文朗读一遍或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新课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个思路的道理是什么?这个结构为什么合理?读过之后懂不懂?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用笔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或书的空白地方。

阅读法,表面的目的是对新课文知识内容的了解,深层的目的是以此理出一条检验自己学识的水平线。看在独立学习情况下,自己能掌握住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课以外,还要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有哪些差距,这种差距是属于知识方面的,还是方法上的,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补短的目标。经过阅读预习以后仍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不必强求理解,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第一步:学会纵览各章节

为什么要纵览、概括各个章节呢?这里有两个很实际的理由:

(1)纵览的目的会帮助掌握所学知识的背景。在阅读前掌握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对一个指定章节的内容,你事先一无所知,那么阅读和理解这个章节会既慢又困难。可一旦你在这样的章节里读到一个熟悉的观点——即你认出是以前曾学到过的东西,就可读得快些,理解得深一些。差别就在于先前的背景知识,而纵览则能使你很迅速地掌握背景知识。

我们在纵览一个章节的过程中,可以读一读部分或段落的主次标题,来发现并抓住主题,读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话来了解其思想,浏览一下词语,可熟悉书中的人名和地名,阅读第一段能帮助你了解该章的总目的,阅读本章末尾的摘要段落,你就能有一个总的看法。当然,这样对书中的思想和事实你不会非常了解,但是,以后在你仔细阅读中遇到它们的时候你就几乎会像老朋友一样把它们认出来,而这种熟悉感能够给予你信心并提高你的理解力。

(2)通读各个章节可以为读者提供事前的组织者。对章节一般内容的熟悉,能够形成学习上的事前组织者。熟悉的标志可以充作标题或类目,将思想、事实以及细节都集中在里面。所谓的“磁力中心”,把事实、思想和细节像磁铁吸铁屑一样吸在它的周围。

下面我们介绍一种如何纵览课本章节的有效方法,可一试:

首先,花几分钟的时间尝试从每一章的题目中来了解这一章的完整的主题意思。简略地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题目,随后就撇开这个问题对自己说:“让我们来瞧瞧对这个题目,他说了些什么?”

其次,再将开头的几个段落认真地读一下。如果不这样做,那就好比从半中间插入别人的谈话。

然后,根据印刷字体的不同来区别对待的朗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以粗体字写的大小标题。这些标题像报纸上一则新闻的小标题,它们等于小摘要,很有可能就是文章主题思想的概述。然后再读一读这些小标题下面的一两个句子。再后,浏览着其余材料,找寻其他部分的信息,它们可能用斜体字、划线字或改变铅字大小等不同的标记。

在纵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略插图、曲线图以及图表,只要读读图片下的解说词,弄明白图表和曲线图上线条的含义就能够很容易地学到许多东西。注意去阅读最后的一个段落或标有“摘要”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常常将所有他在章节里讲述的思想汇集在一起。

最后,在阅读这一章节并开始记笔记之前,再花上几分钟把从略读中所获得的各种片段知识拼凑起来。有时为了把这些材料汇集起来,要再回到一章开头的地方,只是翻翻书页,看一看已经看过的地方。

纵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惰性。许多学生觉得打开书本学习是件很困难的事。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学生,那么就可以试用纵览这个方法,因为它不是涉及实质性问题式的阅读。用这个方法可以使你学习更主动、更轻松。

在略读的过程中,不要偷懒,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要读得慢一点以便你有足够的时间能正确地理解事实、思想以及原理。一旦你吸收了一个错误,就很难再将它除去。

第二步:注重圈点勾画

在预习过程中,应该做到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层次、划重点。读了一段如果看不出层次,抓不住要点,那就没有读进去,没有读懂,要再读几遍。“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不懂的难题,不理解的问题简单地整理出来,以便在上课时有针对性的重点的把握。

