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播音主持的素质与能力

播音主持的素质与能力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不妨从播音主持职业对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谈起。提到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一般都认为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三大方面。就播音工作的特殊环境而言,话筒前的工作环境不同于任何舞台语言艺术。播音间可以说是播音创作的“舞台”,但同其他表演舞台相比,这里没有表演对手的呼应和情感的交流;没有布景的衬托和音乐的烘托;更没有观众情绪的感染和效果的反馈。

第一节 播音主持的素质与能力

播音、主持不是个大众的职业,人们对播音、主持的认识有时也还局限在某一层面上。可能受众都觉得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一定得漂亮;广播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都得像歌唱演员那样好听;所有的播音员、主持人都得伶牙俐齿……每年报名参加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考试的考生数以万计。考生数量之庞大,报考条件差异之悬殊,能反映许多问题。其中,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人们对播音、主持这个专业有误解、甚至误会……不管怎么说,播音主持是个有特殊性的艺术专业,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们需要了解,从业者、业内人士也有必要不断更新认识,因为发展给播音主持赋予了新的内涵。

谈播音、主持,还是从专业的角度去了解播音、主持吧。我们不妨从播音主持职业对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谈起。

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摄像机前的新闻播报、节目主持的工作过程,广义的涵盖与狭义的界定都叫播音。

播音作为语言传播艺术,对从业者总有基本条件和基础素质的要求。

对在特定的领域工作的人,要求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这是人们公认和熟知的。如,选拔培养体操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敏捷性和柔韧性。在心理上还要求具备操纵的准确度和四肢的协调性以及全身的平衡性。而一个人能否成为好的音乐工作者,首先取决于他对音高、音强、音色有无很好的听感和准确的分辨能力。同时还要看他是否有较强的曲调感和节奏感。专业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离不开特殊素质的考察,不然,会使专业队伍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选拔培养播音、主持人才也同样如此,在具备新闻工作者和语言工作者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根据播音专业的特点对特殊素质进行考察,减少和避免因为基础素质差、基本技能低出现的淘汰现象,有利于播音队伍业务思想的稳定,有利于播音业务水平的提高。也为选拔、培养出色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奠定基础,提供生理和心理保证。

一、播音主持的基础素质

提到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一般都认为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三大方面。当然这样认为也是有道理的,作为一位播音员这些条件必须首先具备,也可以把这些说成是播音专业人员的最起码的从业“资格”或者叫做基础素质。

除此之外,在播音间、在话筒前,在把文字语言转变成有声语言这一特定的创作环境中,播音员还必须具备某些独特的素质与能力。

(一)素质与能力

素质是人生来所具有的生理方面的特点,它具体的表现在人的内外感觉器官上和人的运动器官上。更主要的则表现在不同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思维活动的差异上。能力是指保证某种活动顺利进行而在主观方面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素质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具备了某种特殊素质,也就使与之相对应的某种特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一般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某一专业、某一学科领域特定的活动所要求的独特能力。

img1

图1-1 全国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研讨会期间,作者(左二)与方明老师合影

话筒前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1.播音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就播音工作的性质来说,它属于新闻工作的一部分,具有严谨的新闻性。就播音工作的特殊环境而言,话筒前的工作环境不同于任何舞台语言艺术。小小播音间容纳着千百万受众,播音员主持人是凭着一支话筒、一个镜头与受众进行交流,这是一个没有气氛烘托,得不到播出效果同步反馈,需要播音员随时进行自身调解,获得心理平衡,才能适应的特种工作环境。

2.播音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但这种创造性是在严格限定的时间内进行的。这是播音工作又一显著特点。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比重相对增加,节目采编制作的环节减少,效率提高,新闻节目全面实行直播已成趋势。播音间、话筒前也已随之变成了只有遇到任何紧急情况都可以随时进入既紧张热烈又冷静松弛,既有强烈的播讲愿望又井然有序控制自如的工作状态的播音员,才能顺利完成(新闻节目直播、会议转播、现场报道等)任务的特殊工作环境。

(二)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体现在直播中的个人的意志品质上

首先必须能够有效地清除心理障碍。播音间可以说是播音创作的“舞台”,但同其他表演舞台相比,这里没有表演对手的呼应和情感的交流;没有布景的衬托和音乐的烘托;更没有观众情绪的感染和效果的反馈。这种无现场效果的工作环境,使人难有准确的感受,难以把握分寸。容易产生抑制有余、兴奋不足,缺乏自信心等障碍性心理。此时,迅速、准确的心理平衡;坚定、果敢的意志品质,能使播音员冲破障碍,进入自如的创作之中。第二,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影响播音创作状态的因素很多,在客观上诸如:(播音间、录音设备)环境的变化;对播者(播音员)、合作者(编辑)的配合;节目类型、语言样式的更换等种种外界因素,都会微妙地刺激播音员的创作心理,并对播音创作产生影响。播音员、主持人应有很好的适应性,以自身的心理调解适应外界的万变,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如既往,轻松自如地进入创作状态。第三,有较好的自控力。播音虽然是一种语言运动现象,但播音状态却近似于运动场上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播音员的情绪松弛而不松懈;心情舒展而不压抑。有能力把与稿件无关的各种杂念都控制在播音间之外。第四,思维要有持久性。播音语言的流动是创作型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思维活动依据稿件的内容展拓开来,支配着情感自始至终不间断地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思维的连续性与表达的整体性(抱团)是密切相关的,播音员、主持人的思维有持久性,注意力才能不分散,大脑才能不“走神”。有了这种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打胜思维活动的“持久战”。

(三)话筒前生理、心理状态

话筒前的生理心理状态分析,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做好创作前的准备,准确地把握自己,将全部身心器官运动起来,充分激活,聚精会神,全身心地投入播音创作。正确分析话筒前的生理心理状态还有助于播音员认识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加以弥补;有利于播音员、主持人发挥心理和情感优势,有目的培养训练,向既定目标发展。总之,正确的分析话筒前的生理、心理活动,能使播音员、主持人逐步改善心理素质,提高专业技能。

