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能教育机器人怎么用

智能教育机器人怎么用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010年8月26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减负”视频会议,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出台系列措施,着力在建立制度、加强监督、完善奖惩措施等方面上下工夫,决心把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降下来。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我国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第3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第34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十七条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我国《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教体艺〔2001〕4号)决定从2001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本项活动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全民健身和“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素质教育和配合“减负”工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使广大中小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工作目标,从而达到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2004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04〕33号)。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明确提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意见》还提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直接影响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时刻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要切实加强中学生的体育工作,让每一位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若干意见》:“学校必须开足开好体育、艺术、品德、社会、劳技等课程,严禁利用这些课时补习其他文化课。”“提倡不布置书面课外作业,把时间留给学生从事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锻炼。”2010年8月26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减负”视频会议,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出台系列措施,着力在建立制度、加强监督、完善奖惩措施等方面上下工夫,决心把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降下来。《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类初中和小学必须切实做到“六个严格”:一是严格开设课程,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二是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作业做到精选、先做、全批并及时反馈;三是严格控制补课;四是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五是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六是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其中第五个“严格”,就是“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规定:“小学生、初中生在校上课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严格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集体体育锻炼制度,确保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提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智能等八种以上智力潜能。加德纳认为:在这八项领域中,都有其发展杰出的人才。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可能会比较擅长其中某几项智能,而其他智能相形之下较弱。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开发和培育这些智力潜能至关重要。学生通过确定项目、确定时间和确定指导教练每天开展丰富的体育艺术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多项智能发展。

同时儿童智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智能的发展经常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撑,多种智能在发展过程中是和谐统一的。现代脑科学研究也表明:人脑的左右半球存在不同机能,左半球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有关,具有观察、分析等功能;右半球同知觉空间有关,包括直觉、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绘画、音乐、空间等鉴别能力。而双手活动对左右大脑有分工激励作用,左手多活动可激励右脑发展,右手多活动可激励左脑发展。开展双手运动协调的体艺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相互整合、协同活动,使两个半球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的效率、开发大脑的潜能。

学生某种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能促使弱势智能领域也得到最大化发展。对学生智能的培养,首先应关注智能间的和谐性,而不是优势方面,无视和谐发展的智能开发是野蛮的开发、片面的教育,甚至是对儿童智能发展的侵害。

三、陶行知的健身思想

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他在强调健康与人生与学问的关系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陶行知丰富的健身思想是伴随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并成为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导健身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身心健全的人,具有鲜明的社会目的。研究和借鉴陶行知健身思想的核心:健身对象的普遍性、健身作用的基础性、健身实施的可行性和健身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对我们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推进学校体育艺术的规范化,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和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艺术教育与综合素质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在平成六年(1994年)十二月号发表的《感性教育》中指出:“不论哪种感觉活动,对人的形成,对人的生存来讲,是作为重大的表达和行动的基准。……幼儿期是幼儿通过五种感觉活动,才开始迈出他具有才能和个性的第一步。”美国的艺术教育专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版了一本关于艺术教育研究的专著《感觉的复苏》。他在这本颇有影响的著作中写道:“我们是通过眼、耳、皮肤和唇舌接送洪水般的其他信息。我们运用我们所有的感官去解释和传送日常生活中的复杂事物……由于各种艺术(油画、舞蹈、唱歌、演戏等)能从一个创作者或演奏者把重要的非口头的信息输送给一个观看者,它们是训练我们感觉、丰富我们感情和组织我们环境的理想工具。”因此,专家们进一步作出结论说:艺术是“我们儿童一本较好的入门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布鲁纳从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高度,肯定了作为感性文化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在《教育过程》(1)一书中说:“出现在我们中小学和大学里的戏剧、美术、音乐和文学,都需要最充分的支持。归纳起来,学习动机在一个旁观时代中必须防止被动状态,必须尽可能建立在唤起对所要学习东西的兴趣的基础上,兴趣应广博而多样。”又说:“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重要的特征。”当然,只有在学校中实施多种艺术教育,才能有助于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

