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听《台阶》说探究

听《台阶》说探究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一段时间,听了一位教师所授的八年级上册《台阶》一课,在分析“父亲”这一形象时,教师给学生两个探究题:(一)“父亲”的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朴实伤感,让人回味无穷,那么文章的亮点在哪里呢?短短的三句话里竟不厌其烦的连用五个叠词,集中地表现了父亲此时此刻对新台阶的呵护。所以高台阶的新屋带给“父亲”的尴尬与困惑,正是他新的人生起点上所表现出的困惑与迷茫。

听《台阶》说探究

孙景云

铜川市耀州区陈家山矿中小学,陕西 铜川 727100)

【摘要】德国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我们的语文课文大多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其中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都能像所听的这位教师一样,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不断挖掘,引导学生做精神的远游,那么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丰富的精神滋养。

【关键词】研究 问题 提出 运用

前一段时间,听了一位教师所授的八年级上册《台阶》一课,在分析“父亲”这一形象时,教师给学生两个探究题:(一)“父亲”的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朴实伤感,让人回味无穷,那么文章的亮点在哪里呢?(二)“父亲”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和追求是造一座高台阶的新屋子,而当“父亲”经过大半生的辛劳和不懈努力,一座有着九级台阶的大房子终于造成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感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却处处感到很不适应,“父亲”似乎变了一个人,这是为什么呢?要求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显而易见他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问题提出以后,每个小组的学生各抒己见,思维十分活跃。他们经过小组的讨论之后,对探究(一)的答案非常明晰:文章的亮点表现在巧妙运用叠词,而且认为叠词的运用已经构成了文章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观点:

①烘托父亲复杂的心情。“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这里“高高的台阶”与自家低矮的三级台阶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了父亲自卑的心理。而“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的动态情景,把父亲那种目光的专注,对筑高台阶的热切向往烘托的淋漓尽致。“一片片旱烟雾”犹如父亲心海里阵阵波澜,又如萦绕着父亲挥之不去的缕缕纷扰思绪。完全可以想象,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的父亲,自卑和梦想交织在一起,“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②揭示父亲生存状况。“我”家的台阶不仅是“我”幼时玩耍的场所,也是父亲休憩的场所。作者写到“他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可见他的家境贫困,父亲无鞋无袜。“父亲要了个板刷刷啦刷啦地刷”一句,呼应了前文“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可见,父亲终年辛劳不止,脚上缺乏最起码的保护。“黄几几的”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父亲脚的本色——泥土的颜色,其实透露出父亲的营养不良。

③突现父亲劳动艰辛。为了造新台阶,他天没亮就起床,在门口“踏黄泥”,乐在其中。“头发上的小水珠随着节奏一起一伏”,突出了他劳动强度高,干活卖力。而“满满”一词又显出劳动量之大。黄泥加了石灰“被照得红得耀眼”衬托出父亲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

④表现父亲的关注之情。朝思暮想的新台阶终于砌好了比原来高出两倍,很是气派。短短的三句话里竟不厌其烦的连用五个叠词,集中地表现了父亲此时此刻对新台阶的呵护。父亲先是“用手去按一按,再隔几天,用细木棍敲了敲,又隔了几天,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方式不断变化,从用手到用棍到脚板力度越来越大;从“按”到“敲”到“踩”三个叠词表现了父亲检查时的小心翼翼。相对应的父亲说了三句话“硬了硬了”“实了实了”“全冻牢了”表现了他不放心到放心,心里的满足和欣喜。拥有它可以挺直腰杆,受人尊重了。

这些叠词的运用从小处着眼,大处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父亲的形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小说蕴含的深意,我觉得这样的探究题设计得恰到好处,应该在课堂上大力提倡。

而对探究(二)学生们也非常投入,答案似乎也已经明确了:因为在家乡,台阶是屋主人地位的象征。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台阶低,屋主人的地位就低。虽然“父亲”用大半生的辛劳,终于建成一座高台阶的屋子,但是“父亲”那种觉得自己没地位的自卑心理始终无法改变,所以,高台阶的新屋给“父亲”的是处处的不适应。这个答案似乎很对,但仍觉得挖的不够。假如教师再向深处一步,也许能够读到文本背后的更多东西。

李森祥笔下的“父亲”虽没什么文化,只是一个朴素的农民,但在他身上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烙印。“父亲”的美好品质有许多,比如,为实现自己的追求,他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甘愿奉献毕生,无怨无悔。然而,当他的理想追求真的实现了,他却很少感到成功的快乐,更多的是自我的缺失,是一种没有了新的奋斗目标的人生迷茫。所以高台阶的新屋带给“父亲”的尴尬与困惑,正是他新的人生起点上所表现出的困惑与迷茫。而这些正是所有人人生历程中都会遇到的,难以避免的。如果再深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以此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追求,那该多好啊!在当前这个强手林立的现实下,人人事事只顾眼前,处处只看脚下,一切都过于现实的社会中,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不再步入“父亲”的怪圈,从而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一次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探究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文本身,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文教育的课堂。因为德国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我们的语文课文大多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其中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不断挖掘,引导学生做精神的远游,那么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丰富的精神滋养。

建议我们老师们应该多听课,因为听课可以让我们取长补短;多动脑筋设置探究性问题,那么我想课堂上将会精彩不断,学生将会更有长足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