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自己哭泣

·为自己哭泣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作中,李某不断地调换单位,因为他经常冲撞领导,所以不止一次地辞职,下海后又因无法与人合作而始终没有自己的事业,无所事事地混到不惑之年。咨询过程中,李某坦言在幼时,因父亲长年不在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如今他终于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的事,就是为自己治疗。于是,李某被催眠了,这是例行公事的麻醉,并找出伤口。因为他总认为太太的情绪跟自己有关,总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第十二章 系统脱敏

·当弗洛伊德遇到释迦牟尼

无论现代心理学发展到什么程度,任何一位心理学家都不能回避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这位划时代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者——其贡献不仅限于力比多(Libido),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把能量(潜意识)“摆在”人类面前,使它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在他之前,虽然许多先知把人生看作一条流动的河,但却少有人,或几乎没有人去研究这条河的源头、水文特征及流域等,没有追根溯源地去分析和考察自己,去正确地研究每一个人如何成长为当下的状态。

而只有弗洛伊德,这位具有犹太血统的奥地利人,第一次把潜意识(无意识)提到了意识日程,并以“冰山理论”加以诠释。这是用显微镜亦无法探知的心灵世界,不是简单地以微观或宏观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推理便可推算得知的。因此,潜意识理论首次把心理学与物理学结合起来:将爱因斯坦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相对论,以“潜能”的角度加以印证。在智慧的高处,两位巨人相会了,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所有学科都有结合点的“触类旁通”!

更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的发现居然为心理学和宗教搭起了一座桥梁。因为他的无意识理论,其实很接近佛教的“心性”。佛陀在《楞严经》里和弟子阿难费尽了口舌来探寻的“心”,其实就是“潜意识”的理论核心。

因此,弗洛伊德使心理学得到了全面的升华,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其意义不仅存在于对理论本身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人类性格的形成轨迹。他的“幼儿创伤”理论对整个人类世界都是个震撼,使佛教这片大海的一滴水终于落入了世俗社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自疗和自省。

弗洛伊德提供的只是个工具,具体应用,还在于有心之人。如果对自我现状缺乏认知,那么,弗氏理论便给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工具,他说:几乎所有的性格特质都可在幼儿时期找到根源。这与佛理的“因果”论不谋而合。那么,“幼儿创伤”是如何影响后天性格的呢?

在此,我们不必手里捧着一本《精神分析》教材,照本宣科研究“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那是学者们的事,作为实用者,我们不妨看看左右,再反观自己,其目的在于亲子教育,也在于改造我们自己!

·梦的解析

案例:

已近不惑之年的李某,常常梦到被人追打,而且在梦里无力还手,甚至不敢有还手的念头……梦中醒来后总会感到胸口发堵,一整天都闷闷不乐。他坦言,做这种梦之前,一般都会在现实中与某人发生冲突,尤其是当他感到威胁,哪怕是一点点,那么当天晚上就会噩梦缠身。

现实中,李某亦曾有过被围攻的经历,那是在初中,几个男生半路截他。还有就是在高中时,他无意间冲撞了三个大学生。他们三个围攻他一人,他一点还手的勇气都没有,任凭他们袭击……

工作中,李某不断地调换单位,因为他经常冲撞领导,所以不止一次地辞职,下海后又因无法与人合作而始终没有自己的事业,无所事事地混到不惑之年。

咨询过程中,李某坦言在幼时,因父亲长年不在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那时,为了免受欺负,母亲不让他和周围的小朋友接触,出去玩也要规定时间,而他的伙伴一般是同院的女孩子们,和她们在一起,他学会了跳皮筋、扔沙包……但只要一和男孩子玩,那种肢体冲撞必然导致他吃亏,但最重要的,是他自己无力处理这个“吃亏”,更没有一个同性偶像(父兄)教他如何应付挫折,而总是由他的母亲站出来去训斥那些欺负他的男孩子(而不是由父亲出面协调或保护他)。因此,他没有学会和同性在一起相处,于是,他得出如下经验:“与男孩子在一起是不安全的”,“自己是无力的”,进而形成他至今“无法与同性相处(合作)”的性格特质。

无意顶撞领导,是因为幼年与母亲相处时,经常能够听到母亲对父亲的抱怨,因此在他幼小的记忆中,便得出了“只有和父亲作对,母亲才会高兴,而只有母亲高兴,自己才会安全”的结论。又因他长期得不到父亲的关照,所以在内心中特别盼望自己在遇到困境时有人能站出来为自己撑腰。所以,他便在现实中寻找父亲,比如他会把自己看不惯的事告诉老师。而长大后参加工作,与看不惯的领导作对,这一举动也反映出他对父亲的又爱又恨(父亲的权威性与老师、领导一致)。

这便是李某性格的形成过程,如果没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根本不会明白自己现状的由来,也就是说,他也许一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如今他终于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的事,就是为自己治疗。

·通过催眠让往事重现

众所周知,做手术是很疼的,而且需要勇气。为心灵动手术要加一个“更”字!于是,李某被催眠了,这是例行公事的麻醉,并找出伤口。他必须在接受治疗师暗示的状态中与自己当年的恐惧接触:母亲不允许他和男孩子玩,男生追打他,父亲不在家,无法站出来替他撑腰;即使父亲偶尔回家,也因他的表现不良而狠狠教训他……在他的世界里,男人都有危险,无论是亲近的父亲,还是同学,或是院外的男孩子们。

