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

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访谈中,33%的父母认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区别主要在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由于兄弟姐妹的缺失,使得现代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缺乏同龄伙伴的共同游戏,此外,家庭之间交往的淡漠也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同伴交往机会。最后,另有约30%的家长认为,现代独生子女的明显特征之一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庭物质资源的丰富。在对当今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描述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现象便是隔代溺爱。

1 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儿童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在访谈中,33%的父母认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区别主要在于家庭环境的不同。

1.1 孤独温暖的小巢

在这部分父母中,有一半指出两者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现代孩子的生长环境较为封闭,缺乏同伴间的交流互动。由于兄弟姐妹的缺失,使得现代独生子女在家庭内部缺乏同龄伙伴的共同游戏,此外,家庭之间交往的淡漠也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的同伴交往机会。如同一位12岁男孩的母亲(高中,老师)所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住楼房,确实对孩子不太好,因为住楼房,这一个楼里也没有一个男孩,没有一个孩子和他玩,不像平房,一大帮孩子和他玩去,互相交流,这没有交流的机会”。另一名4岁半男孩母亲(大学老师)也有相似的观点,“……孩子从幼儿园到家,从家到幼儿园,除了星期天之外,除了在幼儿园里和孩子接触,其他很少和孩子接触,觉得缺少一种除了在幼儿园之外的孩子间的交往”。事实上,在现代中国都市,不论孩子性别、年龄大小,以及父母社会地位及所事职业种类如何,缺乏社会交往机会、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通病,笼罩着不同的家庭。

而这种社交机会的缺乏,则造成了独生子女发展中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如同一名六年级男孩的母亲(高中,老师)所说,“(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不一样,大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兄弟多,姐妹多,一家最少三个的那种,当然现在的孩子孤独……”另一位五年级女生的母亲(高中,工人)这样介绍,“……有时候放假了,出去玩去,现在别人家一般都装修挺好的,上谁家谁家也不乐意。不出去,在家呆着吧……可是老在自己家玩,孩子也觉得没意思。”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家庭内部缺少儿童间的交往互动,这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虽然程度不同,但在客观上都造成了孩子内心或多或少的孤独体验,在其心理发展上投下或浓或淡的阴影。

此外,在这部分家长中,另有一部分指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主要区别在于父母关注程度的不同。在现代都市家庭内部,计划生育的实施使父母的眼光聚焦于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关切。如同一名8岁女孩的父亲(大专,房产助理员)所说,“首先从这环境上讲,过去好几个孩子,要是几天不回来,家长也不是很担心,现在这不行了,子女就一个,你要让她出去,老让老人惦记着……”。或者如另一名初一女孩的母亲所说,“……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肯定要比以前多好几倍,那过去是三个孩子,现在是一个孩子,所以各方面的关注肯定要比以前多得多……”生活在父母的视线之下,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可谓利弊共存,既包含有厚厚的付出,也意味着浓浓的期盼,使得现代孩子的发展道路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趋势和景致。

最后,另有约30%的家长认为,现代独生子女的明显特征之一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庭物质资源的丰富。如同一名10岁女孩的母亲(大专,助理工程师)所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太优越了,想想我们小时候有什么呀,现在的孩子……”或者如另一名12岁女孩的母亲(初中,无业)所说,“……现在这孩子条件好,原来的条件没现在的条件好……”在现代中国都市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孩子数量的减少,在客观上为孩子的成长准备了远较过去富裕充足的物质基础,置身于充裕的物质资源之中,现代独生子女在获益多多的基础上将会表现出诸多有别于以往孩子的发展苗头。

总之,在受访父母的眼中,与以往的孩子相比,现代独生子女生活的家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家庭物质资源不断丰富的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精力投入也明显增加。不过,兄弟姐妹的缺失及城市人际交往的疏离,也使得现代孩子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缺少了同伴嬉戏的乐趣,内心的孤独体验也由此而生。下面一名男大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非常生动地刻画了独生子女的这种经历和体验。

