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文化视野中加强职业道德实践

在文化视野中加强职业道德实践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学校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这两个基础的教育溶入到学生的实践之中,实施“德育双基实训周”,让学生通过实践,经过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相结合,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真正把知转化为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

文化视野中加强职业道德实践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并使其取得实效,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史蒂芬(Billett,Stephen)认为,职校生的知识与能力是社会文化积累、工作情境和个人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校园文化的视野中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考。因为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德育需要文化的烘托。事实上,对学生真正有影响的东西,正是他们周围的文化环境,浓厚的历史传统、优良的校园风气、优雅的校园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多采的校园生活,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既合乎当代社会信息多元化、人们价值选择自由度增大的时代特点,又合乎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对职校文化的认识

职校文化就是职校师生员工在日常教育、教学、交往及其他辅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意识倾向。

静态角度分析,职校文化可以用表层、中层和内核的三层结构模型来表达。职校表层文化主要包括文化景观(校容校貌、校园布局、教室和实习场所布置、师生作品和活动结果等)、文化行为方式(师生员工的言语、举动、相互交往、对外交流等)和文化心态(学校舆论、课堂气氛等)。职校中层文化主要包括文化惯例(校风、教风、学风等)和文化规范(规章制度、保障规章制度执行的组织机构)。职校内核文化是指学校精神,它表现为文化价值(评价事物和行为的标准和方式)和根本理想(长远的、根本的追求、最终的目标)。

从动态角度分析,职校文化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变化才是职校文化的真实状态。从纵向来看,职校文化通过物化、活化和社会化三种文化传递方式改变着自身,使职校文化处于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的运动状态。物化传递是通过建筑设施、用具、图片、资料、作品等实物形式来保存和传递职校文化。活化传递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各色活动选择、保存、强化和创造职校文化。社会化传递是通过校外的社会成员或媒介把职校文化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传给学生家长、企业和整个社区。从横向来看,职校文化通过传播的形式,将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媒介)同时传到多数人,加上多种信息之间、多种途径之间、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相互作用,文化传播显现出其波动性和复杂性,传播者对传播方式的选择、接收者对多种媒体及其所载文化信息的选择和传播者对传播效果的反馈调节等三个基本环节对职校文化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对目前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突出问题的认识

职校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而当前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是偏重说教,简单地增加学生的职业道德知识,片面强调学生的外部言行,一般只涉及到职校的表层文化,其结果大多数学生简单模仿和服从,难以形成完美的个性。更有甚者,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闭门造车,不顾社会和家庭影响的复杂性。从而不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接受方式,没能切中职校文化的多个层次,尤其是内核结构,没能恰当对待职校中的多元文化,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职业道德教育知识化。这种倾向将职业道德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只是利用政治课,采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灌输,而不顾学生实际的道德体验与真实行为,教学内容仅限于预先规定的理论与常识,忽视现实中的道德问题和学生接受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意外”问题,教育的方式局限于说教,轻视身教、情感关怀、艺术熏陶等多样化的方法,考查和评价也是以书面考分为重,忽视学生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中的实际表现,更谈不上对学生内心深处个人品质的关注。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违背了文化传播的主体选择性规律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性原则,没有抓住品德形成中的情感变化这一中心,将学生看成被动的容器,甚至是无生命的可以随意改造的材料,造成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大大削弱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在文化视野中加强职业道德实践

从上面对职校文化的认识中可以得知,职校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在文化视野中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限于本人的水平和经验难以作出全面的阐述,本文只能就加强职业道德实践,克服职业道德教育知识化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作一些探讨。

要克服职业道德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必须要依据职业教育特点,从职校校园文化入手,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以人为本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构筑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选择”、“践履”、“躬行”、“淬砺”,锤炼学生的职业道德。

1.从表层文化抓起,以“德育双基实训周”制度为载体,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为突破口,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职业道德。

