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大辞典”到“研讨会”

从“大辞典”到“研讨会”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大辞典”退席,“研讨会”上场,但这“研讨会”的“忽悠”功夫一点也不输于它的“前辈”,上当者仍然前赴后继。曾有报道说,有些人明明知道其中有“猫腻”仍欣然前往,原因无他,会务费可以报销,“研讨会”的头衔可以给自己贴金,甚至还能分得“研讨会”派发的荣誉证书之类,何乐而不为?地下“研讨会”经济的催生与这样的“时尚”之风,怕是不无关系吧。

12.从“大辞典”到“研讨会”

近日,一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教师兴致勃勃来到深圳参加一个某某教学改革“研讨会”,可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迷局:不知道这个研讨会究竟由谁组织;邀请通知中所说的将前来作报告的中科院院士不见影子;缴纳的“高价会务费”也去向不明——大家私下里就此事“研讨”了一番,一致认定自己给“忽悠”了。

稍稍搜索一下,类似这样的新闻并不少见,其操作流程不外乎这样——以某个名头颇响的单位名义到处邮寄“通知”(前文中的“研讨会”联系人就不小心透露自己印了“1万多张”),“研讨会”的名称尽量用上一些“当代”、“国际”之类的字眼,然后拉几个半真不假的“专家”撑台面,最后,当然就是向这些“请君入瓮”者收取不菲的会务费了。

老实说,这种“忽悠”手法并没有多少创意,不过是以往那种以编书名义敛财的一种翻版——很多人都曾收到某某“名人、专家大辞典编委会”寄来的通知,先是吹嘘这套大辞典如何了得,如何权威,接着恭喜你的大名已入选,最后“图穷匕首见”,要求你交纳编审费若干。据说上当的不在少数,包括一些并非假冒的教授。如今,“大辞典”退席,“研讨会”上场,但这“研讨会”的“忽悠”功夫一点也不输于它的“前辈”,上当者仍然前赴后继。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归结为骗子的黑心,可以归结为人们的轻信,但这恐怕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曾有报道说,有些人明明知道其中有“猫腻”仍欣然前往,原因无他,会务费可以报销,“研讨会”的头衔可以给自己贴金,甚至还能分得“研讨会”派发的荣誉证书之类,何乐而不为?往更深里说,就像论文注水一样,如今的一大“时尚”就是组织“研讨会”,什么事都要找个地方“研讨”一下,有多少“研讨会”沦为了形式主义的吃吃喝喝,沦为了评奖评级之类的礼尚往来?地下“研讨会”经济的催生与这样的“时尚”之风,怕是不无关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