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如何在古诗词的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根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的“十一五”期间的语文学科重点研究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总课题,我们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积极响应课题的实验研究。校长亲自主持的《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作为创学校特色的拳头产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之顺利进行。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子课题《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陈 勇

(吴起县宜兴希望学校,陕西 吴起 717600)

【摘要】本课题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指民族的经典文化。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论语》《孟子》、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现代文学名著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语文 文化 传统 弘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熠熠闪耀着他的璀璨光芒,它是中国人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翻开中华古国文明华章,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以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让世代传承。

在外国人心目中,汉语是最复杂的语言,在国人眼里古诗词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语言的升华,是汉语中的精品,那么孩子能接受吗?答案是:能。经典无需先解释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大量读,自然能意会而进入自读,自创的境界。正如每个宝宝一岁左右说出的第一个词多是“爸爸”或“妈妈”,没有一个孩子说的时候就马上能理解,孩子总是先学会说,他说得越多,逐步理解的也就越多,这是成正比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这个道理。

今天的少年儿童很少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古诗词记载的中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断链的危险。如何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如何在古诗词的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根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的“十一五”期间的语文学科重点研究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总课题,我们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积极响应课题的实验研究。让我们为孩子提供古诗词高质量的、丰富的语言养分,在孩子们习得语言的最佳年华里,接触经典语言,拥有强大的“优”势,使古诗词语言和由此激发出的基本品质成为孩子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引发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在欣赏、了解、朗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和音韵的优美,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小学生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三、课题研究的管理

(一)成立机构,保障到位

2006年10月,我们成立了课题专家指导组、课题实验组。较高素质的课题实验机构的建立,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两个到位”和“两个保证”:

“两个到位”指的是:①认识到位。我们先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和相关国内外现代教育思想,学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学习《陕西教育》教育刊物。崭新的教育观极大触动了教师的心扉,使实验教师转变了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②经费到位。在校长陈勇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筹集了一定的资金供课题组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并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和《读懂中国》等刊物,保证课题实验能顺利进行。

“两个保证”指的是:①组织保证。由校长负总责,在专家指导组的监督下,加强对课题实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课题实验保驾护航。②人员保证。我们选择富有探索精神、爱岗敬业的一线语文教师担任实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促使其成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做到既有“点”的示范引导,又有“面”的铺开实践。

(二)健全制度,促进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从课题的组织管理、课题的监督和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课题管理制度,制定了《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课题研究规章制度、学习制度、评价制度,以规范的管理保证课题实验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还设立了专项科研基金,保证课题顺利展开,制定和完善了激励导向机制、执行机制。规定每周的集体研讨时间,重点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流实验体会,通报当前课题研究动态,不断推进实验研究进程。

(三)广泛交流,总结提高

实施课题实验,需要不断以全新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研究经验作指导,这就决定了课题实验不能孤立、封闭地进行,需要对外交流、博采众长,充实自我,推动实验的进展。因此我们定期举办课题研究研讨课、汇报课,邀请县教科室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参与互动交流,从中虚心听取意见,及时总结“多维互动”的实践经验,根据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改进科研和教学方法。

四、研究内容

(1)怎样运用优秀经典文学建构渗透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的小学语文拓展读本。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目标和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结合语文学习规律,我校拟定将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唐诗宋词500首》等作为小学的必读拓展型教材。

(2)创建“语文与传统文化”研究型学习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教材每一组课文的《积累应用》专题形式,按照经典诵读、名言警句、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等拓展视野使小学生得到文学的积累,情感的熏陶,明理的启智,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境界,达到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而文化就是语文的灵魂。

(3)开展“寻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乡土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引导学生从家乡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想

五、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1月)

完成课题论证,建立研究组织,形成课题框架,落实项目责任,做好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启动工作,发放告家长书,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校达成共学共识局面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2007年1月—2009年8月)

做好实验前检测、调查、摸底工作,进行资料整理、档案问卷调查和定向实验研究,形成总课题、子课题阶段报告及个人专题研究小结。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参加课题培训。请专家对实验教师进行辅导开展阶段交流研讨活动,完成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编辑学生和教师作品集。召开专题研讨会,撰写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结题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1月)