播音创作过程,简单地说,可以认为是从接到稿件开始,到有声语言录到磁带上(直播节目是有声语言送进话筒)为止。其中包括狭义备稿、试播、录制(直播)等几个步骤。而播音创作的最后完成,是在话筒前、镜头前的最后一刻实现的。这最后一刻,指播音员、主持人从稿件文字上获得刺激感觉,经过大脑语言的中枢系统的加工处理,到发音器官产生效应,完成发音动作这一过程。播音语言是由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有素的发音器官的谐调动作产生的。声源系统、动力系统和成音系统,一并参与了发声的全过程。虽然整个发声动作瞬间完成,似乎简单而容易,特别是播音员、主持人进入工作状态之后,自身对发声运动过程的感觉不很明显。但是整个机体以及全部身心器官都协调、自如地参加了这一活动。所以说播音创作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思维运动过程。

书面语言转变成有声语言,从生理、心理角度可分解为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如图1-2所示。

img2

图1-2 播音语言形成的运行模式图

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技能,充分体现在播音语言形成的三个环节中。

第一个环节,是把视觉感受器官运动起来,从作为刺激物的稿件文字上获得知觉的过程,或简单的叫做感知过程。当然,每一个有视觉的人都有从文字中获得视知觉的能力,但是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的文字感知能力有更高的标准。首先,播音员、主持人的视觉要有一定准确性。只有对来自稿件的刺激产生准确的视知觉,才能不发生因为看错而播错的问题,才能处理好“急”稿,准确无误地播出。有了准确的视觉,才能准确地理解感受,也才有准确的表达。其次,视觉要有较高的灵敏度。视觉的灵敏度高低取决于视觉“神经元”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能力的好坏。一般地说神经衰弱、年纪过大的人,由于视觉的灵敏度低,播读常有视觉困难。再次,有较快的书面语言转变成有声语言的转换反应速度。有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常说:“要播一,看二,照顾三。”就是说嘴上播着第一句,眼睛要看着第二句,并要适当照顾到第三句。视觉的感知速度要高于有声语言的流动速度,视觉的感知点与发音的表达点不能同时作用在一处,视觉的感知要有相应的提前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才有回旋的余地。应该说:视觉的准确度、灵敏度、感知速度,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一定标准,但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达到这个标准,如果达不到必然影响播音质量。

第二个环节是把视觉感受获得的神经冲动在感觉神经那里承接下来,然后由大脑语言中枢系统加工、整理,再形成控制信号以神经冲动传给动觉神经,由动觉去支配发音器官。这也可以叫语言中枢处理过程。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中枢处理,区别于语言学工作者对字、词、句的分析和研究;也不同于作者出于写作的需要对语句的选择和使用。播音员、主持人对语言信号的艺术性整理和组织的目的是最终将其形之于声,奉献给听众。并且语言的流动要同人们的语言接受习惯相吻合。熟悉人们的语言习惯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一般人都可以做到。但是,能够根据新闻媒体语言特有的规律,准确自如地将文字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整理,并以有声语言的形式送入受众耳朵,做到准确、清晰、响亮、圆润,情真意切。即使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掌握这一技能也是其探求的目标地。

这一环节在播音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来自同一稿件的信息所产生的刺激反应,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到不同的播出效果。观察力强,勤于思考,注意生活积累的播音员、主持人,接受了刺激反应后,自觉地整理组织大量的储存资料,加工出高质量的信号语言,使发声器官产生有声语言的艺术佳品。我们常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其中就强调了生活积累的重要。如果能在这个环节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扬其长、避其短,有所突破和创新,将有希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三个环节是发音器官根据动觉神经的语言指令,做出发声动作,完成语言表达的过程。

发声过程的顺利完成,取决于过硬的语言基本功。从新闻媒体语言的特点来说,播音语言是电台、电视台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新闻性的艺术语言。新闻性,区别于电影、曲艺、戏曲语言的文学性;艺术性,区别于日常生活语言,是经提炼、加工过的语言。播音语言是训练有素的,不仅仅是规范的普通话。不经过职业训练,没有扎实的新闻语言基本功,只能是流利地朗读文章,而不可能是播送节目,新闻播音,既不是生活语言的唠、谈、说,也不是其他艺术语言形式的朗诵、播讲、演讲、演播。而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播送”。另外,播音语言虽然是通过技术加工处理的艺术语言。但听起来绝无加工雕琢的迹象,这正是特殊语言表达能力所在。

(四)注意力的分配

心理学认为:在每一瞬间,人只能有一个主要的注意点。播音当中播音员、主持人的注意点当然是稿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在稿件的内容上。而诸如,停顿连接的使用、重音的凸显、语气的处理、语言节奏的变化等技巧的运用自然是处于注意的边缘,人们对中心对象的注意是无意识的、下意识的。属于注意边缘位置上的语言技巧的运用是不允许在播音当中去分散播音员、主持人的注意力的,而只能在平时去苦钻苦练,使其达到自动化的、下意识的熟练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播音时自觉地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创作的中心上,少受不必要的枝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真正获得话筒前的最佳状态,聚精会神,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播音创作中去。

就播音主持特殊环境而言,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相应的特殊素质和能力,这里并非强调播音员、主持人都必须有非凡的天赋。事实上,专业性强的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与能力有严格的要求。这里提及的素质、能力,播音、主持专业之外的人在某一单方面可能也会有很好的表现,但对播音员、主持人则要求多种素质与能力的综合统一,缺一不可。这里希望在专业队伍的建设中,在专业人才选拔培养时,改变一下以往先看长相,后考核文化程度的办法,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的特殊性相关的测评考察内容;在播音岗位上的新生力量,有必要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全面提高业务水平。

二、播音主持的声音条件

无论是播音员的新闻播音还是主持人的节目主持的播音,为赢得受众,都应该有好的声音,没有好声音被认为是职业的缺憾!一句广告词说得好:“没声音,再好的效果出不来!”