第三步:善于提出问题

在阅读后,能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人,一般在阅读前和阅读时就能够提出各种问题。这是获得高度理解的令人惊奇的和有价值的技能。提问行之有效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提问能迫使你集中注意力以及敏锐、直接和有选择地注意你所阅读的字句。如果脑子里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你的眼睛只是略过段落中所有的字句却不会认识到就是这些字句包含了各种答案。没有提触问题,也就不会有答案。没有提出问题,就没有真正的动脑筋。

我们在阅读和研究课本内容的时候,如何预先提出问题呢?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办法是将每一个标题都变成问题。例如,主标题为“记忆的几个基本方面”,那么就立即可将它变为“什么是记忆的几个基本方面”,听上去很简单,事实上也很简单,但却起很大的作用。

下面是另外的一些例子:

小标题问题?

记忆的踪迹——什么是记忆的踪迹?

遗忘率——我们遗忘得有多快?

回忆的组织——如何组织回忆?

衰退理论——什么是衰退理论?

把标题变成问题后,就会为了回答问题而阅读标题下面的材料。一遇到标题就将它变成一个问题。这样,在读完一页时,就会有新的收获。

还有一些对几乎任何标题都能适用的一般问题,有的读者喜欢通过提出这些一般问题来引出具体的事实和思想。有的读者喜欢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来与作者交谈。不管哪一种方式都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态度。下面是一些一般问题:

这一段落告诉我什么?

这一段落在这一章中起什么作用?

对于这个段落,我能提些什么问题呢?

重要的论据是什么?

这个例子是不是能够把主要问题讲清楚?

如果这个事实或思想是真实的,那么按逻辑说,接下去应该谈些什么呢?

如果这是对的,那么对我已经接受的知识有什么影响呢?

第四步:预习后进行积极思考

在预习结束后,自己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进行思考: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这样检查,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以便进行调整、改进。

第二种方法:回顾法。回顾法主要是在预习所要学的新课文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本来,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应该记住的,可是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学过的知识或者忘记了,或者记不全了,或者记错了而不自知,从而变成了对新课文理解的“绊脚石”。有的同学感到听课效果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扫除这些“绊脚石”,缺少听好新课所必备的知识,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很难立即理解,课堂上某一处卡壳,后面就更听不懂了。通过回忆,查一查不懂的概念在哪一章哪一节中讲过,如果还回忆不起来,就找出旧的课本或笔记本认真看看,直到弄懂为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和新课内容不同,新内容不懂可以搁着,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而已学过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是不会讲的,如果预习时没搞懂,就会影响听课了。

4.预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预习时不要全面展开。一方面时间不够,另一方面预习的质量也无法保证。最好选择一二门学科进行预习,这一二门学科最好是自己学起来最吃力的。取得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步展开。

(2)预习的时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不能因为过多地抓了预习,而挤了别的学科的学习时间。时间多时,预习内容可以多一点,钻得也可以深一点。预习时间少,则可以少预习一点,钻得浅一点。预习时,留点问题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是正常的,所有的问题要想在预习中全解决,对多数同学来说,是很困难的。

(3)对于自己非常感兴趣并且成绩好的学科,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如果预习了,那么就应当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在听讲时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从而把学习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学生课堂听课的方法

“所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不教,而学生能自为探求,自求解决。”因此,教师要搞学法指导势在必行。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学生总有一天要离开学校,独立参加社会实践,而学习则不能因此而结束,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手段。正像巴班斯基强调的“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法研究的宗旨就在于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以较少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1.“步调一致”听课法

