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体验形式的调查与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目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需要有哪些体验的方式,哪些方式可以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问题。4.实现朋辈辅导,在学生中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体验性学习实践,发挥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心理互助小组、心理训练小组的效能作用。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许多学校开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教育部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都促进了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但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一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偶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严重。学校部分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开设一门讲授心理知识的学科课程,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心理素质自然就培养好了。老师一味地在心理课堂上讲授,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枯燥的。很少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就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其他考试学科一样就是背知识,这样做严重偏离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初衷。

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演变成了心理辅导与咨询。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在中学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咨询与辅导,对小部分有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正和医治。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不通的,因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三)问卷调查发现的现实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对于体验式学习认识清楚的仅有10.53%,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太清楚,不了解;认为进行体验性学习有必要性的却占55.5%,;学生对于目前教师以体验性教学实际状况的感受却仅有12.45%;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到体验性学习策略仅有11.96%,教学过程中体现体验性的仅有34.45%,教学内容中体现体验性学习的有37.80%,教学环境中体现体验性学习的仅有9.57%,教学组织中体现体验性学习的有6.22%;有43.54%的学生表示对课堂的兴趣“一般”,有4.31%的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心情很糟,40.19%的学生认为在上课时的心情一般,36.36%的学生不太满意传统式的教学,22.01%的学生在上课时有了新的见解和灵感后没有与同学分享。

通过调查,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满怀信心地学习。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就很有必要。

二、研究视角

(一)课题界定

“体验”:是学生个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演一演、讲一讲、练一练、辩一辩、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认知思维活动;还必须具备学生情感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和参与达到情感共鸣、情感领悟、情感升华等效果。

“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系统。

从以上心理学上的界定我们可以得知: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这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体验性学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的对象

高2009级、高2010级、高2011级、高2012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内容

1.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体验形式的调查与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目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需要有哪些体验的方式,哪些方式可以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问题。

2.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效率。

(1)创设情境,情境激发途径。

方法:创设一视同仁、平等学习的教学情境,创设和谐的气氛情境,创设激励、感染的教学情境。

(2)体验情感,领悟情感,塑造健康情感。

方法:以理育情、以境育情、以美育情、以情育情、以行育情。让学生在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3)小组学习,在集体中进行探究式学习

方法:采取小组合作、小组帮学、小组尝试、小组讨论、小组作业、小组游戏、分组竞赛、小组扮演等形式。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开展才能让学生在深层次上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4)角色体验法

采取角色学习、角色变换、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情境和真实情境中生成经验、认知感悟。

3.构建自主管理立体心理教育网络。

4.实现朋辈辅导,在学生中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体验性学习实践,发挥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心理互助小组、心理训练小组的效能作用。在实践中体验、领悟、提高和加以应用,找到符合中学实际的学生心理团体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切实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四、研究措施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发心理健康活动课体验式学习基本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这种途径创设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

我组的课题研究人员陈碧华在上《活在当下》这一课时讲道:“继‘5.12’汶川大地震后,全球相继发生了海啸、甲型H1N1流感,意外的是开学初我校一位优秀教师的孩子被查出患了白血病,这一切灾难和意外随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能悲痛于过去,也无法掌控未来,珍惜当下才是生命确实拥有的唯一形态。”陈碧华老师用情景教学法、体验式学习法、情感交流法、讨论法,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幸福感。

2.榜样示范,感受学习体验

通过了解和学习榜样的优良品行和先进事迹,使学生从这些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人物的事迹中感受到教育,从而增强工作吸引力和有效性。

【案例】“感动一班”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策划案

活动目的:为评选出的“感动一班”十大人物及被提名同学颁奖,让同学们感受到身边同学的优秀品质,从而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活动意义:一班从组建至今,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班级活动,经过了一次次的考验与磨炼。在此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他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一班的荣誉而战!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感动一班”人物。这些同学的品质是一班的文化精髓,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通过此次颁奖晚会,同学们能够由此学习到优秀的品质!从而推动一班的精神文化建设!