(1)完成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成果展示:研究过程的原始材料,会议记录,座谈纪要等;研究论文、案例、教学录像和教师实验研究的体会文章;编辑《优秀论文集》《学生优秀作品集》《案例集》等。

六、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制度完善是基础

1.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力保证

事实证明,教育科研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是很难开展的。作为校长更应该具有超前教改意识,这样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了兴教、兴校、兴师的目的。两年来,学校始终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在学校发展的先导位置,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校长亲自主持的《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作为创学校特色的拳头产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之顺利进行。校领导不仅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且带头参加教育科研、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力争使自己成为领导科研工作的内行。对于开展教科研工作所需的财力、物力,给予全力的支持。如教科研活动中的外出学习,请人辅导,购置电脑等办公设施,购买图书征订刊物,编辑资料等都有保障,学校还常年聘请县教研室周桢肸主任、尹锋、段怀远担任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顾问,为学校科研再上台阶出谋划策,效果良好。

2.抓好过程管理是搞好学校教科研活动的中心工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场”,使所需管理的项目(包括人员、课题、时间、信息等)一进入这个“场”,就能运转自如,“低耗高效”,为此,我们注重了以下工作:

(1)构建教育科研组织,形成教育科研网络。我校有专门的教科室。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校教科室为龙头,以教研组为中坚,教师人人参与。使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研究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并便于指导,提高效益。为了规范教科研工作的管理,现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合学校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例如,《教科室工作职责》;《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其中包括了课题申报、论证、立项、实施、结题、考核、评奖等一系列细则;《课题组教科研活动实施办法》等,规范确保了我校科研工作有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有每月大事记,有检查、总结和考核,有课题申报、指导、结题和奖励,资料齐全,存档有序,从而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有序运转。

(2)加强科研队伍管理,提升科研队伍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从理论学习入手,认真做好“四个一”的学习活动,即每天学一点,每周摘一点,每月写一点,每学期写一篇。起初我们给每位老师配发了专门的日记本,从中选出优秀的摘录或心得结集成册或在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交流。

“请进来、走出去”也是我们学习教科研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本学期,我们就组织了全校教师集中实验研究,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这一课题,由校长亲自对全体教师作了专题讲座,增强了广大教师发挥自身作用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鼓励实验教师开展听评课活动,撰写论文。并且通过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增强,自觉地把教育科研看做是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看做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表现出对教育科研的极大热情和高度的自觉性,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此外,学校还运用计划、组织、协调、评估的管理职能,为教师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这学期,学校安排了三次全校性的研究课:实验教师汇报课8节,教学能手示范观摩课2节;指定双周五下午为课题研究活动时间,在组内召开专题研究、阶段总结、经验交流等活动,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研究的新思路。

(二)古诗词诵读活动的具体做法

1.查阅收集材料,提升师生的古诗词底蕴

在整个诵读活动资料、素材的开发中,全校的语文教师学生都参与撰写初稿,边写边学习。师生们在查阅古诗词、传统节日诗词活动的过程中,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回忆、搜索节日文化的踪迹中,本身也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感染,文化的熏陶。如学生诗词的诵读,我们是采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鼓励教师推荐学生喜爱的内容,经过汇总筛选,实践,被多数同学认可的,入选到校本教材中来。这样,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学生在动手查阅资料和自编小报、小册子的过程,自身也成了诵读活动忠实的学习者。

2.营造校园氛围,滋养学生的性情

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古诗文的氛围。校园里,专栏上诵读小报的张贴、班级的诵读园地的展示、学校的宣传橱窗师生的书画,全校各学科都渗透了诵读活动的内容,让活动的氛围变得浓厚。走进校园,目之所及,都能看到古诗词的踪影。音乐老师把古诗词带进了音乐的殿堂,美术老师将古诗的意境让学生描绘在纸,诵读课上,琅琅的诵读声更是给校园增添了文化氛围。

3.创建展示平台,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

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注重学生亲身的体验。学校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今日把示君”的机会。让学生精神世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得到生成和成长。让学生通过活动,与远古的诗人们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古诗词诵读活动注重学生精神生活体验,老师们意识到人文素养绝不是靠嘴讲出来的,应是在芝兰之香中熏出来的。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多种形式的活动是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的内在需要。活动也能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我们给学生了一个支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让他们借助这个支点来感悟生活的真谛。

