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播音发声训练的内容大体分为,气息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几个部分。实际上,认真解读播音发声控制训练的基本理论会体会到,对“控制”的理解应该有强弱两个方面,强控制是控制,弱控制也是控制。喉部控制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升声带与声带肌的韧性;同时能够对声韧带与声带肌灵活控制,使喉部整体保持积极自如状态。强弱并用、自如操控才是控制训练该达到的效果和最终目的。

第三节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一、播音主持发声训练

语言组织能力与声音的驾驭能力是有声语言表达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富于表现力、感染力的声音是新闻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从业的基本条件,也是所有语言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不悔的追求

播音发声训练课,就是在发声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一对一示范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正确有效地训练声音,科学合理的开发使用声音。操行训练课常受到训练实施方法与训练强度的把握、个性声音改善途径的选择等问题的困扰。对发声训练的简单理解大都是强化训练,致使训练与运用严重脱节。如此发声训练课的教学理念与《播音发声学》的基本理论明显错位。这里简要作以辨析。

(一)固守“控制”就是强控制的理念,忽略了强、弱兼容

播音发声训练的内容大体分为,气息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几个部分。正确的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训练使学生对发声器官的各个部位结构功能、发声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能清晰了解、自如的掌握,让训练有素的声音为语言表达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撑。

在教学实践中,倾向性的问题是对控制训练的错误理解,认为:“控制”就是强控制、 “控制”就是一种力量的强化运用。实际上,认真解读播音发声控制训练的基本理论会体会到,对“控制”的理解应该有强弱两个方面,强控制是控制,弱控制也是控制。强弱兼有才是自如控制。

img10

图1-10 全国高教学会播音与主持工作委员会(筹备会)例会期间,作者(左一)孟刚(右一)与张颂、铁城老师合影

1.气息控制被单纯的理解为,憋气越长越好

问题体现在:训练中要求学生一口气能读得音节越多越好;绕口令训练中(例如:《打枣》),过分强调:“——一口气说完才算好”等等。

气息的强化训练不可少,但强控制只是一个方面,弱控制也需要训练,只有强弱控制能力兼备,训练才达打到真实效果。目的是语言表达应用中,气息能够给予声音以有力支持,并在非自然换气的情况下,灵活运用补气、抢气、偷气与就气技巧。

2.喉部控制被片面的曲解为喉部加力

学生在训练中表现出来的挤喉压喉问题;声音的“拙”、“艮”、“横”的问题。甚至是训练前没有此类情况,发声训练时出现上述问题,这反映的大多是偏误的教学理念支配下,训练方法不当使喉部过分紧张造成的,理念是错误的前因,问题是产生的后果。

喉部控制应该是喉部发声器官整体处在积极活跃状态下的喉头相对稳定于放松。

喉部控制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升声带与声带肌的韧性;同时能够对声韧带与声带肌灵活控制,使喉部整体保持积极自如状态。

3.共鸣控制被认为只是声音的扩大和美化

共鸣控制训练课后,有的学生平时讲话的状态突然变了,说话拿腔拿调,每个字都去找最佳的共鸣效果,追求声音最大限度地扩大和美化。

img11

图1-11 浙江工业大学2002级播音班实践教学活动。(后排右一)为作者

如果是单纯的声音扩大和美化,利用电声技术可以获得很理想的效果。语言发声共鸣是在保证声音清晰的基础上的美化与扩大,清晰是共鸣的先决条件。声音的共鸣不能被曲解为共鸣越多越好。共鸣控制首先是对共鸣量的适度控制,不能不足,没有声音共鸣,也不能不及,没有扩大美化效果。共鸣过多过重声音浑浊。共鸣控制应该还有另一层理解:即高中低各个声区的适度共鸣的有效把握,以防止过多的头腔高音共鸣的声音锐利与过多胸腔低音共鸣的声音沉闷。

