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心灵释放出真实的跳动

让心灵释放出真实的跳动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5月,以“伤害”为话题的一次作文训练,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在老师的鼓励下,课堂上学生有关教育伤害的话题讨论的异常热烈,有些同学声情并茂的质问,真实细腻的细节刻画,激起了大家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连一向被视为“差生”的几个同学,也详细的描写了曾经给自己心灵造成伤害的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和自己当时的心情,阐发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让心灵释放出真实的跳动

——对当前作文教学的反思

保少驰

实话说,目前的作文教学,尽管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但整体上仍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些浮躁的经验、闭门自造的漫无边际的理论文章,夸张一点说,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没能触及到写作教学的实质!我们“依法”而进行的一些隔靴搔痒的点拨指导,不但没有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连学生本应具有的优秀写作品质也抹杀了!写作教学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候了。

反思一:倾吐,高质量生活的精神需要

为什么要训练写作能力?笔者就此问题调查了部分学生和老师,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本该十分明确的问题,无论是指导者还是训练者,都倍感困惑。从教师看,一些人无暇将写作究竟是什么,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写作的意义何在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搞清楚;从学生的角度看,一味的追求应试,大多视写作成为了简单的文字技巧。于是追求成绩的教师和渴望分数的学生,把写作的教与学统一在章法、技巧的简单授受和种种“写作模式”的机械训练中。写作教学成了“以道统文”的试验场,成了迎合别人思想教育的工具,成了无病的呻吟,成了假大空的调子,成了取悦于他人的面具。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本来鲜活的思维和表达套上了许多无形的套子,学生本应具有的表达需要和冲动“硬化”了。要彻底改变这种教师愁学生烦的尴尬局面。必须重新认识写作在人生中的地位!

1.写作应当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写道:写作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品读这段要求,不难悟出,真正的写作训练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训练。试想,一个不善观察的人,一个缺少感悟的人、一个不爱思考的人,一个不懂联想想像的人,其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其精神家园会干皱到何种程度!而观察、感悟、思考、想像、联想不正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吗?作文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一个脱离了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的人,一个呼吸不到生活的气息,对生活缺少激情,缺少体验,缺少品味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写作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外在要求”、“外加任务”,而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可以不必写出成型的完整文章,但不能放弃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思考。本质上说,就是不能放弃对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能力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生活能力。

2.写作应当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

让作文成了学生的精神负担,这的确是写作教学的悲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就一个作家来说,其优秀作品哪个不是自己内心澎湃情感的汩汩流淌?就普通人而言,哪个没有情感表达的需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带给我们感悟、体验和认识,发自肺腑,就需要述诸笔端。即便是不写出来,也有口头上表达交流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应当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心灵的释放!是一种高质量生活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求诚”,走出尴尬的一条通途

今年5月,以“伤害”为话题的一次作文训练,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在老师的鼓励下,课堂上学生有关教育伤害的话题讨论的异常热烈,有些同学声情并茂的质问,真实细腻的细节刻画,激起了大家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按捺不住的表达欲望。连一向被视为“差生”的几个同学,也详细的描写了曾经给自己心灵造成伤害的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和自己当时的心情,阐发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恨,在作文中所用到的各种语言技巧,令人称奇。

分析这个教学案例,我们发现,学生最需要的并不是我们“兜售”的种种模式、技巧,而是写作的兴趣和表达的冲动!学生一旦有了表达交流的兴趣,其潜力是巨大的。可是让人惭愧汗颜的是我们伏案劳作,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却不是学生情感兴趣的激发者。假话多、真话少,套话多、实话少,言不由衷的虚假呻吟,不正是此原因造成的吗?

走出写作尴尬,应鼓励学生从“求诚”开始!由一个“真”字入手!

1.激发写作兴趣,求真心

学生是不是自己作文的主人,有没有兴趣是衡量的标准。兴趣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可是目前的写作教学,有多少真正触动到了学生的兴趣呢,“单调死板的技能迁移”,“无奈的假话套话”,拔高的“载道”要求,完全将学生带入了“无趣”状态,不仅失去了对写作的爱好,而且也淡化了对生活的热爱。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自己喜欢做的事。作文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要给学生这样的权利:如果没有兴趣,可以拒绝写作文。

2.释放心灵跳动,求真情

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做|矫情文章。”这确实切中了当前写作教学的真正要害。作文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本应该流淌出真情,成为学生真实生活的记载。可是却变成了集体“失语”。其原因似乎在于,我们的学生对生活缺少必要的激情,在无奈的忙碌和简单的机械重复中,他们已经僵木了,观察感悟的意识正在淡化,品味和憧憬失去了必要的色彩。真、善、美唤不起他们的崇敬之意,假、恶、丑激不起他们愤恨之情。面对现实生活人“皮”了,眼“冷”了,情感“硬”了。“平庸的生活塑造平庸的人,平庸的人也就产生了平庸的文”。要让自己的笔端,流淌出心灵真实的跳动,根本一条,就是要“靠近真实生活”,用热爱拉近与生活的距离,用体验丰富生活的滋味,动真情让心灵真实跳动!捕捉生活的生动细节,珍惜自己的点滴感悟,这就是写作的生命。

