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针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上述内容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能顺利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阅读者分析综合能力强的主要标志,它为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要全面检验,回归原文。例一,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C级。文中“怪之”,“之”应指代前文李广军队的奇特举动。龙仲房所得内容应是艺术创作的规律,当涉及本文中心。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释义

任何一篇文章,总要有个中心,其他的内容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阅读一篇文章,须分清哪是中心,哪是中心的疏解、阐明、描摩、叙说、衬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针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上述内容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能顺利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阅读者分析综合能力强的主要标志,它为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考点的学习重点是:能理解把握文章内容,能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学习难点是:在自己初步理解、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能排除干扰,正确选择选项或恰当完整表述。本考点能力层级:C。

本考点在全国高考卷中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命题干扰项的特点有:或无中生有、正误参半;或曲解原文、解说失实;或以偏概全、妄下结论;或随意引申,任意褒贬……总之,是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整体阅读,全面认识。初读文言文,要宏观地概括提炼,去粗取精,力图形成大致轮廓,留心作者所写的人事情理,了解作者叙述的角度立场,把握叙述的语气爱憎,明确对人物的评价语、对事理的分析语,以便筛选信息,提取要点、归纳概括。

其次要题文对照,重点推敲。再读文言文时,先读选项,后读原文相关片断,找出选项用语与自己对原文的理解用语的不同处,特别要关注分歧点。然后将差异处纳入到原先已形成的整体认识中,看是否存在夸大、缩小、曲解、混淆、遗漏、生造等现象,从而容易判断出正确项。而对概括中心的题目,则要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人物的主次善恶,探讨事件的前因后果,推测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语段的中心意思,再来与选项对照推敲,就好判断了。注意概括主题时要避免随意拔高或贬抑的现象发生。

再次要利用选项,排除干扰。选项内容既可帮助我们理解原文,又会干扰我们对原文的解读。我们只能先将选项中与原文较一致的确定下来,并在它的帮助下理解原文,再对不能确定的项重点推敲,运用排除法,是不难答对的。

最后要全面检验,回归原文。可用还原法,将选项内容还原到文中,看人物行事是否符合情理,看我们的理解是否和谐一致;还可用反证法,假定选出的答案有误,看能否找出足以推翻此项的证据。

试题示例

例一: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例二: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第22题:

下列诗句中,与本文所说明的艺术创作规律最为贴近的一项是(  )

A.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C.意匠如神变化出,笔端有力任纵横。

D.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解题思路

例一,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题时,首先要通读原文,与题目对照,确定原文相关内容并作上记号。再来比较揣摩,反复推敲。A项所指原文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此处核心内容有射箭之法是家传,击胡(即匈奴)、击吴楚军均立功。与A项内容一致。B项所对应的原文为:“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文中“怪之”,“之”应指代前文李广军队的奇特举动。什么举动呢?前又有李广的话:“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由此,可断定是采用的疑兵之计。正好与B项内容相符。C项所说内容的原文为:“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李广不善言辞,而又廉洁疏财,更无余财。恰与C项陈述一致。D项较复杂,“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与D项前半内容相同;后半内容的分析,主要针对“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一句,此句意思是说毕竟不能再和那些舞弄笔墨的书吏去打交道,不去为自己辩白,而D项说“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属曲解文意,显然不正确。所以,正确答题选D。

解答此题,应注意先要理解文意,再选取备选项对应的原文,将选项与原文片断对比推敲,就不难选出答案来。还可用排除法去做。

例二,此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做此题,先要读懂原文。龙仲房听说雪湖有《梅谱》,于是前往寻访。到后,发现雪湖已死很久。再找吴人打听,吴人以为是画眉,老妪又以为是话媒。仲房很失望。正值日暮,闷坐中庭,看到雪梅,于是伸纸振笔,一挥数幅,且口中念念有词“得之矣”。龙仲房所得内容应是艺术创作的规律,当涉及本文中心。此题选项又不正面写出规律,而是用别人的看法来暗示,难度较大。再要研究龙仲房到底发现了什么规律。原文有:“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放,梅影在地。幽特拗崛,清白简傲,横斜倾侧之态,宛然如画。”作者描绘了一幅雪夜梅花傲放图,实际上是暗示创作时须观察生活,以生活为原型。最后,揣摩选项含义。B项是说要讲究文采,C项是说要讲究构思,D项是说要讲究自然,均不合原文的中心。A项中“自得”意即“自然中得到”,且与“衣钵”传承无关,恰与原文中心相符。故答案选A。