4.声音弹性被误解为声音对比因素的强烈反差

在语言表达的声音使用上,出现声音形式的高一声、低一声,一声大、一声小等单一的强烈的对比样式。似乎声音对立因素反差越大声音越富有弹性。殊不知,多种声音对比因素以交错、循环、往复的形式呈现;有效控制声音对立成分的浓度、强度;使声音的变化多色彩、多层次;让声音的可变性和伸缩性得到充分展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声音弹性。

弹性不只是声音形式上的可变性,更重要还有气息的灵活运用及情感色彩的丰富变化。情、声、气、意的有机结合会使声音弹性更具多样性,让弹性声音在情感的表达上得到展现。

控制训练必须明晰的理念:强控制是控制,弱控制也是控制。强弱并用、自如操控才是控制训练该达到的效果和最终目的。

(二)坚定训练课就只是“训练”的理念,忽略了练、用结合

学生张口发声都在训练的状态下,不在用声状态。找回用声状态,训练的收效又体现不到用声状态里。问题结症在于教学理念上把注意力完全倾注在训练元素上,忽视应用,练、用两脱节。

1.元素训练适时服务于例稿练习

教材提供的字、词、例句、绕口令、作品片段等训练元素,实用方便。元素训练获得的声音状态,得到的用声方法,要用于稿件的处理,服务于稿件的表达。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声音是练出来的,也是用出来的。须遵循声音的练、用结合,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而且声音越使用越响亮、越持久,发声效率越高,越得心应手。好的声音是科学地使用出来的,不是怕用保养出来的。

2.发声晨练支持实验室播录

晨练被重视,收效显著。为巩固晨练成果避免流于形式,有必要将晨练活动与语音实验室教学密切结合,把传统的广场晨练效果挪移到模拟播音间,体验电子声像的播出效果。适当拓展试验室训练时间、空间,用足用满语音教学设备,使先进的教学设备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尽快尽早从练习状态进入广播电视节目实播实录状态。

3.作业练习为作品创作铺路奠基

小班化教学的训练作业定期回课是很有效的教学环节,这一教学方式被广泛使用并受到普遍重视。问题是作业的评判标准过于简单化、程式化,缺少播出标准的考量,缺乏综合评价的内容。作业的播录有流于形式、完成任务的倾向,没有真正进入作品创作状态。有必要采取示范教学的办法,辅导教师协助完成回课作业的播录,准确把握“两坚持”的创作状态,严格坚持播音的创造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播音创作之路。

(三)坚持声音个性化培养理念,忽略了新闻媒体对声音大众化的需求

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发声训练达到的标准是什么?这是师生最关心的问题。

1.到底要练出个什么样的声音

回答是:新闻媒体需要什么声音,我们就培养训练什么声音。新闻媒体的播音主持需要什么样的声音?这由媒体的性质决定。广播电视是大众新闻媒体,新闻的生命是真实。那么,真实、结实、质朴、大众化的声音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声音。不强求声乐演员声音的悦耳动听,不需要影视演员角色声音的个性鲜明。播音主持需要没有突出个性特点的声音,是横挑鼻子竖挑眼都没有毛病的声音。没有特点是最大的特点;是人人接受、人人都感受到没有距离的特点;是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众的声音。以往的培养优美动听、个性鲜明、特色突出声音的教学理念应该做些调整与校正。

当然,真实、结实、朴实、质朴、大众化的声音恰恰是最难培养的新闻媒体的职业化的声音,绝不是随随便便的左邻右舍大叔、大妈的声音。

尽管今天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有各色不规范的语音、生理缺陷的声音充斥声屏,但都只是个例个案,不应干扰播音主持对声音的专业化培养。

