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堂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堂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案例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为了使高中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现以一节参赛课《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例,论述个性化教学在高中历史课中的实践尝试。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进行指导,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形成有独特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一堂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案例

乔新宁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集体教育”重视教员的主导作用,采用的多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这种不看对象的“一锅煮”、不分层次的“齐步走”、不作区分的“一刀切”的追求大一统的教育的结果,使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被忽视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意识,失去了个性和独特性,个人的希望、意愿、兴趣、情感和态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而且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个性特长的创造性人才为其服务。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成长,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水平,卓越的创造才能,还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可以说,鲜明的个性乃是创造性人才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创造性人才,无不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提高其综合能力。

二、课堂实践案例

为了使高中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现以一节参赛课《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例,论述个性化教学在高中历史课中的实践尝试。教学环节一:回顾历史,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意向。

本环节通过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国旗、临时大总统、政权性质、措施等知识的复习回顾,将革命家们的困惑与思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亲历历史“火热的思考”:(1)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2)孙中山在当时不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行不行?(3)孙中山解职的条件和后果是什么?通过这三个问题就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发表见解的平台:有的学生说孙中山不应该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而应该坚持下去。更多的同学认为理想主义、君子风格的革命家孙中山是不能战胜老谋深算、手握军政大权的军阀政客袁世凯的。这样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意向,在开放性的问题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内部动机。

教学环节二:讨论辨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本环节在上述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辨析讨论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讨论。正方同学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

同学一: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学二: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同学三:辛亥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如:剪辫、禁止缠足、礼节、称呼等领域取得了进步。

反方同学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

同学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而他又卖国、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同学二:辛亥革命虽赶跑了高高在上的大皇帝,却又出现了一大批军阀政客、土豪恶霸的土皇帝,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同学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同学四: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

这样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辅助于多媒体演示,将问题解决与知识认识交替进行,充分展示学生真实地思维过程,有效的暴露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易犯的错误,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一场成功了而又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环节三:强化联系、扩展思维。

本环节给出两道典型例题,学生理解联系交流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旨在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做出判断,这种立足于归纳的理解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正如布鲁纳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只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

因此,本环节教学,始终瞻前顾后,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学生的学情、学力,进而形成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现。如思考题:(1)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那些救国救民的方案?结果如何?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2)20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并产生了哪三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和历史贡献?学生们因为这两个问题耳濡目染、似曾相识,就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历史经历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其中孙中山引领中国人民从专制走向共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邓小平率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

教学环节四:课堂情景发现、训练学生分析探究能力。

课堂上不仅要创设让学生经历“怎么做”的情境,更要创设让学生经历“怎么想和为什么要这么想”的情境。历史教学应还原历史发现的本来面貌,把历史上火热的思考再现给学生,用情景真实而有吸引力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当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时,成功感便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旅程,成为前进不竭的动力。如:最后我这样进行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看溥仪、孙中山、袁世凯三个人的像,你能发现哪些历史问题和历史特点?

同学一:溥仪——末代小皇帝、被推翻是历史必然。

同学二:孙中山——国父、创立民国、救国救民。

同学三:袁世凯——一代枭雄、窃国、卖国、复辟帝制。

如果学生在讨论或口答中“出了轨”,偏离了教师的计划怎么办?在课堂上置学生的回答于不顾,我讲我的,这违反了教学规律,当然不行。对此,我以为教师的“应变”绝非在语言技巧上,而是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与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例如: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出了君主专制比民主共和制好时怎么办?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分别阐述君主专制好的理由、民主共和好的理由,君主专制的缺点、民主共和的缺点,然后进行对比得出科学的结论——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的进步和必然。所以只要我们的启发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识活动就会顺利进展,而且在认知的过程中训练了探索能力。

总之,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化课堂情景是应该这样设计的: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

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我能否使学生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三、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进行指导,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形成有独特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它重在学习过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以疑促思,以问促学,避免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被动接受,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的活跃性、独立性、多样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得到训练和体现,个性得到张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学生从而逐步走出苦学、厌学的怪圈,实现了教学相长。

这一案例,是运用个性化教学使高中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点初步尝试。它有众多优点,但必须兼采其他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它有一些局限性,如实施之初,基础差的学生不太适应,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耗时较长,有限的课堂时间不一定能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选择“发现点”和选取的材料难易度不好把握等。我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绚丽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