答此题,应注意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权衡各选项的含义,从而判断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模拟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

(李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颍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选自《新唐书》)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自幼聪颖好学。长大后,又喜欢击剑,想做游侠义士,轻财好施。这是他养成恃才傲物性格的主要原因。

B.李白才气横溢、豪放不羁、藐视权贵,他要皇上为他调羹,显贵为他脱靴,这注定他一生不为权贵所容,怀才不遇。

C.李白怀着平定叛乱、建功立业的豪情,投笔从戎。哪知一腔忠诚,却误上了永王李璘意欲谋反的贼船,于是,他遭到流放。

D.李白一生郁郁不得志,先有杨贵妃阻挠,后又历经战乱之苦,遭到流放。诗仙历尽磨难,最终死于穷愁潦倒之中。

(二)

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乾德四年举进士。雍熙二年,诸王出阁,慎择僚属,士安迁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太宗诏谓曰:“子生长宫廷,未闲外事,年渐成人,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卿等勉之。”端拱中,诏王府僚属各献所著文。太宗阅视累日,问近臣曰:“其才已见矣,其行孰优?”或以士安对。上曰:“正协朕意。”俄以本官知制诰。淳化二年,召入翰林学士。大臣以张泊荐,太宗曰:“泊视毕士安词艺践历固不减,但履行远在下尔。”

李沆卒,进士安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入谢,真宗曰:“未也,行且相卿。”士安顿首。真宗曰:“朕倚卿以辅相,岂特今日。然时方多事,求与卿同进者,其谁可?”对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驽朽,实不足以胜任。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真宗曰:“闻其好刚使气。”又对曰:“准方正,慷慨有大节,望身殉国,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虽蒙休德,涵养安佚,而西北跳梁为边境患,若准者正所宜用也。”真宗曰:“然,当藉卿宿德镇之。”未阅月,以本官与准同拜平章事。士安兼监修国史,居准上。准为相,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有布衣申宗古告准交通安王元杰,准惶恐,莫知所自明。士安力辩其诬,下宗古吏,具得奸罔,斩之,准乃安。

士安端方沉雅,有清识,酝藉,美风采,善谈吐,所至以严正称。(选自《宋史》)

(2)下列对文章中心意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毕士安谦虚谨慎的品质。宋真宗要任命他做宰相,他表示自己才能低下,实在不足以胜任,认为寇准是最合适的人选。

B.表现毕士安正直无私的美德。辅佐王子期间他就因品德出众而被太宗赏识,在入相问题上,认为寇准是难得的宰相之才,强于自己,因而竭力推荐,并且在寇准受到诬陷时为他申辩。

C.说明毕士安深受皇上的宠信。在辅佐诸王子的僚属中,太宗认为毕士安才德都是最好的;真宗当时又任命他为宰相,国家大事倚重于他。

D.说明毕士安很善于识别人才。宋真宗要任命他做宰相,他认为寇准忠义兼备,善断大事,具有宰相的才能,虽然好刚使气,但主持正义,嫉恶如仇,是最合适的宰相人选。

(三)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贞正,干局明强,善簿最。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子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节录《新唐书·戴胄传》)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归纳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律,劝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面对太宗的责难,他据理力争,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不妥。

(4)下面是对原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所坚持的人君也不能以言代法的思想。

B.文章通过记叙戴胄两次驳奏,赞扬戴胄依法办案的精神和他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

C.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从善如流和宽宏大度的明君风范。

D.文章通过记叙唐太宗两次采纳戴胄意见的事例,表现了唐太宗对戴胄的高度信任,歌颂了唐太宗勇于纳谏、屈己重法的美德。

(四)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太宗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而登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挫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退。

太祖辟矫为魏郡西部都尉。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弃市。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份,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