“步调一致”听课法就是学生听课的思路进程与教师讲课的思路进程步调一致的听课方法。听课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部分和关键环节。因为听课占了大部分时间,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听课要打主动仗,一定要使自己的“听”与教师的“讲”保持同步。所谓“同步”,就是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使自己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带着预习中的问题,紧紧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专心听、认真记,一步不离地和教师一道积极去思考、去联想、去分析、去探索,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眼、耳、脑并用,方能“心知其意”。反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有的学生,思维往往落后在教师的讲解后面,“跟不上步伐”,甚至对教师讲的重点、难点,因听不懂被“卡”住。面对这种情况,千万别停留在那里“死想”,而是先划上个“?”,暂且承认它的正确性,留待课后与教师或同学一起探讨再去解决,要马上继续跟上教师的思路,以便不影响后边内容的听讲。善于积极思维的学生,往往又出现超过教师讲课的速度,“野马难收”,使同步听课失去了意义。这部分学生也应该注意,既不要让自己的思维离教师所讲的内容太远,完完全全离开教师的思路,又不要放弃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因为,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既能讲清问题的实质,又能把思维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课本和参考书上难以找到的。要在听懂的基础上,把教师所讲的重要论点、论据和分析论证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记下来,做到边听、边记、边思考,真正同步进行。

2.发问探索法

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地进行探索的方法。在同一教室里听同一位教师的课,教材和课时相同,大家的智力也差不多,有的人漫不经心,不由自主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有的思维活跃,深思揣摩,不断提出“为什么”。课后,前者迷迷糊糊似懂非懂,无所补益;后者释疑若干,获益良多。可见发问探索法的重要性。俗话说:“好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不敢大胆地发问探索,结果使问题愈来愈多,学习无法深入,愈学愈被动。

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敢于发问探索,又要善于发问探索,这就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思考了、钻研了就会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有所发现。有位成绩优秀的同学给自己作了“五不问”的规定: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未经复习不问;教科书或主要参考书没有看过不问;教师课后留下的问题未曾深入思考不问;找不到自己的矛盾所在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不问。学生在渴求知识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爱思、多思、善思和探索的习惯。

3.课堂记笔记法

就是在听课过程中记下必备知识,记下重要信息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好处是多方面的。第一,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抓住难点、重点和主要方法,便于课后复习和再次回味教师的思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深化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第二,有助于眼、耳、脑、手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培养和提高感知、记忆、思维和写作、速记的能力;第三,有助于把教师概括总结的知识提纲挈领地记下来,积累大量宝贵的资料,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第四,有助于课堂听讲全神贯注,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做好课堂笔记要做到以下三点:①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作听课笔记时,学生处于一种较被动的地位,往往因“听”误了“记”,或因“记”误了“听”。有的同学为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提出“三记三不记”,即:重点的问题记,疑难之点记,教材上没有的记;次要的不记,教材上有的不记,易懂的不记。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②听、想、记结合,以想为主帅。从上课到下课,埋头死记,一股脑儿充当录音机和记录器,课堂上没认真听,更无暇思考、消化,笔记虽记得很多,但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势必影响听课效果。有的同学抓住理解这一关键,总结了自己做笔记的方法: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③定期整理笔记,加深记忆。应当在复习中定期对笔记加以补充整理。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4.精力集中,全神贯注法

这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之中的一种方法。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心猿意马,身在课堂,心在课外,不管教师讲得多好,对他来说全是枉然。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听课的做法:①明确的听课目的,课堂上便能较集中精力听讲,反之,坐在教室里要全力以赴较为困难这样的同学缺乏听课动力。②耳脑并用,边听边思考,向自己不时提出“老师讲的论点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充分、全面?这些论据是否必然得出其结论?”等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自己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避免注意力的分散。③大脑活动同肌肉活动一样,经过一定时间出现疲劳。每节课结束,要走出教室作短时间休息或活动一会儿,以避免大脑疲劳而反应力下降,思考力减弱,精力不集中。④边听边作必要的记录,以防止思想分岔。⑤加强锻炼,保持身体健康,才会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5.共同学习,集体讨论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不同理解展开集体讨论进行学习的方法集体讨论,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①质疑问题性质的讨论,即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问题,由教师将问题归类,发动和组织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难点、疑点各抒己见,开展讨论,尽量求得自己解决。②精彩段落评议性质的讨论。即把教材的精彩片断交给学生,让他们给予评议、鉴赏。③专题性质的讨论。即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专题,让学生积极发表看法,引起争论,促成对教材内容的消化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不仅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