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学者统计,康熙的皇孙共97人。康熙对子孙的教育特别认真,也特别严格。康熙确定了皇子、皇孙的教育制度。而有的家长对孩子是另一种教育方法,百般迁就、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

第六节 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对子孙督教要严

清朝的皇帝中,子女最多的恐怕要数康熙皇帝了。他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有学者统计,康熙的皇孙共97人。康熙对子孙的教育特别认真,也特别严格。在封建社会老百姓的儿子经过教育可以成才,但不能“成龙”,只有皇家才可能通过教育使自己的子孙“成龙”。康熙皇帝为着大清江山世代永固,通过多种方式对子孙进行严格的教育,包括言传身教,让子孙参加祭祀、打猎、巡幸、出征等。关于清朝皇子的教育,《养吉斋丛录》中有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皇子、皇孙“寅刻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迟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一年之中,皇子、皇孙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两个半天休假。相比之下,今日学生的假日可谓多矣。康熙确定了皇子、皇孙的教育制度。皇子皇孙6岁开始在上书房读书。康熙亲自为皇子们选定师傅,有张英、熊赐履、李光地、徐元梦、汤斌等一代名儒。《康熙起居注册》等书,记载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读书的情景:寅时(3:00~5:00),皇子在书房读书,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卯时(5:00~7:00),满文老师达哈塔、汉文老师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无逸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礼后,侍立在东侧。皇太子允祁,伏案读《礼记》中的章节,朗读不停。允祁遵照皇父“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规定背足数后,令汤斌靠近案前听他背书。年近60岁的汤斌跪捧着皇太子的书,听完允祁的背诵,就用朱笔点上记号,重画一段,再读新书。读完书后,皇太子又写楷字一页,约数百字。辰时(7:00~9:00),康熙上完早朝,来到皇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康熙入斋升座,问汤斌:“皇太子书背熟否?”汤斌奏道:“很熟。”康熙接过书后,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诵,一字不错。康熙又问起居注官:“尔等看皇太子读书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质岐嶷,学问渊通,实在是宗庙万年无疆之庆!”康熙嘱咐他们对皇太子不要过分夸奖,而应严加要求。巳时(9:00~11:00),虽时值初伏,骄阳似火,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写字。皇太子写好满文一篇,让老师达哈塔批阅校对。皇太子又将《礼记》中划定的篇章读120遍。午时(11:00~13:00),侍卫给皇太子等进午膳。膳后,皇太子没有休息,接着正襟危坐,又读《礼记》。读过120遍,再由汤斌等跪着接书,皇太子背诵。未时(13:00~15:00),侍卫端进点心。皇太子吃完点心后,侍卫在庭院中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门外,站在阶下,运力挽弓,扣弦射箭。这既是一节体育课,又是一节军事课。皇太子射完箭,回屋入座,开始疏讲。汤斌和耿介跪在书案前面,先生翻书出题,学生依题疏讲。申时(15:00~17:00),康熙又来到无逸斋。皇长子允img1、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img2、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img3、皇八子胤img4,同来侍读。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汤斌按照康熙的旨意,从书案上信手取下经书,随意翻书命题。诸皇子依次鱼贯进前背诵、疏讲。康熙亲自书写程颐七言律诗一首,又写“存诚”两个大字一幅,给皇子们示范。酉时(17:00~19:00)康熙令诸子到院中练习射箭,各皇子成绩不等。随后,康熙亲射,连发连中。天色已暮,皇太子等在畅春园无逸斋一天的功课完毕。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很多家长总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越严格越好。而有的家长对孩子是另一种教育方法,百般迁就、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既然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那么,仅靠严格是不够的。家长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影响孩子。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赞扬、多引导、多亲近、多商量,少训责、少专制,久而久之才能与孩子零距离,才能与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二、家庭教育“三应三忌”