3.游戏活动,加深学习体验

游戏,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和探究心理中体验对自我的认识,在体验中产生的问题又使学生把感性认识引入理性的思考,从而完成了对自己“自我形象”认可度的测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积极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生活中的心理问题隐藏在活动和情境中,将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这样,学生有了心理健康教育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强烈的内在认知驱动力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了探索心理奥秘的强烈愿望和内在需求。这种体验,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生活的巨大力量,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案例】

在进行有关“自信”活动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自我形象”认可度有一个了解,老师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和你的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游戏,请一位体重适宜(约60千克)的同学躺在桌上,其他同学站在桌子周围,每人伸出两根手指,问:“能不能把这位同学抬起来?”听到这个游戏玩法,许多同学都惊呼起来:“两根手指,怎么可能?120斤重呢!”我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自由猜测,交流想法,等做完游戏后,才发现事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难,最好的一组7名同学就轻松地把一位60公斤重的同学抬离桌面两分钟。游戏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你事先觉得有可能做到吗?你是想试着做一下这个游戏还是算了?你的手指感觉如何?你有什么体验感悟吗?

4.行为训练,巩固学习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但是行为的变化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效的。有时,我们在课堂上仅仅让学生有所触动和领悟是不够的,还可以及时地让学生将体验、感悟的东西化为具体行动。

【案例】

当讲到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之一“心理换位”时,由于“心理换位”是一个心理学的专用术语,有些抽象,这时老师采用了“空椅子技术”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换位”的作用,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很多独生子女所缺乏的。刚好我知道班上有一位同学在早上上学前与妈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在讲台前放两把空椅子,然后让学生坐在其中一把空椅子上,让他把前面的空椅子当做妈妈,将早上发生的事重新演一遍。完了之后,再坐在对面的空椅子上,把自己当做是妈妈,前面的空椅子当做是自己,以妈妈的身份再重演一遍早上所发生的事,使这位学生能够站在妈妈的角度来审视整件事,体会妈妈爱子心切的心情,也把自己受到伤害的心情和愤怒全部抛投在这把空椅子上,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5.心理短剧,演绎学习体验

初中生喜爱活动,表现欲强,心理短剧就是十分切合学生心理特征的一种心理活动的承载体。心理短剧就是通过戏剧表现的形式,将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交往中产生的困惑、烦恼、冲突等,融入心理学知识、技巧,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进行编排并表演的过程。学生在心理短剧的表演和欣赏中,能站在角色立场,体验角色处境和心情,宣泄和释放各种情感,缓解压力,感悟道理,并获得一些化解心理困境的技巧和方法,并将这种能力和心理素质迁移运用于今后的人生道路上。

【案例】

《爱从沟通开始——如何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中运用了一出心理短剧:小强在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奶奶摔倒了,于是,他送老奶奶回家,推迟了一个半小时回家。这时,妈妈在家等得很着急,看到小强回家,脱口就骂。小强觉得委屈,也不甘示弱,和妈妈吵了起来,于是,“战争”爆发了。(同学自编自演)

学生自由联想并把自己带入角色中,找出化解这场争吵的办法,最后得出一致结论:父母子女之间一定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6.反思内化,升华学习体验

我们课题组规定每个参研人员在每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必须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主题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化和提高。例如七年级的心理健康老师徐俊伍就要求七年级学生每周写下自己一周的心情故事,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便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构建立体心育网络

我校在每个年级都配备一名专职、四名兼职心理教师;校团委学生会设立心理部长;各年级设立学生心理协会;增设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我们在初高中学生心理协会成立时都由学生自己负责组织,并自主制订了加入心理协会的严格程序:写入会申请—协会主要负责人筛选—演讲竞选—会员考核—告之结果。

学生心理协会主要以学生的自主管理为主,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心理协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学生来信、广播、通知、网上留言的有关心理辅导。协会分为初中部心理协会、高一心理协会、高二心理协会,各协会下设会长、副会长、心理咨询部、心理训练部、宣传部、通讯部、美工部、文艺部、公关部、网络管理部等等,还可根据各年级不同情况灵活设置。

2.通过学生心理协会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并让协会会员自主进行对外心理宣传和自主举办每年的“5. 25”心理健康宣传,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3.学生心理协会还规定会员每月自主收集材料办心理黑板报和心理手抄报,并进行评奖。

