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词集粹(上)

宋词集粹(上)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词是文学史上灿烂夺目的丰碑,是中华文化的无价瑰宝。本单元选取了北宋六位著名词人的七首宋词,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词人各具特色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风格。让我们潜心钻研北宋大家的词作,从中吸取其中的写作技法。初中生学习写作,要尝试追求文章的“诗情画意”之美。“巧于串珠,组织材料”在这首《江城子》中可见一斑。词作感情真挚,抒发倦游思归和对亲爱的人的思念。

第六单元 宋词集粹(上)

宋词是文学史上灿烂夺目的丰碑,是中华文化的无价瑰宝。本单元选取了北宋六位著名词人的七首宋词,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词人各具特色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风格。《江城子》中苏轼渲染雄壮的场面,笔墨由实转虚,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写得壮怀激烈,豪气万丈,情感喷涌而出。《如梦令》中李清照由“风雨”联想到“落花”,运用对话描写展现了惜春的敏感心理,整首词作极具艺术价值。让我们潜心钻研北宋大家的词作,从中吸取其中的写作技法。

妙语佳段

◇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浣溪沙》

◇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采桑子 》

点评

诗词讲究意境,赏析优秀的词作,往往可以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就是这个意思。苏轼的《浣溪沙》一句一画,枣花落在衣巾,满村响着“吱吱扭扭”的缫丝声,柳树下,有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农民在卖黄瓜。三个画面拼接在一起,让人感觉有很强的立体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苏轼成功地用文字展现美妙的生活胜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创造意境,工于描绘。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缫丝声、瓜农的穿着……苏轼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征,描绘出色彩美和音乐美。同样,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也深谙“意境创造”之道,凋残的落花纵横散乱,纷飞的柳絮随风轻扬,垂柳整日地在风中飘舞。细腻的文笔描绘出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烘托出暮春清疏淡远之感。初中生学习写作,要尝试追求文章的“诗情画意”之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点评

“巧于串珠,组织材料”在这首《江城子》中可见一斑。通篇纵情放笔,有太守出猎的雄姿,有雄壮的出猎场面,有全城百姓热情的追随,有点的刻画,有面的铺排。笔墨一转,写到喝酒酣畅淋漓,又联想到历史人物冯唐、魏尚,表现自己宝刀未老,志在千里。苏轼扩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初中生学习写作,如何组织材料呢?不是“抓到篮里都是菜”,而应巧于串珠,围绕线索选材、组材。苏轼用“狂”字贯穿全篇,出猎的豪情、酒后的豪兴、抗击侵略的豪迈,熔铸成一首壮丽的诗篇。把看似互不相干的材料串联成为有机整体,这种写法值得初中生学习。

◇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点评

柳永的《蝶恋花》体现出“以情织文,充分抒情”的写作技法。词作感情真挚,抒发倦游思归和对亲爱的人的思念。情感充盈文字间,柳永是怎么做到的呢?开篇写到“伫倚危楼风细细”一句使主人公形象突出。“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直接抒情,点明“春愁”。随后柳永不再多言情感,描绘出一幅如烟似雾的暮色,借景抒情,加重了愁苦滋味。接下来掉转笔墨,埋怨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最终直接抒情,唱出生命的最强音,对所爱之人坚贞不渝。柳永灵活运用抒情手法,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事,初中生学习写作,应思考如何抒情。

写作指导

1.创造意境,工于描绘

“意境”是一种艺术概念,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体地讲,意境是作者主观方面的“意”(包括思想感情、意趣、理想、情操以及创作意向等)和客观方面的“境”(包括景物、音响、人物、气氛、色调等)的统一。换言之,就是把深刻的思想、健康的情怀,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做到内情和外物相融合,深意和境界相交织,从而深深地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那么,要如何创造意境呢?要绘景于情,工于描绘,把内心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客观景物糅合到一起。

“工于描绘”,指写景要绘色、状物、摹声有机地结合起来,需抓准景物特征。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音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去体验,既观其形、其色,又听其音,嗅其味,“色香味形”俱全,从而描写出景物特点。此外,工于描绘,应注意变换写景角度,或俯视仰望,或前后内外,或远近高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多角度、多侧面去描绘。

2.巧于串珠,组织材料

“珠”,就是材料,就是景、物、事。串珠,需要作者找准一根“线”,然后就可以很快地把珠子串起来。珠子被线串起来后,一篇井然有序的文章就成功了。著名作家刘白羽说过:“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是从中理不出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真正的、深刻的东西表达出来。”可见巧于串珠,需找好线。