1.孩子尝试新事物时,应给予鼓励,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目的是阻止孩子再别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其实,犯错误是一次很好的接受教训的机会。所以,当孩子主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应该对孩子加以鼓励,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千叮咛万嘱咐,或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2.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应善于发现优点并给予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千万不能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和肯定的态度。学生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的画,老师看了看,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孩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会使他丧失信心,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3.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时,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要自己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星期天,妈妈正在赶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岁的儿子一个人觉得没事可做,跑来问妈妈:“你陪我出去玩,好不好?”一会儿,儿子又来了,“妈妈,你什么时候走啊?”过一会儿,儿子又在叫:“妈妈,我的雷达车找不到了,你来帮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钟,儿子就来了4趟,妈妈觉得很心烦,实在无法安心写材料了。这时,妈妈想到了儿子平时最爱看《奥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非常专注(平时,妈妈是绝对不让儿子看的)。于是,妈妈帮儿子开好了影碟机。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儿子再也没有来打扰妈妈,妈妈终于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从表面上看,妈妈似乎处理得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是,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应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及习惯的养成。如:儿子在幼儿园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用晚餐时,妈妈说:“宝宝长大了,能自己吃饭了,是吗?”宝宝点点头。于是宝宝开始自己吃饭。由于第一次自己吃,所以宝宝吃得很慢,奶奶几次想要喂,都被妈妈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宝宝还没吃好,而且弄得满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还小嘛,才4岁,喂喂也没什么……”这次,妈妈再也没说什么。这样,孩子的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下次妈妈再让孩子自己吃饭的话,孩子能按妈妈说的去做吗?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应三忌”,将会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地感到父母的疼爱、信赖、期待以及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这将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端。

三、教子要有方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是采取说服和疏导的方法,而是动辄打骂、训斥、惩罚,这种做法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如何使家庭教育走出这个误区,做到教子有方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虽然现在已是21世纪,可在许多家长心里,那种旧思想、旧观念仍然占着重要地位。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自己实现以前未能实现的人生目标的“替代品”,于是,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例如,有的家长因为他自己没能上大学,就强迫孩子一定要上家长自己以前没能考取的那所大学,强迫孩子喜欢自己以前喜欢的专业。殊不知,这样就意味让孩子放弃自己的追求,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与家长形成了对立。孩子是社会的财富,是祖国的未来,家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家长要学法、懂法,依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对他有教育权、监护权,他不听话打他、骂他不犯法。有的家长甚至还认为打孩子有理,他们坚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打不成才。”少数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本身也是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责任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第五十二条又规定:“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说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进行了依法保护,家长如果打骂和虐待孩子是违法的。因此,必须要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使家长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从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第三,家长要了解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苏霍姆斯基认为:“教育孩子,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可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并不了解。孩子进入青春期有些什么特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身体与心理变化?有的家长对此一无所知,而这些知识在很多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中都有介绍。作为家长,要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就要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有的家长不是不想好好地教育孩子,而是他们没有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没有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唯一采用的就是打骂、惩罚,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危害及后果的。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要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一起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例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不要只看到下降的结果就打他、骂他,甚至惩罚他,不让他吃饭,不让他看电视,不让他出去玩,而应该与孩子一起来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是因为考试时粗心大意还是自己没有学懂这方面的知识?是考题太难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只有找准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又如孩子打架,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孩子一旦打架,有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先狠揍一顿孩子,之后严重警告:“下次再打架,打断你的手!不要回家!!老子没生你这个儿子!!!”这是一些家长惯用的方法。家长们为什么不问问孩子为什么打架?也许孩子打架是因为某个同学被欺负,也许是他为了阻止别人干坏事不得已而打架。虽然他所采用的方式不正确,但这不正说明孩子怀有一颗正义之心吗?被家长这么一顿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心中正义的火花不就被扑灭了吗?家长这样做,孩子表面上妥协了,但心里却不服。要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认识自己的错误,在批评孩子时,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如果你要批评孩子,不妨从肯定孩子的优点着手,先表扬一下他的优点,这样,孩子会更乐于接受你的批评。也可以在批评时笑一笑,目光中一定要饱含深情,而不要流露出嫌弃和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态度要严肃,但也要对孩子满怀希望,要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在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家长们的意见要统一,不要一个人一个观点,甚至出现一个教一个护的现象。如果这样,孩子就不会把家长的教育放在心上。另外,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孩子,更不要当着客人、同学、其他孩子、老师的面批评孩子,因为那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渴望得到尊重,更需要家长听听他们的意见。可很多家长却总是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对孩子说出的话不予理睬。可孩子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尊心。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把孩子放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来教育他们。虽然孩子不懂事、不成熟,许多认识和观点尚很稚嫩,但并不说明他们就没有自己思想,家长也不能因此就把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强加给孩子。正因为孩子处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才更需要家长进行科学的教育与健康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另外,家长必须改变“大人主义”的作风。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是长辈,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凡事家长说了算。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想通过智力投资来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可由于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见,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就是不愿学。于是家长们只好采取强制措施,硬是逼着他们去学自己不感兴趣、不喜欢的东西。有的家长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实际上,这种做法严重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大大阻碍了孩子特长的发展,也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激情。