(三)课题实验研究策略

(1)各班在黑板右上角显眼的位置开辟一块专门抄写古诗文、名言警句的专栏,有专人负责,内容一日一换,便于学生摘抄记诵。

(2)每天早操后,各班学生集体诵读一首古诗或几段名言警句、《三字经》《论语》等。

(3)改革原先上课前的唱歌模式,变为学生朗诵或背诵一首诗词。

(4)探索“引导——诵读——探究——拓展”课内外自主阅读模式,引导学生挖掘、体验教材以外的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内容,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通过课内外诵读,把散发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5)开展多种活动(朗诵会、赛诗会、古诗词改写大赛),激发和保持学生诵读兴趣。课题实验教师对本班实验情况撰写实验心得,定期交流。

(6)发挥家长课外辅导作用。我们把学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在学期初印发给每位家长,让家长及时进行课外辅导,这一活动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配合。

(四)诵读活动的形式

1.常规性活动,重在积累学生的底蕴

活动流程:引导——吟诵——指导——探究——拓展

吟诵是常规性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积累古诗词的重要手段。诵读活动形式多样,重在提高学生诵读古诗的积极性,给学生打下文化与精神的底子。关键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与素养,得到古诗词潜移默化的滋养。课内,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班的语文教师负责,在每天下操之后的5分钟进行古诗文吟诵。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读出古韵,读出意境,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一星期学习五篇或五句,天天吟诵。课外,学生可以自由选读自己喜爱的篇目,不定期地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同时,我们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开放性活动,重在拓展学生的思维

诵读只是活动的切入口。目的是借助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活动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在开放性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

“自拟目标——自主实践——成果展示”模式。“自拟目标”是让学生对自我感兴趣的方面或自感欠缺的方面确立可行的一个或多个目标。或读读查查写写,或演演说说唱唱。实践中,时间可采用课余任一时候,地点可随心所欲,过程可投己所好,内容也可任意挑选,以最终能展示成果为标准,实现时间、内容、地点、形式的全方位开放,达到了形式上的创新,尽量减少集中的时间。

有些孩子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一无所知,或不知所以。为此,今年,学校开展了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节,活动开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教育。了解节日的起源,节日的风俗,节日的饮食,节日的活动,节日的诗词,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我国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份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段段动人心弦的传奇,一个个亘古未变的情结,一种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活动周,学校举办了《传统节日知识竞赛》《传统节日书画作品展》《传统节日诗词歌咏会》等。感受节日中的文化,中国节日的文化不经意间在孩子们的心里扎下了根。春节的和谐喜庆、清明的思亲、端午的爱国、中秋的团圆、重阳的敬老,这些传统的美德,人文的精神在浸润着他们的心灵。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学校每一次的诵读节中,整个校园沉浸在古诗词的芳香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绘画、书法、小报、展板,操场上,教室里,布满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全校师生100%参与到了此项活动中,从没有表现机会的孩子都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宜小校园的角角落落里到处喷薄着古色古香,熏红了孩子们的小脸,醉倒了老师,更感动了家长,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有意无意中得到了润泽。同样,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学生回归生活的情境,同时在能唤醒学生生活记忆的文字、声像以及亲身的践履中,通过心灵的碰撞着眼于得到精神的东西,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经历传统文化的滋润,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世界日趋完美。

七、研究成果分析

(一)经过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在3年多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共开展课题研讨活动128次,收集活动记录128次,其中大型活动24次,个案分析143人次,问题跟踪69次,撰写课题论文108篇,教学案例分析118篇,收集优秀课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168篇,调查问卷379份,学生优秀作品581份,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的获奖证书60份,课题实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324节,校际交流12次。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不但在实验教师中广为运用,而且正向其他班级、年级、学科和学校推广和辐射。