作为“80后”的一代,我们多是独生子女。我的童年,在享受着种种“独一无二”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不得不饱尝为这一好处而必须忍受的痛苦——孤独。在幼儿时期,我可能并不知道“孤独”是什么,因为我有许多玩具充当玩伴,有爸爸、妈妈等一大家子成员和保姆家庭教师的轮番照料。妈妈曾经也是万分骄傲地说,“小时候的我白得像个搪瓷娃娃”——正是因为不用出门,或者换句话说,“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铸就了我智商和体力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后来意识到的小小的“心理缺陷”。

5岁到8岁,理论上讲,应该是一个孩子最喜欢到处调皮、撒野的年龄,而我却没有。在办事上过早的成熟,说话、行事之间像个“小大人”。虽然被很多叔叔阿姨夸作“懂事”,可我们一家都觉得遗憾,因为作为一个孩子,却没有真正地体验过只有孩子才能感觉到的快乐。那时候没事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独处:自己看书、画画、写字、跳舞、听音乐。所以,童年的我没有几个朋友,好像当时也觉得,不需要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开始意识到“情势不对”。因为作为一个“独”惯了的孩子,在看到陌生人的时候会特别的紧张、害羞,没有交流欲望,处在一个相对不熟悉的环境中时,会特别的恐惧。小时候的我在周围小朋友眼中的“高傲”,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后果,即是一种长期对外界的不信任和对家人特别依赖的双重作用下养成的习惯。于是,母亲开始把我往外面“赶”,每天规定我必须在外面和大院子里的小朋友玩够半个小时,不然就不给我开门。还记得第一次自己出门,不到10分钟我就熬不住折回家了,于是,剩下的20来分钟就是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艰难度过的。后来,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们逐渐混熟了,手上每次出去都必带的书渐渐放了下来,在外面呆的时间也渐渐地见长。于是,我不再羞于融入同学和朋友的小圈子,并逐渐开始展示自己……

1.2 来自祖辈的难以承受之爱

在对当今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描述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现象便是隔代溺爱。在当今中国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许多年轻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因此,把年幼的孩子交给上代的老人照顾,便成了现代城市较为普遍的现象之一。一位本身也是独生女的3岁男孩的母亲(31岁,本科,财务工作)这样指出,“……对于我的孩子,我现在采取‘放养'的教育形式,不过由于工作原因,周一至周五是放在父母家里,老一辈总是溺爱过多。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如果在学龄前养成比较良好的习惯,对将来的人生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另一位28岁的独生女(大专,公司职员)更是明确地指出了现代城市中,隔代带孩子现象的普遍性,“(现在父母)最突出的就是现在夫妇把孩子都交给自己父母带,这在现代社会中是很普遍的现象。现代人的工作节奏的繁忙和家庭结构的因素决定了年轻父母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长辈来带,这固然是解决了家庭生活的问题,但是孩子给父母带领并不是很好。隔代更容易宠坏孩子,而且由于年代的差距,父辈教育观念比较老,如果有条件,还是希望自己教育孩子”。

事实上,隔代带孩子的一个明显弊端,便是多数老人对孩子无条件地极端溺爱,而这种溺爱的直接后果,便是孩子不良习性的滋生,在访谈中,多数受访者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一名高中女生的母亲(47岁,高中,服务行业)这样介绍,“溺爱、纵容,不一定是父母方面的,有时来自于爷爷奶奶对第三代的溺爱,独生子女生独生子女就更溺爱了,有时很多脾气就是给他们惯纵出来的……”一位自身也是独生女的年轻母亲(29岁,大专,财务工作)这样介绍到,“现在多数都是隔代人带孩子,因为父母都要工作的,他们对待第三代更是极其宠爱,甚至溺爱,长此以往对小孩一定是不利的,人际交往、劳动习惯、对他人的接纳程度都是如此。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而言,客观原因是现在大家都是一个,父母是独生子女,出生的又是独生子女,造成双方父母4个老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势必会加倍地疼爱”。另一位29岁的女性(财务,大专学历)也有同样的看法,“我算是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吧,也几乎是赶上了独生子女开始发展的头班车——初级阶段,我周围的同龄人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2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女儿,我看当今的独生子女群体跟我们当初是大相径庭的。首先说个性方面,合群性。现在的小孩,从出生开始基本上都是由父母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有的带到好几岁才上幼儿园,这样合群性肯定就差了,跟小朋友接触得少了,平时家里都是跟大人相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大人对他(她)更是疼爱有加,什么都让着他(她),这跟在外面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是不同的……”

