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孤篇横绝,千古风流

孤篇横绝,千古风流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初诗人张若虚,传世作品只两篇,其一《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北宋画家王希孟弱冠之年即离世,仅凭一《千古江山图》,声名流传千古。真乃孤篇横绝,千古风流。王闿运在《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评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这张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孤篇横绝,千古风流

——我喜爱的诗人张若虚和画家王希孟

祁萍萍

东坡居士在一个雪天喝醉了酒,诗兴大发,朗声吟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偶留指爪的这些人生,在历史雪尽冰消之时也随之踪迹全无。人生一世,多少人曾雁过无声,云过无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名人伟业,是为万古千秋酿就佳话。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当年,无人不生思古之幽情。

历史上如斯人物着实不少。孔孟自不必说;战国有屈原,一曲《离骚》震铄古今;西汉有司马迁,其《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姑且不论,因为他们的鸿篇巨著给炎黄子孙留下的精神财富着实让人高山仰止。在这里我只说说诗人张若虚与画家王希孟。唐初诗人张若虚,传世作品只两篇,其一《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北宋画家王希孟弱冠之年即离世,仅凭一《千古江山图》,声名流传千古。真乃孤篇横绝,千古风流。

张若虚是初唐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可是诗作大都散佚,《全唐诗》仅存其诗2首,唯《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春江花月夜》是我所见到的最美丽的乐诗,静静地读它,会听到萦绕在这典雅文字中的音乐,随着音乐可以看见一片清旷的景象。耳畔是春江潮水风生水起的声音,眼前是明月照海的静默微光,江流宛转流向何方不知道,芳甸花林看不清,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只有细细的风的声音与水的声音与明月的光,好像我们正站在一团梦的光芒里面,有天马行空的自由。天籁自然,沐浴在夜月的光辉里,静言思服,人很容易升华,与庄子所谓的“大道”融汇对话,于是一声长长的喟叹便发生了:“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我相信无论何人,身处斯情斯境中,都会很自然地有所感触,人生短暂,宇宙永恒,人有生死,代有兴亡,生死兴亡,轮回不息。闻一多品读此诗,说“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是的,这长长的喟叹不是悲伤的声音,不是发现新知的激奋的声音,而是像风一样的声音,像水一样的声音,像明月光一样自然的东西。如果让庄子来说,他会告诉你这是“道在喟叹中”(庄子说过道在屎尿中)。人终归是人,不是大道,所以必定离不了七情六欲。我读这诗,听出两首曲子,前一曲是“道”的歌——“逍遥游”,后一曲是人情的歌——“相思苦”。相思苦从人悟了大道后开始,“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游子与思妇,两两相望。以个体而言,宇宙自然的宁静、深邃、博大、浩渺、恒存虽然令人向往,但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较之宇宙的如一不变更为可喜。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这曲调创始于陈后主,主要特色就是艳丽柔靡。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还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者显得格局狭小,或者显得脂粉气过浓,远远不及张若虚此篇。张若虚这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把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王闿运在《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评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再说说北宋画家王希孟。他的故事在史书中很难寻觅,这给他的人生平添了传奇与神秘的色彩。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一个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画家,如同诗人王勃一样,天才早逝。《千里江山图》是他传下的唯一作品,作此画时年仅十八,费时半年。这张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我们可以稍稍勾勒一下这个年纪轻轻的画家的一生。宋绍圣三年(1096),王希孟出生,十多岁入宫,在画院中当生徒,此时徽宗赵佶也是画院的学生。宋徽宗觉得他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富于绘画天赋,说他:“其性可教”,于是亲自授法指点笔墨蹊径。1111~1125年间,他一直侍奉于宋徽宗左右。徽宗政和三年(1113),这年他十八岁,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古江山图》。之后不久就病逝了。当时被宋徽宗拜为尚书左丞右仆射的蔡京亲自为此图卷长跋,可见其人当时知遇之隆,其画弥足珍贵。王希孟的一生,好像纯粹是为着一样东西活的——《千里江山图》,他十八年的生活,学习绘画,练习作画,最终是为了把全部的才情与生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幅画里,画完这幅画,他就元气弥散,病逝了。我突然想起一种叫“蜉蝣”的生物,就是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的“朝菌”。这小东西的生活史非常有趣,《淮南子》中记载:“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又说:“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夕死,尽其乐,盖其旦暮为期,远不过三日尔。”古人说它不饮不食,朝生暮死。事实上,蜉蝣成虫的生命仅有三个多小时,但是它的幼虫在孵化后,要在水中生活一年至三年之久,始达成熟阶段,然后爬出水面,蜕壳变成蜉蝣。经过第一次蜕壳之后。接着又蜕第二次的壳,始能展翅高飞,于是就寻配偶,交尾产卵。这一切都在几小时内完成,完成后就疲倦地停下来等待死亡。因口器不发达,在这花费了两三年准备工作的几小时生命中,忙忙碌碌,完全不饮不食。乐观的人会说,蜉蝣的生命过程虽短,却十分充实。悲观的人会由此想到自身,感慨人生苦短。就像今天的我们看待王希孟的一生,有惋惜有羡慕。然而问题的重点不在人生的长短,而在为“活着”这件事情所付出的努力上,长久时间的蛰伏与准备,只为一朝释放生命所有的华彩,这便是人生全部的价值。想到这儿,我无限怀念起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她的一生,似乎和王希孟一般无二,就是为着一个林黛玉,为了留下一个精典的荧幕形象。陈晓旭死了,万千林黛玉爱慕者伤心至极。揣测当年,王希孟死时,大概也有不少《千古江山图》爱慕者伤感痛苦呢。

是什么令人如此的执著?是什么让今人和古人感到同样的痴缠?是什么使微小的人生仿佛变得充满无限的价值?答案,是艺术的魅力。艺术,是通往审美世界的那团梦,它不分古今,具有齐物的功效。

无缘去故宫博物院观赏这传世名画,我便在网上搜出许多图片来看,只是都看不太清楚,因为这幅画本身很大,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差不多有一个篮球场那么长了。倘若有机会看到原作,不知会让我感受到怎样的震撼!

画评者们写到: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象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山水画作品。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运用“深远”的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咫尺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我不懂作画章理,也不太懂怎样欣赏,这段评论写得很好,看画后,再看看如许评论,又接着回头再看画时想象便不由自主驰骋起来。好东西是会让人一见钟情的,即使不了解它,也有一种被吸引的奇异感觉,总之,得之,我心,像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琴声。

毛主席语录中有句话我是从小记到大的:“让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不做坏事。”在集体主义精神引导下,我想,让一个人做一辈子好事不做坏事是不难的,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默默无闻的好人,难的是做好每一件事,使每一件事都能印证自身存在的价值。观览古今人物,思考人生的问题,先撇开虚无与未知,以免陷入虚无主义与神秘主义的沼泽,我得到的最朴实的一个教训是:人这一辈子起码要认认真真地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到最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