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社会适应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社会适应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部分,将结合实例分析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适应间的关系。首先是幼年时期父母偏于专制的教养作风,以及过于严厉的教养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自信,以及安全感的缺失,于是,寻求安全感、提升自我概念便成为孩子以后发展中的关注重点,在这样的一种心理和目标趋势下,个体便展现出了诸多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这些表现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显示着个体在社会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2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社会适应

在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证明了儿童自我概念在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发展间的中介效果。在这一部分,将结合实例分析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适应间的关系。

在前面的实证分析部分曾指出,父母民主型的教养风格有助于提升儿童对自我的评价和接纳水平,而正面的自我概念又会促进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正面发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变量间的关系却并非如此地简单明了,并且,过高的自我概念、不合实际的自我估价,也会对个体的发展和成长产生负面效果。下面是一名从小自视甚高的大学生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顾与剖析。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探究自己的性格特征,虽不能对自我充分了解,但却很清晰地意识到我目前的性格只是6岁时的发展和放大。在5岁时,父母开始让我学习钢琴,虽然刚开始觉得十分勉强,但却形成了我如今沉静的性格特点,并且使我拥有了站在制高点上拒斥和批判流行音乐的资本,这使我至今还有超大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我不仅是独子,更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由于强烈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我被家庭中所有长辈寄予厚望,从小到大都在长辈们不断加码的各种要求中挣扎,仿佛我所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理所应当,而所有错误都是那样的不可原谅。这种观念同样产生在童年时代,虽然父亲对我非常宽容和仁爱,从不打骂,但却以“不言之教”的方式影响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方面家长不断地给我的未来提出了很高的定位,一方面又对我的行为进行各种规定。于是,我也不由得对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连我自己都一度认为自己比他人优秀是必须的,这种认识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更是我痛苦的来源之一。

进入学龄初期后,我的性格特征很明显地受到了学前期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父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同学和老师的地位不断上升。此时的我渴望得到足够的来自老师的重视和赞扬,因为我的确做到了,由此又发展了我理应高人一筹的观念。于是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处处争先,每次都要表现得比别人强。久而久之,同龄人对我的排斥和抗拒越来越明显,我开始受到攻击并被孤立。但是,父母师长对此毫不关心,他们对我只有成绩和工作上的高要求,其余的一概不管不问,这又导致我陷入无助的痛苦之中。由于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排挤,更进一步加重了我内向的性格。然而却由此使我陷入矛盾之中,我从小是个很爱说话的人,在长辈面前往往能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然而由于小学里长期为同龄人冷遇,又使我越来越内向。由于这两点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我如今在面对陌生人时基本无语,而在成为朋友之后又可以口无遮拦,无话不说。

进入初中之后,同学之间强手如云,竞争十分激烈,我再也找不到从前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了。终于,在经历了多次不如别人的打击后,我明白了我不是一个天才,我不可能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于是,我逐渐放弃了以往事事争先的念头,开始立足于现实的处境和地位发展自我……

上面的文字清晰地剖析了在父母高期望之下,儿童也表现出了对自我的过高评价,而这种过分的自我优越感,直接导致了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在多次碰壁之后,个体逐渐开始正视自我,给自我重新定位。由此可见,儿童不切实际的过高自我评价,也会对其社会适应产生障碍。下面一个例子,描述了一名幼年有着自卑情结的女大学生的心路历程。

……印象中,父母基本没有对我进行任何启蒙教育,唯一让他们孜孜不倦的是数学的九九乘法表,在我还没有明白乘法和阿拉伯数字是什么东西之前,就被勒令背出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旦背错或是忘记了,妈妈的直尺就硬生生地打下来。但其实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严重的,虽然在强迫之下不得不顺从父母的命令去背乘法表,但却令我对数字产生了厌恶,这造成在我入学之后,最为讨厌的一门学科就是数学。

……从小到大,母亲在我面前,很少进行表扬,即便我有某件事做得不错,她也只会笑笑说,“嗯,挺好的”。她一直灌输给我的理念是,我不是最聪明的,但笨鸟可以先飞。当我还未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之前,就被冠之以“笨鸟”的头衔。长大之后,我有一次和她交流,我说,为什么其他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你似乎不是这么想的。母亲说,怎么不是呢,我当然也是觉得自己的女儿是最棒的,但在你面前不能表现出来,免得你骄傲呀。