(一)声音的鉴别

怎样才是有声音?播音、主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声音才理想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作播音员、主持人,也不是什么声音都可以播音。

广播电视是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所需要有的就是大众的声音、大众的形象。所谓大众的声音就是大众所能接受的声音。

一般来说,一个声音被人喜欢这不见得是好声音。一个声音被很多人接受,也可能是个好声音。而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应该是所有人都乐于接受的声音,也许算不得是好声音,但却必须是难得的、人人接受的“职业的声音”。

声音可以有特色,但个性特点太独到、太张扬,可能得不到更广泛的认同。被广泛认同的、大众接受的、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声音才可能会形成特色声音。受众不愿接受的个性声音,将很少获得成熟发展的机会。

1.新闻播音需要朴实、真实的声音

播音员、主持人供职于新闻媒体,所以他(她)首先是新闻工作者。新闻播音,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并受其制约,要求新闻播报时必须用真实的声音,播音员的声音必须有很好的“实声”。或者叫音色“真实”。事实上,文体播音业务明确要求新闻播音的用声要以实声为主。

因声带闭合问题带来的声音的不实(实声效果不佳),用声习惯所致的虚声假气的问题,以及用声倾向于轻柔都难以驾驭新闻作品。

新闻节目(特别是联播新闻)播音所需声音更要庄重、严肃、真实、沉稳,因为新闻节目中的每一个立场、观点都不是新闻播报者个人的立场和观点,所表达的都是国家的、或媒体所在的那一级政府的声音,新闻播音员是以自己的声音为政府代言,只有庄重、沉稳、严肃、真实的声音共性才更适于联播类新闻节目播音。

其他的如:人物新闻、叙事新闻、娱乐新闻、趣闻、轶闻等,播报方式可以清新明快或诙谐幽默,但播音员的音质、音色仍该是自然、真实的。

新闻播音员的声音是“新闻媒体的职业声音”,绝不是“影视演员的角色声音”。

2.主持人播音需要纯朴、朴素的声音

节目主持人是以个性形象出现的,声音上可以具有个性特点,特别是非新闻评论性节目的主持人的声音应该有鲜明的个性,但这一个性的鲜明以不降低音质标准、不存在音色缺陷为前提。

大众媒体生存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主持人要贴近大众,与大众零距离。主持人的声音应该有朴实无华、淳朴朴素的真实感。主持人的声音也该如主持人的形象那样,不需要舞台演员或影视演员那样漂亮,但一定如邻家孩子那样,声音听着熟悉、样子看着顺眼。主持人的声音要让受众感到无距离,让受众体会到生活的真实。

3.男、女主持人应各有什么样的声音

主持人男声、女声的搭配合作,出自多方面的考虑,其中有方便播出内容转换、互动沟通、协作配合等因素,也有丰富声音样式、增加表现色彩等作用。一般希望男声多一些阳刚之美,女声多一点阴柔之妙。没有角色之分,却有男女之别。男声:清晰、厚重不浑浊,女声:响亮、清新不单薄。力戒男声女气、柔声细气和女声的轻、飘、尖利。

4.播音主持需要准确、清晰和响亮、圆润的声音

播音主持的职业声音标准近乎于苛刻。横挑鼻子竖挑眼,挑剔不出毛病的才是近乎完美、近乎理想的声音。这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审美标准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

准确、清晰是声音的基本标准。

准确、清晰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声音要求的最低标准。准确有语音的准确规范,有声音表情的准确无误。清晰有字、词、句的表述的清晰,也有表意的清晰。

响亮、圆润是声音的审美标准。

响亮、圆润是声音标准的较高要求。声音不响、不亮叫没声音,没声音就没效果。响而亮的声音,多层次、多变化的声音,是可以练就出节律色彩鲜明的好声音的,是可以满足丰富多彩的表达效果的需要的。

圆润是对声音的音质、音色的要求。有较好的基准音,又有共鸣而产生的丰富的悦音,还有相应的对声音的控制意识和能力,才可能获得理想的职业声音。

也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副面孔”一样,也没有两个人的声音是完全相同的。第一声啼哭伴你来到这世界,最后一声嘱托随生命而终结。声音伴随一生,该如珍惜生命般地重视声音,让生命辉煌,让声音灿烂!

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声音可以开发,嗓音需要保护,用声要讲求科学。

(二)声音的使用

声带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它也受全身健康状况的影响。身体状态好,发音器官、声带状况就好,而身体劳累,声带也疲惫。身体状况欠佳时,要审慎用声。比如,有人晚上加班工作,睡眠不足、身体状况不好,第二天就要适当控制用声的强度,把握用声的时间。尤其不能突然大声呼喊,让声带猝不及防受气流冲击。临近用声前,要让大脑休息,以便有个灵活的思维,全身休息,使声带有个最佳工作状态。开始用声也不要马上就高声大嗓,竭力呼喊,让声带有个适应的“过渡期”,逐渐进入最佳用声状态。

1.常见的不合理用声问题的一般表现

(1)有些人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一切正常,但只要面对话筒、面对观众声音立刻就变。声音变得假声、假气,高而平,阻涩并压抑,给人的感觉是挤捏着嗓子发出来的。分析其原因,可能有这样几种错误心理:一是追求大音量。其实电声技术完全可以解决音量调解的问题。二是营造庄重、严肃、热烈的氛围。好氛围只靠声音没有情感是营造不出来的。

(2)有些人口语表达的状态不是说也不是讲,而是在喊。喉部过分紧张,发音器官用力过大。即便是使用扩声设备,也这样喊着讲话,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使用声音声带易疲劳,不持久。

(3)讲话声音忽高忽低,“抑”与“扬”的处理不当。高声时增加了嗓子的负担。发音器官长时间超重负荷工作,久而久之,容易伤损。

(4)说话不张嘴,声音在口腔里没得到放大与美化,音量小,加重发声器官的负担。

(5)发音器官过于紧张,不灵活,不放松,声音干瘪、憋闷、阻涩,不响亮。口腔开度较小,声音放不出,发声的效率低,用劲不小,声音不大。声带却受力大,久而久之,声带受损。

(6)有不科学合理的方言发音习惯,有不正确的口腔发声状态,易造成声带疲劳,声音不够持久。用声时间稍长,嗓子嘶哑,声音暗淡、无光泽,越说声越小,发音能力明显下降。

2.怎样合理使用声音

所谓合理用声,做起来还算简便可行,只是必须坚持训练,以便养成良好的用声习惯。

img3

图1-3 播音专业教学展演活动。左起:作者、王丽香、施玲、崔涌

(1)首先树立一种正确的用声观念,嗓子不怕用。好的声音是用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声音越用越响亮,越用越持久耐用,越用越得心应手。但必须在用声前把发声器官充分激活,在它们处于最积极、最灵动的状态下,再使用它们。比如说,午睡刚醒,此时,你人是醒了,但发音器官可能“醒”的慢些,还处于抑制状态,或未完全醒来。这就要考虑有必要活动一下发音器官,作一作口部操,让发音器官尽快“觉醒”起来,以便进入工作状态。声带在不“觉醒”或过分疲劳的时候,都很容易受到损伤的,不“觉醒”而突然被使用,如是攻其不备,疲劳状态的再使用,如同变本加厉。比如,声带疲劳的时候,它对来自大脑的指挥信号,反应迟钝,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发音动作,出现“走音”、“跑音”的情况。

