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科学概述

人文科学概述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科学的这个新视阈,是对这门学科的旧视阈的超越。在人文科学的旧视阈下,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对这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另外,西方人定义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也欠严谨,例如,上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个下属子学科是重叠的。因此,要在新视阈下准确界定人文科学,首先就要扩大视阈,恢复“属人的自然界”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

第一节 人文科学概述

为了弄清中学人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的两个最主要的概念——“人文科学”、“中学人文课程”的准确含义。在此,我们先从人文科学这个概念开始讨论。

一、人文科学及其二元结构

马克思说过:“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他还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因此,人文科学,不只是关于“人”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关于“人”与“人的世界”的科学。由此,我们有了考察人文科学的一个新视阈:“人”与“人的世界”。人文科学的这个新视阈,是对这门学科的旧视阈的超越。

在人文科学的旧视阈下,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对这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西方人按照他们做学问的方式,从追问研究对象的本质的角度分别定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西方,人文科学的最初含义是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它是有别于中世纪神学的科学,后来其内涵多次演变,其外延也从最初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扩展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按照同样的做学问的方式,西方人将社会科学定义为以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外延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子学科。西方人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定义,其优点是突出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别,其缺点是割断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另外,西方人定义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也欠严谨,例如,上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个下属子学科是重叠的。中国人做学问的方式则不同。古代中国人从学问的社会功能角度来定义人文科学,于是我们在《周易·贲》中见到了“人文”这一概念,“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魏王弼对此解释说:“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宋程颐进一步解释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可见,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人文科学所下的定义。不难看出,古代中国人对人文科学的定义实际上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统一而不可分的,所以,古代中国人的人文科学是大人文科学,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称。古代中国人关于人文科学的定义,其优点是综合性,表达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其缺点是模糊性,未能彰显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无论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其人文科学的概念因视阈之局限而共同具有一个缺点,即将人的“无机的身体”——“属人的自然界”排除在“人的世界”之外。因此,要在新视阈下准确界定人文科学,首先就要扩大视阈,恢复“属人的自然界”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此前一直被称为人文科学的这门学科,其实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和关于“人的世界”的科学,只是因为此前人们的研究视阈是“人”与“社会”的二元视阈,而不是“人”与“人的世界”的二元视阈,因此,人们就把关于“人”的科学称为人文科学,把关于“社会”的科学称为社会科学,并将二者合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有时也简称为人文科学。将“人的世界”仅限于人的社会,而不包括人的自然,这是不全面的,因为人的世界应当包括人的自然和人的社会两者。因此,我们必须扩大视阈,将“属人的自然界”补充到“人的世界”中去。这样,人文科学的视阈就完整了,新视阈下的人文科学的体系也变得更清晰了:人文科学包括人学和人文世界学。人学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文世界学是关于“人的世界”的科学,它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自然学两个子学科,其中,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人文自然学是关于“属人的自然界”的科学。

要在新视阈下准确界定人文科学,还必须既考虑人学与人文世界学之间的区别,又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区别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区别。

人学与人文世界学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人学着重研究人,故得其名。人学更多地在于揭示作为个体的人的思想、情感、意志、行为、交往等心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本质及规律性,并且力求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去揭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再现一个人的实践行为、道德生活、审美情趣。所以,学习关于人的科学,就好比在同许多不同的人打交道,或者说在同许多人格化的思想交流。人学把不同类型的个体的人展示在我们面前——伟大和卑鄙共生、真善美与假恶丑共存,以让我们理智地判断、慎重地选择,人学就这样促使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人文世界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科学,二是人文自然学(它包括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①社会科学与人学不同,它着重研究人的群体,而不是单个的人;它主要不是研究人的个体行为,而是研究集团、阶级、民族等的整体行为;它要揭示的是社会群体变化运动的普遍趋势和一般规律性。社会科学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人的共同体的画卷,它作为一个大的参照物,给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思想、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历史借鉴。社会科学告诉人们历史将向何方前进,在某个特定区域和历史时期,社会活动有何规范和规律。就这样,社会科学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那些不以个体的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就可以据此有效地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有效参与社会生活,以至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②人文自然学是关于“属人的自然界”的科学,这是旧视阈下的人文科学所没有或者忽视的部分。人文自然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性问题,即环境与生态问题,它是关乎全世界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人文自然学揭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它警示人们:人类的经济发展如果与自然界相协调,即人与自然如能和谐相处,生态就能保持平衡,环境就会宜居,人类就能可持续发展;反之,生态就会遭破坏,自然环境就会被污染,人类就会遭受灾难。人文自然学告诫我们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友好关系,绝对不能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我们要善处外部自然界,对自然界的开发,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绝不能给下一代人带来危害。人文自然学就这样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概言之,人文科学下辖人学、人文世界学两个子学科,而人学又下辖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人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子学科,人文世界学下辖社会科学、人文自然学两个子学科。人学是关于人本身的科学,它直接研究人的需要、意志、情感和愿望,强调人的个体实践、个人行为、主观心理、文化生活等个性方面,研究得更多的是人的个体性。社会科学与人文自然学都是研究人的外部世界的科学,其中,社会科学研究人的群体,强调人的社会性、关系性、组织性、协作性等共性方面,研究得更多的是主体之间的特性;人文自然学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