综合素质观建立在“理性文化”(科学知识)与“感性文化”(以文学、艺术等知识与技艺)之间的相融性与统一性之上。人们的感性文化素质与理性文化素质之间不仅存在着“共同因素”或“共同规律”的统一性,而且也存在着两者之间的差异与互补性。只有重视这一综合,我们才能把培养科学家和艺术人才不再对立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异素质的并具有“综合素质”的各种各类的人才,亦即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五、我们的观点与理解

素质教育已走过20个年头,但这项浩大的社会工程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几乎没有谁会否定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是一个美好理想,但几十年全面发展教育搞下来,人们却不得不面对中国学生应试教育(片面发展)的残酷现实,以至教育改革已成一个悖论:说的做不得,做的说不得。一直没有能够走出图形式、走极端、翻烧饼的怪圈。

究其根源:是哲学中的“主客二分世界观(2)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简单化为“非此即彼”的二择其一。把“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尖锐地对立起来,赋予褒贬色彩。王策三教授指出:其方法论特征的重要表现,就是“笼而统之、非此即彼、走极端”。

我们赞同主观世界、现实世界、客观世界平等对话的“三个世界”观点,有必要从以往所说的两个世界中划分出“现实世界”来成为第三极。李现平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中提出:“现实世界之所以要从以往所说的两个世界中划分出来成为第三极,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现实世界是世界的‘进行时态’,所有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多样性基本上是从这里最先冒出来的,把握住了现实世界,就把握住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第二,现实世界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交汇处和接合部,把握住了这个世界,就把握住了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沟通的桥梁;第三,现实世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广阔舞台,人对世界的改造,几乎都必须经过这个独特的现实世界。当然,‘三个世界’的划分,并不是刻意要树立‘第三极’,而是希望人类的哲学方法论将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系统性等本质特征纳入哲学视野,来避免由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带来的非此即彼、图形式、走极端的思想方法。”

我们认为:如果说“实然”状态的中国要达到共产主义“应然”愿景,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间必须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以过渡,那么,客观教育(片面发展)的“实然”状态要走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应然”愿景,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中间也必须有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素质教育初级阶段”加以过渡。正如有“新中国基础教育活化石”之称的教育界老前辈吕型伟先生对教育改革中的“两极思维”进行的深刻反思:“教育改革的出路‘似乎在寻找结合点或者说在寻找中间地带’。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着我们尚未发现或者视而不见的通道?”我们认为:这条“通道”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前提的追求“绿色升学率”。“绿色升学率”是指在将学生培养成人和教育成材的同时,必须合理高效并节约地使用学生、教师、教育系统和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并努力增加其健康储备,实现循环利用。这一“节”(减负)一“增”(增加健康储备),是“绿色升学率”的核心,是浙江省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县实践的灵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律令。追求“绿色升学率”理想境界的过程: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在教育领域的多样性事物之间建设良性循环链条的过程。具体的标志就是:要求中小学校教育不应侵占教育生态多样性中其他教育(如体育、艺术、实践等)的空间;发展人的某方面素质(如升学成绩)不应危害其他方面素质(如道德、健康、审美、创造)的发展;发展某阶段素质(如中学阶段)不应破坏其他阶段素质(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提高某一群体(如尖子生)素质不应侵犯另一群体(如中下生或后进生)提高素质的权利。这既是追求基础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法则,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行动法则。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东阳把“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动起来,腾出一块时空,保障课外体艺课程和每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维护教育生态多样性,增加学生健康审美储备”的理念和做法放大并固化为“实然”常态,就是在寻找现实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或“中间地带”,就是在东阳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县实践过程中探索一条“有效捷径”,为教育之乡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向素质教育“应然”愿景,开凿“绿色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