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隔代老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娇宠,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新社会新形势下产生的特有社会现象,虽然对于当今的中国人而言,已是司空见惯,但在老外眼中,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名在复旦大学读书韩国学生这样描述他初到中国的感受,“我刚刚来中国的时候,有两件事情让我非常吃惊。第一件事情是,有一天,我在公共汽车上发现,车子里人都满了,只有一个空位子。那时候,一位奶奶和小孩子一起上车了,他们一上车就发现这个空位子,然后这个小孩子自然而然地坐下来,奶奶也是自然而然地让小孩子坐下来。我看这样的情景,心里觉得有点怪怪的感觉。假如我居于同样的情况下,我的选择是先让奶奶坐,我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韩国是非常讲究尊敬老人的国家,所以尊敬老人的礼貌行为当中,给老人让个座是最基本上的礼貌。第二件事情是,我高中的时候,在南京读过书,我的学校是从初一到高三的学校,所以我每天放学的时候,常常容易看到很多父母们在学校门口等自己的孩子。在韩国的初中学生一般都自己上下学,因为他们不再是小孩子,而是把自己的事情能够承受”。对于当今中国独生子女所受的这种特殊照顾和保护,这名学生作了这样的评价,“……虽然刚到中国的时候,这件事情让我感到吃惊,但是我在中国生活了好几年后,才慢慢地理解到中国父母为什么这么关心自己的孩子,因为中国法律规定只能生一个孩子,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家庭疼爱的独生子女。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地产生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所以我现在面对这样情景的时候,还是有遗憾。有人说这是现代社会产生的一种中国文化,但是我还是觉得改变一些就更好”。

从这位韩国留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今中国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在这种文化环境下,隔代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也就显得顺理成章。虽然隔代之间关系模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在心理学界有关这一话题的探讨还较为少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可以看到由于隔代溺爱而造成的孩子社会行为不良表现。一名大四女生这样回忆和描述她的表妹,“她比我小两岁,从出生到小学,90%的时间都是住在奶奶家,奶奶对她十分溺爱,对她的任何要求和愿望,奶奶基本上都会尽力满足。父母由于工作忙,照顾得少,所以每次见面时都会尽可能地顺着她的心意,来补偿不在孩子身边的愧疚。所以,表妹从小就非常地任性。小学的时候,两三个家庭出去郊游,如果她不想去,即使是长辈好言好语地请她,她也绝不会出去。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事不顺心,立马就生气,而且极难哄……”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隔代间溺爱对孩子个性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除了溺爱之外,祖辈带孩子的另一弊端,则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心理发展的迷失。在儿童的幼年时期,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和认同来获得个性的发展,而这时,他们模仿和认同的对象主要来自父母。如果在这一阶段,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长期缺失,由此便会造成孩子社会化过程的困惑与迷茫。一名大一女生这样如下描述和分析自己早期的心理生活片断。

“……因为工作等原因,童年的时候父母不和我住在一起,因此童年期我的心理需求并没有得到多大的重视。在这一阶段,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我的生活,然而,由于爷爷和我的年龄差距过大,思想上存在很大的断层,我从别处接受到的社会化和爷爷奶奶对我的社会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许是出于本能,我并不十分愿意接受爷爷奶奶对我的社会化,或者说我经常刻意避免以爷爷奶奶为对象进行观察学习,而除此之外身边所接触的又都是和自己年龄、经验差不多的小同伴,我不能确定通过观察这些同龄人的行为得到的学习是否值得相信,是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就导致我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并且可以信任的观察对象,因此在童年的观察模仿学习中我一直保持着不确定的心态……因此,与同龄孩子相比,幼年的我会更在意环境或身边的人对我的看法,并且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比较缺乏自信心……”

从上面的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到,除了溺爱之外,祖辈带孩子还会在其他侧面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产生负面作用。事实上,不管从对周围生活的直接观察,还是个人的亲身体验,我们都可感受到祖辈在很多时候对新一代独生子女的无条件妥协和迁就,或者说对孩子心理层面发展的忽视,这种行为模式对儿童将来发展可能产生的潜在负面后果,是现代中国父母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