(节选自《三国志·陈矫传》)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许昌回来,陈矫并没有因陈登的知遇之恩就说一些奉承的话,而是如实地指出了陈登的毛病。

B.陈矫为了求得救兵解围,不得已答应了太祖的“欲留之”的请求。

C.陈矫与明帝一段对话,不仅表现了陈矫忠于职守光明磊落的品格,也多少反映了陈矫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意思。

D.陈矫为人忠直,崇尚孝道,擅长外交辞令,谋略过人,为政干练。

(五)

赵璧字宝臣,云中怀仁人。世祖为亲王,闻其名召见,呼秀才而不名,赐三僮,给薪水,命后亲制衣赐之,视其试服不称,辄为损益,宠遇无与为比。命驰驿四方,聘名士王鹗等。又令蒙古生十人,从璧受儒书。敕璧习国语,译《大学衍义》,时从马上听璧陈说,辞旨明贯,世祖嘉之。宪宗即位,召璧问曰:“天下何如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宪宗不悦。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浑身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一日,断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请于帝曰:“此先朝赐臣印也,今陛下登极,将仍用此旧印,抑易以新者耶?”时璧侍旁,质之曰:“用汝与否,取自圣裁,汝乃敢以印为请耶!”夺其印,置帝前。帝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为此也。”自是牙老瓦赤不复用。壬子,为河南经略使。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其党董主簿,尤恃势为虐,强取民女有色者三十余人。璧至,按其罪,立斩之,尽还民女。刘大惊,时天大雪,因诣璧相劳苦,且酌酒贺曰:“经略下车,诛锄强猾,故雪为瑞应。”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尽诛之,瑞应将大至矣。”刘屏气不复敢出语,归卧病而卒,时人以为惧死。   (选自《元史》)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世祖做亲王时就很赏识赵璧,从日常生活到工作学习各方面都对赵璧特别关照。

B.宪宗即位后向赵璧询问治国方略,赵璧答话不讲究语言艺术,把宪宗和世祖惊出一身冷汗。

C.断事官牙老瓦赤拿着他的印来暗示宪宗要重用他,保持他的地位,结果被赵璧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

D.赵璧了解刘万户与董主簿的罪行后,先斩了董主簿,刘万户前去拜访赵璧,知道自己也难逃法网,回家后卧病而死。

(六)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伯父讷,广州刺史。父察,安城太守,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其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由是士庶咸敬贵焉。

与翟汤俱为庾亮所荐,公车博士征,不就。成康末,乘小船暂归武昌省坟墓,安西将军庾翼以帝舅之重,躬往造翻,欲强起之。翻曰:“人性各有所短,焉可强逼!”其又以其船小狭,欲引就大船。翻曰:“使君不以鄙贱而夺临之,此固野人之舟也。”翼俯屈入其船中,终日而去。

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路人不取,固辞,翻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得!”路人曰:“我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翻知其终不受,复沉刀于水。路人怅焉,乃复沉没取之。翻于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价与之,其谦不受惠,皆此类也。卒于家。

(选自《晋书》)

(7)下面对上文内容要点的归纳或对中心意思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郭翻是东晋时期一位有才德的高士,他慷慨好施,乐于助人,廉不受惠,始终如一,因而受到了大家的赞扬与钦敬。

B.郭翻虽是世家子弟,但少有志操,安贫乐道,远离官场,不交世事,以渔猎自娱,乃志向高洁的隐逸之士。

C.郭翻在权贵面前从容镇定,不卑不亢,但在威逼面前能挺身反击,言语尖刻,其凛然正气使得权贵不得不屈入其船中,终日而去。

D.此文善选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的志趣情操和性格特征,车送病人如此,力辞庾翼亦如此,而“坠刀于水……十倍刀价与之”更是如此。

答案提示

(一)译文:

李白十岁时就通读诗文,到了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他喜欢纵横家的那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财好施。天宝初年,李白南下会稽,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在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个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听演奏歌唱李白的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给他洗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替李白脱鞋,深以为耻,于是挑剔他诗中的毛病,并加以附会,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

