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心得体会

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如提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习资源以及新型的教学模式。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育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使对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也是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1.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

(2)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要求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

(3)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使传统社会的“读、写、算”三大文化基石发生裂变,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发展的需要。

(4)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如提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习资源以及新型的教学模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育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使对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具体目标包括:

(1)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4)改变传统学习只注重知识接受的倾向,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掌握新型的学习方式。

(5)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形态

1.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

在数字教学环境中,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各类教育网站、主题网站、专业网站以及地区或学校的教育资源库作为信息获取的工具,是学习者发现和获取所需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

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

现代教育强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体验、探究、发现。

3.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具有强大的通讯和交流功能,如Netmeeting、QQ、E-mail、BBS、Blog,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工具与教师、同伴、专家进行对话、协商、讨论活动以及发布作品进行交流、评价。

4.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工具型教学软件不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提供一个展示、处理某类教学内容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构建知识,如“几何画板”。

信息技术提供的一般工具软件作为效能工具用于教学中,可以增进学习,提高效率,激发创造力,如学生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研究报告,用演示文稿软件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展示学习成果,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数据等。

5.作为学习评价的工具

计算机辅助测验是用计算机编制和实施的客观性测验。计算机辅助测验具有按照不同主题策略生成测验的功能,学生做联机测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可分析测试成绩、诊断教学问题。

除测试外,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学习作品管理、展示学习成果、跟踪学习过程、进行学习反思的发展性学习评价,如电子档案袋、Blog等。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

1.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室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信息化教学系统,由中央控制系统连接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实物视频展示台、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组成。中央控制系统用系统集成的方法,把整个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操作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实物视频展示台是以光电转换技术为基础,将实物、文稿、图片、过程等信息转换为图像信号输出在投影机、监视器等显示设备上并展示出来的一种演示设备;投影机是多媒体教室中最重要的设备,它连接着多媒体计算机、所有视频输出系统及数字视频展示台,可以把来自这些设备的视频、数字信号输出显现在大屏幕上。

多媒体教室是一种接受、闭合型的教学系统,师生之间存在双向交流;多媒体设备主要起演示教学内容的作用,利用视音频多媒体的优势,以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室中的媒体设备主要由教师使用,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多媒体教室多用于以教为主的教学,有时也可用于学校的学术报告活动和观摩示范课。

2.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主要由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其他多媒体设备(如投影机、扩音设备等)组成。多媒体网络教室由网卡、网线、集线器、网络操作系统等网络软硬件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域网,有Internet出口,以便存取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除了具备多媒体教室所具备的功能外,教师机和学生机、学生机和学生机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换信息,包括视音频等多媒体数据。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进行声音、图像、视频等广播教学,利用电子白板功能进行要点讲解,监视和控制学生机操作等,学生可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举手。

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实现集体授课、协作学习、个别辅导、探索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种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1.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下表为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之特征比较。

img25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真实情境中教授学习策略和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跨学科的学习等。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1)分析/确定单元目标:分析学生、课程学习的特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界定问题/主题。

(2)问题/主题/项目的确定:与学习目标一致,具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挑战性;能够涵盖所要学习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设计活动过程:告知学生需要怎么做,需要遵循哪些步骤才能完成任务;围绕学习需求,设计多种学习活动形式,把个性化学习、小组协作/交流学习和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4)组织实施设计:包括设计实施时间表、分组方法、上机时间分配以及实施中对学生的监控。

(5)信息资源设计: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水平,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查找资源(由教师设计好要求),也可以提供现成的资源给学生(要求教师寻找、评价、整合相关资源或提供资源列表)。

(6)提供案例/范例:提供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案例,使学生对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感性认识

(7)评价量规设计:根据预期的学习结果形式,选择或创建科学的评价量规;量规的选择和创建要符合学习目标、主题任务、学习者特点;量规应当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共识的基础上,并且事先要告诉学生。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WebQuest

WebQuest(网络探究)课程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这类课程计划将向学生呈现一个特定的假想情境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是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并为学生提供一些互联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WebQuest是一种面向探究的学习活动,活动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问题,学生通过寻求信息而得到解答,活动中学生所用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来自网络。

一个标准形式的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评价和总结六个部分:

(1)导言。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信息,引起学习动机,让学生明了学习目标。

(2)任务。给出一个探究任务,提出任务要求。

(3)过程描述。描述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经过的步骤,即学生探究学习的步骤,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导说明。

(4)资源。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须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网上资源及网址、通过E-mail联系的专家、实际的参考资料、在网络上的调查数据库,也包括传统印刷的书籍和文献。这些资源将引导学生不至于在网络空间盲目地“冲浪”而忽略了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

(5)评价。每一个WebQuest都需要有一套评价标准,并被预先给予学生,令学生明了各任务成果如何评价。评价的对象可表现为书面作业、学生的作品、创作的网页或其他内容。

(6)结论。提出学生应学会什么,鼓励及引导其将学习经验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