3.我手写我心,求真言

把作文置于生活来考虑,写作应当是极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每个人只有珍惜了自我,珍惜了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感受,其作品才能真正不落俗套,而富有个性。才具有创新的可能。当前我们倡导写作的创新,倡导表达的个性化,我认为并不是要培养几个能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异类”,来阐述几个骇人听闻的新见解。而是,要通过这个追求,真正让大多数学生诚心的与生活对话,诚信的对待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表达交流,真正意识到自我的价值。

求真言,“以我手写我心”,就是真实地写我所想、我所思,我所感、我所亲历,我所追求,让写作成为自己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只是一种表达,是为了倾诉和交流的表达。作文永远是个性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只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到位了,就是好作文。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教学现实,我们要求学生书写的,盼望学生表达的恰恰不是这样,我们的写作教学喊的是理想,做的却是事与愿违。

反思三:宽容,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一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一条写作教学要求,真正落实起来却打了折扣,有了困难,其根源恐怕在老师。冷静地想一想,即便是那些感悟迟钝、体验贫乏的学生,哪一个会没有真实的感受呢?翻开学生的日记、随笔,看看学生的留言、信件,绚丽的语句,诚挚的情感并不少见。生活中学生好像在有意的运用两套语言系统,那些不愿意让老师看到的文字自然流畅,情真意切,而所谓的作文却大多粗糙冷涩,平淡无味。什么原因?我们缺乏宽容的态度!我们没有让学生的真实体验得到应有的尊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给孩子留下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教师必须有一颗宽容的心。

1.卸下沉重的道德载负,宽容学生的立意

当前的写作教学实质上大都“以道统文”,作文被当作思想教育最重要途径,被赋予上了沉重的道德重荷。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不是看是否流露了真情,传递了实感,而是“唯立意是图”,写出了暗和教师思路的、表达了符合教师意愿的,即便是迎合之笔,呻吟之词,也被大加推举,视为范例。于是,挖空心思的审题,想方设法拔高自己的认识,写他人需要的文章,就成为写作训练的主旋律。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应该果敢地把自己从兼容并包的角色错位中解救出来,归作文之本,正写作之源,卸下作文肩上过重的社会负担,鼓励学生轻装上阵,使其回归到表达鲜明个性的本位上去,才能“以我手写我心”,才能“让学生在作文领域里充分展现自我”。不要动辄以我为中心,给学生主题的表达套上许多的“紧箍咒”。让自己的体验、喜好和世俗的标准,代替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讲,立意充其量只是写作训练一个方面,它不该过于霸道,不该“君临一切”甚至“把握文章的生杀予夺的大权”。对学生作文的立意不应刻意苛求,在不违背大原则、强调学生社会良知的前提下,应该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写一些自己需要写的文章。只要释放的是学生心灵的真实跳动,又有何必要硬要使人人都成为字字珠玑,句句哲言的夫子呢?难道只有立意的“昂扬向上”才是好文章的唯一砝码吗?

2.卸下判官的威严,宽容学生的表达

长期来,应试的指挥棒,划出的是一曲单调的旋律,这个旋律时刻在张扬教师的师道尊严,满脑子的应试要求,苟合心理,使我们许多老师成了“判官”,惯于动粗,评价时握着条条、拿着框框牵着陈旧的缰绳,任意“在学生嫩苗的地上驰马”。发现“异己”文章就粗暴地乱挥“狼牙棒”。惯用形式的东西去捆绑师生的手脚,动辄文体四不像,动辄结构不完整,动辄议不像议叙不像叙,搅得学生无所适从。内容上都习惯于用“社会衣服”和公共套子去写作去评价,禁绝个性语言和多元体悟。结果是学生们不敢关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不敢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其实,写作过程是学生心理和情感的体验过程。没有对自我心理情感的主动积累和积极审视,就不能写好作文。只有培养学生欣赏自我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才能引导学生注重感受生活和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把关注生命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只要学生的写作是发自生活的真实,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无论他们的文笔多么稚嫩多么拙笨,我们都应该设法欣赏设法肯定,因为它真。即使情感上低沉哀伤,思想上片面偏激,我们也不要大惊小怪。评价在于发现学生文章中的可贵之处、闪光之处,不断鼓励和激发学生自我欣赏自我完善,激发起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关心,对社会的关注,这不仅是写作教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诚实人格和完善学生个性的需要!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让独一无二的心灵自由的表现,这才能使写作归本正源。教师一定要更新作文教学的观念,打破种种禁锢,使评价多元化,还学生题材选择、语言运用、感情表达的自由和写作形式上的自由,理解学生的感受,珍惜和尊重学生的体验,才能让“真我”扎实地走进学生的作文,个性化的作文才会慢慢多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