这根线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人物,可以是某种感情、某种精神,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还可以是某一悬念、某一矛盾冲突等。写文章,我们围绕中心选材、组材,用情和线像串珍珠一样把材料巧妙地组合起来。

3.以情织文,充分抒情

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以情织文,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在行文中进行抒情呢?抒情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是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情感,也称为“直抒胸臆”,可以是一种倾诉、呼告、赞颂或斥责。它的语言渗透了感情,极具褒贬色彩。把感情寄寓在具体事物上,或者借助文中的叙述、描写和议论作为媒介来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法叫间接抒情。有的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这种抒情性叙述,可以写完整的事,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把作者的感情流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有的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着于景物之中,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

积累营地

1.创造意境,工于描绘

◇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宗璞《紫藤萝瀑布》

◇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梁实秋《雅舍》

2.巧于串珠,组织材料

——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

——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

——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绾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冰心《笑》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杨绛《老王》

3.以情织文,充分抒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 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肖复兴《小溪巴赫》

◇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范文借鉴

生活中的发现

佚 名

我走在初冬清晨安静无人的小路上,目光落在路旁早已枯索了大半的植物上,妄图在一片死寂中发现些尚有生机的东西。

其实结果与我心下所料想的一样,自然是没有的。时已立冬许久,植物衰败的速度远比它们春日里生长的速度快得多。我失望地收回目光,轻叹,摇头,而后便欲转身离开。

可是,远远的,我在一片枯黄中望见了角落里零星粉紫的色彩鲜明地跳脱出来。我快步上前,弯下身子去细看那一株生在冬日的植物,心中为我的发现欣喜不已。

作者在路上偶遇枯索了大半的植物,从中有了生活的思考。“轻叹”、“摇头”二词即写出内心无奈失望之情。“以情织文”,开篇流露出细腻的感受。

一看便知,这多角星形状、白中掺紫或深粉的花,正是石竹。尽管已是冬日,那石竹却兀自坚定地仰着脸,迎着刺骨而尖锐的风,在这个根本不可能被人所欣赏的角落里孤独地摇曳着自己色彩明丽的花朵,那阳光下清澈而纯净的颜色,让我想起了一个词——生命。

是的,生命。记忆中石竹并不是适于过冬的花儿,可此刻,眼前这株偶然被我发现的石竹,却倔强地用盛开证明着自己的生命力。她不屈于冬日干冷的天气,在根本无人照看、无人欣赏的角落里的一方土地上,深深地扎根、生长,而后开出绚丽的花朵来驱赶无边的寂寥。其实她又何尝不寂寞,只是,她选择了更勇敢的方式面对寂寞。

“这多角星形状、白中掺紫或深粉的花”,表明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的形态、色彩。“仰着脸”、“摇曳着花朵”,刻画出花朵在冬日中的生命力。

这便是生命啊。我在心中无声地惊叹,指尖划过石竹翠绿茂盛的叶片,而后停息在她脚下那一片土地上。

冰凉的气息透过指尖传遍全身,我不由打了个寒噤,收回手,犹豫片刻,又伸出手去,想把那石竹拔了,移至家中花盆里肥沃的土壤中去。

我用上些许力气,估计着那石竹不会被摧,才动手去拔。

可是,她纹丝不动。艳丽的花朵仍微微摇动着,有种无声的倔强。

我于是松手了。并非屈服,只是觉得,或许这儿更适合倔强的她。倔强勇敢的生命本不应生活在温室,温室亦培育不出倔强勇敢的生命。

我转身走了。走开十几步后又忍不住回头去看那石竹,她却依然仿佛在致意般,迎风摇晃着纤柔的花瓣。我于是径自走了,只将她美丽而挺拔的身姿记在心灵深处,只一次偶然的发现,教会了我太多。

“这便是生命啊”,字间浸润着情感,抒发了惊叹之情。作者没有停留于直接抒情,而是写出“指尖”的小动作,再次展现内心的惊叹。

生命或许在一处温室之中开出了灿烂的花,但那花却是施肥浇水的结果。而这石竹不同,她生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却依旧开得如此坚定而勇敢。

这是比那些温室花朵们更伟大、更勇敢的灵魂。

点评

作者冬日清晨偶然间发现一株石竹,遂触动善感的内心,感悟出石竹倔强的生命,出于怜惜想移植回家中,却发现石竹纹丝不动,作者的感悟更深入一层,“倔强勇敢的生命本不应生活在温室”。作者“以情织文,充分抒情”,不仅直接抒情,更是细腻刻画石竹,表现自己的敬畏之情。作者思路流畅,以自己的感悟贯穿全文。