(二)古诗文的内容丰富多彩,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也必然是多种模式

(1)对于一些内容较浅易,学生易体会和明白的古诗词,可以创造较多的机会让小学生独立习读、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学能力。学习之初,先带领学生朗读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而且大部分都是孩子幼儿时期读过的小诗,例如,《望庐山瀑布》《草》等,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并不很难,以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例如,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在教学中实验教师李晓琴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自读古诗,整理、清除文字障碍;其次分小组讨论古诗的意思,找出不理解的词;再次全班讨论,共同辨析不理解的词义,依靠学生帮助学生;最后达到全体学生掌握古诗的目标。依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能够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

(2)对于一些新接触的小诗文,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朗朗上口。例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实验教师张高粉采用“三读”的阅读方法,即读通——读懂——读好。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诵读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内在的情感产生共鸣。还可以适当模仿一些古人吟诗诵句时摇头晃脑的样子,学生便会越读越来劲。

实验教师们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也可让学生轮流选取一些古诗抄录),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古诗,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的阅读和研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爱读古诗文的习惯养成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3)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古诗词由于时空跨度大,意蕴深沉,语言又精炼含蓄,这些都能给小学生读懂诗文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古诗词教学要求老师要十分重视创造直观。直观的手段有:形象的板书、挂图、实物、录音、录像及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实验教师宗海燕就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情境——和学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穿过时空隧道,似乎我们进入到久远的唐朝,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宗老师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很快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学的内驱力。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创设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了杜牧诗的明快、豪放的风格,陶醉于清新明快的意境中。

再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教学重点应是如何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朗朗上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便越读越有劲,越读越有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对李白的诗歌奔放、洒脱、飘逸、雄浑的风格有所感悟。

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时间,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理解字、词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潜在含义。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凝练含蓄的句子要把它们形象化,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学生理解字意、词意、句意、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领学生浮想联翩,使古诗文所描绘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为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使他们进入诗意境,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小学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实验老师们还十分重视学生古诗文量的积累,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践行,采用如下几种形式引导学生巧记妙背,具体做法是:

(1)表演背。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得体的体态语有利于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还给学生创设了获得成功的可能,以及表现个人的时机,一举多得。记得在“六一”儿童节古诗文背诵汇报会上,学生们那声情并茂的背诵,入情入境的表演,博得了师生们阵阵掌声。后来许多学生在写《记“六一”儿童节》一文时,都把这印象很深的一幕记叙了下来。可见,表演背这一形式促进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加深了印象,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学生兴趣高。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等,学生在背诵汇报时,有不少诗文采用了据意背的形式。像“美丽芬芳,前程似锦”一章,他们背起“花”的诗:有《题菊花》《海棠》《卜算子·咏梅》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一章,他们背起“言志”的诗:有《石灰咏》《无题》等;“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一章,他们背起“写景”的诗篇:有《春词》《西湖》《山行》《归田园居》等;“友情难忘,友谊长存”一章,他们背起了“送别”的诗:《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劝勉同学努力,插翅飞翔”一章,他们背起了《劝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他们分类别,脉络清,背得多。

(3)据时背。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序列上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记忆的延续和流畅。例如,四年级学生在古诗文背诵汇报时,就采用了据时背的形式。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走过秋冬春夏,笑迎枫叶雪花。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寂静的冬。这种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诵记古诗文奠定了基础。

(4)创设情境背。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凸现诗情,渲染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背诵。

(5)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古诗文诵读训练的综合方法。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随意却又雅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6)积极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古诗文”的题材和资源。我们知道日常的生活中,古诗词句也是随处可见,不时可寻。举个例子来说,实验教师朱莉曾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发现和寻找附带有古诗文的物品。很快学生带回来了印有古诗的纸杯、月饼盒、茶叶筒、张贴画、服饰等,学生们在如此众多的物品面前,得到了一个清楚明白的认识,古诗文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很普遍,经常见到,并不陌生,而且用途广泛,效果很好。

(三)开发了新课程,选编了教材

我们是将古诗文诵读正式定位成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了开发。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程安排上必须有10%~12%的地方和校本课程。我们将古诗文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填补了校本课程的空白,还影响和带动了我校诗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学校从最初的推荐篇目古诗文诵读,到现在形成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根据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于2007年5月,我们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精选古诗300首编印了正式的《经典唐诗三百首》,供学生选用。为了方便学生诵读,便于教师、家长辅导,每首诗除了字词注音外,我们还做了简要清晰的注释和说明。同时还编印了校本教材《三字经》《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习惯养成》《孩子们最喜欢的名人名言》《弟子规》《唐诗》和《宋词》,并且编辑了《花圃》和《童心飞扬》等校刊。