(三)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活动

我们课题组要求心理健康专职老师和每个年级的学生心理协会的主要干部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和身心年龄发展特点每月设计一个心理主题班会活动。这个班会设计是学生自己选择主题并自主查阅资料,然后设计活动,老师只是负责监督执行和把关,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我们是一家人》

学生8~9人一组,每人一个信封,一张纸。

1.每个人在信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将纸裁成8~9条。

2.将自己目前最困扰、最想得到帮助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每张纸条都是同样的问题,并留有足够的回答问题的空间,每张纸条上方写上自己的名字。发给小组其他成员。

3.每位成员拿到他人的问题后,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的经验及体会,怀着真诚助人的心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答,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真实看法写出来。回答者既可署名也可不署名。

4.信封放在中间,回答完毕把每个人问题放在他的信封里。

5.每个成员取回自己的信封,认真阅读别人的建议。

6.全组集中,每人谈自己阅读完他人建议后的感想。

(四)实施心理辅导

我们主要采取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辅导形式。通过集体辅导、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电话辅导、书面辅导、网上辅导、心理热线、短信辅导、开设讲座等形式,对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有效探索出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

1.活动体验(班会活动、心理协会宣传活动、团体专题训练)

【案例】

团体心理辅导的人数是7~15人较为恰当。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定本学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内容为以下三方面:网络成瘾、抽烟、情绪适应不良。

实施步骤:

(一)活动场所:学生心理活动室,心理辅导室。

(二)活动时间:第九周、第十三周、第十六周。根据第一次的效果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次辅导。

(三)活动前准备工作:卡片、笔记本、音响、电视机、摄像机等。

(四)小组成员选择途径:

(1)贴海报—递交申请书—筛选—分组。

(2)班主任提供具体情况—分组。

(五)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记录、总结)。

(六)效果反馈、反思、总结。

(七)资料存档。

2.主体体验策略

3.管理体验(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协会)

4.情境体验

在个体辅导中我们也建立了一整套的制度和程序,走上了专业科学规范之路。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老师严格按制度程序进行辅导并写下辅导个案如:

【案例】来自刘老师的辅导个案

学生自述,18岁,父母在广东打工。从0~3岁在阆中外婆家渡过,由于自己生下来时,一只脚在肩上,不能放下,爸爸妈妈觉得自己是残疾人,不要自己,而外婆不忍心放弃,把我养着,到处求医,甚至信“迷信”,到了3岁,我的脚自然放下了,不是残疾孩子了,然后被父母接回到爷爷奶奶身边。5岁时自己上幼儿园,由于自己不合群,同学们常欺负自己,自己只是害怕,又不敢还手,采用的方式只有逃避。上小学报名时,自己站教室外面却不敢进去。读书期间,小朋友之间的游戏,自己又不敢参与,很害怕。自己一个人很孤独,而父亲又很严厉,每次回家,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不好就打自己,小学1~3年级,由于害怕,成绩不好,有一次被老师留下来,背乘法口诀表,奶奶和弟弟来找自己,自己都不敢答应,3年级以后父亲帮着自己补,成绩慢慢地好起来,以后自己把成绩看成“命根子”,只顾读书,没有朋友,也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初中时,不懂学习方法,只是把老师教的全背下来,由于知识比较简单,成绩还可以,考进了华阳中学读高中。自己读书的方法很死,其实很多知识自己都不会运用。所以高中成绩就开始不好了,高二时自己在父亲的要求下选择理科,而自己想读文科,其结果可想而知,现在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了,又没有朋友,为了让大家注意自己,自己就把精力用在打扮上,还爱慕虚荣、追求名誉。时常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每天都昏沉沉的,没有生活的方向,也放弃了学习。

咨询方法:来询者中心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人际交往训练。

咨询后我常与班主任联系,让班主任及班上的科任教师时常关注她,而且还为她找了一位亲和力较强的女老师做她的导师。班上的心理委员也主动帮她,让她觉得不孤独,还与家长联系,让他们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多一些关心,少一份压力,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现在孩子好多了,能正常地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情绪表现正常,多了一些阳光,少了一些阴霾。