于是如我母亲所愿,我长成一个谦卑的孩子。但当懂事之后自我苏醒,逐渐开始不满足于“笨鸟”这一称呼,但总觉得母亲的结论不会错,对自己的能力心存疑虑。于是转而希望在别处听到诸如“这孩子天赋很高”、“很有灵性”之类的夸赞。

因此,我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认定自己是很出色的。

我很喜欢看到父母在我捧回成绩单时的笑脸,亦很喜欢听到他们的表扬和许诺。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对我而言,逐渐成为一种有趣的游戏,但对于知识本身,我倒未产生渴求的意图,知识的获得似乎只是游戏的附属品而已。我只是喜欢在这场游戏中向父母以及他人显示自己的聪明能干……现在仔细回想,当时对成绩和赞美会如此注重,其实是一种内心不自信的表现,希望通过他人的肯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我的内心深处,自卑和自恋常常是交错显现的。往往很小的一件事就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

譬如,当朋友举办一场聚会,事先忘了邀请,他偶然在去的路上遇见我,说“你也一起来吧”。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一定会找借口说不来,因为我内心会觉得对方不够重视我。不愿意自己成为一个附属品,一个可有可无的对象。因此对于这些细节会过分地注重和在意。

我的这种脾性表现在恋爱中,也非常恼人。会要求对方百分百地注重自己,一旦对方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联系,或者他所做出的决定没有第一个告诉我,就会认定他不够在意自己,经常也会因此“作”得一塌糊涂。在心理学中,这种表现往往被称作“没有安全感”,但追根溯源,其实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从上面的文字描述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父母教养方式在孩子心理发展历程上产生的烙印。首先是幼年时期父母偏于专制的教养作风,以及过于严厉的教养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自信,以及安全感的缺失,于是,寻求安全感、提升自我概念便成为孩子以后发展中的关注重点,在这样的一种心理和目标趋势下,个体便展现出了诸多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这些表现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显示着个体在社会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另外一名女大学生对自己心理过程的剖析,也展示了类似的问题。

……军人出身的爷爷是个倔脾气而又万分耿直的老头儿,为人处世从来不绕弯,在幼时的我的心里,爷爷就是公正和威严的代名词。而我爸爸,身为爷爷的长子,遗传了爷爷的刚烈和骨气,而他的内敛和隐忍,应该是由于后天成长过程中爷爷对长子过于严厉的期望值和要求,他小时候经常挨打。我有时候猜想,爸爸究竟有没有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他对自己高要求,谦虚而谨慎,视原则高于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他教育我的准则,我,更像是他的侧影,必须要活得隐忍和强悍。现在偶尔回想,自己极强也极脆弱的自尊,委实是因为儿时遭遇爸爸的打骂过多。他貌似很少肯定我,当我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他只会跟我说:不许骄傲!而一旦犯了错误,就不可原谅,所以,我常常因为年少触及了他的原则,最后被痛打一顿。我身边的女伴们,彼此聊起各自儿时的生活,很少有人不惊异我竟然有被暴打的童年,甚至男生们的反应也一致,他们认为我如今的好脾性、包容度以及善良坦诚,良好的教养,怎么会不来自一个小公主一样备受宠爱的优裕家庭?的确,从小到大,身边总有人从各方面赞扬和肯定我,可我的父亲,我最为敬爱的男人,他让我觉得他永远不会对我满意,不会像别的父亲对待女儿那样细腻和温情,我心灵深处那种不曾褪去的挫败感和受伤后的自我保护,也许就是那时种下的。

于是,我注定是个内敛的孩子,因为总也得不到最爱最敬重的人的肯定,所以我不甘心,我负气,我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现在和爸爸相处时,在有些气氛轻松的时候,我会把老爸他对我的教育方式拿出来狠狠批判一番,跟他说这种挫败感对我这些年的成长是多么艰难,我怪他不肯定我,很少表扬我,怪他脾气太坏,对我的幼年时代投下了阴影……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沉默,偶尔辩驳到,“永远说你好,你会进步吗?”我在心里说,不,你几乎从未表扬过我。

从这名大学生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父亲过于严厉、近乎粗暴、一味否定的教养模式,在孩子心理上留下了重重的阴影,使得孩子缺乏自信,而只能在一次次的努力中来证明自己、肯定自己,而对自我过多的怀疑和否定,也使得个体的自尊变得过分敏感和脆弱,而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积极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

总之,对于父母而言,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孩子积极良好的自我概念,但另一方面,又要逐步引导孩子对自我各个方面的能力建立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孩子的社会适应不良,只有知己知彼,较为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