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柳纷舞,情意绵长

杨柳纷舞,情意绵长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对“杨柳”意象的内涵及其成因、演变发展过程进行初步探讨。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杨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朱光潜认为,“杨柳依依”中,“依依”含有浓浓人情。以“杨柳依依”作比兴,表现两情依依、难舍难分的情愫,这便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杨柳意象最初的色彩。柳不仅具有离别相思等象征喻义,还具有思乡的象征喻义。

杨柳纷舞,情意绵长——浅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1]”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出现频率高、内涵丰富的植物意象,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杨柳”已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本文对“杨柳”意象的内涵及其成因、演变发展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杨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关于“杨”和“柳”的区别,在《本草》卷35乔木类“柳树”之项有如下表述:“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但在诗歌的世界里,两者无明显区别。

追根溯源,学界一般认为杨柳意象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诗经》中《采薇》一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设置的环境是寒冬,“杨柳依依”一笔是虚写,是战士回忆中的柳,是战士历经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远征归来见到霏霏大雪回想到的事物。战士九死一生重返家园,看到久别的故园白茫茫一片,萧索凄凉。今昔的景物在他心中形成强烈的比照,由此产生的情愫使柳在他眼里变得多愁且脆弱。同时,就自然界的杨柳而言,它的形态也极具表现力。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mheim)曾举例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柳丝柔长,象征情意绵绵;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漂泊不定的境遇合拍;柳枝下垂,跟压抑痛苦的离情同构。“依依”形容柳树刚抽条发芽的细枝温顺低垂的样态。朱光潜认为,“杨柳依依”中,“依依”含有浓浓人情。以“杨柳依依”作比兴,表现两情依依、难舍难分的情愫,这便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杨柳意象最初的色彩。杨柳意象的雏形也在此时正式走进诗歌。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天下之树,人们送别为何偏要折柳写柳,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两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汉已有之,《古诗十九首》(其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此诗描述妻子等待久出未归的丈夫(荡子)。诗中女主人公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想起她曾经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以柳为媒介,以柳为寄托,“柳——思妇——离愁别绪”形成了这类心理题材的闺怨诗的永恒主题。如唐·王昌龄著名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到唐宋时,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诗词渲染离愁别绪的主要意象。唐代最著名的送别诗是王维的《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描绘了王维对赴边关友人以折柳相送的情景。宋·柳永《雨霖铃》颇极哀怨,词中三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乃为全篇之警策,竟然成为苏东坡相与争胜的对象。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氛围,弥漫着痛苦迷茫的情调,“杨柳岸”成了历代永远的凄苦离愁的地方。

柳不仅具有离别相思等象征喻义,还具有思乡的象征喻义。“杨柳”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很典型的民间生活场景:砍下柳枝围院子。所以,柳可以当作家庭生活的象征,当作家乡的象征。对于出门在外的游子来说,还有什么比柳更能够引起他对故园、亲人的想念,对家庭温暖甜蜜的回忆呢?有什么比柳更能慰藉他的寂寞和孤寂呢?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曲《折杨柳》,在曲中听到了“折柳”,一种情绪油然而生,它唤起了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由此而变得十分感人。

如果说上述诗词中的“杨柳”是对杨柳意象基本内涵的定义,那么陶渊明的“柳”便进一步丰富了柳意象的内涵。逃避官场的黑暗,找寻一片人间净土是陶渊明的一种理想,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宅边有五柳树”,他在《归园田居》写道: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这是一种回归本真、自然闲适、万虑皆空的生活,它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精神追求。他的柳亦虚亦实,其隐逸思想也使杨柳意象添了几分远离尘嚣的娴静。此后的“五柳”就成为隐居的代名词。梁·庾信所作的《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诗中有:

三山犹有鹤,五柳更应春。

“处士”意为在野之士。上面所引用的诗句把周处士住所赞为超俗的世外桃源。“三山”泛指神界。与“三山”对偶的“五柳”象征隐逸世界,当时人认为隐士和神仙均住山中,生活在超俗的世界里。这里的“五柳”是作为象征陶渊明的隐逸世界第一次出现在诗歌里的。

进入唐代,随着陶渊明的价值被重新认可,“五柳”所具有的隐逸、超俗等含义就固定了下来。比如,在李白的下述作品中就明确地提到了“五柳”: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戏赠郑溧阳》)

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赠崔秋浦其一》)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李白不仅咏“五柳”,还把“柳树”和陶渊明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留别龚处士》)

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题东溪公幽居》)

王维的诗也有同样的描述: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这些诗歌中的“柳”都寓意着隐逸、闲居、超俗。

诗词中的“杨柳”并不仅局限于抒写离愁别绪,寄托文人骚客超尘隐逸的情怀,它也同样代表着春景,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柳青青江水平”一句就是对环境的描写,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多么美好的环境,这种对环境的描写还起到了“兴”的作用,兴起、引发后文,使后面的描写抒情更具审美效果。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了心仪已久的他的歌声。同样,僧志南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则写出了诗人虽年岁已老却依然对春意充满了喜悦,它体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由此观之,“杨柳”作为典型的诗歌意象,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作为植物的本性,而演化成了意蕴丰富的象征物,饱含着浓郁的人情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对其内涵及其成因、演变发展过程等进行了初步探讨,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列举加以鉴赏。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mheim).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83.

[5]李白.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98.

【注释】

[1]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