2.准确选择声音基础条件是培养职业化声音的前提

声音条件是生理素质,生来具有。但播音主持职业化声音是训练有素的,还需在好声音条件下进行后天训练雕琢。专业生源的声音条件的发现与挑选很重要,应改变以往过多注重外观形象忽视声音条件的倾向,重视考生基础声音的筛选。有了好的基础声音条件就为高成功率培养播音主持职业化声音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目前,全国有几百所院校开设不同层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另有一些院校挂靠在其他专业下设置了播音与主持方向。许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确切鲜明;专业教育特色突出,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进行着大胆探索尝试与改革创新,并有所收获、有所成就。应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已经有了空前规模的发展。近几年已经陆续有相当数量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但根据目前掌握的相关资料显示,播音主持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的比率较低,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不强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也显露了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某些环节存在的问题。

img12

图1-12 张颂(左一)老师、付程(右一)老师为作者(中)颁发全国播音专业教师高级讲习班证书

(一)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不明

1.来自学校的问题

2000年前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走俏升温,两三年的时间就有百所院校新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分析认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何以骤然热办?圈内人士道出了缘由:纵观现有的播音员与主持人队伍,科班出身的较少,大多只经过短期的专业培训,极大地制约了节目质量的提高。不少院校基于对这种现状的了解,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正是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

人才的培养要考虑人才的市场需求,学校培养的是人才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无可厚非。问题是人才培养是“长线生产”,需要较长周期,并且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商品按市场调节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今天的“短缺”的商品就可能预示明天的“过剩”,商品过剩有的可以降价、转销、甚至遗弃销毁。人才不能销毁,只能“降价”或“转销”。某些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进,使得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要出现严重的失衡,不能专业对口就业,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人力、财力的浪费。又为已经艰难的就业问题增加难度系数。

有以素质教育的口号掩盖专业就业率低的问题。素质教育应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强化某一专业教育。播音主持专业恰恰是专业性较强、就业出口较小的专业。

全国有许多省、市、自治区每年都各有几百名、甚至上千名播音主持本、专科毕业生,全国有多少毕业生?他们在广播电视媒体又有多少就业的岗位和机会?

问题在学校,原因:利益驱使。分析认为,在市场化日益严重的高校,学生是学校效益的保障。何况作为艺术类被录取的学生,学费远远高于普通本科生,所以,播音与主持专业提速热办,就在情理之中了。

2.来自社会与考生的问题。

多所院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圆了一些年轻人的大学梦。由于艺术专业高考入学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也给一些文化课较差的考生提供了进入高校读书的机会。某些考生文化课成绩上了省控艺术线即可被民办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录取。由此在社会上造成这样一种观念,“文化课较差的学生,可以报考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于是,缺乏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素质的相当数量的考生纷纷报考播音与主持专业。山东、四川等省十几万艺术考生,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占有相当比例。浩浩荡荡的播音主持考生中真正热爱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具备专业基础素质和基本条件的有多少?

学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不愁生源问题,考生文化成绩稍差、专业条件不足也可以圆大学梦。学校和考生双方满足,互利双赢。但是,学校圆了考生的大学梦,却不能圆大学生的播音主持的梦。

(二)生源入口环节的问题

1.入学考试内容缺乏专业性

播音与主持专业入学考试内容由省或校各自拟定。不必苛求考试的内容、形式统一划定,统一标准。只是觉得考试内容应该在明确考察的目的的前提下,在专业范围内有所划定、有所遵循。应该即丰富、灵活,体现专业特点,又适宜考生展现专业才能。个别考试有独出心裁的形式和怪异的内容出现在考场上。不是从播音主持专业的角度考察专业素质、培养潜力,而有刁难考生之嫌,如:

(1)朗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半文半白的杂文、语法不规范的非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2)回答脑筋急转弯、智力测验题。