(2)改正错误的讲话习惯。讲话的时候,发音器官应是收、放自如的,此时的口腔各部位受力也是比较均匀的。要把声音的通道口——嘴巴打开,把声音放出来,不张嘴是不行的。只在嘴的某一部位使劲儿,出来的声音,不是憋出来的,就是挤出来的,没有立体感。如果你能找到,打开牙关、放松下巴、挺起软腭、表情如微笑般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讲话,口腔、鼻腔、咽腔、头腔、胸腔都将参与发声,会产生共鸣效果,音色得到改变,说话既省力,声音又持久。

(3)使用科学的用气发声方式。谈到使用声音歌唱家们说,方法对了消耗的是气力,方法不对损伤的是器官。因为气是声音的动力之源。说话的时间长,正确的感觉应该是呼气肌和吸气肌劳累酸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感到嗓子疲劳、声带疼痛,那必是用气发声的方法不当。比如,一个训练有素的歌唱演员,可以演唱一台独唱音乐会,结束后的感觉是,胸腹部的呼吸肌有疲惫、酸痛的感觉,而嗓子不应该明显的感到不适,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用声时不要吃的过饱,俗话说,“饿不睡觉,饱不用声”。吃的过饱,隔肌下沉受阻,因腹腔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沉隔肌、运气息,声带会得不到气息的有力支持。我们应知道气与声的这种关系,了解掌握一点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的有关知识,给我们的用气发声一些科学指导。

(4)充分利用普通话有声语言的优势。普通话音节响亮,音节的清晰度和词语的分辨度好,使用这样的语言,可以减少播音发声的力度。二是,普通话词语丰富,语法严谨,表述准确,在语言传播中很少产生异议。三是,普通话音节发声难度小,气流通畅,很少喉音色彩和阻塞音节成分,声带没过多负担。四是,汉语普通话是有声调语言,讲起话来抑扬顿挫,非常适于口语表达,普通话的这些优势如能灵活充分利用,口语表达效果将事半功倍。

(三)合理使用声音

声音伴随人的一生,对使用声音进行沟通交流进行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更为重要。如果在一个人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经验有所积累、工作有所成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只因平时没注意嗓音的保护,落下喉疾,得了职业病,失去了声音,而不得不离开自己喜欢的专业,甚至终结了专业追求,那将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播音主持口语表达的用声和声乐歌唱的用声有所不同,在发声方法、发声部位、气息运用上都有区别。播音主持专业的口语表达状态很接近于生活,但要求语言表述准确、生动,一对众、声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所以,应该讲求用声的技巧和方法,这即能提高用声效率,又能科学合理地用声,使发音器官得到保护。

喉部是声源部位,人们习惯把它叫嗓子,从这里发出的声音叫嗓音,人的喉部都有相对而生的两片薄薄的声带,它很像是管乐器的簧片,受到气流的作用会震动发声。声带每人各异,而且一般是,男性较女性稍长、稍厚些,女性短些、薄些。所以,一般成年女声高频多些,成年男声低频丰富些,而变声期前的童声男女区别不大。声带很脆弱,也很娇嫩,不注意保护,很容易受到损伤。

身体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健康水平不会完全一致,会存在差异和不平衡。都说扁桃腺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感冒发烧病毒波及这一防线——扁桃腺发炎,那么很容易城楼失火殃及池鱼,娇嫩的两片声带会不适、充血,发生连锁反应,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咳嗽、嗓子疼、声音嘶哑。此时是发声器官的非常时期,讲话用声,要十分的谨慎小心,因为声带在带病工作,处理得不好,会发生病变,落下长期声音嘶哑问题。

1.身体不适时的嗓音保护

(1)适当控制减少咳嗽次数,降低了咳嗽产生的强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度。嗓子痒,用力咳嗽容易伤声带。实在控制不住的咳嗽也要尽量不过于用力。这期间,尽量避免室内外温差大的冷热空气对气管的刺激,以减少咳嗽。

(2)感冒咳嗽也要讲求咳嗽而不伤声带的方法。不妨这样试一试。方法是:咳嗽前不要把两片声带用力紧密闭合,使其产生气流被阻的强爆发力,毫无顾忌地用大力来咳嗽,这样声带易受损伤。而应该把喉部的气流通道稍稍打开,咳嗽时,不用太强的急促的爆发力,而用气流稍缓的冲力来咳嗽,这样可以使施加给声带的力量有所缓解和转移。

(3)嗓子不适,除了尽量少说话、轻用声,必要时还要禁声。迫不得已,必须讲话最好借助扩声设备。此间不宜参加其他用声活动。如病情发展,得不到有效控制,持续时间长,有必要禁声和就医。

(4)嗓子有轻微慢性炎症,每天坚持用淡盐水漱口,可以尽早消除炎症。饮淡茶,既可防咽炎又治咽炎。

当然,对付感冒咳嗽的最好办法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患未然。不感冒、不咳嗽,这是对嗓音的最好的保护。

2.日常生活中的保护

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用声的时候,更应该十分注意对嗓音的保护。

(1)有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尽可能不吸烟、少饮酒。声带对烟非常敏感,被烟呛后的第一反应是咳嗽,就是这个道理。饮酒的人气促、气粗、气短,这种状态下,气流直冲刮擦声带,很容易使其受损伤。特别是饮酒后,被酒精麻痹的神经系统,很容易对发音器官发出错误的、难以承受的发音指令,给声带造成伤害。忌食辛辣食物,以减少对声带的刺激,少吃油炸、甜、粘食品,易得咽炎。有人饮食无忌,烟酒过量,容易落下了烟酒嗓,声音嘶哑,说起话来吃力费劲。

(2)养成用声时的好习惯。我们说话的时候,声带震动发声,声带震动也同时产生热量,(长时间使用声音,可以用手背放在喉咽部感觉出来,那里的温度比体温略高)发声部位温度高,很容易因为喝水——特别是太热的水,使喉部温度过高,这样声带表层的保护黏膜容易滑落,使声音失去光泽,变沙哑黯淡。此时,有人会不断润喉饮热水,而声音会越来越哑越暗,恶性循环。而冷水会使声带收缩、拘谨,使声源器官出现抑制状态。好的习惯应该是,用声前十五分钟,喝接近于体温的温水,用声后,最好让声带休息恢复一下,再喝水或进食。