在文化视野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起点何在?我们分析了职业学校的特点,认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高素质劳动者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以规范的行为习惯为基础的。从职校文化的内涵来看,表层文化中文化行为也是基础,因此,从表层文化抓起,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相对比较容易。所以,学校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这两个基础的教育溶入到学生的实践之中,实施“德育双基实训周”,让学生通过实践,经过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相结合,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真正把知转化为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德育双基实训周以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为主要任务,让每个学生参与为期一周的学校管理,包括维护校园秩序、环境卫生劳动、绿化看护、行为规范检查、卫生检查、用餐管理、自行车管理、安全保卫等。学生管理部门根据管理要求,设置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制订岗位职责和考核指标,由学生科、总务科、团委、学生会联合进行考核,并将成绩以学分形式记入学生成绩,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以此规范日常行为,强化职业道德。在实施德育双基实训周制度的过程中,还开展“争光助学”活动,在实训中,收集可用的“垃圾”和“废品”,卖给废品回收站,将所得钱款捐给学校的帮困基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德育双基实训周强调“三自”功能,即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实训中增强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2.依据职校文化社会化传递方式和特点,以社区教育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职校文化的社会化传递要求通过校外的社会成员或媒介把职校文化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传给学生家长、企业和整个社区。据此,学校开创了松江职业学校社区教育的先河,1997年6月与松江镇岳阳街道九峰居委会正式签约,确立共建精神文明,共创文明单位合作关系,建立社区教育基地,此举被誉为松江社区教育的第三个里程。学校又于1999年11月成立了“古城第一所社区学校”(《松江报》语)——大江职校九峰社区学校,2002年3月在方松街道又成立了大江职校江虹社区学校。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小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熨烫、计算机使用咨询、庭院花卉养护、与孤寡老人和军烈属结对帮困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两个社区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每班成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登记注册的志愿者有1300多人,他们走进松江城区33个居委会以及松江社会福利院、松江烈士陵园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在实践中,激活尊老爱幼的爱心,增强关心社会的责任心,提高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广泛建立社区教育基地,完善“系统工程”。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指出:对青少年的教育,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几年来,除了九峰小区和江虹小区两个社区教育基地以外,还建立了四个社区教育基地,利用各个基地的教育优势,开展主体鲜明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与上海市爱心工程基金会、松江区人民检察院、松江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联合成立了“上海市爱心工程大江职校教育基地”,对行为偏差生开展名为“关怀行动”的结对帮教活动,学校的党员和骨干教师与这些学生结对,用炽热的爱心去温暖他们,用模范的行为去感化他们,用真诚的教育去感召他们;检察官们经常来校开座谈会,作法制宣传报告,找学生谈心,帮助学校开展好“关怀行动”;市爱心基金会的志愿者,来校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学的方法矫治学生的行为。与松江区社会福利院共建了“尊老爱老助老”社区教育基地,开展了“爱心在行动”模拟家庭活动,受到了老人们欢迎和赞赏,因而学校被上海市老龄委命名为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松江区人民法院联合建立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学生旁听对他们有警示作用的案件庭审,组织编写案例分析,开展“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大讨论。与上海武警五支队九中队建立了军政训练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国防教育与军政训练,增强国防意识,强化组织性和纪律性,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

通过扎实的社区教育活动,的确推动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从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依据职校文化活化传递方式和特点,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职校文化建设。

职校文化的活化传递要求以生动活泼的各色活动选择、保存、强化、和创造职校文化。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构筑学生职业道德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可以实现学生职业道德的活化传递。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在学生社团建设中注重“三个结合”,确保学生社团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活力。一是与学分制教学改革相结合,使学生社团具有生命力。学分制教学中开设了十多门选修课程,如插花、网页制作、服饰表演、演讲与口才、中国象棋、调酒等,学生可以在选修课程的基础上组建社团,并随之发展而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二是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使学生社团具有创造力。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溶入到学生社团之中,动手动脑,开展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三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学生社团具有活力。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育人环境。

4.依据职校文化的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以创业教育为载体,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职校内核文化的建设,为学生今后就业和创业夯实基础。

职校文化的传播具有波动性和复杂性,传播者对传播方式的选择、接收者对多种媒体及其所载文化信息的选择等环节对职校文化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依据这一特点,不难看出,要使学生将社会对其职业道德要求真正内化为其自身的需求,需要寻找综合性的职业道德实践载体。中办和国办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意见》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创业教育可以作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学校紧紧围绕“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四个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国情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将自己的创业理想同国家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以“乐业、勤业、敬业”为系列开展了主题鲜明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每年举办“自营职业模拟活动”,至今已有七届,用模拟仿真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内部开办小小公司,通过企业策划、工商税务登记、经营决策、广告宣传、场地租赁等一系列模拟实践活动。为了搞好“自营职业模拟活动”,真正做到“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守法经营、文明经商”的活动主旨,先后曾邀请了区工商局、区税务局、松江拍卖行等领导和专家来校作专题辅导报告,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学习和了解小企业的经营知识和开业程序,从而大大地提升了“自营职业模拟活动”的质量,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了强化,创业能力得到了增强,创业知识得到了增长,创业心理品质得到了锤炼。“自营职业模拟活动”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的《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也被列为上海市市级课题,并作为示范实验学校参加了全国“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课题研究。创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推进了学校内核文化的建设。

参考资料

张家祥、钱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练,对职业学校德育规律的把握越来越熟练准确,德育经验逐渐丰富,2001年在松江区第一轮“绿叶工程”中被评为“德育学科带头人”,在第二轮“绿叶工程”中被评为“德育名师”。同时也被上海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聘为“客座教授”,为全市中职校乃至全国中职校的德育教师做培训讲座。在准备讲座时,我再一次重温了王晓岚老师的《班主任——爱的艺术家》一书,借鉴了其中的一些观点,综合了我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和实践,形成了《让爱充满智慧》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两个专题讲稿。讲座中原来有一些实例,涉及到某些学生和教师,为了避免引起误会或者侵权,有的省略了,有的在其他媒体和书籍中找到了类似的案例做了替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