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般意义的并和购

一般意义的并和购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购,即兼并和收购的总称。收购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来的收购者得到被收购企业内部管理层和董事会的配合和支持,收购后这些内部人通常会得到较好的安排,这种收购被称为善意收购。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规模较小,尤其是出现财务危机,收购这类“壳”,目标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会通常会持合作态度,收购所需资金少,成功可能性很大。在中国股市,买壳上市更是长盛不衰的一道风景。

第二节 一般意义的并和购

一、何谓并,何谓购

并购,即兼并和收购的总称。兼并,也叫合并,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形成一个经济单位的交易,通俗地讲就是两者(或三者、四者……)合一。我国公司法专门设有“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这一章(1),公司法第173条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1)吸收合并,指的是“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即A吸收B、C……合并后存续企业仅为A一家。

(2)新设合并,指的是“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即A、B、C三家公司合并成D公司,合并后A、B、C三家均不再存在。

收购是购买部分股权,通常购买的是大股东股权,也即购买控制权,收购后原企业并不解散,但企业的控制权转移了,即A企业收购原由B企业控制的C企业,收购前C是B的子公司,收购后C转而变为A的子公司,收购后A、B、C三家企业依然独立存在。

由此可见,收购和合并的区别是:采取合并方式的,被并购企业消失;采取收购方式的,被并购企业尚在。由于收购只是买进一部分股权而不是整个企业,所以成本要低得多,而且收购后还可以通过“剥离”,保留收购资产中比较理想的那一部分,因此并购个案中收购比例大大高于合并比例。但另一方面,由于很少有被收购方进入新的经济实体后,原有企业不发生重大结构变化的,所以人们往往把收购也看成是一种兼并。不管是“并”还是“购”,控制权毕竟被转移了,说到底,并购市场其实质就是控制权市场。

二、善意收购和敌意收购

收购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来的收购者得到被收购企业内部管理层和董事会的配合和支持,收购后这些内部人通常会得到较好的安排,这种收购被称为善意收购。另一种是,外来收购者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在股票二级市场举牌,并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收购要约,最终达到掌握控制权的目的,这种收购通常被称为敌意收购。

在中国股市早期,同为全流通公司,原延中实业被深宝安收购即“宝延事件”,就是敌意收购(2)。而深万科收购申华实业的“万申事件”,则是善意收购的最早案例(3)

为了阻止敌意收购,有可能成为目标公司的企业就得事先做好各种准备,乃至设置各种反收购陷阱。在并购市场中,反收购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并已建立起一支阵容强大的反收购专家队伍。

三、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

并购理论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企业会采用并购的形式,而不是通过自我积累、进行新的内部投资去拓展新的空间,一定要花巨资去掠人之美?何况被收购者大多不是什么好企业;对于被收购者而言,他们为何不发奋图强、积极进取,而一定要对觊觎者投怀送抱?概而言之,并购肯定是有利可图,特别是收购一家上市公司,比直接申请上市要简便得多。

收购上市公司也称买壳上市或借壳上市,是指一企业通过收购已挂牌上市的另一企业,然后再以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及资产,最终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买壳和借壳的主要区别是:买壳上市的收购者和被收购者通常并不存在关联关系,即壳资源被外人所得;借壳上市的收购者和被收购者通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借壳者本来就是壳公司的大股东,由于壳公司业绩很差,或者业绩尚可却没有多大发展前途,大股东于是将未上市的优质资产注入这个“壳”,让优质资产借壳上市,然后再将壳公司的原有资产置换出来,即壳资源为自己所用。世界上不管哪个股市,对直接上市申请人资格审查标准严格、手续繁杂,费用昂贵;相比之下,买壳上市可绕过有关法律、会计、审计等规范化制度约束及繁琐的审批手续,同时还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及经济资源。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规模较小,尤其是出现财务危机,收购这类“壳”,目标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会通常会持合作态度,收购所需资金少,成功可能性很大。

在中国股市,买壳上市更是长盛不衰的一道风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企业热衷于买壳上市,再烂的“壳”也视痈疽如宝贝?除了手续简便成本低廉等原因外,根本动因还在于,做得好上市后可取得再融资资格,通过配股增发等从股市上圈到大笔资金;纵然买壳后业绩平平,证券监管部门迟迟不允再融资,也可以千方百计掏空上市公司,从骨头里榨出油来。

沪东重机变身中国船舶,就是借壳上市的一个典型事例。

央企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旗下原来有三家上市公司:广船国际、江南重工和沪东重机,三家上市公司中,以沪东重机业绩相对较差,2006—2007年,中船集团借沪东重机之壳,通过两次定向增发,将集团60%的造船和修船业务注入沪东重机,并将之改名为中国船舶。通过借壳上市,总资产由借壳前的20多亿元猛增至400多亿元,净资产由7亿多猛增至100亿,净利润由不到1亿元增至近30亿元,股价由不到20元最高冲至300元,一度成为沪深股市第一高价股。

作为财经记者,对这样一起历时一年多,前后发布数十次公告、近百万字的重大并购,从一开始,即沪东重机大股东股权由中华沪东集团(中船集团的下属公司)划拨到中船集团时就要予以关注,因为大股东地位提升,表明重大重组即将揭幕;此后,从停牌,宣布将有重大重组,到披露定向增发草案,注入资产、完成评估和盈利预测,直到完成定向增发,公司改名,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而且还得从股权结构、行业周期等方面寻找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答案,如:为什么中船集团借壳沪东重机而不是江南重工或广船国际?为什么不采用换股方式将江南重工等吸收合并?重组的主要风险在哪里?等等。事实上,船舶行业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2007年中国船舶借壳沪东重机上市时,正是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最高、海洋运输最为繁忙、船舶订单最多、利润也最丰厚的时候,行业顶峰一过,衰退接踵而来,中国船舶的股价也从300元迅速滑落至30元。

四、并购贷款:禁止12年后终于解冻

2008年12月6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详见银监会网站),这对并购市场是一件大事。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明确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并购是购买股权,自然在“不得”之列,也就是说,中国企业从事并购业务只能依靠自筹资金,或者用资产、股权等去置换。而在国外,并购贷款和并购债券是司空见惯的事,特别是并购市场中的垃圾债券,更是为高风险投资人所喜爱,没有它,很难想象庞大的收购会在短期内通过汇聚国际资本迅速达成交易。时隔12年之后,中国正式宣告并购贷款解冻,而且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去杠杆化”的浪潮中宣告解冻,其意义更是非同一般。

阿基米得说过,给我一个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并购贷款政策的推出,无疑给有志于通过并购做大的企业家一个强有力的“杠杆”。但是,并购活动本身是一件很伤筋动骨的事,如果在恋爱期间对对方没有足够的了解,那结婚娶过门后的磨合将是很有挑战的一件事。所以有人说,并购与其说是一种技术,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并购涉及企业的再造,全世界的并购活动60%以上以失败告终,这正是中国并购贷款迟迟不推出的原因,也是推出后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和承受能力的极大考验。

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并购贷款的风险,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指引》设置了多道门槛,规定:从事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传统贷款业务为8%);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与核心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50%;对同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并购贷款损失准备金率不得低于100%;并购企业资金来源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得高于50%;等等。相比传统贷款,并购贷款是复杂程度和风险程度较高的一种贷款业务,这一新业务的推出,在给并购市场的战略整合带来很大契机的同时,也给财经记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伴随着每一项金融创新,往往又会同时涌现出站在时代前列的拔尖记者,这也是财经报道不同于其他报道的魅力和精髓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