人文科学的子学科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联系的基础在于关于“人”的科学与关于“人的世界”的科学都要研究人,本质上都是关于人的科学,因此我们无法把关于“人”的科学与关于“人的世界”的科学截然分开,无法把人学、人文世界学(包括社会科学、人文自然学)截然分开。一方面,人一开始就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就是在现实社会中活动并以自然界为“无机的身体”的人,人的实践与精神文化活动是在社会场景之中进行的,也是在自然基础之上展开的。因此,研究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属人的自然界”。另一方面,外部世界如果离开了人,就会失去人文意义,社会中的一切特别是人类的生活世界,都离不开人的自主自由的活动。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因此,研究社会,研究“属人的自然界”也不能离开人。这就是“人”与“人的世界”的内在统一性。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其实是同一个人文世界的整体,其中,关于“人”的科学与关于“人的世界”的科学,各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同一个人文世界的内在生活,因而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构成了人学与人文世界学内在的亲缘性与统一性,成为二者以及其子学科一体化的客观基础。正是人学、人文世界学(包括社会科学、人文自然学)研究对象的这种客观联系,使得它们最终成为统一的人文科学,并且与纯自然科学相并列而不混淆。纯自然科学研究“自在自然”,人文自然学则研究“人化自然”,因而具有人文性。至于社会科学和人学,就离“自在自然”更远了。还要特别指出,人文科学所揭示的规律,虽然具有客观性,但这些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与自然科学规律完全与人无关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可见,人文科学是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一个大的科学体系。正因为如此,和古代中国人一样,现代的人们也往往将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知识领域,统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有时也简称为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本书所称的“人文科学”是在承认人学、人文世界学(包括社会科学、人文自然学)之间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将人学、人文世界学(包括社会科学、人文自然学)综合为一体的一个大学科体系。

人文科学的内容结构与学科体系,近代以来一直处于演变发展过程之中,近年来学界正在达成共识。因此,可以这样来界定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就是关于“人”和“人的世界”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关于人的活动及其规律以及人的世界的基本面貌及基本特征的科学。人文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

二、人文科学的学科体系

人文科学的学科体系问题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进行分类的问题。人们对一门科学内部的学科体系的认识与知识分类的思想密切相关。知识分类本质上是以人类知识为对象的认识活动,本身即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人文科学学科分类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主观色彩很浓,所以有各种分类法,各种分类之间还常有争论。孔子曾将春秋末期的教育科目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他办学教学生时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亚里士多德则将当时的知识分为以下三类。①理论的知识,即概括人类纯认识活动成果的知识,包括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②实践的知识,即研究人类行为的学问,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等。③创造的知识,即研究人类创作活动的学问,如诗学等。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的知识,也不是实践的知识和创造的知识,而是一切知识的工具。无论中外,随着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们对知识分类的探索也一直在继续。

无论按照何种方式进行分类,总能把人文科学分成许多较小的学科。人文科学内部的众多学科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贯通,联为一体,便形成了人文科学的内部学科体系。其中,不同学科以不同的方式融入体系结构之中,各学科在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根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学科目录,人文科学的一级学科有: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安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军事训练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对人文科学内部学科结构体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人文科学的基本特点,特别是有利于建构中学人文课程的体系。

