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有哪些

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有哪些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长误认为能管住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家长说这话时的心情多半是焦虑的、无奈的。他们错误地认为,父母能管住子女,家庭教育就算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的。甚至在开家长会时,家长们往往在一起交流如何管孩子的经验。但上述那位家长教给孩子的“竞争”意识,恐怕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其次家长对孩子应做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有哪些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计其数,他们希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有的家长与孩子交流较少,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对孩子的考分上。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以下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

误区一 “老师,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有交给您了!”家长误认为能管住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家长说这话时的心情多半是焦虑的、无奈的。他们错误地认为,父母能管住子女,家庭教育就算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的。甚至在开家长会时,家长们往往在一起交流如何管孩子的经验。家长的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上,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一样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有些家长害怕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每天“跟踪服务”,甚至有家长在上课时在教室外张望,看他的孩子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还美其名曰“突击检查”,弄得学生、老师都很反感,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这种打骂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需要堵,但更需要导。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家长的种种管束如唠叨、爱打听行踪等,常使他们感到心烦。长此以往,孩子就易有对立情绪,易与家长产生冲突与摩擦。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孩子观”,把孩子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孩子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活,感到自己的独立要求得到理解,就能和家长格外亲近,两代人的感情就会协调,双方就能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流思想。切忌采用打骂等简单的家教方式。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而久之,孩子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家长应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惩罚,使他们心服口服,甘愿受罚。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并且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肯定,人都是渴望得到赞扬的,得到赞扬后,人的心情舒畅、信心倍增,他会喜欢赞扬他的人,喜欢做能让他得到赞扬的事。

误区二 “儿子,别那么傻,这本你爸从北京买来的资料不要带到班上去,给同学们看了,你考试就得不到第一了。”——教孩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有句话说得好:“体育不好是残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废品。”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道德素质。家长要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情操,胜过任何物质财富。家长是孩子最近的榜样,不论家长本人的品德修养如何,孩子都把他们看作榜样而模仿。家长不应把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带到家庭中去。家长要将正确的竞争观渗入家庭教育中去,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与有能力的人、先进人物较量,正确对待胜负,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懂得只有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竞争才是道德的,必须凭借自己的真实本领取胜,不能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来取得暂时的领先。孩子有正当的“竞争”意识,是件好事,有利于破除中庸思想,发展孩子的个性和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但上述那位家长教给孩子的“竞争”意识,恐怕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现代社会分工更细,没有一项高科技成果是能靠哪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团结合作精神。

误区三 “为了你读重点,我们都省吃俭用,你再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这种激励孩子的办法比较消极。随着择校生增多,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每逢开学,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里挤满了家长,原来他们是在为其子女花高价办理借读手续。某些家长常拿这样的话来刺激孩子,“为了你能读重点,家里可是负债累累,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这些话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投下巨大的阴影!一些学生在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自信心受到打击,长期这样下去易患精神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学生的作文中常流露出诸如此类的压力,思想包袱非常重,因此,家长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不要总是拿经济问题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

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一时的失误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差,要允许孩子犯错。在西方,年轻人被认为是“拥有犯错误权力”的人。孩子入学成绩偏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难免有跟不上的苦恼,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一起找原因,树立自信心,并告诉孩子:“你能行!”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他,他还能有自信吗?这样的例子不少,有孩子在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增强了自信心,成绩由入学时的倒数第二名提高到毕业时的前五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点高中。另一个却因心理负担过重,不能继续正常地学习,不得不休学在家。对比两者,就知道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自信心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催化剂。

其次家长对孩子应做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如要求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或其他主客观条件,良好的愿望难免会落空,家长为此会作出一些不近人情的行为。在这方面,发生的悲剧还少吗?夏斐之死令人痛心,徐力弑母更是值得深思。不少家长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商、学习基础等主客观条件,给孩子制订恰如其分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目标,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及实际情况不断为其制订新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合理要求,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说服;既允许孩子犯错误,又允许孩子改正错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应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到家中的困难,挣钱的不易,从而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以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可以安排孩子在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陪父母上一天班或帮父母做一天家务,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家务活的繁重,并要求孩子写出切身感受。孩子懂得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听课,是多么来之不易,对父母也不再要求这,要求那了,还会为父母分担忧愁,在节假日勤工俭学,以补贴家用,同时在学习上更加刻苦。这样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误区四 “孩子成绩不好,花钱请家教,成绩就会上去了。”这是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家长们虽然重视子女的教育,却不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往往得不偿失。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便不惜花重金请家教,甚至请专人辅导。家教确实会使某些孩子成绩提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这是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学生因家教时间占用过多,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有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导致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没有听懂,再请家教补,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适当补缺补差是可行的,但如果长时间地请家教,只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上课不认真听讲了,心想反正有家教辅导。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地强化、灌输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类学生的家长,笔者首先向他们解释课堂45分钟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课后两个小时补不回来。其次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青少年阶段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会导致体质下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课后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主动请教任课教师。今后的学习道路还很长,而且到了大学、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靠自学,如果在中学不培养自学能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后,也会感到极不适应。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总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协调,若脱离学校教育另搞一套,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又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败俱伤。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教育过程的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能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就会推动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