(3)注意低温环境下的用声。冷空气对声带的影响特别明显,一般认为,人体获得最佳运动状态的适宜温度在20~28℃之间,冬天如果在没有取暖措施的用声环境,声带遇到冷空气会处于拘谨、抑制状态,造成声音干涩、不圆润,易劈易破。遇这种环境,一是发声用力柔而缓一些,防止声带“劈”与“破”。二是尽量通过鼻腔舒缓吸气,争取使吸入的冷空气通过鼻腔、咽腔的时候,有个加温的过程,防止用嘴大口呼吸,让冷空气直接刺激声带。三是如果能穿高领套头绒衣,可以为咽喉部保温,也同时能起到保护嗓音的作用。

每个播音员、主持人都应像注重自己的外观形象那样,重视自己的声音形象,系统地接受专业的语音和发声训练,让自己的声音与形象共同美好。

三、播音主持的心理调节能力

播音、主持岗位对从业人员有某些专业素质要求,心理素质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素质是人的个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不良的心理素质制约着播音主持专业能力的提升,甚至影响到个人业务成就的取得。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与镜头前的工作中涉及较多的心理调节问题是记忆的强化、注意的把控和状态的获得。

(一)记忆的强化

有人说,记忆就是知识,记忆就是财富。永久记忆实为可贵。而短时记忆、快速记忆对某些特定岗位的从业者而言也显得十分的重要。

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岗位来说,优良的记忆品质从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工作能力。尤其是快速记忆的能力,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准备稿件的能力与驾驭稿件的能力。新闻节目大都是时间紧、来稿急,这给节目播出、给播音员的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度,能否胜任新闻的直播,是衡量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有很强的词语—逻辑记忆能力,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在有限的备稿时间里,精确无误,尽可能多的从稿件中获得和掌握语言信息,这将最有可能实现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

如果电视晚会的主持人短时记忆能力强,他(她)应该可以丢掉手中的提示卡片。训练有素的短时记忆能力,完全能够使他(她)记住、甚至背下来,即便是临时改写或增添的主持词和串联词也没问题。

假若电视新闻播音员具有很好的短时记忆能力,那么,(新闻联播)中的“内容提要”部分,就可以播报得轻松些、自如些。播音员不必神情高度紧张,两眼死死盯住稿件,不敢有半分游离,以致无法抬头与观众进行目光与表情交流,让观众感觉到,“内容提要”与详细内容的结合部分,语气、神态、情绪线条有明显的衔接痕迹。当然,没有人苛刻地要求他们能“过目成诵”,永久性地记住所有播过的稿件内容。播音、主持工作每天都要播读大量稿件,新资料对旧资料的覆盖,新信息对旧信息的干扰,自然加快了播音员、主持人的遗忘速度,所以,播过的大部分稿件,已很少能有清晰的记忆。如果说,快速记忆是个本领,那么,迅速遗忘也应该是一种能力。人脑的储存空间不会是无限的,删除清理出可用空间,会有利于更迅速、有效的储存。到底是遗忘的迅速有利于快速记忆?还是快速记忆促使遗忘得更迅速?这是比较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课题。

播音员、主持人较强的词语—逻辑记忆能力,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特别是在直播节目的准备与播出中,会显露出某些优势。

img4

图1-4 张颂老师在黑龙江讲学。后排中张颂老师。前排左二为敬一丹,后排左二为作者

1.有利于把握稿件,控制节目进程

把握某一事物必先熟知这一事物,完成对这一事物的认知过程。如若对其知之甚少,便无以把握。对稿件、节目的驾驭能力,对于在话筒前、摄像机前工作的人十分重要。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有较强的驾驭稿件的能力,才能按新闻节目的总体要求,对每篇稿件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进行播出。驾驭稿件需先对稿件有较多、较深、较准确的理解,理解促进记忆、增强记忆,对稿件的逻辑感受主要依靠清晰的词语—逻辑记忆。主持人不只是要求主持节目时在语言表达上不出差错,而且在播出环节上,也不能有任何闪失。没有清醒的头脑,不依靠明晰的记忆,做不到心中有数是不行的。主持人要能轻松自如地控制节目进程,必须清清楚楚、牢牢记住节目播出运行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并随时给予适当关注,保证节目播出的顺利运行。

2.有利于概括主题,提炼中心,理清头绪,抓住轮廓

对作品的准确表达,依赖于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只有抓住了作品的主题和中心,才有可能对作品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提炼主题和中心是需要有概括能力的,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整体熟识,哪来的高度概括?而对作品的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需要比较灵敏的词语感受能力,需要对作品信息的快速获取能力,这都依赖于快速准确的短时词语—逻辑记忆能力。

我们强调“抓轮廓、抓感受”。如果抓得准,可以使表达更具整体性,更准确、更生动。一般来说,对作品了解得越全面,脉络记忆越清楚,轮廓也越清晰,感受也越深刻,表达也才越准确。播前的准备工作应该是紧张而有秩序的,是快速而高效的,谁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从稿件作品中尽可能多的获得准确信息,谁将赢得主动,收到最满意的播出效果。

3.有利于提高逻辑感受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同样需要严谨、严密,这主要通过正确地掌握逻辑关系、准确的逻辑表达来实现。善于表达的人,应该是感受力、特别是词语感受力丰富的人,他应该在书面语的口语化过程中,有较强的词语—逻辑记忆能力。

篇章、层次、段落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语句、词语间的内在联系,那是口语表达的依据,对这些关系的准确识记,以形成有意识的词语—逻辑记忆,是口语表达逻辑能力的基础。

4.有利于主持人在即兴表达中的语言快速组织

现场的即兴口语表达,是主持人的特殊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即兴应变口语,在诸多业务素质中,是专业标准要求高、较难掌握的语言能力。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没有任何诀窍可寻,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热爱生活,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向社会学习,在生活中积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对生活的感悟永久地储存在语言记忆的仓库中,以备随时调用。这样,当你拿起话筒,走向镜头时,当你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时,准确的语言记忆,丰富的语言储备,会使你的即兴口语表达准确生动,深刻感人,异彩纷呈。

(二)注意的把控

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摄像机前,要求心理活动指向鲜明,以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唤起有意注意,增强注意的强度。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播出安全。

“注意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一个人的注意品质是他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注意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注意的分配利用和有效的调控等方面。