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个人的隐私,认为孩子这么小能有什么隐私,况且自己又是孩子的家长,有什么不能介入的;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早恋,发现孩子与异性来往便要刨根问底,发现有同学来信就要审查再三;有的家长甚至私拆孩子的信件,偷偷打开孩子的抽屉检查,查看孩子的日记、电子邮件,等等。家长如此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问题也会越积越多,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差。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要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第四,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孔子强调了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很多成功人士的事例也说明,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总是比不上自身的表率作用。家长要想使自己的说服教育有力,对孩子能产生影响,家长本人就应该做孩子的表率,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可自己却在工作中拖拖拉拉、敷衍搪塞,对工作不负责任,这怎么能让孩子相信你说得有道理呢。家长要求孩子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道理讲了一大堆,可自己却天天打牌,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回到家里还要发酒疯。如此说一套做一套,怎么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呢?怎么能让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呢?

第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与信心。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是没有耐心,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同时,由于孩子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可能会出现对自己的错误一时认识不到的现象。对此,家长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切不可操之过急,要给孩子一个思考和接受的时间,而不能有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思想,从而打击和阻碍孩子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家长对此也要有足够的信心,要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家长要多做说服教育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只要耐心地反复地做,一定会把孩子教育成才的。

总之,只要家长们改变自己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做到科学教育孩子,就一定能使家庭教育获得成功!

四、上行下效的家庭教育是促进孩子成才的重要途径

有一位老教授讲了他的上行下效的家庭教育,非常感人。他说:“现在重新审视我们家几代人对自己长辈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发现孝道在我们家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可以说,孝道在我们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行动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教授所举事例很多,这里权且摘取几例,仅供参考。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我刚刚分上两室一厅的住房,高兴得不知道怎样布置才好。当时慈母已患上老年痴呆症,在选择客厅挂钟的位置时,母亲选择了一个既不在墙面的中间、又不在边上的位置,非常不协调。我二话没说,毫不犹豫地马上钉上钉子把钟挂上,结果母亲又说歪了。我又重新拿掉,并让母亲用她的拐棍给我指着,又重新钉了一个钉子再次挂上。当母亲说“好,可以了”,我才从凳子上下来,站在远处看了看,然后面带笑容地说“妈妈,您选择的位置真好,正合适。”慈母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高兴极了。因为慈母脸上的笑容,就是绽放在我心中的幸福之花。

后来,到我们新家来访的亲朋好友,一进门无不异口同声地问:“怎么把钟表挂在这里?”更有一个朋友曾诙谐地问:“能把钟表挂在这里的寓意告诉我吗?”我笑答:“母命难违。”没想到我轻松而自然的回答,使他们均为我的孝行所感动,有的还伸出大拇指向我表示敬意。

