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渗透着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的历史使命。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为此,一名教师的人格力量与知识结构同等重要。语文教育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之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重任。一名语文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张 锋

(子洲县第三中学,陕西 子洲 718400)

【摘要】语文教学既是语言教育,又是人格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完善人格的重任。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这一门学科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文学的情趣,塑造高尚的人文品格和思想道德。

【关键词】语文教育的目的 民主的氛围 人格的教育 人格的魅力

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的。《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像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知名之士。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这一门学科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文学的情趣,塑造高尚的人文品格和思想道德。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渗透着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工夫,具体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创设有感情的、民主的教学氛围,用情趣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二是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三是用人文精髓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高尚的人格。

一、创设有感情的、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美好人性如珍珠般熠熠生辉。如陶渊明、司马迁、海伦·凯勒……教师应该通过自身情感的投入,丰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这些人物从课本中走出来,让一个个遥远而神圣的形象变得丰满亲切,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榜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想之所想,言之欲言,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师生关系紧张,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观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

二、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契合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例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缺陷,可以把切入点放在对这一人物的分析上,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对人物报以同情,有的则认为这完全是人物的虚荣心所致,有的还把问题深入到社会制度上去。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并能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不仅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这个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用人文精髓,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就是教书育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才要兼备,在这两方面中,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更要重视青少年一代的人格和德行教育。这无形中又加强了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之外,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更要有“广施博爱”“海纳百川”的爱心。为此,一名教师的人格力量与知识结构同等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不仅要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完善统一,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铸造人格。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语文教材包含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对生命理解、对人性尊重的作品,文化气息很浓,人文性较强。如朱自清《背影》,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余秋雨《道士塔》等。这也是语文人文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教材,用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的生命对话,实现用教材中的人文精髓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高尚的人格。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具有最鲜明的人文特征和人文内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理想人格的塑造,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承担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责任。语文教育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之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重任。最后,还是那句老话:“身教重于言传。”一名语文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善其身而育于人,忠诚教育事业,爱生如子,才能带领学生写好这个大写的“人”字。

参考文献

[1]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2]胡巧兰.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精神[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