1.注意的分配与有效利用

要求认真做事时常说,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甚至“全神贯注”。当然,把精力集中起来,专心地去做好某件事情,即:集中精力,专心做事,无可非议。但就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而言,不见得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只埋头在稿件的内容里。最起码在话筒、镜头前的播出活动中,有许多与播出内容相关的其他因素,需要总体协调、全面把握,并给予有效控制,而把“全神”都“贯注”在某一方面,甚至“全神”都“贯注”到播出内容上,不见得是最佳的选择,也不一定有最佳效果,有时还可能会影响安全播出。例如,在新闻节目的直播时,有播音员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入到稿件内容的播音中,忽略了对播出操纵台控制盘的监视,致使话筒开关没有打开,造成“空播”事故。科学的心理分析表明:“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个人会沉浸在他所注意的对象,而注意不到周围所发生的事情。”[2]

与节目播出相关诸多因素,都必须予以关照,这就涉及注意力的分配问题。一般是把主要精力、主要注意力用在播出内容上;其他程序性的因素,如,对机器设备的控制,栏目、内容的播出顺序安排等,给予适当照顾;特殊情况、复杂情况,给予适当关注,对有可能产生的突发情况、出现的新问题,也应有所准备,给予足够注意。

注意力的分配要有其合理性。合理性体现在一种适宜的比例关系上,即主要注意力的明确指向是中心任务。重要内容占据的注意力,有足够大的比重。而不必过多或特别地去注意那些能熟练操作、下意识即可完成的简单的活动。这绝不是说,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也决不能对“其余”不管不顾。任何一个与播出相关的细小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安全播出,都不可掉以轻心,都不可忽视。

2.注意的把握与调控

对自我的了解、把握和有效调控,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注意力的控制要有灵活性。灵活性体现在注意力收放自如,凝疏得当。注意力展放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合理调配,比例适当。收聚时,突出重点,对象鲜明,洒脱自如,高效利用。

img5

图1-5 作者在直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晚间新闻》节目

“走神”、“分心”是直播中的大忌,但却是经常出现的困扰播音员、主持人的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走神”似乎不可避免。有时,刚刚发生的一件与播音员关系重大的事,却有可能和正在进行的节目播音工作毫无关系。在这种时候,由于利益关系的牵动,很容易让人“魂不守舍”,而“走神”。这必将对正在进行的节目播出产生干扰。对播音员来说,可贵的心理品质,是能够把走了的神(注意力)及时有效地收回来,使其不至于真的造成“分心”(注意力分散),影响正常的节目播出效果。这种对注意力自如的调节控制能力,即是所谓的,“提得起,放得下”,平心静气,遇事不慌,应对自如。是不可多得的良好播音心理特质。

(三)状态的获得

话筒前、摄像机前应有积极而热烈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状态。实际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播音与主持的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状态,是一种内紧、外松的状态。所谓内紧,指的是思维的积极活跃,是一种适度的紧张和热烈,更是可贵的内在心态。外松是有条不紊,秩序井然的工作,是声音与形象留给受众的潇洒自如,这是可贵的内在心理状态的外化,是最佳外部形态表现。

1.思维活跃反应积极

话筒前、摄像机前的工作状态,主要体现的是大脑的思维状态。最佳的状态应是思维的积极活跃,反应的灵动敏捷。良好状态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许多相关因素。

(1)主观因素的调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播音员与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是新闻宣传工作。话筒前、摄像机前的播音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他们要对整个社会负责、对全体人民负责、对国家的利益负责,这就是中国的广播电视工作者与西方某些媒体从业者的本质区别,也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国特色。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命,要求他们必须以最佳的工作状态,播好任何一个内容,做好每一期节目。任何一位有事业心、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播音员、主持人,都会积极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作热情,激活身心,获取并进入良好状态。

(2)客观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状态与主观因素有关,也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不会是任何人,何时、何地,都能轻易获得好状态的。环境的改变,会带来某些心理的变化。比如,有人遇到新搭档,来到新的播出现场,或出现新情况,就会有些不适应或不能马上适应,人多场面大还可能产生胆怯心理。可也有人却不同,场面越大、情况愈新,越有新鲜感,越容易进入状态,他们适应能力强,熟悉情况快,才艺展示得恰到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提高,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积极。

(3)心理素质的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心理差异,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有时会反应到工作中,影响到工作状态。心理素质有鲜明的遗传特性,但后天的培养训练也很重要。由于播音主持工作场合多数是封闭式的,是只面对话筒、镜头,没有播出效果的同步反馈,必须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甚至有时没有对手、搭档的合作与配合,更得找准自己的位置,抓准具体感受。没有训练有素的心理调节能力,就会失去很多获取好状态的机会。

(4)专业技能的训练。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熟练的技能训练,会为获取最佳状态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所以,工作经验多一些,技术水平胜一筹,获得良好状态的把握就大一些。正所谓,艺高人胆大。点滴的经验积累,一丝不苟的技术训练,都将为获得良好的话筒前、摄像机前的工作状态打下基础,提供保证。

(5)体能状况的支持。获得强有力的体能的支持,好的心理状态会继续提升优良品级,会得到时间上的有效延续。临近工作前的一段时间,积蓄体能,充分休息,备足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体力透支,疲劳过度,都将影响身心状态。平时有必要进行适当的体能训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精力充沛,体力充足。遇有连续工作,体能下降的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应急性的体能补充。一杯牛奶、咖啡或茶,甚至一块巧克力或水果糖,都能提气、提神,改善状况。

2.情绪饱满感受准确

词语感受能力,对于把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播音、主持创作活动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特殊职业技能。

“感受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意思,因语言符号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产生内心反应的过程。”[3]这种反应的准确与积极,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易获得的。“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经验都对感受起着制约作用。”[4]而且感情的饱满与丰富基于感受的积极与准确。

情感的表达基于丰富的感情。人是富有情感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应该是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易受感动的人。可以设想自己不被感动又如何去感动别人呢?当然,只有有了准确的感受,才会产生丰富的情感;为了正确的表达,必须蕴涵着饱满的情绪。这准确的感受、这饱满的情绪,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心理状态。神志清醒,思路清晰,感情丰厚,目的明确,播讲愿望强烈,这就是积极的播音艺术创作状态。

3.亦张亦弛张弛有度

适度紧张而不过分,适当放松而不懈怠,张弛合理有度才是良好的播音状态。要获得良好状态,一是缓解过分紧张的心理,二是调节情绪,消除懈怠。直播时,常出现过分紧张的问题。过分紧张,会瞬间缺氧,大脑一片空白,失去控制,思维混乱;分泌紊乱,唾液分泌停止,口干舌燥,却又冷汗淋漓。心理学家们对消除紧张心理,提出好多有效办法。诸如,深呼吸补充氧气法;注意力分散法;静心凝神法等等。不妨对症下药,定可奏效。

