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用“谎言”激自信

巧用“谎言”激自信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第一次模拟考试时我们班在一本预测分数线上的只有5人,二模时也只有7个人上线。比起老师空洞的说教,市的预测“分数线”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更加直接有效。第一次“谎言”的成功运用证实了我的判断,所以在之后的工作中就更加得心应手了。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的契机,让学生鼓足信心,才能创造奇迹,所以有时一些善意的“谎言”也会起到超乎想象的作用。

巧用“谎言”激自信

白红亮

案例背景

文理分班后,我所带班级是文科创新班。班级中有20名女生,8名男生,其中在年级前50名的学生有3人。总体来说,这些学生学习都很自觉,但基础水平很一般,而且女孩子比较多,心理问题比较重。这个问题在高一、高二时并未凸显出来,但到了高三,问题就渐渐浮上水面。市第一次模拟考试时我们班在一本预测分数线上的只有5人,二模时也只有7个人上线。面对这样的分数,大多数学生对高考心怀紧张和悲观的情绪,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放弃的迹象,认为反正努力也没有什么希望,于是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案例过程

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不是学生不想努力,主要是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和别人竞争。市分数线是在一周后通知到学校的,学生本来就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了,如果我再把实情告诉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避免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继续扩大,同时也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升士气,在一模总结主题班会上,我有意把市预测分数线压低了19分,如此一来我们班的“上线”人数达到10人,同时我还着重强调离“线”很近的还有4人,只要大家再加把劲,我们大有希望。比起老师空洞的说教,市的预测“分数线”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更加直接有效。这样便给学生们传达了一种“原来我并不比别人差”的信息,加上“客观事实”,也容易让学生相信。学生的信心得到了鼓舞,干劲又足了,学习也更加努力了。会后学生的周记明显反映出了这一点,“原以为我们望尘莫及,现在看来别人并不比我们强,我要全力冲刺,拼了”,类似的语句层出不穷。二模后,我们班实际上线人数变成了9人,有了些许进步。在我不失时机地“降线”后,这次我班上“线”人数变成了15人。我根据两次的成绩,预测我班高考中将有20人考上一本。学生的信心得到了空前鼓舞,拼劲也鼓到最足,这种积极的暗示发挥出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在最后的高考中我班实际考上一本的人数是17人,一本率是60.7%,考出了学校历年来文科班的最好成绩,最为可喜的是还有一名学生考入了清华大学

案例追问

1.白老师,针对高三学生心理变幻莫测,您是怎样发现他们在自信心上出了问题的?

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自信心不足会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比如:突然的自暴自弃;明显的分神、发呆;有的学生还会出现精疲力竭,像打了败仗的士兵,失去了精神支柱。当我看到班级中较多学生出现这种注意力不集中、浮躁情绪抬头时,我就敏感地意识到学生一定在心理上出了问题。而这又出现在模拟考试后,很显然是一种失落情绪,因为对高三学生来说,如果考得比较满意的话,他们会越战越勇。所以当我班第一次出现这种现象时,我分析应该出在自信心不足上。第一次“谎言”的成功运用证实了我的判断,所以在之后的工作中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其实很多平时很努力的学生,他们对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是不太了解的。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的契机,让学生鼓足信心,才能创造奇迹,所以有时一些善意的“谎言”也会起到超乎想象的作用。

2.学生心理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您是如何追踪其心理逐渐转化的过程的?

说实话,初次使用这个方法,我自己心里也没底,所以“总结会”后我就让每位学生写了模拟考试总结,从他们的感受中能体会到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还通过学生的周记来观察每位学生的心理转变;另外,作为班主任,我从早到晚都跟着学生,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中来作出判断,准确诊断他们的心理变化。

读者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