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住“父亲”

留住“父亲”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易性癖后果的毕竟只是少数,缺少“父性”关爱的一般结果是孩子应有的男性或女性气质发展不完善。5岁前就失去父亲关爱的男孩,行为往往缺少男子气概,或争强好胜,或唯唯诺诺。不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建议具有类似想法的朋友考虑以下问题:对于由“父亲”缺失造成的对孩子成长的种种不良影响,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加以弥补?

爸爸,请给我完整的性别3:留住“父亲”

“父亲”在孩子的性别教育中是可以很有作为的,这种作为有待重新发现与肯定。

易性癖的孩子活得很累

易性癖,又称性别转换症或变换性别癖。当事人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他们通常怀有很深的痛苦感,强烈渴望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特征。不过,变性手术费用非常高,而且手术后人会失去生育能力。

要变成异性的想法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对异性行为、气质与心理模仿的长期积累,孩子变性的愿望已经根深蒂固,人为矫正一般已经很难。医学、心理学或任何人类已有的知识至今为止对此都还无能为力。如果不能顺着内心的渴望来改变自己身体的性别,使身心不再互相撕扯,这孩子恐怕一生都难得安宁。

为什么孩子会产生易性癖?原因有很多。不过在这里,我们只着重谈论在这个故事里表现最明显的一个因素——父亲的作用。

父亲对于孩子的性别认同,到底意味着什么?

父亲在儿童性别发展中的作用

张丽华朋友发表在1998年第2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上的一篇文章《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对相关研究作了较好的归纳。与大家共享其中的几个重要观点。

观点1:孩子对性别的认识及其性别气质的发展,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极大影响。一个孩子即使生理性别完全正常,也有可能在长辈的错误教育下发展成为易性癖、异装癖等。

观点2:父亲对待孩子的特有方式对孩子的性别发展可以产生特殊的作用。

母亲通常会给孩子以温柔的爱,尽可能地照顾他、保护他;父亲则往往会采用更为雄壮有力的方式来给予爱,他们常逗弄孩子,跟孩子玩那些富有力量感的、刺激身体的、令孩子感到兴奋和新奇的游戏(亲爱的朋友,你应该还记得被父亲举到高空,畅快地“坐飞机”的感觉吧)。如果说母亲阴柔如月亮,那父亲就是灿烂的太阳,孩子需要在阳光下尽情奔跑。

与父亲玩耍,不但有益于男孩子阳刚之气的蓬勃发展,而且也能帮助女孩子冲破传统对女子活动范围的刻板规定,为其细腻柔美的性格调上果断、勇敢、自信的缤纷色彩。

观点3:在独生子女时代,父亲的作用尤显重要。

在多子女的家庭里,孩子整日与兄弟姐妹嬉戏打闹,无形中就可以认识到:男孩子和女孩子在玩游戏、说话、受到的对待等各方面是不一样的。同时,长辈们对某种特定性别应具有的特定行为也会进行强调,如不允许男孩子擦口红等。于是,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了解到男人或女人“应该”具有的样子。

但是,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就容易对孩子的性别抱有复杂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上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在孩子缺少对兄弟姐妹不同性别行为的了解的情况下,如果家长不有意识地对其性别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或者甚至反而故意对其性别加以混淆,孩子的性别认同就不容易很好地发展起来。

这时候,父亲的引导是举足轻重的。为什么呢?因为无论对待男孩或者女孩,母亲的态度总是差别不大。孩子对母亲来说都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宝贝,必须得轻拿轻放。父亲却不一样,他们对待男孩子会更粗野些,注重培养孩子的男子气概,决不允许孩子哭哭啼啼;但对于女孩,父亲们一般会比较温柔。这样,父亲对待孩子的不同期望、态度和行为,就大大加深了孩子对自己性别的意识。

观点4:如果没有或缺少“父性”的关爱,孩子可能会产生不安全感,且这种感受会长久地沉淀在他的心灵深处,甚至在他成年后的岁月里,也会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造成易性癖后果的毕竟只是少数,缺少“父性”关爱的一般结果是孩子应有的男性或女性气质发展不完善。5岁前就失去父亲关爱的男孩,行为往往缺少男子气概,或争强好胜,或唯唯诺诺。相同情况下女孩的损失也很大。在“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一书介绍了被美国心理学界公认为现代家庭问题研究的先驱之一梅维斯·赫瑟林顿的研究发现:在父母离婚的家庭中,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在与男性交往时往往表现得比较唐突,具有挑衅性;而在父亲过早去世的家庭中,女孩会表现得过于害羞与胆怯。这些性格上的弱点,会潜伏在孩子身上,对他们成年后的异性交往和家庭生活造成无形的障碍

“父亲”很重要

现在社会上,一些经济较为宽裕的女性朋友希望独立地生养孩子。这里对此不作评价。不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建议具有类似想法的朋友考虑以下问题:对于由“父亲”缺失造成的对孩子成长的种种不良影响,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加以弥补?孩子毕竟不是养着玩的,我们须对他的生命负责。

对于其他家长朋友,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母亲,务必请你的爱人一起来分担、分享孩子的成长过程;如果你是父亲,请主动与妻子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需要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