(五)制度方面的措施

我们在研究中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建立了完善的课题研究学习制度,每周参研人员集中学习一次并要求每人有个专门的研究笔记本,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心理委员选择、培训和工作上制订了严格的工作程序。

【案例】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

1.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2.向本班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

3.主动关心本班同学,与他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耐心倾听同学们的心里话,并为其保密。

4.全面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心理教师或有关领导报告。

5.结合班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团体辅导活动,提高本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6.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安排的各项具体工作,协助有关教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上好心理辅导课。

我们在从无序和随意性较强的个体辅导中逐渐摸索出适合我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一些制度和措施。例如:

华阳中学心理辅导室必备资料

1.学生心理辅导个人资料。     2.心理辅导室台账。

3.教师心理辅导记录。       4.团体心理辅导记录。

5.心理辅导记录(面询)。     6.心理辅导记录(电话)。

7.高危学生情况记录。       8.与家长沟通记录。

9.与教师沟通记录。        10.给学校领导的建议。

11.心理预警记录。         12.教师心理援助记录。

(六)开设心理专题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而且更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活动。课题组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自我认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思内化和习以成性,重在体验、启发、感悟。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体验专题讲座:例如我们请我校毕业考入西南石油大学的无臂学生熊仁葛对高三学生进行“拼搏高三、成就高考”的专题讲座,以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来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满腔的自信来迎接高考。通过体验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从重现的情境中受到情感的感染,得到情感的共鸣,从体验中受到启发、感悟,从感悟中得到反思和升华。

本课题组在课题实践研究活动中要求每位参研人员每年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开展1~2次心理讲座,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尝试在团队中进行认知体验和反思。

【案例】

刘颖老师针对高三学生考试心因性失分现象,采用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题疏导,通过对高三308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因心因性失分的占到34%,其中因考试焦虑的有20%,考试紧张的有31%。

针对学生这种情况刘老师在讲座中采用松弛放松训练法、深呼吸松弛训练法,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进行感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缓解了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状况。

五、研究成果

经过四年的努力,课题组通过心理教育课程、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测查、学习心理调查与分析、心理讲座等形式开展课题研究。采用情境创设、小组学习、角色体验、反思体验、朋辈辅导,构建立体心理网络等途径,探索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认识成果

我校从建校之初就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学校所有老师都参加了教育发展心理学研修班的培训,已形成了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通过课题研究老师明白了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于是在老师们心中已形成: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成功,但每一位学生成才。

(二)技术成果

通过行动研究,我们开发出心理健康活动课体验式学习基本策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榜样示范,感受学习体验;游戏活动,加深学习体验;行为训练,巩固学习体验;心理短剧,演绎学习体验;反思内化,升华学习体验六种基本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三)物化成果

1.前期取得的研究成果

(1)2008、2009、2010、2011、2012级学生《3SMQ》心理素质测试数据及分析报告。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体验性学习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性学习实践研究方案》

2.阶段性研究成果

(1)《课题阶段总结和课题方案及获奖论文》

(2)《高2008级24~32班心理问题调查》

(3)《心理咨询个案集》

(4)《体验亲情、感悟亲情学生反思集》

(5)《感谢母校学生反思集》

(6)《适应性心理训练学生反思集》

(7)《体验性教学教案设计》

3.最终的研究成果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体验性学习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训练专题51份

(3)心理辅导个案24份

(4)团体心理辅导训练7份

(5)心理训练13份

(6)《中学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20万字)

(7)主研教师的获奖论文41篇

六、应用价值及后续研究方向

1.应用价值

(1)通过实践研究,心理教育活动课程中的体验性学习,更能在活动中应用,提高了活动课的效率,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活动课的内涵。

(2)通过实践研究,改变了广大教师的传统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能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2.后续研究方向

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文化中渗透得不够深,不够全面。

所以,在学校中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文化,如何把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如何进行育心文化研究等,就是我们下一步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安福.心理教育[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靖国平.体验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J]. 教育科学研究,2004

5.沈玲娣,陶礼光. 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综述[J]. 教育科学研究,2004

指导专家:陈安福

课题负责:刘 颖

主研人员:刘 颖 徐俊伍 黄 勇 连 毅

     陈碧华 黄 莉

执  笔:刘 颖 黄 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