(3)要求考生与考官作搭档,表演戏剧小品。

(4)要求考生一分钟哭出眼泪。

(5)考评缺乏专业性与权威性。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招生考试是高考环节。它应该有专业的权威性,应该有公平、公正、公开的透明度,还要有庄重严肃的法律效力。它不同于一般的各类比赛和评比活动,区别于媒体娱乐节目中的比赛评奖,这些活动可以请观众评委,请社会名流作评委。艺术专业招生考试考官应该首先经过主考资格认定。如,为美术考生的参考美术作品判分,只有画家、美术家、美术教师才有资格落笔;声乐考生的成绩,只有歌唱家、音乐家、专业音乐教育师判分才有准确性、权威性。而播音与主持招生考试的专业考评委人员混杂,随意而定。守不住“有声,上像,内涵深”的底线。这直接影响生源质量,增加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有必要尽快实施播音主持招生省级专业联考,组成由招生领导部门认定的权威专家组,规范考试,统一判分标准,确保专业招生的规范、平等、公正。为严肃招生纪律,保证专业考试成绩的准确、公平,专家评委的考评活动应接受由纪检、监察部门参加的考评领导小组的监督。

(三)专业教学环节问题

1.培养目的的不确定性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重视基础教育和学生基础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多种需求的宽口径。重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多层次,生产“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可以比较恰当地反映专业教育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系,首先是“一专”,至少精通一行,然后才是“多能”,“专”是本专业知识的精深,本专业技能的精湛。“能”是对某一专业知识、技能达到的通晓、通熟程度。没有“专”就没有“能”。事实上,社会各行各业缺少的是专门人才。在就业上专业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比综合大学毕业生抢手,从某种角度是否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所以,有计划地实施目标培养,有效地培养专门人才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某些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方案上似乎目标很明确。如,为广播电视媒体培养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节目编辑、节目策划、节目制作人、制片人;为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专业课教师、中文教师、师范院校、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公关、礼仪、文秘人员……

表面看似乎目标很明确,符合人才出口的“宽口径”的精神,其实是目的不清、目标不明。目标过大,全是目标实际是没有目标;目的太多,都是目的就是没有目的。

2.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播音主持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教育特点,开设了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比如,《视唱练耳》,《工程基础》等。有讲什么课的教师就设置什么课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在播音与主持专业开设院系之间的交换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正常开设了《语言学概论》、《艺术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等课程,唯独不设置专业性强的《播音学概论》课。来自方言区的生源语音问题原本突出,却削减了三分之二的语音课,或合并语音课和发声课,致使学生在校四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语音问题,一部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达不到普通话一级水平。

理论课与实训课比例、实训小课师生比例失调。专业主干课训练课时不足50%。实训小课的师生比1<30。

3.师资专业力量不强

由于专业设置增加得迅猛。给师资配备带来一定困难,于是有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走上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课讲台讲起了专业课。有的甚至认为,“只要有教材那门播音专业课都可以讲”。

专业教师示范教学能力差。播音与主持专业主干课程,基本以技能课为主,除了理论概要部分以外,其他训练元素都是以张口出声、形体示范的形式进行教学的,因此示范教学能力是专业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目前在授课中,有丰富的音像教学资料可供使用,也可以起到示范教学的作用,但是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学的效果仍然是最好的。

艺术教育不可完全没有示范教学,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师必须重视示范教学,提高示范教学基本功。

4.专业教学设备、设施不完备

教学设施、设备缺乏是部分院校存在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有的院校直接用于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的设备价值可以达到几百万、上千万。但也有的学校多种原因,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连最基本的小型实训教室都不能满足上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操行训练不足,直观教学效果差。

5.教学方法的不严谨

专业教师授课,脱离大纲、教材、授课计划。天文地理、海阔天空、上下五千年,谈古论今,离专业甚远。生搬硬套其他专业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气息训练,指定学生买小号、吹小号;备稿方法变成高中语文课中的课文分析;语言表达技巧训练讲成了新闻作品写作;电视播音主持上成了美容化妆课。

