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息来源的类型

消息来源的类型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消息来源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互联网作为消息来源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实名消息来源是新闻报道中公开指明信息提供者真实身份或名称的消息来源。受众不能根据报道提供的有关消息来源的信息确认其身份或名称。区分消息来源的真伪,对记者根据不同的报道需要选择恰当的消息来源,从而避免滥用消息来源有重要意义。

二、消息来源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消息来源分为不同的类型。对消息来源进行分类能够帮助记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消息来源的特质,从而更有效地使用消息来源。

1.根据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消息来源的不同属性,可将消息来源分为信息提供人、信息提供机构和信息提供介质三种。

(1)信息提供人

即信息的提供者是人,包括记者、新闻当事人、目击者、新闻发言人、官员、专家等。在这类消息来源中,一般认为,记者是最好的消息来源。

(2)信息提供机构

顾名思义,这类消息来源是以机构而非人的身份或面目出现在报道中。如“五角大楼”、“世界卫生组织”等。

(3)信息提供介质

即新闻信息的提供者是文件、档案、书籍、新闻稿、音像制品以及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信息传播介质。其中,互联网作为消息来源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从是否在新闻报道中指明消息来源的真实身份或名称,消息来源可分为实名消息来源和匿名消息来源。

(1)实名消息来源(named/identified sources)

实名消息来源是新闻报道中公开指明信息提供者真实身份或名称的消息来源。实名消息来源一般在指明姓名或名称的同时,还要指明其他相关附加信息,以保证其身份或名称的确定性或唯一性。比如在信息提供人的姓名前面指明其头衔、所在机构、所在国家、地区等等信息。标准的实名消息来源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身份或名称的真实性;二是身份或名称的确定性。因此,对实名消息来源,记者的描述应尽可能准确具体,至少在报道中第一次提到该消息来源时应如此。

(2)匿名消息来源(anonymous sources)

匿名消息来源也称秘密消息来源(confidential sources)、隐名消息来源(unnamed/unidentified sources)。所谓匿名消息来源,就是新闻报道中不指明真实身份或名称的消息来源。受众不能根据报道提供的有关消息来源的信息确认其身份或名称。对受众而言,匿名消息来源是新闻报道中可信度最低的消息来源。常见的匿名消息来源如“权威人士”、“消息人士”、“业内人士”、“专家”、“某报”等。

一般情况下,对受众而言,新闻报道使用实名消息来源比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更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美联社和美联社执行编辑协会(APME)2005年对全美42个州1 611名读者的调查显示,在被问及匿名消息来源总体上对他们对报道的信任有何影响时,44%的人认为能降低对报道的信任,42%的人认为没有什么不同,11%的人认为能增加对报道的信任。从调查看,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对报道的可信度影响还是很大的,有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匿名消息来源可能会降低他们对报道的信任。所以,在使用消息来源方面的一个通常的规范就是尽可能使用实名消息来源,避免使用匿名消息来源。

但是要说明一点,从提供信息的质量来讲,实名消息来源并不必然比匿名消息来源更可靠。二者的区分主要在于对消息来源的身份或名称是指明还是隐匿,而与所提供信息的质量没有必然联系。

3.根据是否具备提供信息的资格,消息来源可分为真消息来源和伪消息来源。

真消息来源是指具备就某一事件或问题提供信息资格的消息来源,伪消息来源则指不具备这一资格的消息来源。区分消息来源的真伪,对记者根据不同的报道需要选择恰当的消息来源,从而避免滥用消息来源有重要意义。例如,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是一个真消息来源,但对政治问题或军事问题就可能是一个伪消息来源。下面将着重谈一下有效使用专家类消息来源和权威消息来源的问题。

(1)专家类消息来源

专家类消息来源是记者经常使用的一类消息来源。使用专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用其所长。“记者必须注意,只在其专业知识领域内运用消息来源。当消息来源被问及他们狭窄的专业知识范围内的问题时,他们是有用的。”[2]CNN国际频道高级制片人萨拉·亚格林认为,如果被采访者是某个方面的专家,那就应该发挥这个专家的强项,集中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内提问。也就是说超越其专业知识或擅长领域,专家就会“失灵”,就可能变成伪消息来源。这是记者必须深切注意的。

滥用专家是国内传媒界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记者在使用专家时往往只看头衔大小、地位高低、知名度如何,却忽视其是否擅长记者要采访的相关问题。经济学家茅于轼每年约接受1 000次采访,但有些采访和他的专业毫无关联,记者却非要他讲。比如他从不研究股票市场,采访这方面问题的特别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也有相同的经历:

有时候媒体记者打个电话说:“叶教授,我们正在关注某个什么问题,您有什么想法啊?”我说我没有什么看法,我没有研究。“哎!你不需要研究,你随便说两句就行了!”我怎么能随便说两句呢?我说话也得有个责任心吧?……[3]

叶朗认为,这是一个记者的道德问题,而不仅仅是专业性太差的问题。事实上,叶朗教授反映的问题在国内传媒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使用专家类消息来源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

所以,记者在使用专家类消息来源时,务必辨明真伪,也就是首先要考虑该专家对你的问题是否擅长?务必要找到真正擅长此问题的专家。要避免将一个专家当成万事通,抓住不放,什么问题都问;也要避免随便找个专家随便说两句的做法。

(2)权威消息来源

盲信权威是很多记者的心理。所谓权威消息来源只是表明其在某个范围或领域内最有威望、地位,但并不等于他们提供的信息就是可靠的(这里的可靠是指真实可信),因此不能将消息来源的权威性和其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混为一谈。记者应十分清楚这一点。

《华尔街日报》记者在调查安然公司丑闻时,华尔街最负盛名的高盛公司执行董事资深能源分析家戴维·弗莱舍认为,安然公司是一个有着灿烂前景的伟大的公司,不可能藏污纳垢,他坚持预测安然公司年增长率为25%,并建议强力买进。对安然公司的问题,弗莱舍说:“安然起了些烟雾,但绝无火警。”[4]事实证明,这位权威对安然的分析预测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华尔街日报》记者没有自己的判断,迷信诸如此类的权威之言,就不可能将安然公司的黑幕揭穿。

2007年1月1日,一架印尼客机在飞行途中失踪。第二天,印尼国家搜救委员会发言人和失事客机所属的亚当航空公司发言人发布消息说,在苏拉威西岛山区发现了失事客机的残骸以及90具遇难者的遗体。这一信息传遍世界。事实证明这一信息是错误的,尽管发布这一信息的两个消息来源不可谓不权威。

盲信权威在我国传媒界尤为严重。即使来自权威的信息明显违背常识或令人生疑,一些记者和传媒也会照搬不误。比如,中国某权威科研机构在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中说,中国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该信息危言耸听,明显违背常识,但还是被一些传媒广为引用。

上述事例说明,对权威消息来源也应持一种质疑的态度,多一些批评的眼光,不可盲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