有一次,母亲的两个朋友来看望她,我立即给她们做饭,并打了4个荷包蛋。她们走后,我的邻居问我:“她们是谁?”我说:“是妈妈的朋友。”她吃惊地说:“你们全家5口人,一个月才供应2斤半鸡蛋,4个鸡蛋差不多半斤哪!你可真舍得!”我说:“只要能给我妈带来快乐的人,都是我的座上宾,都是我的恩人。”邻居诧异地看着我,一脸的不解。我想,那个邻居可能至今也没弄明白。而我的做法就是基于:尊重母亲的人,我尊重;母亲喜欢的人,我喜欢。同时我对她们好,也可以给母亲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这样,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能够使母亲有一个精神愉悦的环境,以延缓慈母的衰老,有益她老人家的身心健康,这样做我感到十分值得。

身教胜于言教。我的一对儿女在我这次旅游中表现出的孝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2001年8月初,我和同学一行6人约好要去西藏旅游。儿女一开始不太同意,一是怕我们会出现高原反应,二是担心我们都是60开外的人,路人没人照应。他们力劝我放弃西藏游,等他们有时间再陪我去。由于我的坚持,儿女尊重我的意见。于是在大学做教师的女儿牺牲暑假读研的时间,飞往昆明陪我们同游西藏。儿子也申请休假,由于军务繁忙,未获批准。他们说如果批准了,儿子、女儿准备一起飞往昆明为我们“保驾护航。”在旅途中,女儿对我们6人关心备至,让我喜在心中,众人也赞不绝口。

当我们从西藏飞回郑州时,我看到了第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我和同学们步出机场时,儿子、儿媳、女婿手捧鲜花献给我们,周围的人都以为我们是“劳模”开会回来,这种情景令大家惊喜极了。第二个意想不到的场面是:儿女们把我们接到大饭店,由儿子做东,为我们接风,那种感觉好极了。饭桌上,同学们对我的儿女的孝行赞不绝口,并对为他们的接风表示感谢。可是儿女却频频向同学们一一表示感谢,感谢他们陪我旅游,感谢他们给我友谊和亲情,感谢他们给我带来快乐和健康。当有的同学感慨自己儿女做得不好时,儿子立即为他们的儿女找理由进行开脱,而且迅速把话锋一转,让我们介绍旅游见闻,避免了同学的伤感和失衡,整个场面掌握得恰到好处。饭后儿子又开车把同学们一一送回家。

当我回到家中又看到第三个意想不到的场面:一进门便看到家里窗明几净,满屋的鲜花。儿子介绍说,鲜花是儿媳的“创意”;大、小两个冰箱里满满的食品是女婿的“杰作”。我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幸福无比,心中感到暖融融的。儿女们的表现在亲朋好友中被传为佳话。和我一起旅游的同学说:“我在夏教授和她儿女的关系中看到了大自然里太阳和向日葵的现象,你们没看到吗?她的儿女都是看着妈妈的脸说话,一直围着妈妈转。”然后非常幽默地说:“给我们介绍一下吧!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儿女们‘修理’得这么乖?”他的风趣使大家开怀大笑。但是,他这么一问,竟使我一时语塞,一点也想不起来自己到底用什么教育方法,使儿女们这么优秀。