秋雨潇潇下

佚 名

天空似若裂帛,洒下透明的琥珀。那晶莹的雨水,在飒飒秋风中唱着潇潇的歌。撑着伞在小区里漫步,秋雨亲吻着我的发丝,湿润,冰凉,发丝在风中柔柔地飞扬。

走过两个女人旁边,一个女人笑得眼睛眯成两道弯弯的线,骄傲地说:“你知道吗?我今天回家时下了雨,儿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接我,怕我没带伞。儿子终于懂事了!”另一个女人也带着母亲才有的幸福笑容,说:“我女儿也真好呢!早上出门前她说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雨,提醒我带伞呢!”两人相视一笑,一股温暖的柔情融在雨中,我顿时觉得这冰凉的秋雨也变得温暖起来。

开篇交代了地点、环境,并运用比喻、拟人,刻画出一幅秋雨图。

一场秋雨后,树幸福地垂下被濯洗得发亮的叶子,墙角低洼处仍咕嘟咕嘟地吐着水泡。我急匆匆地赶去上课,走到一家商店前,一惊,一大片泥水缓缓地淌着,淌满整段小路。

作者抓住树、砖头等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渲染了一种温暖的氛围。文中人物情感和景物描写恰当融合。

呀,这怎么过呀!正当犯愁时,我突然眼前一亮,只见路边靠墙的地方,几块砖头蜿蜒成一条水中小路。我小心翼翼地踩着砖头,心里满是感动。一块、两块……八块。八块砖头,沉甸甸地铺在地上,如同沉甸甸的爱心。一抬头,一位清洁工阿姨也准备借用这条“小道”,我们相视一笑。潇潇秋雨中,一股温暖的爱泉喷涌着,使这寂寥的秋雨变得热闹起来。

在热闹的马路边,我和好友同撑一把伞。水珠沿着伞面不停地滑落,好像坠落的星星,在地上溅出点点星光。路边的水蜿蜒地流着。一辆汽车远远地疾驰而来。“糟了!”正当我俩忙着避闪的时候,那汽车竟放慢了速度,极缓极小心地驶过,轮子如船般轻柔地划过碧波,漾出圈圈涟漪,悄然离去。我俩相视一笑,顿时觉得有一股温暖漾在雨中,潇潇的秋雨顿时变得明净澄澈起来。

凭栏远眺,天空澄澈,秋雨潇潇。我仿佛看到满天飘飞的花雨,又好像有颗颗爱心坠落大地。眨眨眼,一切都融化在淡淡的水烟中,徒留一声清脆的鸟鸣。

水珠好像星星,地上点点星光,下雨被描写得如此美妙。“一切景语皆情语”,人心中拥有温暖,眼前一切皆美丽。

点评

本文以“秋雨”作为线索串联起三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巧于串珠,组织材料”的写作技法被作者运用得非常娴熟。两个女人间的笑容、水中砖块形成的蜿蜒小路、放慢速度的汽车,三种画面都浸润在美好的景物描写之中,景物描写如一抹暖色温暖着读者的心灵。“以情织文”,人与人之间的爱心、温情成为本文的主旋律。学写这样的文章需注意,需有统一的中心主题,要善于剪裁拼接,三幅图画需要有统一的意境。

让我走远看看你

佚 名

我是你生命的延续,命运的精灵在我出生之日起便用血缘的长绳将我和你绑在一起,挣不脱,扯不断。我们紧紧相伴18年,却因为置身太近,使我在这18年的晨光与黑夜感受不到我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温暖厚重的那个字。

以后啊,让我走远看看你。

很小的时候,当别的孩子还被全家人捧在手心的时候,当别的父母还小心翼翼地牵着孩子过马路的时候,你把我带到游泳池边,用命令的口吻说:“下水。”几岁的孩子,即便在浅水区也不及水深的高度,怎么敢走向那未知的恐惧?你没有向我说明求生技能的重要,而是狠心地将我扔入水中,且拦住急欲下水救援的哥哥,任那么小的孩子在水中挣扎、叫喊、哭泣。那是如死亡般恐怖的记忆,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然而,当10岁的我被教练一眼相中,加入县游泳队的时候,当独自去海南潜水却中途弄掉氧气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一技之长竟如此有用,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

“让我走远看看你”,成为全文的情感主线,表现出“我”对对方的一种疏离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何要“走远看看你”?