录播时,又会有懈怠的时候。消极懈怠,降低工作效率,影响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有时还会麻痹大意,酿成事故。松懈消极是最不应有的工作状态,是责任心缺乏、事业心丧失的表现。

在播音间,面对话筒、镜头,调整好状态是播音创作成功的保证。能把全部身心动员起来,运动起来,为获取最佳的心理状态,为完成每一次卓有成效播音创作而努力,是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不懈追求。

四、电视播音主持的外观视觉形象

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屏幕形象?这并不是新话题。早在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曾制定《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公约明确要求,“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电视的形象代表,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还就播音员主持人的服饰、发型以及言谈举止提出严格要求:“树立健康向上的声屏形象,尊重大众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服饰、发型、化妆、声音、举止要与节目(栏目)定位相协调,大方得体,拒绝媚俗。言谈举止要得体,活泼而不轻浮,亲和而不失礼仪,感情真挚而不煽情挑逗。反对忸怩作态、矫揉造作,拒绝粗俗。自觉维护广播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播音员主持人的公众形象。自觉约束日常行为,自尊自爱,洁身自好”。

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还提出,对“违犯自律公约,将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予以通报,情节严重者,协会将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播音主持岗位资格”。那么,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屏幕形象?广播电视媒体主管部门有要求,有标准;专家也有过分析,论述;并且受众也有议论,有评说。这似乎已经很清晰、很明确了。

这里所说的电视播音主持的屏幕形象是一个完全、完整的概念。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原本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既包括生理的外在体征(语言、外貌、表情、手势、体态、服饰、化妆等),也包含心理的内在个性特征(性格、气质、风度、修养等),电视主持人的形象是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统一与融合。

严格地说,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不能只从屏幕视觉的角度来谈,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有着较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抛开形成播音主持整体形象的那些政治的、思想的、心理的内在因素,放下电视播音主持形象如何塑造的问题不谈,来专门谈谈电视播音主持在屏幕画面上简单的视觉形象。

(一)屏幕视觉形象的五官生理因素

电视主要以视觉元素(画面、运动图像、色彩……)的传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而听觉元素在传播中则只是一种伴随,通常把电视中的声音叫做伴音。电视节目的画面中,播音主持所使用的语言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体现的仅仅是服务于画面的“解说”或配音的功能。由此可见,出现在电视屏幕画面上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视觉图像是何等的重要,受众是何等的在意。

这样看来,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就一定得男声俊朗、女声漂亮?必须是俊男靓女吗?并非如此。在以往的播音员、主持人的选择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标准。在全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招生的报考条件中,对考生形象标准的要求,清楚地写着“五官端正”。西方国家的电视媒体对主持人的形象要求,更简单的表述为,“看上去顺眼”。

播音主持是一种职业。职业的特点要求他(她)首先是新闻工作者;然后是语言艺术工作者;再后是宣传工作者。有时,也是公众人物,甚至也有从事某些社会工作的职责。

应该说,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有标准、有要求,但没有特殊的标准和要求。

1.明确提出的标准和要求

什么是有标准、有要求?有怎样的标准和要求?“五官端正”就是要求;“看上去顺眼”,就是要求。所谓的“五官端正”,应该理解为,在生理上,五官没有明显的缺陷和残疾。而“看上去顺眼”,可以理解为,个体形象没有突出的生理个性,没有强烈阻挡人们视线流动、特殊吸引或分散视觉注意的显著生理特点或生理缺陷。

五官端正的另一个含义是面部轮廓清晰。而最终是为了获得清晰画面图像。我们知道,电视的播音主持在镜头前,是要化妆的,端正的五官好化妆。可以给化妆提供一个好的展现的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上去美化、去锦上添花、去做面部清晰轮廓加工、去做美的“创作”,而五官不端正,则化妆的难题首先是,掩盖缺陷、弥补不足……,而且,有些五官不端正的缺陷和不足是化妆所无法掩盖,甚至是无法完全弥补的。

2.不存在的标准和要求

那么,又什么是没有特殊的标准和要求呢?

这里必须说明,人们想当然以为做播音、主持的男声就应该英俊潇洒;女声就该美丽漂亮。可从来就没有人提出过、也不存在这样的标准和要求。

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招生倒是有身高的要求。一般男生身高最低170cm,女生身高最低160cm。这个身高是一般男女青年的普通身高。某一标准若是常人、普通人都具备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也就等于没有标准的标准了,这个要求也就是没有要求的要求了。实际上中央电视台也有不足170cm的知名男主持,也有身高不到160cm的女主播。另外,对播音员、主持人身高的要求,也是出于在男、女对播时,画面上易于男、女声身高搭配组合的一种考虑。

对播音员、主持人外观形象没有特殊的标准和要求,是说,这个专业没有像其他艺术专业那样,有专业的特殊标准和要求。如,模特有特殊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等标准;其他如,舞蹈、体操、表演等都会有专业特殊的标准。

话说回来,“五官端正”、“看上去顺眼”的标准,虽然不是特殊标准,不是具体标准。但从播音主持的业务角度分析,这也是个很专业的标准。因为“五官端正”、“看上去顺眼”,是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不能有太突出的个性特点。试想一个人的形象没有个性特点,那实际上是存在着最大的特点,即被所有人接纳的形象特点。这就是,没有特点的特点!

