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补充教育模式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补充教育模式初探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模式到底采用何种方式合适?自2004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新建“寄宿制”小学2500多所,满足了45万学生的需求。近三年,重庆建成“寄宿制”小学900多所,寄宿学生20万,占全市小学生数量的7%。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补充教育要采用何种模式才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探索留守儿童培养教育模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保持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

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补充教育模式初探

蔡蓉[1]

摘 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目前,留守儿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模式到底采用何种方式合适?留守儿童的教育出路在哪里?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补充教育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4]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5]据报告显示,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乐观;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4)留守儿童权益容易受到侵害。[6]

通过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发现“寄宿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导形式。[7]目前,采用“寄宿制”占80%以上,仅不到20%采用“托管家园”、“代理家长”等形式。自2004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新建“寄宿制”小学2500多所,满足了45万学生的需求。近三年,重庆建成“寄宿制”小学900多所,寄宿学生20万,占全市小学生数量的7%。[8]重庆市在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倡导下,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配合下,积极探索出属于重庆留守儿童的教育机制——“重庆模式”,即“4+ 1”教育模式,笔者于2010年全程参与这个项目的探索过程,见证了重庆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探索、推广。

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补充教育模式

教育部门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设的初衷,正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寄宿制工程”的实施,对扩大“两基”攻坚县义务教育规模,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正常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9]现实也表明,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补充教育要采用何种模式才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家访——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

利用老师没有课程安排的时间或周末,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家庭住址、父母联系电话、监护人联系电话、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里的经济情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或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每走一户就整理家访记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二)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

结合家访所了解的情况,心理辅导老师与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访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世界,记载详细的访谈记录,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档案样表参见附录一),并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家庭背景,咨询原因、咨询过程、矫正方法、咨询师手记等。(咨询记录样表见附录二)

同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箱)或咨询电话,让留守儿童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与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团体辅导,带领留守儿童在游戏中学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技能和技巧,可以和非留守儿童一起享受着童年的欢乐与童趣。

(三)电话和视频热线——开通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

为增进孩子们与父母的情感,学校安装亲情电话机,每天下午分班级安排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老师做好监督;建立的亲情聊天室,考虑到学生对电脑使用不熟练,先由辅导老师对留守儿童教授基本的上网技能,学会使用聊天工具,再让他们与远在他乡的亲人沟通交流,讲述自己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所想,学会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四)开设手工、书法、生存技能课——增强留守儿童生存技能和培养其审美的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范围很小,视野窄,对信息的接受量相比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少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结合农村学校老师心灵手巧的特点(农村学校,很多的教育教学用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开设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课程,例如:手工课、书法课、生存技能课。目的是充分运用农村学校现有的资源,开设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课程,增强留守儿童的生存技能和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

(五)集体劳动——逐步增强留守儿童集体归属感

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增强集体归属感和意识;同时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到集体的劳动中,懂得从小要勤劳吃苦,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有句古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国外被翻译成“No pains,no gains.”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从小热爱劳动,尤其是集体的劳动,增强集体的容荣誉感,集体的归属感以及分工合作的乐趣。

三、农村留守儿童补充教育模式推广的建议

探索留守儿童培养教育模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保持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目前还存在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师资力量悬殊、教师工作量增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规范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

按照生活好、学习好的标准,健全必需的设施。在生活方面,要有单独的厨房、食堂、浴室、医务室、警务室等设施,以及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学生寝室;在学习方面,要有固定的图书阅览室、亲情聊天室、心理咨询室、课外活动室和实验室等活动场所。

(二)增加教师力量,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

与非寄宿制学校教师相比,寄宿制学校教师在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工作量增加近1倍,他们既当老师,又当保姆。因此,应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增配专职的心理老师、生活指导教师、专业音体美教师、国防教育人员、校医和安全保卫人员等,让任课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培养教育大纲

对课外时间进行标准化设计和教学安排,纳入义务教育的内容和考评。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编纂符合留守儿童年龄心理特征的参考读物,加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心理情感、行为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在针对留守儿童的课外情景模拟游戏设计上,加强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阶段性,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内容进行筛选和调整,细化活动设计,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留守儿童培养教育的长效机制

1.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将各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大学生顶岗实习机制、大学生志愿者援助机制、暑期三下乡机制进行整合,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实践相配套,对留守儿童师资进行补充。

2.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对接。建立市级优质学校帮扶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对口支援机制,采取包点支教、送教下乡、教师轮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农村学校也可派教师到城市学校观摩培训;城市学校可把学校闲置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支援农村学校。

3.加强教师培训。针对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知识结构老化的实际情况,筹集资金建立农村教师培训基地,每年安排足够的培训经费,定期对全市农村教师开展轮训,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注释】

[1]蔡蓉,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

[2]曾咏辉,吴明永.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失与对策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3).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4]蒋笃君.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和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

[5]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J].青年研究,2006(3).

[6]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7]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河南教育,2006(5).

[8]信环霞.浅谈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J].教学园地,2010(1).

[9]钱锋.留守儿童教育的点滴体会[J].贵州教育,200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