教学环节上的问题,并不都是不解的难题,问题被重视,总有解决的办法。

(四)人才出口环节问题

1.考核方法不科学

由于把技能训练变成传授知识,造成一种误导。学生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当作中文课程来学习,学生按照文科课程的学习方法,把教材通读一遍,熟记硬背理论要点,跃跃欲试,等待答卷考试。结果卷面获得很高分数,专业理论卷面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有的却没有一点儿嘴上的功夫,没学到播音主持的真本事,根本不能进行新闻播音,不能作节目主持人。逐步实行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考察方式应得到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以录音、录像、以完成播音主持作品的形式考核专业能力更为合理。

2.毕业环节中缺少对毕业作品的包装

在重视毕业实习、实践,以及论文的写作、答辩的同时,应该十分重视学生播音主持作品的制作,给毕业生一个很好的包装,让播音主持的毕业生带着完美的播音主持作品去参与广播电视媒体应聘竞争。

img13

图1-13 全国播音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左起吉林石雨、山东朱山、作者

三、影视配音教学问题分析

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华纳公司《爵士歌王》的公映,宣告了无声电影时代的终结。八十多年后的今天,电影、电视屏幕视频色彩纷呈,音频音韵悠扬。如今的人们,随时可以饕餮影视艺术作品的盛宴大餐,满足视听需求,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一般地说,影视屏幕上,除了画面(视频)外,可以听到的声音(音频)被统称之为伴音(音响、音乐、有声语言等)。影视作品画面中,对画面内容的说明、解释的语言部分,习惯都叫做解说。作品中人物的非同期声语言大都是通过“配音”的形式来完成语言与图像合成等后期制作的。最后呈献给观众的是视听兼容、声像合一的影视作品。业内习惯于把人物有声语言与人物画面的合成制作过程叫做配音。

配音的广义概念应该是,给无声的画面配以声音。声音包括音响、音乐、语言等。狭义的概念是给影视画面(包括给新闻片、各类专题片、纪录片、故事片、美术及动漫片、幻灯及图片等)配上多种样式的语言。更窄一点的含义是为影视故事片中的画面角色配录上人物的有声语言。同时,也特指在录音间(棚)里的配音过程中的录音、录制合成工作。

(一)影视配音的语言样态

当今的电影中的人物语言,尽管有一部分使用了同期声,但是音频指标质量和听觉效果都不理想,而且,声音获取的技术难度很大,所以,大多电影作品的语言仍是使用配音的方式,来完成最后的画面与语言的制作合成。

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中,除了播音员、主持人出图像(头像)进行播音、主持的画面以外,其余的节目画面中的有声语言都可以称之为是画面的配音(现场声音除外)。因为电影的主体元素是影像,电视传播的主体元素是可视的画面,声音则叫伴音,被看做是画面的伴随物,是配角。所以被称之为“配音”。

img14

图1-14 作者(前排右三)参加首届高校影视配音教学研讨会。

1.影视配音作品的分类

因为谈到配音,常被单一的理解成为翻译的故事片配音。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通过简单的分类加以说明。

配音的影视作品按媒介可以分为,电影、电视两类。按配音作品的来源渠道的内、外之别又可以分为国产作品和引进的译制片两大类。

国产片和译制片大多各自都包含以下作品体裁种类:

(1)新闻片。以活动影像作为新闻传播主体要素的电影、电视片。包括(电影新闻纪录片;电视新闻纪录片、新闻专题片和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画面新闻)等等。

(2)专题片。包括,科普、科幻;教育、教学;行业、对象专题;历史资料片等。

(3)幻灯、图片。包括,影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幻灯、图片资料等。

(4)故事片。

(5)艺术片。包括,美术:木偶、剪纸、折纸及动漫等。

2.不同体裁作品的语言配音样态

不同的影视作品体裁,有不同的配音语言样式。声音是物质的存在,声音能够塑造形象。影视配音使用的声音是以形象化的声音出现的。那么,应该以怎样的声音形象出现呢?声音的塑形依据要考虑配音作品的不同体裁、内容差异和角色要求等因素。

