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育人为本”,是我国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应该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方针所决定的。三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人才成长规律所决定的。“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就是立足于增强学生的内驱力,促进他们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四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第一节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育人为本”,是我国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说,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要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本。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各类学校在培养学生中普遍以知识为本,即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获得高分为根本目的,以传授知识、抓好考试为己任,似乎只要传授知识、教完一门课就完成任务了。许多人认为,传授的知识越多,学生考试分数越高,教育质量就越高,因而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现在的孩子为了考上高分,在幼儿园、小学就展开了知识学习上的激烈竞争。教师在教学中是见书不见人,教书不育人;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看分数,看学习成绩;评奖学金、评优秀生、升学,也是以考试分数为依据。总之,学校是在育知、育分上下功夫,而不是在育能、育人上下功夫。这种把知识等同于人才,把传授知识等同于育人的教育观是片面的、有害的。

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的教育性”问题,即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教授知识,还必须育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他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西方一些国家由于长期以来忽视了“以人为本”,只顾传授知识,提倡“智育第一”,导致“人不见了”的悲剧,教训十分深刻。但他们现在也觉醒了,认识到只抓智育不抓德育的严重后果。前些年,一些社会学家指出,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诱惑力很大,不少人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但现代人被“物化了”,“越来越不像人了”,他们似乎什么都有了,就是不知道“我是谁”、“人是什么”。他们认为导致“人不见了”的原因之一是教育的失误。今天的教育只顾传授知识,传授技能,把人当作一种工具,把学生培养成“现代机器人”。有些学者尖锐指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教会人“如何而生”的知识和本领,即教育人们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但有些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后,不是造福于社会和人类,而是肆意地、残酷地掠夺大自然,破坏大自然。在科学技术促进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许多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了,思想道德水准下降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能源危机、黄赌毒泛滥等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公害。社会学家把这一后果归罪于教育的失误,他们批评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教书不育人,仅注重“如何而生”的教育,而忽视了“为何而生”(即人为什么活着,活着为了什么)的教育。没有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必然会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并且用自己的“知识、本领”来牟取个人的私利,忘却了“我是谁”、“人是什么”。这固然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改变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不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也必将会出现“人不见了”的悲剧。因此,中央领导强调“育人为本”非常必要、非常及时。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也在进行教育改革,他们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强调要加强德育。许多有识之士提出,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找回失去的人”。为此,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更要高度重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落实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从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看,长期以来存在忽视“以人为本”的倾向,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除传统的教育理念外,还有“左”的思想影响。计划经济时期,学校的主要职能是把学生培养成“铺路石”、“瓦和砖”、驯服的“工具”及能“用得上、留得住”的专门人才,而不是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不能使每个人的个性、兴趣爱好、专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育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精髓是人的全面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的形态》中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并且鲜明地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党宣言》中也指出,未来社会形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以达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应该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方针所决定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总是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服务的。现代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体现在为谁服务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国的教育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果只是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就偏离了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就是要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将来能够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利益服务,而不是一个只有知识的“机器人”。

三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人才成长规律所决定的。人的成长、成才,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人的发展来看,有内驱力和外驱力,而内驱力又是主要的动力。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育是解决认知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情感问题。培养一个人,必须从情感入手,激发他的内驱力,才能使其自觉地接受德育,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准。只有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认识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有内驱力的人,即有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顽强的毅力,他们才能刻苦、努力地去学习,才能不畏艰险地去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学生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必须有内在的强大动力,否则难以持久。“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就是立足于增强学生的内驱力,促进他们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四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增强学生抵御国内外腐朽思想侵蚀能力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状态,国外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腐朽东西等都会乘机而入,影响到青少年。西方一些国家中的敌对势力,公开扬言要通过经济全球化,把西方的价值观渗透到中国,“一搞西化,二搞分化”从未放松过,企图搞垮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近些年来国内出现的一些严重的不正之风、丑恶现象,也影响到青少年。我国青少年面临着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和西方思潮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冲击。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对青少年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理论修养、道德水准,增强抵御国内外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应从五方面实施:

一是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各类学校要切实转变“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培养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不能满足于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学生获得了多高的分数,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

二是把“育人为本”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开学到期末,从课内到课外,都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理想、纪律教育。每位教师都要把“教书育人”,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己任,教书育人,见书又见人。

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育人为本”,就是努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要改变过去“一刀切”、“一个模子”的平均主义培养方法。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性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的个性、兴趣爱好、专特长是不一样的。学校教育应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鼓励冒尖,让每个学生的专特长都得到发展。当学生的专特长、个性得到发展时,便能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推动其他方面全面发展。

四是要尊重人、关爱人、帮助人。尊重人,就是在道德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尊重人,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尊重人还包括要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关爱人,就是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予温暖和人文关怀。帮助人,就是帮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和促进他们成长。“育人为本”,就是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也要关心人、帮助人。

五是建立和健全“育人为本”的道德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全方位”推进学校德育,学校要有德育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和制度,学校各部门要各负其责,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学生班、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