小学的时候,当别的孩子还举着棉花糖坐在单车后座的时候,当别的父母在做好可口的饭菜为孩子端上桌子的时候,你配了一把亮闪闪的钥匙挂在我胸前,随口叮咛:“靠着右边走。”于是,长长的20分钟的路程,一个刚上一年级的丫头片子,便这样一点一点学着自己走了。因为步行,每天要早起10多分钟;因为步行,每天要晚回家10多分钟。回家后,没有炊烟,没有人声,先做作业,等父母回来。你永远不会觉得一个人待在家里是多么恐怖的事,自强如你,只会觉得那是天经地义。那是如粗布般灰暗无光的记忆,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深深怨恨着你。然而,当读四年级的我便能独自骑车去上学的时候,当12岁的我便一个人走南闯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自立竟如此超人,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

作者生动地刻画出严父的形象,典型事例选择恰当。文中多次流露出对父亲的怨恨之情,一次次直抒胸臆,使文章情感充沛饱满。

初中的时候,高中的时候,你调去外地,留我一人在家读书。妈妈尚且每周回来一次,而你,即使我过去,也未必能找到时间陪我。好强如你,只是偶尔见面时责备我的功课。那是如羽毛般苍白无力的记忆,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然而,当我顺利考入重点中学的时候,当我在高中亦能平平稳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严厉竟能如此激励一个人的成长,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

今天早上,你大声地责怪我不会买圆规,硬是自己上街重新买回一个最好用的,亲自送到教室,然后转身离开。我站在远处看着你,和近距离的相处不同,我突然觉得你已苍老一个世纪。

父亲,我亲爱的父亲,过去的18年,我们相距得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那么以后,让我走远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直接抒情,再次点题,交代了“走远看看你”的原因——原来是一种对父亲深沉的爱。

点评

写亲情的文章不在少数,此文独具匠心,谋篇布局中尽显作者的智慧。标题“让我走远看看你”摄人心魂,激发起阅读兴趣,成为悬念。作者运笔自如,叙事中层层抒发对父亲的不解和怨恨,一个孩子的细腻内心被刻画得如此真实。本文“充分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结尾写出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深情。

天  籁

佚 名

我伫立着,清风吹来,耳际一片喧嚣。我闭上眼,细细聆听,穿过那片喧嚣,我似乎听到了,久违了的、故乡那棵常青树上的“沙沙”声。

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看似带走些什么,却留下了它的印记。在河的旁边,长着一棵苍翠欲滴的树,爷爷告诉我,那是四季挂绿的常青树。常青树好高好高,枝繁叶茂,叶子永远是那么翠绿。小时候,我总喜欢坐在常青树下,靠在爷爷旁边,听他讲着过去的事情。风轻轻吹来,穿过常青树翠绿的叶子,传来一阵“沙沙”声。我抬头,朝阳将它的光芒毫不吝啬地洒向大地,透过树叶在地上留下斑驳的阳光。就这样,我在阳光中、在微风中、在“沙沙”声中,听爷爷一句一句地讲述着过去。

看似写树,实为写人,作者“工于描绘”,树苍翠欲滴,风轻轻吹来,“我”听爷爷讲故事。一种祖孙情荡漾文字中。

长大后,我离开了故乡,来到了城市中,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有了新的圈子,接触到了从未见识过的世界。在这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在这里,我听到了新颖多彩的离奇故事,不再喜欢爷爷的老故事了。我听到商场亢奋的摇滚乐,不再怀念大自然的“沙沙”声……渐渐地,我离故乡越来越远了。

过了好几年,我回故乡探望爷爷。我们又来到了那条小河边,爷爷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向常青树,夕阳在爷爷身后留下长长的影子。爷爷自言自语地说:“常青树永远是那么苍翠,只有在凋亡的那天才会枯黄。看来,我要先它枯黄了……”我忙说:“不会的,你会和常青树一样永远苍翠的。”爷爷笑了笑,没说什么。我们在树下坐着,一阵风吹过,树叶传出“沙沙”声。好熟悉的声音啊!我看了看爷爷,他的头发被风吹乱了。太阳渐渐落下了,我们也踏上了回家的路。夕阳在我们身后留下最后一道光芒。

借景抒情,太阳渐渐落下,夕阳留下最后的光芒,文章意境凄凉,暗示着爷爷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感情抒发表现出节制。

一年后,爷爷去世了。恍恍惚惚,我又回到了故乡。

清澈的河水依旧流淌着,常青树依旧翠绿,却物是人非。“沙沙,沙沙”,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萦绕耳际,如诉说着爷爷的一生,如天籁……胜过了地上的万般声音。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永在我心,那故乡常青树上的“沙沙”声。