(1)新闻片的配音

新闻片的内容,真实、朴实,客观、严肃。新闻片配音使用的声音宜用坚实、真实的声音。声音塑形的定位是新闻工作者形象、是党的喉舌、百姓代言人,是沉稳、厚重、庄重、严肃的新闻媒体的职业形象。

(2)专题片的配音

专题片的“专”,是说这类片子有一些专业性、专向性和专属对象性。特别是内容上有很大差异,所以,专题片的配音,解说的成分和色彩很重。解说的声音带给人的感觉多是客观、自然的。配音解说者的声音所塑造的形象要有些专家的专业性,有些学者的权威性。如,央视7频道农业专题片的解说专业性很强;赵忠祥《动物世界》的解说;任志宏《国宝档案》的解说既有专业性又有专向性。

(3)幻灯图片、资料图片等配音

因为图片和资料图片是非活动画面,所以语言应该稍静谧安然些,声音的动感色彩可以稍加弱化。另外,资料图片多属于岁月流逝、时间久远的影像,画面图片凝聚着历史的沧桑感,解说的声音适当多些积淀与厚重,多些追溯回忆的色彩。

(4)故事片的配音

故事片(包括国产故事片和译制故事片)、艺术片、美术片中的“故事片”,因为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配音者的声音塑形要与片中的人物贴切。声音的塑形依据是所配音的人物形象。还因为故事片中有人物、有剧情,所以,声音所塑造的人的形象是要通过表演来实现的。

故事片特别是译制片的配音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开始起步了,标志性作品是东北电影制片厂1945年译制完成,于1949年8月公映的前苏联影片《普通一兵》。新中国成了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我国影视配音也得到空前发展。除了几家大的国营电影制片厂外,大部分地方电视台和文艺团体都有自己的影视配音机构。还有许许多多的民办文化传播公司有自己的配音机构。经过几代配音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故事片的配音艺术水准在不断攀升。

新闻片和有的专题片、资料片都带有新闻特性,配音的声音真实,没有人物角色,不能有表演的痕迹。而故事片、艺术片中的“故事片”则相反,因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所以配音创作要通过使用形象化、人物化的语言才能完成对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塑造。

(5)艺术片及动漫配音

艺术片及动漫片中的人物大多是以虚拟的画面形象出现的,这使得人物及人物口型、气息的贴合都显得稍简单和容易些。但是,动漫画面的动感是强烈的,那么,配音语言也要求动感十足。

3.配音语言样式

(1)画面解说。

解说的内容是画面的补充部分,是对画面无法表述、表述不清、表述不完全的内容的解释和说明的语言。画面解说的风格各异,有些配音艺术家的解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说风格。但就解说的语言类型而言,有人给划分了一些样式,有朗诵式,讲解式,宣讲式……。这里从解说的“说”的语言样式出发,简单介绍影视作品解说使用最多的两种语言样式。

一种叫做画外音。解说者以客观的态度,远离情节,身处画面之外,自身不入境的一种解说样式。声音让过画面,站在画面与受众之外的位置上所进行的对画面的解释、说明和介绍。一般解说者不注入个人观点、情感和立场。语言是客观的,从旁观者角度的转述状态。

另一种解说的语言样式,如果相对画外音而言,也可以叫它作“画内音”。这种语言样式的特点是解说者身临其境,解说内容里有解说者主观情感在画面中渗透和表露。有的甚至身在画面中(大多不在画面中)。有时,还是影视画面或者电视节目中的一分子。把自己融和于作品,有的甚至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口吻进行讲解说明。