细想起来,我不曾用过任何特殊的教育方法,更没有刻意地要把他们塑造成什么“大家”。由于70、80年代的儿童读物很少,一般都是我在学校看到什么好文章,拿回来让母亲和儿女们看,我和母亲讨论、评讲,儿女们提问,我们回答,好像对他们的教育没有费什么事。现在看来,所不同的就是我们家突出了一个“孝”和“身教”。我和母亲不是每天大谈孝道,而是一直在做。由于孝,儿女们听话,母亲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输;由于孝,儿女们懂得尊敬师长,尊敬长辈;由于孝,儿女们懂得仁爱,懂得团结同学;由于孝,儿女们奋发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孝,他们好好做人,不让妈妈操心。他们就是因为做到了一个“孝”字,而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记得是儿子上初中,女儿上小学期间,因为当时经济困难,没有钱给他们买毛裤,母亲就用旧衣服给他们改做成薄棉裤。开春暖和了,同学们大都换上了春装。他们俩嫌棉裤笨拙难看,一起换上了秋装和单裤。我非常生气,阻止他们说:“你们必须穿上棉裤!告诉你们,谁生病,谁就是给我找事!”他们无奈地乖乖地穿上笨拙的棉裤上学走了。女儿还两眼含泪,因为女儿长大了,知道爱美了。这件事在我心中很平常地过去了。后来,当我在检查女儿的语文作业时,发现她用“如果……就……”造句:“如果我生病,就是给妈妈找事。”我的鼻子酸了,眼泪夺眶而出。原来女儿挨训后,没有任何怨言,穿着笨拙的大棉裤,不去和同学相比,而是理解了妈妈的不易,不给妈妈增加任何负担,并且完全接受并认可了我的观点——谁生病,谁就是给妈妈找事。这不就是“孝”字已经在8岁女儿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吗?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餐桌效应”。每次吃饭时,我总是把第一碗饭端给母亲,母亲动筷子后,我们才开始吃饭。然后,我首先给母亲夹菜,再按儿子、女儿的年龄顺序依次给他们夹菜,这样同时把“孝”和“长幼有序”的道理做了示范。毋庸置疑,儿女们自然会不折不扣地效仿,这就形成了端饭和夹菜的固定顺序。每个人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很多年我们每天都是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餐。虽然当时我们经济拮据,但是,我们却感到人美、食美,家庭和睦。

由于全家长期都处在一个极度愉悦和放松的状态,所以儿女们非常容易接受母亲和我灌输的知识和理念。我们畅所欲言,各述见闻,其内容海阔天空,包罗万象。在谈话中,母亲和我适时地进行点评。但是,我们点评任何事物(包括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的基本点,都是依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尺度来衡量的。符合这8个字就是标准答案,反之,就是错误答案。母亲说:“现在人们骂人说的‘王八蛋’,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忘八蛋’,如果忘记这8个字就不是人。”我没有考证过这句话的渊源,但我认为是正确的。我们把餐桌当成了教育阵地,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下“小毛毛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才使得儿女这两个“小火车”一直行驶在轨(规)道上,从未脱轨(规),使我保持住我们家这一块净土,并向外辐射着美好的东西。

平日里,每天儿女都有问候电话,而且每一个电话都会使我非常高兴,甚至开怀大笑。孩子们在电话里就是开个玩笑,也体现出一个“孝”字,如:“妈妈,你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孝道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的惯性思维和行动。

由于孝道使我们的家庭和睦、幸福,证实了因“孝”而得“福”的道理,所以儿女们在生活中都坚守孝道。我们全家因孝而和睦,因孝而有福,因孝而富足。

以上就是这位老教授讲给我们的故事,希望我们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并付诸于具体的实践中。

五、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的三要素

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家长和老师切不可简单斥责,应细心观察分析,找出确切的原因。如,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首先应想到他对突如其来的学校生活能否适应。排除这一因素后,再想想会不会是智力方面的问题。如果孩子智力正常,身体健康,学校环境良好,那么,造成其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精神卫生偏异。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孩子并不鲜见。因此,谈谈如何对有精神卫生偏异的儿童采取综合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是十分必要的。

1.掌握儿童心理特点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常采用加班加点、拼命灌输、打骂惩罚等手段以强化学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关键是不了解儿童心理的特点。下面列举几个学生学习成绩由差到好的例子,对某些家长或许会有所启迪。

高强的父母每天安排他做作业达3小时之久,往往一吃完晚饭就开始,到晚上11点还不结束。高强也不“争气”,人在书桌前,心在电视机上,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小便,一小时能做完的功课,花了3小时还不能完成。父母怀疑他有多动症,高强却抱怨说:“反正做快做慢都要熬到11点钟结束,干脆边做边玩。”为什么高强要马拉松似的做作业呢?原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次集中注意力的最长时间仅2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限度,他们就不可能专心致志地连续动脑筋做作业。高强的父母了解了这个特点后,妥善地安排了高强的夜晚自修时间。从此,晚饭后高强除了做作业,还可以休息、玩耍,甚至看电视。虽然做作业的时间短了,但自觉性提高,作业做得又快又好。

