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的使用

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的使用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情况下,在使用诸如“说”、“指出”、“宣称”等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是西方传媒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的选择和使用上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避免主观化。不可否认,这些修饰词的使用使报道增加了一些主观性的东西。使用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应实事求是,准确反映说话者或作者的本意,不能歪曲事实。

三、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的使用

恰当地使用引语还必须恰当地使用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一般情况下,在使用诸如“说”、“指出”、“宣称”等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

客观性原则是西方传媒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的选择和使用上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避免主观化。

托伊恩·A·梵·迪克认为,“新闻话语中词汇的选择是显现隐含观点和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的手法。很大一部分隐含的视角、观点或报纸通常否认的意识形态都可以从这些词语的选择中推测出来。”[13]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的选择也是如此。它们往往能或隐或显地表露记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好恶。而这些东西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背道而驰,所以在使用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时应注意其潜在或隐含的含义或所指,以避免因使用某些词有意无意表达了一些新闻报道不应该有的主观化的东西。

(1)“说”最佳

对“说”的使用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对之非常推重,认为在所有引述动词中,“说”作为中性词是最客观、最恰当,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个词在所有引述动词中最简短、明确、客观、适用。密苏里新闻写作组就持这种态度,他们对“说”这个词有如下评价:

用“说”这个词没有强迫别人接受自己意见的意思。它隐没在新闻的字里行间,并不引人注意,所以不会使人感到腻味或觉得过于重复。“说”这个词又是中性的,并不包含更多的意思在内,因而又显得比较客观[14]

频繁使用“说”是许多西方传媒新闻报道的一个特色。以法新社的报道《无迹象表明伊朗向塔利班提供武器》为例,这条几百字的新闻由5个引语(包含一个部分引语)和一个转述构成,其中引述动词有6个,其中5个“说”1个“表示”[15]

就国内传媒界的情况而言,“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即使一些党报也不例外。如2007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新闻《外交部长李肇星谈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八国》中有关李肇星谈话所使用的引述动词有12个,其中有6个“说”,3个“指出”,1个“介绍”,1个“提到”,1个“认为”。其中“说”占50%。另外,新华社2006年6月18日播发的独家新闻《中印即将重启中断40多年的边境贸易古道》中,共使用了9个引述动词,其中“说”有8个(余下的一个是“表示”)。在这方面,会议新闻也有所改变,但通常情况下依然是“指出”、“强调”、“要求”之类的引述动词唱主角。

(2)谨慎使用“说”的替代词

对“说”的另一种态度是,一些记者觉得反复使用“说”会使报道显得有些重复,于是力图寻找“说”的替代词。但这常常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因为这些替代词往往不易准确把握。例如,“声称”、“指出”、“声明”、“强调”等替代词,除了包含“说”的意思外,还包含其他的含义。比如,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说,“中国出口的食品质量不存在问题”。假如将“说”换成“声称”,整个引语的意义就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因为使用“声称”意味着记者对发言人的话表示怀疑,或者认为有待证实。也就是说,记者在报道中隐含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从而使报道具有主观色彩。美联社要求在使用“声称”(allege)时必须非常谨慎,避免任何暗示主持人或记者在做一种主观臆测。

使用“说”的替代词的关键问题在于记者不能够保证这些词的含义与事实相符。密苏里新闻写作组认为,“声称”、“认为”、“辩称”有暗示记者并不十分相信说话者所言的意味。而“要求”有生硬和不讲道理的味道,“希望”则有平心静气的、讲道理的意味。伊图尔建议记者通常应避免使用“断言”、“要求”、“发表意见”、“怒吼”、“强调”、“结结巴巴地说”、“争辩”、“高谈阔论”、“陈述”、“大声喊叫”、“暗示”、“强调”、“宣称”、“坚持说”等引述动词。毕竟对新闻报道来讲,准确客观是最重要的,形式上的花样还是其次的。

由于上述原因,西方传媒报道中通常会不厌其烦地使用“说”这一动词,偶尔才使用其他替代词。美联社和路透社关于“人类登上月球”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路透社的报道(1969年7月20日电)使用了6个引语(包括一个部分引语),说话者包括宇航员、总统、演员等,这6个引语无一例外地使用“说”这一引述动词,而且前面没有任何修饰词。而美联社同日电《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摘要)也有6个引语,也都是使用“说”,同样前面没有任何修饰词。面对如此重大事件,记者没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没有使用诸如“兴奋”、“激动”之类的修饰词,而是依然客观冷静平实地陈述。在这种客观形式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这与国内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记者在引述动词的选择应三思而行,除非记者能找到恰如其分的替代词,否则为保险起见,最好还是使用“说”为好。

(3)勿滥用修饰词

如果记者想在“说”等引述动词前面加一些修饰词,这时就要注意了,因为这些“添加剂”可能会节外生枝、画蛇添足,破坏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西方传媒很少在引述动词的前面附加修饰词,这一点从《参考消息》所转译的西方传媒的新闻报道可见一斑。《华尔街日报》的新闻主编比尔·克里格会把文章中的“他笑着说”、“他气急败坏地说”等词找出来,都改成“他说”。因为“气急败坏”这些修饰词都带有某些主观判断的成分。

与美英等西方传媒形成鲜明对比,国内新闻界,一些记者比较喜欢使用修饰词,诸如“高兴地”、“兴奋地”、“动情地”、“真诚地”、“热情地”、“由衷地”等,尤其是一些带有赞颂意味的稿件。以某传媒对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的一篇报道为例,在这篇1 000多字的报道中,共使用了8个引述动词,其中有6个前面直接使用了修饰词,如“沉稳地”、“诚恳地”、“态度鲜明地”、“成竹在胸地”、“动情地”等。不可否认,这些修饰词的使用使报道增加了一些主观性的东西。而从《参考消息》翻译转载的4篇外国通讯社相关稿件(法新社2篇,美联社1篇,路透社1篇,其中路透社为没有引语的简讯)来看,这些稿件共使用了14个引述动词,但没有一个前面有修饰词。由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出,中西方传媒在使用引述动词的修饰词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2.准确

使用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应实事求是,准确反映说话者或作者的本意,不能歪曲事实。使用“强调”一词时,必须是被引述者确实在“特别着重或着重地提出”。使用“警告说”时,就必须是说话者含有清楚地警告意味。不恰当地使用引述动词和修饰词,附加记者的一些主观判断,给新闻增加了一些无关的意义,就会歪曲说话者的本意或事实,从而有损新闻的准确性。

就国内传媒使用引述动词及其修饰词的情况来看,有些比较随意和主观,比如在会议新闻中“指出”、“强调”、“要求”等少数几个引述动词反复使用,这已经成为一种模式。问题是,是否讲话者真的在“强调”或“指出”?记者好用修饰词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过多地不适当地使用修饰词会损害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这是国内传媒的许多记者应注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