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当斩。当初,李白游并州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使李白幸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返回寻阳,因事获罪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道经寻阳,将李白释放了,并聘请他为行军参谋,没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他。代宗即帝位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而这时李白已逝世了,终年六十余岁。

(1)答案:B

此题考查理解文意,归纳要点。能力层级:C。选项B中“他要皇上为他调羹”有误。原文说“帝赐食,亲为调羹”,其“亲”是“亲自”之意,据上下文看,应是“玄宗皇帝亲自为他调羹”。可见,玄宗皇上爱才之切。

(二)译文:

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乾德四年考中进士。雍熙二年,诸王离开都城前往自己的封地作藩王时,慎重选择下属官吏,毕士安被任命为左拾遗兼王府记室参军。太宗下诏说:“皇子们生长在宫廷,不熟悉外面事务,年纪渐渐成年,一定要借助贤良的人辅佐引导,让他们每天听到忠孝之道,你们好好努力吧。”端拱年间,下诏给王府的属吏,让他们各献一篇所写文章。太宗读了几天后,问近臣:“他们的才华已表现了,他们的品德谁优?”有人说士安。皇上说:“正和我意。”不久,毕士安凭本官的身份做了知制诰。淳化二年,召入翰林做了学士。大臣又推荐张泊,太宗说:“张泊与毕士安相比,文才阅历固然不差,但履行职责却远远不如他。”

李沆死后,士安又担任了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他进宫拜谢,真宗说:“不必,即将让你做国相。”士安叩首称谢。真宗说:“我要依靠你辅佐,岂止是今天。然而现在正多事,寻求与你一同进爵位的,谁行呢?”士安说:“宰相,一定要有才能,才可居在其位,我才能低下,实在不足以胜任。寇准忠义两全,善于谋断大事,这是宰相的才干。”真宗说:“我听说他喜欢强硬,意气用事。”又说:“寇准方正不苟,胸怀大志有节操,甘愿为国不惜自身,秉持正道嫉恨邪恶,这是他平素所积累的,朝中大臣很少超过他,但不被世俗所喜欢。现在天下的百姓虽然蒙受美德,讲求修养,安守快乐,但是西北的强横之徒为患边境,像寇准这样的人正该用。”真宗说:“好,当凭你原有的品德来任命他。”未过一个月,把本官和寇准一同任命为平章事。士安兼任监修国史,位居寇准之上。寇准做宰相,守持正义嫉恨奸邪,小人每天想着使他下台的办法。有个叫申宗古的平民状告寇准勾结安王元杰,寇准很害怕,不知如何让自己昭雪。士安极力为他被诬辩解,将宗古交给下吏处理,都弄清了奸邪诬陷的实情,杀了宗古,寇准才心安。

士安端方正直,沉稳文雅,对人对事有高明的见识,为人宽和有涵养,有风度,有文采,谈吐好,所到之处凭严正著称。

(2)答案:B

此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此文主要表现毕士安的品德。第一段经过比较,突出他的品德远在他人之上。第二段,他的逊让,他的力荐和精辟的分析,以及他为保护寇准不受小人的诬枉而出面申辩,都表现了他有正直无私的美德。第一段虽没说哪方面的美德,但从第二段的内容和第三段的结语看,“端方”可以概括他的品质的主要特点。可见,A、C、D都以偏概全,不能涵盖全文。

(三)译文: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品性坚贞正派,才情气度精明强直,善于理顺各类文书簿册。贞观初年,大理寺缺一名副职,唐太宗说:“大理寺审理的案件,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戴胄清正刚直,就这个人吧。”当日就任命戴胄为大理少卿。有一天,长孙无忌被太宗召见,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门。尚书左仆射封德彝定罪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觉,该判死罪;长孙无忌罚款赎罪。戴胄反驳说:“监门校尉与长孙无忌二人所犯的罪性质是相同的,臣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帝王面前都不能强调什么失误。法典明确规定:供皇上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即使是失误也都得处死。陛下如果记念长孙无忌的功劳,要原谅他是可以的。如果只是处罚长孙无忌,却处死监门校尉,这样判决,不能说是符合法典规定。”唐太宗说:“法律是天下人公有的,我怎么能偏袒皇亲国戚呢!”于是下令重新议论二人之罪。封德彝坚持己见,唐太宗打算许可。戴胄急忙争辩说:“不能这样处理。监门校尉是因为长孙无忌才获罪的,按法律规定应从轻处罚。如果都算失误,就不该只处死监门校尉。”因此,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二人都被赦免。