杨光平时不愿动脑筋做作业,东抄西凑地向老师交差,父母对此视若无睹。到了临考前两天,父母才硬逼着杨光挑灯夜战。杨光还真聪明,一读就记住,不到10点钟就可以收兵了。谁知考试成绩只有70分。父母长吁短叹,说这孩子忘性大。为什么杨光前一天晚上能背诵如流,第二天考试时却忘了一大半呢?原来,儿童的记忆有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只有通过反复复习才能强化记忆,减少遗忘。杨光的父母得知这个道理后,改变了过去“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注意平时督促杨光学习与复习,杨光的成绩很快达到90分以上。

李玲才上小学二年级,父母就给她开“小灶”,每晚做完作业之后,就认真地教她学英语。父母教得很费劲,李玲却瞌睡得要命,学了一小时还记不住一个单词。是她太笨了吗?不,是因为她对枯燥的字母、单词根本不感兴趣。后来,李玲的父亲改用形象、生动的教育方式,不到一个月,李玲就能用英语和客人作简单的对话了。

秦华上四年级了,平时比较贪玩、任性,成绩不好,常被父母打骂。这次考试前他复习很努力,约束自己,认真温习功课,结果得了85分。老师表扬他,同学们也称赞他。秦华兴冲冲地回到家,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好评,不料却遭到母亲的冷嘲热讽:“85分有啥稀罕,真没出息!”秦华一气之下,将课本撕得粉碎,生气地说:“为了读这些书,不知挨了多少打,好也不是,坏也不是,干脆撕掉。”后来通过咨询儿童心理专家,秦华的父母懂得了在教育孩子中,表扬和鼓励起着积极作用,而过多地批评指责往往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知错而改,秦华的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成绩节节上升。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实际上,家长一旦掌握了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辅导孩子的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2.矫正精神卫生偏异

学习差的儿童中,还有不少是他们本身存在精神卫生问题。如有的对学习缺乏兴趣,有的情绪忧郁,有的是行为问题,有的是性格脾气不好,等等。对这些孩子,需要请专科医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随着精神卫生问题的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也就迎刃而解。

例如,王钢的性格脾气不好,经常与同学争吵打架,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的话,学习成绩也很差。我们对他进行个别咨询,先三言两语向他说明一个好儿童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接着请他看两个录像片,一个是好孩子的故事,一个是坏脾气儿童的故事。看完,我们和他一起讨论分析,哪个儿童好,好在哪儿;哪个儿童不好,不好在哪里。当然,我们的意见他是不易接受的。然后我们再把录像片拿到许多学生中去放映,验证结果。当同学们看到录像片中的坏脾气孩子的一些行为而哄堂大笑时,王钢感到非常羞愧;听到别人称赞录像片中的好孩子时,他感到很激动。最后他接受了我们的意见,在家长帮助下,努力克服了自己的坏脾气,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对有些多动症儿童和长期以来不肯专心听课、做作业,并已养成某些坏习惯的儿童,单靠教育辅导常难以奏效。因此,在综合治理的初期,有必要加上药物治疗,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3.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还有一些儿童,智力良好,也未患多动症,纯粹是缺乏学习兴趣。怎样帮助这些儿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呢?

某小学组织一些富有经验的老师,举办了一个特殊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兴趣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老师深知儿童教育心理,责任心强,教学方式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家长的信任。该校三年级的小明以前不肯听课、不肯做作业,连考试也不愿参加,每次都由父亲“赶”着去考场,父亲还要站在教室外怒目监视。参加“兴趣班”后,才3个月,小明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虽时至严冬腊月,他星期天也不愿睡懒觉,自觉早起准时来上课。他学会了怎样温习功课,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参加考试。期中考试中,小明语文、算术都得了90多分。他的父母激动地说:“‘兴趣’班使小明开了窍。”