(四)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在落实了教材和课时之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让学生对诵读古诗文产生兴趣,被动变主动,如何大面积推进,我们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选出的能手颁发奖品。同时在比赛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们还穿插安排了一些唱诗、配乐诵诗、看图猜诗、全校师生齐声诵诗的活动。2007年春季举行的比赛中,其中一个互动节目是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上台参与的最终胜利者一下5分钟背了20多首。二是形式上力求丰富多彩。我们探索总结了十种形式。包括阅读欣赏、唱诗、看图诵诗、配乐诵诗、古诗接龙、办手抄报等。这些形式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易于操作。三是将学诗、诵诗与校内外时间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校园看到山、花、草时;带领学生缅怀革命烈士、参观毛主席旧居时;观赏文化艺术展时就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诵读相关的诗文。这个过程不仅是诵读的问题,更是一个理解的问题,一个应用的问题。这个对学生的意义是深远的。为了将古诗文诵读与音乐有机地融合起来,每年“六一”儿童节开展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的艺术活动,以古诗文为主题内容,歌舞为伴创造性地开展了音诗舞诵读与欣赏活动。

(五)研究人员、研究对象、科研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1.提升了研究人员的品位和素养

通过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经验,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逐渐由实践型向科研型转变,品位也提高了。同时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水平等也获得同步发展。三年多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的全国、市、县范围的观摩比赛,都满载而归。如实验教师李晓琴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评估总结暨课堂教学观摩大会上,观摩研讨课《生命生命》获大赛一等奖;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论文,有数十篇论文在省、市、县教育刊物上发表;研究人员多名获得“优秀实验教师”称号。

2.提升了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各实验班的学生,通过课题实验,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有所改变

自从课题组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之后,学生阅读古诗词作品水平不断提高了,一些课外阅读用的故事,不少学生稍经颠簸便可以顺利翻译出来,一次次活动推动了他们一次次反复阅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文化。其他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学生就获得了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话语权。

(2)学生阅读习惯和认识方式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经典阅读活动期间,好多学生都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带给他们空前的充实感,充实又使他们体验着生命的幸福状态。与古诗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经历,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古诗词与现实的相互映射,使同学们增添了一份以古观今、知人论世的使命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完善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实验活动对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

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虽然占据了学生不少时间,但是并没有降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只是学习成绩未下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反而推动了他们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3.提升了全校课题研究的价值

3年多来,由于其他教师看到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化发展,“人人有课题”“科研兴校”的观念与氛围已逐步在我校形成,更多的老师把课题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原来教师中认为做课题是一种时尚的观念得到了转变,他们目睹了我们《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实验教师的成长,意识到参加课题研究的人生价值,心里对课题研究渐渐有了一种向往,更多的教师愿意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锻炼成长。

(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小组获奖情况

img1

续表

img2

八、存在问题及设想

课题研究3年多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难免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还需进一步做深入的研究,如实验中由于课业负担等原因,部分学生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与实践任务,因而有个别学生欲打退堂鼓。我校实验组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渐渐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评比表扬,激发他们的意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由于学习以阅读为主,而阅读又以古诗词为主,学生难免有畏难情趣,加之教师的辅导不能及时有效地跟上,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也影响到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我们会尽量多组织一些学习活动,设专题讲座和趣味活动,调整和舒缓情绪,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借助当地的一些文化背景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关注社会,走进生活,立体地全方位地接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总之,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研究的百花园里,宜兴希望学校的孩子们在古风诗韵中幸福成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弘扬民族文化,厚植民族精神,这将是我们宜小教师永远的追求,这必将是我们宜小教师永远的追求。我们将古诗词带给孩子,古诗词把远古的气息、古老的芬芳带给孩子。我们坚信,孩子未来的精神家园一定会更美好。

同时,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以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同时我们更期待国家、省、市、县有关专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予关注和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