人文科学内部的学科体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文科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关系,二是人文科学体系的内部构成。由于人文科学是一个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因此,只有从多视角出发,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人文科学的学科体系结构。人文科学的学科分类法有纵向“树状”多级分类法、横向联系分类法和“理论-实践递降”分类法三种。

(1)纵向“树状”多级分类法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法是以人文世界的客观构成为蓝本,以主体认识过程为线索,依据关联度大小与外延归属,把知识纳入不同级别的学科领域。于是,人文科学被组织成以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为大类,以各个一级学科为主干,其他级别学科按隶属关系依次展开的“树状”多级分类结构。这是一种人文科学学科体系的平面静态结构,展示了诸学科间的垂直隶属关系,但这种平面静态结构人为地割断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难以包容综合性学科。

(2)横向联系分类法是一种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的分类法,它可弥补纵向“树状”多级分类法的不足。事实上,由于人文和社会领域的复杂性,除纵向隶属关系、层次关系外,学科之间还存在着横向的并列、邻接、交织关系。正是这种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把人文科学的各个单元联成一个统一体,并促进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深化。

(3)“理论-实践递降”分类法是从宏观到微观按递降方向移动的分类法。由于规范和指导实践活动是所有科学的终极目的,并且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相比,人类的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人文实践与创造现实生活世界的社会实践对理论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与自然科学的学科分化不同,人文科学从诞生之初,就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层面同时展开的。

人文实践是催生人文科学的温床,是促进人文科学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人文科学理论的外化过程。于是,我们就可以沿着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并且按照递降的方向将人文科学的学科体系依次分为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应用基础学科、人文工程学科四个层次。①与自然科学体系的层次结构相比,元科学层次是人文科学体系所特有的,自然科学没有元科学研究。因为对自然科学元理论问题的研究,已超越自然科学的范畴而转化为人文科学的内容了。元科学运用逻辑学、语言学、数学、哲学等方法,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各类元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是人类知识大厦建成的前提性条件,它保障着人文科学的合法性以及体系的逻辑完备性。人文科学的元理论研究包括科学哲学、科学学、人文科学学等。人文科学学是狭义的人文科学的元科学。②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文世界所特有的基本活动的规律,它是一切人文科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如逻辑学、美学、法理学等。③人文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处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它以基础理论为指导,着重探讨有关应用领域中的普遍性问题,大体上相当于文科院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电影美学、技术经济学、宪法学等。④人文工程学科以人文领域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与科学技术诸领域的成果,直接为提升人类精神境界、改造社会的实践服务,大体上相当于文科院系开设的专业课,如摄影艺术学、股票投资学、审判学、文献检索学等。

本书的人文科学的学科分类是:人文科学包括人学、人文世界学两个子学科。人学包括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人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子学科;人文世界学包括社会科学、人文自然学两个子学科,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等众多子学科,人文自然学包括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众多子学科。

三、当代人文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人文科学是几千年来人类认识人文现象、探究人文规律的成果的集成,也必将随着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20世纪的人文科学是在面临着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和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伴随着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发展的,其发展脉络是: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为主导倾向,分化中有综合;下半叶逐步走向综合化,综合中有分化;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与展望期。20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研究具有明显的综合化趋势。不但人文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有综合,而且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之间也有综合,综合化呈现出逐渐形成“大科学”模式的趋势。

第二,应用性研究明显加强。在参与决策与社会管理,解决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在应用过程中已形成一套“社会技术”,并已成为现代智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人文科学注重研究重大紧迫的现实问题,并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人文科学。目前世界各国一般的做法是:重大现实问题和应用问题的研究由专门的人文科学研究机构承担;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则主要由大学的研究人员承担,并与教学紧密结合。

第四,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强。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吸引着各国人文科学家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信息网络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和研究成果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手段。当然,这种国际化趋势并不排除人文科学研究在各个国家有其历史的、民族的和意识形态的特点。

第五,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使人文科学成为社会公众最关注和寄予希望的科学。

人文科学今后发展的趋势是: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注重应用研究,以及研究手段高新技术化。

总之,当代人文科学已经以元科学、基础理论学科、应用基础学科、人文工程学科为主干,经由各层次、各学科间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性学科的联系和过渡而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状的开放式大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