点评

“沙沙”声在全文反复出现,这声音仿佛是爷爷对孙子亲昵的低语。作者“巧于串珠,组织材料”,全文写出三个与“树”有关的“我”和爷爷生活的片断,这种结构值得学习,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情感表达渐趋浓烈。作者善于描绘景物,常青树依然枝繁叶茂,但爷爷已不在身边,物是人非,结尾流露出无限悲伤。用情感交织文字,行文中切莫缺少个人真情实感。

走出“规则”

佚 名

幽谷,我的所爱。我最喜欢在无游人的季节,独自踏上这无人的小径,不是欲扮陶渊明的隐士之风,也不为追求“踏雪寻梅”的浪漫抑或“独钓寒江雪”的超脱,只因想走出那个由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制定的规则,在自然之中得以陶冶,找回那迷失在都市混乱之中的真我。

开篇交代心境,点明观点,要走出“规则”。开门见山,文笔优美。

静静的深潭,恰似一位深藏不露的隐士,倒映着夕阳一抹淡淡的余晖。坐在潭边大石上,竟发现鱼儿一群群聚拢过来,自在地向我摆尾致意。我惊异了,蓦然想到钓鱼池中的鱼儿,它们不是生命,只是玩偶,它们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而潭中的游鱼,平静而无忧地生活,它们并非得到神灵的护佑,而只是生活在自然的最平常的规则中……痴痴想着,竟至于伤感,看见水中映出我真情流露的面庞和双眸,我知道此时的我可以尽情地宣泄。自然的规则中,万物本是互相融合、互相感动的。我们可以感动周围的人和事,而周围的山川草木、虫鱼飞鸟亦可感动我们,而达到“独怆然而涕下”的境界。而出了这幽谷,步入天天面对的社会,在人类的规则下,男人要觥筹交错地寒暄,女人要极尽妩媚地微笑,每个人活得刻板、生硬,原本因力图完美而导致丧失本色的人类,再也无法感知自然的清纯与生活的细腻甜美。

潭中游鱼过着平静而无忧的生活,作者联想到钓鱼池中的鱼儿,两相对比,流露出伤感之情。

对着旷野,对着深潭,感受着自然的抚慰,回到这正常的规则中,我才觉得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清新而洒脱。对苍天诉说我心中的压抑,而苍天却给我一个会心的微笑并告诉我:“放下那些自私的规则,或许,你会发现自然的规则同样适于你们人类。”是啊,人类从出生之日起便觉得自己是世界的宠儿,可以完全不守规则,任意改造社会。诚然,这种心理造就了一个所谓的文明世界,然而随着历史脚步的移动,自我的固定做法渐渐成了人类自创的规则,这个规则有益于发展的内容固然不少,但自私的成分也渐渐筑起了人类与自然的一道屏壁,阻断了主宰世间的规律与我们规则的互通。于是这自创的规则逐渐沦为唯心和扭曲的规则,致使很多人迷失了本性。

或许,人们该反思一下了,或者像我一样走出规则,走入自然的怀抱,理一理生活的得失,反省一下自己的自私与狭隘,找回那些原本也适合我们的自然规律。

走出幽谷,我奇怪地问住在这儿的老人,为什么不围起水潭收门票?老人安静地说:“门票是人类的规则,而自然却希望无私地敞开双臂拥抱她的每个儿女,她不需要也不愿意要门票。”

结尾写到老人并不突兀,作者以自己的情思作为线索,串联起所见所感,文章有厚度有深度。

是的,自然母亲广博而宽容,她仍在苦苦守候,等待迷途的最聪明的孩子,走出自定的小规则,和谐而美好地谱写真实的文明,满载清新而洒脱的生活……

点评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拓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应该走出自己的规则,去爱护自然的情感。全文以自己的情思作为线索,用联想来构成全文,写到“我”离开人类的规则来到幽谷,写到深潭之美和“我”的感受,写苍天对“我”及人类的劝告,还写了“我”和老人的交谈。如何组织材料,是初中生写作时应着重思考的地方,要善于剪裁,前提是有明晰的写作思路和写作主题。

小试身手

“宋词集粹”单元,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位词人都堪称大家,他们用生命为笔,写出心灵的绝唱。词作中有优秀的写作技法,若能吸取古人写词之法,用于现代文的写作中,是非常好的尝试。

以《眼中的世界》为题目,“巧于串珠,组织材料”,写三个有关眼睛的片断,可以叙事,可以写景,望“以情织文”、“工于描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