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硅藻能在体内沉积吗

硅藻能在体内沉积吗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暨南大学齐雨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胡鸿钧研究员对我国江河、湖泊的现生淡水硅藻进行了系统研究。而海洋沉积硅藻的研究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另外我国还有许多学者对沉积硅藻进行了研究,综合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查明我国各海域表层硅藻属种组成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国内研究进展_应用硅藻释读南海

我国的现生硅藻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厦门大学是我国硅藻分类学研究的发源地,金德祥教授开辟了我国硅藻研究的先河,出版了《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金德祥等,1965)、《中国海洋底栖硅藻类》(上、下)(金德祥等,1982、1991)、《The marine benthic diatoms in China》(Vol.1)(Chin et al.,1985)等专著。暨南大学齐雨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胡鸿钧研究员对我国江河、湖泊的现生淡水硅藻进行了系统研究(胡鸿钧等,1980;齐雨藻等,2004)。程兆第教授、高亚辉教授等对我国现生海洋硅藻作了系统的研究,出版有《硅藻彩色图集》(程兆第和高亚辉等,1996),在分类学和生态学方面,提出了微型硅藻研究新领域,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微型硅藻专著《福建沿岸微型硅藻》(程兆第和高亚辉等,1993),并不断发现了一些新的种类。而海洋沉积硅藻的研究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同济大学王开发教授等先后进行了南海、东海、黄海、渤海部分海区的表层和第四纪硅藻的研究(王开发,1982、1985、1987、1990、1993、2001、2003);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李家英教授等完成了山东硅藻土、四极藻演化系列的研究(李家英,1989),黄成彦教授等完成了我国西藏、吉林、浙江、云南、广东等地第三纪和第四纪硅藻植物群的研究(黄成彦,1998);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蓝东兆研究员对我国沉积硅藻学和硅藻生物地层学作了系统研究,先后开展了南黄海、东海及太平洋、台湾海峡及福建沿海等地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硅藻研究(蓝东兆,1989、1993、1998、1999、2000、2002a、2002b、2003),并出版了《南海晚第四纪沉积硅藻》(蓝东兆等,1995)。另外我国还有许多学者对沉积硅藻进行了研究,综合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查明我国各海域表层硅藻属种组成及其地理分布规律(金德祥,1980;詹玉芬, 1987;蒋辉,1987;余家桢,1986;王开发,2003;陆钧,2001;刘师成等,1984;支崇远等;2005)。

(2)对硅藻沉积过程取得更多认识,就各种理化环境因子如温、盐、深、流等对硅藻生长繁殖、分布及遗骸沉积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余家桢,1989、1991;王开发等,1985、1988、2001a、2001b;陆钧,1999;冉莉华等,2005;陈荣华等,2003;郑玉龙,2001;王汝建等,2000)。

(3)开展表层沉积硅藻组合分区研究及硅藻生态与拟生态分区研究等(王开发,1982、1985、1986、1987、1990、1993、2003a;郑执中,1994)。

(4)根据硅藻的组合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对古海洋环境及其演变过程、陆海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解释(齐雨藻等,1981;赵焕庭,1987;李家英,2002、2002;王开发,1982、1987、2001、2002、2003b;支崇远等,2003、2005)。

(5)在研究方法上,将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最优分割、对应分析、因子分析等结合到硅藻分析中,使我国沉积硅藻研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由定性或半定量向定量研究迈进(吕厚远等,1991;蒋辉,2002;支崇远等,2003、2005;黄元辉等,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