为什么“兴趣班”会有这样好的效果呢?请听同学们是怎样说的:“这里的老师待我们好,没有看不起我们,也请我们发言。”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讲课清楚,听起来有劲,老师从来不训我们,也不到家里去‘告状’。”在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不爱读书变为自觉读书,几乎所有学生的成绩都突飞猛进,平均分数提高30~40分,个别同学还得了双百分,他们终于脱掉了“差生”的帽子。

孩子的学习和接受的教育,关系到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不容忽视。当然,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也非易事,需要老师、家长、学生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只要采取正确的帮教措施,就一定会见成效。

六、正确对待老师的“告状”

下面是一个家长的亲身经历,他的做法使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发。

屹屹5岁时,转入一所新的幼儿园。入园不到一个月,我就发觉事情有些不妙。老师多次向我抱怨,说这孩子吃饭太慢啦,这孩子中午不睡觉啦,这孩子爱哭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想,老师一旦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这孩子便被“贴上了标签”,他的成长一定会受到影响。经过深思,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客观地分析孩子是真的犯了错,还是与其他孩子相比存在某些差异性。屹屹性格文静,胆小,但有些急躁,一着急就会流眼泪。吃饭慢、中午不睡觉是自幼就养成的习惯。这本来不算什么错误,但确实给老师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不便。

然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感受老师的辛劳,感谢老师的付出,使教师感到从事这项职业很崇高。幼儿园老师不仅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担负着照顾孩子的责任。从早到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照顾孩子们吃喝拉撒,处理孩子们的各种纠纷,其间的辛劳是可想而知的。屹屹爱哭的特点、慢腾腾吃饭及从不睡午觉的习惯,更增添了老师的辛劳。对老师的付出,我真诚地表示抱歉和感谢。结果老师反而不好意思起来,同时感到自己从事这项工作很光荣。

接下来主动和老师沟通,全面客观地认识孩子。家长和老师很好地配合,就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长和老师交流,双方都可以全面而正确地了解孩子,进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在交流中,老师对屹屹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屹屹聪明、专注,以后在学业上发展没有问题,但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要加强引导。直到屹屹10多岁时,我仍然能在他身上看到这些特点。可见,和老师交流是多么重要。

最后,用孩子其他方面的优势,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使孩子得到老师、同学的喜爱与赞赏,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屹屹确实在生活方面给老师带来了一些麻烦,但是,他聪明、好学,学什么东西学得又快又好,因而博得了老师的喜爱,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很快便喜欢上了这个令他快乐的新环境。

可见,当老师“告状”时,家长一定要冷静,既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在批评、指责中生存,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也不能袒护孩子,那样会使他不辨是非,觉得老师小题大做。要尽量想办法,让事情良性发展。因为孩子的成长,确实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

七、掌握一些鼓励幼儿的技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掌握一些鼓励幼儿的技巧,使孩子逐渐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信心。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家长都要及时地予以鼓励,如:“我看见你自觉地做作业,而且克服了困难,完成了20道题目,你真棒!”如果你想夸奖孩子,直接赞扬他所做的事,如:“我看见你拿了礼物后,向奶奶道谢,你想得真周到,真有礼貌!”“我注意到你把饼干分给弟弟吃,你真大方!”“我知道你不喜欢收拾房间,但是今天你收拾了。所以,我决定带你去看电影。”无论你想教孩子什么,都应该先示范一下,并且说一些指导的话,让他们知道你所期望的目标并且不让他感到有压力。如孩子玩积木时你可以这样说:“现在应该送积木宝宝回家了,把它们放到蓝色的盒子里。我们一起来吧。”当事情做好了,你应该说:“谢谢你帮我的忙。”当你看到你的孩子学会上厕所,你应该是很开心的。但是,如果他偶尔一次尿湿了衣裤,你千万不能让他产生一种印象——你不爱他了。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当看到孩子成绩报告单上是A,你肯定很高兴,感到自豪,但是,如果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一个A,你也不应该就此冷淡他、疏远他,因为他能感受到你对他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