当时,参加取士选官的士人们都聚集到京城来,有的士人假报资历出身家世或造假凭证,希望获取委任。唐太宗下令,准许这种人自首;如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不久,有个作伪得官者行为败露了,罪证完备后,戴胄按照法律判处流放。唐太宗责问戴胄说:“我下了命令,作伪者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可你现在却只判流放,你这是向天下人宣示我讲话不讲信用,你是卖弄权力去讨好人呀?”戴胄不慌不忙地说:“陛下如果立即杀掉他,那就不是我的职权所管得了的,可是,既然已经交给我处理,我敢毁坏法律吗?”唐太宗说:“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你说怎么办?”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用的,您的话只是发泄了一时的喜怒情绪。陛下出乎一时情绪激动打算杀掉他,冷静考虑觉得不能这样做之后押送大理寺依法惩处,这正是克制个人情绪而留存大的信用。如果曲从个人情绪背离法律所应有的信用,我就要替陛下惋惜了。”唐太宗听了大受感动而醒悟,赞同了戴胄的说法。

贞观六年,戴胄被调任尚书左丞。唐太宗同情他家贫困,特地下令赏赐给他十万钱。

(3)答案:C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C。A项,戴胄是反驳封德彝的判决,非犯颜直谏,亦无固请太宗复议。B项,太宗曰:“朕安得阿亲戚!”表明太宗无姑息无忌之意。D项,非“于法无据”,而是“不可谓刑”。

(4)答案:A

此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B项,“民主思想”,拔高了人物,且概括不全。C、D项弄错了原文的重心,本文不是写唐太宗,而是写戴胄。

(四)译文: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太守陈登聘请他做功曹,派他到许昌,对他说:“许昌的人议论我,说我待人不周到;您为我细心察看一下,返回来后要教导我。”陈矫返回来后(对陈登)说:“听远近的人们议论,大多认为您骄傲自负。”陈登更加敬重陈矫,并把他当作朋友。

陈登所辖郡县被孙权围困,陈登派陈矫去向太祖求救。陈矫劝说太祖说:“我们的郡虽小,但也是一个形势便利的国家,如果承蒙救助,把它作为外藩,那么吴人的计谋就会挫败,徐州就会长久安定。您军威远扬,仁爱泽被天下,还没归附的国家会望见而从,如影随形。崇尚道德,树立威势,这是称王称霸的事业。”太祖觉得陈矫奇特,想留下他。陈矫推辞说:“我国正处在危急时刻,(我)本来是奔走前来告急的,即使没有申胥那样的功效,怎能忘弘演那样大义呢?”太祖于是派兵去救。吴军败退。

太祖征召陈矫做魏郡西部都尉。曲周有一村民的父亲病了,用耕牛为父亲祷告,县里结案判定为死罪。陈矫说:“这是个孝子啊!”上表奏请皇上赦免他。明帝即位,陈矫又加爵位东乡侯,封邑六百户。明帝曾经突然来到尚书门。陈矫跪着问明帝:“陛下想到哪里去?”明帝说:“想察看你审阅文卷。”陈矫说:“这本来就是臣的职责,这不是您应该来的地方。如果臣不称其职,那么就请罢官辞退。您应该回去。”明帝感到惭愧,掉转车头返回去了。陈矫清明耿直就像这样。

(5)答案:B

此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要点中心。能力层级:C。文中太祖“欲留之”,而陈矫“辞”,可见当时陈矫并没有留下来。

(五)译文:

赵璧字宝臣,云中怀仁人。世祖做亲王时,听说他的名声后召见他,称呼他秀才而不称呼他的名字,赐给他三千仆人,并支付给他薪水,命令皇后亲自制作衣服赏赐给他,看他试穿时不相称,就替他剪短,加长,对他宠爱无人能比。命令他巡游四境,拜访名士王鹗等,又命令十个蒙古学生,跟随赵璧学习儒家经典。赦令赵璧学习蒙古语,翻译《大学衍义》,当时,世祖从马上听赵璧讲学,言辞主旨清楚有条理,世祖连连赞许。宪宗即位后,召见赵璧,问说:“天下如何治理?”赵璧说:“请求先杀掉近侍中最不好的人。”宪宗不高兴。赵璧退下后,世祖说:“秀才,你浑身是胆啊!我也为你握出两手汗来。”有一天,断事官牙老瓦赤拿着官印,向皇上请示说:“这是过去朝廷赐给我的官印,现在陛下您登基,将还用这旧印,还是换用新的呢?”当时,赵璧侍候在旁,质问他:“是否用你,皇上自有裁决,你竟敢用官印来请求!”夺走他的印,放在皇上面前。皇上很久地沉默着,然后说:“我也不能用你。”从此牙老瓦赤也不再被任用。壬子年,赵璧担任河南经略使。河南刘万户贪婪凶暴,郡里有婚嫁之事,一定先贿赂他,得到刘万户允许以后才能办理,都喊他父亲。他的同党董主簿,特别仗势暴虐,强迫娶三十多个有姿色的民女。赵璧到后,查办他的罪,立即斩首,把民女全部返还。刘万户很害怕,当时天下雪,于是到赵璧那里慰劳,且倒上酒祝贺说:“经略您一到任,铲除强横狡诈之人,所以雪也作出祥瑞的感应。”赵璧说:“与董主簿并名的人,还有,等到杀尽后,祥瑞之气将大规模到来。”刘万户屏住呼吸不敢说话,回家后卧病而死,当时人们认为他是害怕而死。

(6)答案:B

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能力层级:C。B项中,关键要理解原文“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此句意思是说我也替你惊出两手汗。其中“我”指世祖,不是宪宗;是两手冷汗,不是一身冷汗。

(六)译文:

郭翻字长翔,是武昌人。他的伯父郭讷,为广州刺史。父亲郭察,担任安城太守,郭翻年少时就很有志向,常推辞官府的征召和社会贤达的举荐,不去做官。安家于临川,不管世事,只以钓鱼打猎为乐。生活清贫无以为业,想开垦一块荒田。于是先在上面立了一块标志,一年来,地无人认领,他才进行耕作。稻谷快熟时,有人来认领这地,于是郭翻将稻谷也一起还他。县令知道这件事责问认领人,要他把稻谷还给郭翻,郭翻不接受。郭翻曾经驾车去打猎,距离家一百多里,路上遇到病人,就用车送病人,自己步行回家。郭翻打的鱼,捕的禽兽,有人向他买,他便随手给了人家,不但不要钱,连自己的姓名也不向买主和外人显示。由此士人和百姓都很敬重他,并认为他很高尚。

郭翻和翟汤都被庾亮举荐,官府以博士的职位来召他上任,他不去。咸康末年,乘小船回武昌祭扫祖坟,安西将军庾翼凭着皇帝舅父的身份,亲自前往拜访郭翻,想要强行任用他,郭翻说:“人各有所不足的,怎么能够强逼呢!”庾翼又以郭翻的船狭小为理由,想要他乘坐大船。郭翻说:“您不因我卑贱而亲临我船,这本来就是山野之人的小船啊。”庾翼低头屈身坐入小船舱,直到傍晚才悻悻而返。郭翻曾经掉刀于水中,有过路人下水为他捞上岸,他于是把刀送给这个人,这个人不接受,坚决推辞,郭翻说:“你如果不捞上来,我怎么能得到呢!”这个人说:“我若接受这把刀,将被天地鬼神责骂了。”郭翻看到他最终不肯拿走刀,于是把刀又丢到水中,这个人觉得不可理解,就又下水把刀捞上来。郭翻于是违背这个人的心意,就拿十倍于刀的价钱给这个人。郭翻清正廉洁,不愿受人恩惠,大都是这样。郭翻最终在家中去世。

(7)答案:C

此题考查归纳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C项原文意思说权贵器重他,想强行任用他,并屈尊到船上请他,候到日终也未说服他,只得离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