(2)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是指配音作品(多是故事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故事片中的人物语言,有人物之间的对白;有反映人物思想、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有画面人物与受众的直接对话式的旁白等几种。人物语言的处理是故事片配音的难点、重点。技术含量高,技能、技巧上有大的难度,是故事片配音工作的重头戏。人物语言的种类虽然可以简单地分为独白、对白、旁白等几种,但,人物语言的个性特点确可以如人物的屏幕形象般形形色色、千奇百怪。这即给人物的配音带来难度,也给配音语言创作提供了机遇。我们的配音艺术家们就是通过自己高超的创作性劳动,用真实的艺术情感,用精湛艺术技巧,用迷人的艺术声音,在影视作品中刻画塑造了姿态万千,丰厚饱满,活生生、鲜亮亮的屏幕人物形象。

(3)艺术语言。

配音是语言艺术。配音所使用的语言也当然是艺术语言。这里也索性把配音所用的艺术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样式。目的是要强化一种认知,即:配音语言的艺术性。

不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声音都可以来配音的。那种无视语言艺术性的自然主义倾向,仍不时有所表现。如,认为新闻片的解说越没有职业的声音特点越好,曾一度出现大量使用方言、土语来给新闻片配音解说的现象。也曾有过随便拉来个普通人给故事片人物配音的事情。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语言的直白和声音的原生态都极度缺乏艺术色彩。日常生活本身不足以全面展示生活的真实面目,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才有能力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

配音的声音应该是职业的声音,配音的语言应该是艺术的。

(二)影视配音中声音的塑形能力及其培养

从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影视配音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思考,我们的影视配音教学存在一些让人纠结的疑虑与困惑。学生声音塑形能力的低下与缺乏,声音塑形能力培养难度之大,使配音教学遇到了移山之难。

声音是可以塑造形象的。记得有一部音乐广播剧《森林动物园》。这部广播剧只有解说语言,没有人物语言。剧中大象、猴子、百灵鸟、青蛙、老鼠等角色的形象,都是由不同的乐器的声音来塑造的。用大贝司的声音扮演大象;柳笛的声音扮演百灵鸟……这部广播剧的独到之处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声音有塑形能力这个特性。

同样都是以声音来塑造人物形象,但与广播剧相比,配音有更大的难度。它受屏幕人物形象的束缚,广播剧则没有,有的只是剧情内容的限制。最特别的是广播剧的创作元素是声音(音响、音乐、语言),主体创作元素是语言。而影视作品的主体元素则是画面。声音处在从属的地位。但是,对声音的塑形能力和标准的需求却丝毫没有降低,却在日益增长。

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播音、配音都离不开声音,声音是创作的基础条件。一句经典的广告词说得好:“没声音,再好的效果出不来”!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普遍的问题是只有一个声音——本人、本色的声音。音色原生态,张口是学生腔。也有的学生有声音不会用,声音好却用不出好效果。播新闻,没有新闻播音的语音、声音的规范。主持节目没有主持个性口语灵活的“说”与“讲”。影视配音(特别是故事片配音)声音又缺少人物塑形能力。

声音的塑形能力包含几个要素,其中,有先天音质(音色)条件的因素,也有通过多种有效地训练和控制可以获取到的因素,还可以利用气息变化、喉部、口腔、共鸣控制,完成声音的化妆来实现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等因素。

声音是可以像面部五官形象那样进行化妆的。化妆后的声音形象,个性会更凸显、更鲜明,更贴近所拟配音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果屏幕上是“四世同堂”,那么,配音演员的四个男声,在个性声音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声音的技术化妆,使之能够分别塑造爷爷、爸爸、儿子、孙子四个声音形象。

