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式教学中的误区

开放式教学中的误区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地发展,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但从目前来看,有很多的开放式教学并没有建立评价机制。为了真正走出开放教学的误区,教师应该明确开放性教学的内容。

第一节 开放式教学中的误区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时灵气四溢,有时成竹在胸。而此时,老师却只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或频频点头,或模棱两可,或闭口不言,也不作任何讲解、评价和示范……而学生也云里雾里,不辨是非。这样,对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判断、分析起着很大的误导作用,最后必然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直到练习巩固时,老师才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未掌握新知识。

也有些老师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对问题各抒己见,老师自己则站在一旁,一言不发,成了旁观者。为了“民主”,为了“探究”,学生们一个又一个地站起来讨论,各执一辞;一直到下课铃响,老师才走上讲台,夸奖发言的同学说:“你们的见解都有道理,都很深刻”,就这样结束了一堂课。这堂课看起来讨论很热烈,实际上由于老师没有引导点拨,该讨论的问题设有讨论好,该明确的问题没有明确,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致使学生的讨论走进了死胡同。

一、开放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上述这些现象都让开放式教学陷入一种低效状态。除此之外,开放式教学还存在以下误区:

1.片面理解开放教学的实质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开放教学的实质,认为所谓开放就是多学科、多知识、多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一时间,课堂上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算又是画,似乎热闹得很;但事实上,这只是开放教学的“形”而已,离其“神”还有相当的距离。

2.教师的指导作用明显弱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地发展,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当我们审视这些课时会发现,虽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轰轰烈烈”、“积极主动”,可是他们却并没有真正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某些教师只是布置一下学习任务,到时来验收一下就完事;至于学习的过程,那是学生的事,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认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而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指导者”的身份。

3.开放式教学的评价滞后

开放式教学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体现它构建了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转换的评价平台。但从目前来看,有很多的开放式教学并没有建立评价机制。评价大权依然只是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说了算;学生学得好不好,要看答案对不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开放式教学的评价之中仍未能从高高在上的权威上走下来,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仍然左右着教师,从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只求结果,不问其他。在开放式的教学上,只要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体制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学。

为了真正走出开放教学的误区,教师应该明确开放性教学的内容。开放性教学的内容分为知识的开放、情感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几个方面。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1.立足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对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教材是一种特殊的读物,是教学用书。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在内容上力求开放、富有活力,较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读物。因此,课堂上用好教材是首要的一环。

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照本宣科,甚至仅限于考试的内容,而应尽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对教材中的实习作业和“读一读、想一想”等探索性的问题,教师应开放地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而不要认为这些内容不考试,就不教学。如果这样,显然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相违背。

2.跳出教材教学

我们说教材重要,但教学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本身,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1)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材料。一般来说,语文书上的语言以文学语言居多,具体、生动;数学科学等学科的书面语言则概括、简练,这样的语言形式和表达风格同样也是学生需要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各学科大胆发言,自觉吸收、运用其中的语言。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如录音、录像、幻灯、电视、电脑,网络,利用其中大量的信息和精彩的图片,可以为我们教学提供用之不尽的资源。

三、情感的开放

人的任何行为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总是给人以良性的发展,而消极的情感阻碍人的发展水平。情感对人十分重要,人们的学习过程又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予以影响。以往的教育常把课堂教学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课堂是从事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一切都为着知识而存在——教师为传授知识而存在,学生为接受知识而存在,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的现状主宰了整个课堂,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买卖”知识的“交易所”,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人格风貌一定程度的萎缩。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郑重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1.平等对话

传统教育观一贯主张“师道尊严”,教师更是以“权威”、“主宰者”的严厉面目出现。学生只有唯唯诺诺、恪守成规才会合老师心意。要消除师生之间这条无形的心灵鸿沟,老师必须进行换位思维和角色转换,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要集四种角色于一身,即“老师+家长+朋友+学生”。首先是老师,对学生传道授业,严爱有加;其次是家长,对学生要有浓浓亲情,无尽关爱;第三是朋友,与学生友好共处,打破等级观;第四是学生,教学相长,不耻下问,这样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以便教学过程在轻松自然、和睦愉快的气氛中运行。

2.情感参与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若课堂上没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即使是舌干唇燥、苦口婆心,学生也会无动于衷。教师唯有以情换情,以心换心,才能使课堂教学在情感的碰撞融合中闪烁出美丽的火花,才能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

四、评价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即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

1.分层评价

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特征,采用不同标准对其学业和成绩进行评价。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目标参照标准,对水平较低的学生用自我参照标准。看其发展进步,现在与过去比,有进步、有提高就应得到好评;看学习态度,只要学生学习努力,虽然成绩不够理想也要给予较高评价。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满意的评价结果,自然就鼓舞了所有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坚定了教师提高所有学生学业成绩的信念。

2.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指评语的形式,在评语中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比如,在学生的作业或考试卷上,除了有优、良的等级或分数外,还可以加上简短的意见或建议:一张笑脸,或“你真棒!”“老师相信你有能力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类激励或质疑、总结性评语。这样的评语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3.口头评价

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果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其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口头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口头评价应达到“实、准、巧”三个标准。具体来说,“实”要求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能起到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不是华而不实;“准”要求教师的评价能切中要害,不模糊;“巧”要求评价能讲究技巧,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具有幽默感。例如:一个同学在朗读课文时,声音比较悦耳,但语速过快,感情不够投入,老师可以评价说:“你的声音真好听,不过要是能加上表情,语速再稍慢一点就更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

总之,开放式教学绝不是“放羊式”教学。开放式教学鼓励多元答案,让学生展开发散思维,但绝不可忽视答案的客观性、科学性;对其中不准确的、错误的应及时指出,并帮助学生改正。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和开放程度上把握好“火候”,争取给学生创造一个立体化、民主化、多边化和生活化的自由空间,使学生具有一个展现自己个性的宽松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