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数学动态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数学动态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不同的初中数学动态分层教学,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及智力潜能,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并根据分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施教、分层辅导、分层学习、分层活动、分层评价等,以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

初中数学动态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熊 叶

当今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是按同一内容、同一进度上课的班级授课制,存在诸多弊端。与之不同的初中数学动态分层教学,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及智力潜能,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并根据分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施教、分层辅导、分层学习、分层活动、分层评价等,以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初中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也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各种名义分快慢班、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分层编班教学条件也还不现实。鉴于现有条件我们不能进行分层编班教学,可我们又知道“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差、学习上暂时还有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得到相应发展。争取全体学生均获得提高,这是当老师的职责。因此近年来我在班级体授课制不变的条件下开展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学生分层

1.分层的依据

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其能力、兴趣、动机、学习方法的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单纯以成绩为依据机械地分类。分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两方面分析:①数据分析:根据学生数学成绩分析,即定量分析;②模糊分析。主要考察:第一思想品德素质,包括理论信念,道德知行,意志品质等;第二文化智力素质,包括学习态度,获取和运用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知识结构等,即定性分析。这样可以做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使分层的结果更为科学、客观。

2.分组的方法

把全班学生按不同的层次大致分为A、B、C三组。具体每个学生所在组由师生共同协商:老师根椐上面两方面分析对学生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报,经过师生双方交流,加深了解,最后协商而定。分组结果做到清楚—基本清楚—不清楚:教师对每个学生所处位置清楚,并能随时进行调整;学生对自己的位置基本清楚,没有严格的界线,即在某一个范围;学生之间互相不做了解。

(二)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反馈。

1.教学目标

教材的弹性反映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对不同流向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规定(如:带﹡号的内容只作为选学内容);反映在教学要求方面,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如:教科书的正文和练习,习题A组题是要求全体学生都会的内容,习题中的B组题、总复习中的部分题是为中上等学生安排的,而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是为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在把握学情和目前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个前提下,完成保底不封顶的。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定出最低标准和多数同学要达到的目标。

2.课堂教学

分层次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共同要求,又要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一般这样安排教学过程:分—合—分—合。侧重考虑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这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学,也可以随课堂教学加深理解,让自己的思维往开放、往深想,也可以当小先生,帮助周围的困难生。

新课内容——合:可以采取讲授、讨论、自学等方法处理新教材,特别做好下面两方面工作,其一,把握讲授时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通常在同步讲授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优势,以点带面,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其二,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做到低起点,小台阶,螺旋上升,达到一定高度的问题时,点到为止,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下去再思考。

课堂练习——分:在分类练习时及时查漏补缺,作学困生的助手,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对学习新知识需要用到学困生尚欠缺的旧知识,给予及时必要的提示,做好铺垫和理顺工作。

小结——合:对练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不同层次各有侧重点,但要求每个学生对各层次学生发生的问题都要引以为戒,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归纳总结,并让同学们明确教学的最低目标和一般目标。

3.作业

A组学生依据教学大纲落实单一知识点,以课本的练习、A组习题为主要内容,模仿性为主,通过模仿举一反三,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作业可以适当研究,不一定每题独立完成;B组学生以完成课本的习题,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为基础,达到熟练的程度,并注意一题多解进行横向联系,达到广泛落实。C组学生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悟性,能举一反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布置作业的方法:①直接分A、B组题和选做题;②按难易程度顺次排列一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选一块儿作为个人作业。

4.反馈

每节课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除课堂练习已反馈回一部分信息外,作业是反馈这一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如何批改作业和作业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理也要分层次,对A组学生尽量面批,达不到面批时在作业上标明错在哪里及出现错误的原因,B组学生作业的问题一般只标明出错的地点,让学生自己修正,C组学生一般题目只判断对错,错题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选做性题目及时发挥“导”的作用,即学生思路受阻时帮他们疏导。可以在作业本上点明,也可以当面讲解,共同讨论。

(三)测试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此环节的关键是:对低成就学生以表扬为主,促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对中等成就以上学生以鼓励为主,发挥多层次互促作用,增强其竞争意识。在评价时不搞一刀切,要以学生原有的水平为基础,共同制订学习目标来评价学生的进步与退步。遇到用分数考核时要定出不同的标准。例如,初一讲有理数运算题(每题包括3~5个数字),前两题非常简单,只需体现了运算法则即可,最后两题较复杂,让学生选12道题作为自己的测试题。教师批改时,A组学生每做对一题得10分,做对六题为及格,及格后每做对一题得8分,B组学生按通常方法批改,C组学生每做错一题减10分。以上是评分标准,批改时还要根据过程给分。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要结合平时的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日常测试作出综合评价。

二、分层教学实验成效及问题反思

(一)通过教学实践,分层次教学实验的效果是显著的

1.分层教学的明显优点:①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利于各层次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转变了“差”生的学习面貌,让厌学、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大大减少。而对“优”生解决了他们“吃不饱”的问题。③学生自学与老师启发相结合,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班级形成了自学、讨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气氛。④注重层次性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⑤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因材施教原则,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⑥对学生而言,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学生作业量减少,提高快。

2.通过分层教学,切实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几年来,我进行实验的班级数学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在年级名列前茅。在全国初中生数学竞赛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分层教学实践带来的思考

1.分层教学中的学生动态分层,如何使隐性分层更便于操作,显性分层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又能获得学生和家长的最大支持?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激发、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着“最近发展区”递进。因此学生A、B、C三个层次不能是固定的,而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升降时做到该升的大胆升,该降的小心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升降调整时应允许学生反复,尤其是初二,由于学科知识特点,这阶段学生分化现象严重,要做好学生的升降工作以及相应的思想工作和辅导工作。

2.分层教学能否做到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分层次教学工作量大,对教师的要求高,要求教师勤于钻研,乐于奉献。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这里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教育理论素质、课堂管理素质、课堂教学素质等。

3.为了更好地分层教学,能否编一套与义务教育教材相匹配的体现各层次学生特点的《分层教学实验教材》?

现行教材是统一教材,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教材内容特别是习题不能全用,各个层次都要补充内容和习题,教师要有心整理和充实各个层次所需的内容和习题。若有一套合适的教材,将会更加提高效率。

面对分层次教学所收到的效果和存在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实验、探索、改进。发现问题随时纠正,摸索出好的经验随时总结。也希望同行多加指导,使这项教学改革日趋完善,形成一种高效的、可操作性的分层教学模式。实现由“拔尖培养、带中弃差”向“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个个得到最优发展”的转变;由“题海战、疲劳战”的“应试训练”向“选择性、层次性”的全面发展的转变;由培养高分低能的应试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