应该说,影视故事片的配音,有屏幕人物形象的限制,还要求与屏幕人物气息、声音贴切,口形、动作贴合,性格、情感恰切,场景、氛围恰如其分,故事情节恰到好处。这无疑具有极高的难度,真如戴着镣铐的舞蹈!影视配音是特殊的工作职业,从业者也应该有独特的从业条件,其中声音条件是考察的重中之重。

img15

图1-15 广播剧录制现场。右三为作者

1.个性声音选择

广播电视节目将逐步走向节目制作与播出分离的市场化运行之路。电台、电视台可能不再制作除新闻节目与新闻评论性节目以外的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了,而以多种购入方式,由市场引入各品类节目。这样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会大面积的推向市场、推向社会,这将带来广播电视节目走向市场后的空前大繁荣、大发展。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所用的各类人才也将会有较大需求。瞄准配音人才的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专业人才,是播音主持专业影视配音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首先在招生源头“开源节(截)流”。一是“开源”,发现好声音,二是“截流”,堵截漏洞。把住配音人才培养的生源入口关。有必要为音质个性鲜明,音色特点突出的好声音、配音人才的好学苗,开辟绿色通道。而对只有形象,没有声音,在专业发展上受声音条件制约的考生,要认真筛选,严格考察,把好关卡。

其次是在个性声音的培养和发掘上多下些工夫,付出些代价。对内涵深、有潜力、有素质、有希望的配音专业学生,给他(她)们希望、指给他(她)们方向,并极力推举他(她)们尽快走上配音艺术之路。

2.在基础理论中寻支撑,去基础理论中找方法

在声音塑形能力的培养上,在配音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试验实训缺少操作性强、收效显著的训练方法。具体方法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发声的基础理论完全可以给予影视配音训练实践操作以强有力的支持。声音的塑形方法在艺术发声理论中曾有明确的阐述。

(1)气息控制。气,声之动力。气息的变化自然带来声音的多变。

(2)喉部控制。喉,声源之地。不同频率的声音及不同的音质、音色,产生于不同的喉部状态。

(3)口腔控制。口腔,语音制造场。变化多端舌头,使口腔有了多变的状态,多变的口腔状态就可以制造出敏感听阈内能听得见极其高难的声音。

(4)共鸣控制。共鸣,扩大、美化声音。有美化的功能,就有丑化作用。美与丑之间的形形色色的声音,都可以由共鸣和不共鸣或多种共鸣状态去完成。

(5)声音的弹性。弹性,就是所讲的声音的可塑性。也是声音的层次性、多变性和对比性。而对比性是各门类艺术常用的最多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最有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另外,表演基本功是影视配音的专业基础。特别是故事片的配音,要求表演技能该达到一定水准。有的时候表演已经到位,配音的效果不见得到位。

示范教学;强化训练也都是影视配音教学与人才培养中不断探索的方向和路径。

(三)配音者情感世界的开掘

影视配音艺术为影视艺术作品配音。每一件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情节都伴随着或细腻或激越的情感活动,每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无不充溢着丰富的真情实感。卓越的艺术大师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

影视配音教学中的另一个疑虑和困惑是,配音专业的学生的情感世界的挖掘与培养。今天的青年学生,习惯冷脸向人,冷面人生。似乎理性面对一切的青年人不是仅有的少数。能够让他(她)们受到感动,使之激动起来的事情好像越来越少了。这样的人在经常有情感冲突发生的艺术作品中,是难以用声音去扮演塑造人物形象的。那么,如何打开专业学生的感情世界?怎样培养情感丰厚的人?是配音专业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然,并不见得是哪位智商不足,情商低下。教育教学中,学生情感世界的开掘,艺术通感的引发,是艺术教育首要的任务。

感动不了自己,怎么去感动别人?调动自己的情感也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技巧之一。真情实感从哪里获得?唯一的来源是作品,是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有了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情感的正确把握,就有了情感准确表达的依据。

对配音演员来讲,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才是你声音要展现的情感,而不是你的个人情感。能准确地捕捉、并获取到画面中的人物情感,那是一种能力,那是要经过专业培养、训练才能具备的影视配音的业务能力。

真情实感的获得是一种能力,准确的真情实感的表达就更是一种能力,而且,相对有了一些表达上的高难度。这需要训练,也需要经验的积累。不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苦功夫是不会有所成就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