(二)屏幕视觉形象的多种制约因素

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屏幕形象,是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的,最大的制约来自于他们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

1.播音员的形象受工作性质制约

特别是新闻播音员,工作的岗位给予的定性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播音员工作的第一属性是它的新闻性。

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就是播音员与主持人的概念问题。一直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概念是混淆的。甚至某些知名的业内人士也不甚清楚。

什么是播音员?播音员就是在新闻节目(不包括新闻评论、新闻谈话节目)中,代表国家、政府庄重、严肃宣读政令;坦诚、真实播报消息,客观、公正传递信息的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全称叫新闻播音员更准确些。

什么是主持人?主持人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以个体形象出现在节目里,驾驭节目进程,可以个人身份与受众进行内容互动、思想交流的人。称之为节目主持人更好理解些。

新闻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的严格区别就在于:播音员在新闻节目里,所播出的任何一句话都不是自己的话,所表达的任何一个观点都不允许是个人观点。而恰恰是有些节目的节目主持人是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表露,有时甚至要求主持人能以真实的个人的思想情感与受众进行沟通与交流。播报新闻的新闻播音员,在新闻的内容里,不能存在(本我)你自己;而主持节目的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内容中,却可以有你(本我)自己。

那么,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是两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是两个不容混淆的存在差异的工作样态。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的早新闻、晚联播以及各整点播出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出声、出图像播出新闻的是新闻播音员。如,现在中央电视台19点的《新闻联播》中的十大员:李瑞英、张宏民、李修平、王宁、海霞、康辉、郭志坚、李梓萌、欧阳夏丹、郎永纯等。他(她)们是新闻主播,不可以轻易称之为节目主持人。而在主持人节目(包括新闻评论性节目)中,主持播出节目的是节目主持人。如,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敬一丹、水均益、白岩松、朱军、董卿、鲁健、李咏、毕福剑等,他们是节目主持人,而不能称之为播音员。

新闻节目传递的是党和人民声音。新闻播音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百姓的代言人。他(她)们的外形应沉稳、端庄、大气,体现新闻节目的真实性与严谨性,给人以真实感、信任感。

广播电视节目无国界。在某种意义上讲,央视的新闻主播的外在形象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地方台的新闻主播代表的是地方政府的形象。所以,央视的新闻主播的新闻播音业务水准应该是国内的最高水准。达不到国家级水准,国人有权予以评说。央视的新闻主播的外在形象,应该有民族形象的共性特征,并被绝大多数受众接受,视觉效果不佳,观众有理由发表议论。眉、眼、鼻、耳、口五官在语言表达中,应协调动作,有机配合。即便是播音中简单的口形动程过大,也会引来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评议。

因有岗位性质、工作职责的制约,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外形应该是朴素、朴实,真诚、厚重的。另外,按新闻节目“三贴近”的原则,新闻播音员形象的沉稳敦厚,朴实无华会使受众产生真实可信、没有距离的感觉。外观形象漂亮、洋气,反倒让人产生距离。

新闻播音员的语言规范,形象朴实是鲜明的特点之一。

同样是语言艺术工作者,甚至是艺术大师,不见得可以播新闻。据说,建国初期曾做过试验,并且验证了这一点。侯宝林大师就可能不适宜播报新闻,赵本山先生或许也不适宜,因为他们有一张典型的喜剧形象。凤凰卫视中文台著名主持人窦文涛曾讲,因为他的形象,香港观众认为,他播新闻不可信。

2.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受节目、栏目制约

随着电视传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越来越多地受到受众的关注。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是电视节目及栏目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电视节目、栏目的定位决定着电视主持人的形象。

今天的电视,多个播出频道、多类节目样式、多种栏目内容。这些因素有助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形成自己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外在视觉形象。

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是以“我”的个性形象出现的,有时这一个性形象有利于主持人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个人才华、才艺的展示,有益于个性整体形象的形成,有益于主持人风格和节目风格的树立。电视主持人外在形象属于自己,更属于节目,体现的是节目制作群体的形象。良好的电视主持人形象会直接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以央视为例,成功的主持人都依托节目栏目,依据鲜明的个性形象特点,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主持之路。电影频道主持人的洋气;农业频道主持人的朴实、朴素;少儿频道主持人的亲切、活泼;《星光大道》百姓舞台毕福剑的脸充满亲和幽默;《东方之子》白岩松有一张理性思辨、深邃机智的面孔;《实话实说》崔永元则是一副睿智机敏、幽默诙谐的形象。

虽说主持人那张生动的脸帮助了他(她)们功成名就,也成就了他(她)们主持的节目。但节目的宗旨和播出目的也制约了节目主持人。“文如其人”,节目即人。离开了电视节目也就没有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存在。所以,电视新闻媒体的性质、某一电视节目的目的、宗旨决定着主持人的整体形象,也制约着主持人的外观视觉形象。

(三)电视播音主持外观视觉形象的基本要求

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外在形象的要求主要涉及的还是主持人的五官长相。五官形象的要求基于电视画面的质量。

1.五官形象轮廓清晰

人在用两只眼睛看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判断距离,产生层次,获取立体感。而电视画面是单镜头获取的,很难在屏幕上得到立体效果。所以,对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外观形象的要求是,五官轮廓清晰(可以通过化妆完成),画面头像立体感强。不能距离屏幕3米之内可以看清五官,5米之外就分不清眉目了。

2.外观形象支持表意准确、表态鲜明

播音员、主持人的外观形象,特别是积极参与表达的眉毛、眼睛、嘴,还有由五官组成的这张脸,应该是视觉轮廓清楚,积极活跃地参与表达的。只有轮廓清晰是不够的,轮廓清晰的这张脸还要用来发挥它表意、表情的作用。那么,对五官端正的这张脸的更高的标准要求是,口形动作、目光语、表情语,在播音主持的表意、表情中,要产生积极准确,态度鲜明的表达效果。

3.遵循造型基本原则

播音员主持人外观形象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化妆等造型手段加以改善、得到提升的。但是,造型只是某种掩盖弥补和调整改善的手段,对造型原则要有最基本、最简单的遵循。

(1)面部化妆。业内习惯称为录像妆,化妆后能达到的效果是轮廓清楚。不可以浓妆艳抹。特别是新闻播音,应该是,有妆无痕迹。即便是主持人也忌讳舞台的晚会妆。

(2)服饰造型。服饰也是一种语言,但它也是副语言。它起到的是语言表达的辅助作用。服饰力戒花里胡哨,喧宾夺主。面部上妆、服饰造型完成后的新闻播音画面效果,应是画面线条简单,头、颈、肩半身图像轮廓清晰,视觉的集中点在播音员的面部。画面力戒喧宾夺主,任何服装图案和饰品、饰物都不能分散、抢夺观众视线。

播音员、主持人的造型目的是,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正确地完成特殊身份的塑型;辅助他(她)们准确地表情达意、播音主持;支持他(她)们有效地进行节目播出,完成新闻播音或节目主持工作。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逐步发展,受众层次在不断提升,收视市场在逐渐成熟,播音员、主持人先天的外在形象的标准似乎越来越被受众所忽视。但是,受众总是希望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能够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交融,协调统一,期待广播电视媒体精心打造更多的外表俊朗靓丽、内在学识丰富的新闻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金字品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