李某必须感受当年的恐惧,这不仅要求他要把当年的那些经历回忆出来,而且还要把自己“浸泡”在那个氛围中。因为,那个经历属于他自己,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他必须面对,用现在的力量为自己的神经元“化瘀”,否则,他还将在这类问题上焦虑。

在回溯往事的过程中,李某感觉有一些能量从胸口往上涌,是悲伤和无奈,于是,泪水夺眶而出,他悲泣地把头深深地埋进双手,呜呜地痛哭,语无伦次,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个创痛的滋味……自那以后,那些噩梦不见了,在与同性接触中,他也再未感到无力,他成了到处都受到欢迎的人。

这就是国际心理治疗界有名的“用眼泪治疗心灵”的方法,是典型的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心理治疗的方案。

·替父受过

案例:

纪某对女人的强势特别敏感,这敏感中包括反感和无奈。比如他太太一回家,脾气稍有变化,他就会感到不安,进而什么都做不下去——无法正常思维,或继续手中的工作。因为他总认为太太的情绪跟自己有关,总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再有,就是只要他和女性一起办事或聊天儿,只要太太一问,他就感到不安,接下来就是语无伦次,这就更让太太认为他有问题,于是,没事也成了有事。换句话说,在两性关系中,他总有一种罪恶感。

因此,他特别在意女人,特别是亲近的女人的情绪,有趣的是:他越是在意,就越觉得太太和母亲在操纵自己。于是,他会经常无缘无故地发作。

据了解,纪某在童年时听父母讲起过自己的爷爷,他的爷爷在战争年代是个军官,由于不满包办婚姻,休掉了家乡那个由父母指腹为婚的老婆,也就是纪某的奶奶。后来,他的爷爷又在城里找了个女大学生结婚

纪某的父亲讲起这段经历时,常常是声泪俱下,对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就是纪某的爷爷带有痛恨的情绪。这让幼小的纪某感到“爷爷有罪”。但后来,纪某的父亲也红杏出墙,扮演了爷爷当年的角色,这让纪某的母亲非常伤心。在纪某童年时,母亲经常在他面前痛述父亲多么对不起自己,甚至不想要他们娘俩……这让童年的纪某又得出“父亲有罪”的结论。

一个爷爷,一个爸爸,这两个男人都是纪某的“生命之根”,严格上说,纪某的生命就是他们的“延伸”。两段不良婚姻的经验,对纪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他同情奶奶,其反面就是埋怨爷爷,可由于没有亲身感受,所以只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而让理性变为感性的,正是自己的父亲,纪某亲身感受了父母关系恶化的过程,这给他的童年带来极大的创伤!同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经验,让他得出“必须拯救母亲(和奶奶)自己才能活下来”的幼儿决断。

但最重要的,是两个血脉传承的长辈,他们的作为让他感觉在家族里自己无处可逃。毕竟,他不可能把自己从姓氏宗亲中分离出去。于是,他自然地把父辈的所谓“罪过”延伸到自己身上——在潜意识里,他有一种“要为两个长辈赎罪”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导致他怀有深深的自责(或伴生的罪恶感)。所以当他的太太情绪一有变化,就会令他不安,进而总认为太太的情绪与自己有关(女人的不幸由他造成)。但同时,他也想尽量取悦女人,但越是取悦,就越感到自己力不从心,这就势必让他得出“都是你们(女人)造成的”这一结论,并让别人分担“罪责”,其实是自己无力承担,因此他才会经常发作。

他总摆脱不了父辈的阴影,就好比一棵树的根如果已经败坏,那么对结出的果实肯定有所影响。

因此,为了不让自己被父辈的习性传染,他就特别强调自己在家庭中的威信,为了给父辈的所谓罪恶寻找宽恕的借口,他得出“男人出轨多半和在家得不到女人的尊重有关”的结论,所以他特别反感女人的强势。

·回到过去,解救弱小的自己

摆脱父辈的罪责,或称为“跟父辈说再见”是件极困难的事,因为所有的不良经验都与“根系”相连,因此治疗时,无异于“刮骨疗毒”!

首先,纪某要“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感受里,在“那里”,他恐惧、无助,甚至伴有绝望,而且这些情感都与父亲(包括爷爷)背叛家庭有关。他必须去触摸这些情绪,并替那个儿童,也就是当年的自己,把父辈与自己区分开来,即放下父辈遗传的“屠刀”,告诉自己:“我不是罪人,无须替你们承担罪责,任何暗示对我都无效,我不再背负历史(长辈)的责任!”

为此,治疗师建议纪某去看电影《耶稣》。当看到耶稣背着十字架被士兵驱赶着走在刑场的路上,纪某有些动容;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后高高立起时,纪某开始抽泣;当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洗刷世界的污垢时,纪某已经泣不成声……

治疗师大声说:“你已经替父辈背负了几十年的罪恶,虽然这些责任本不属于你,不属于一个男孩。今天,你已经长大了,不必再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毕竟,耶稣三日后复活了!你也该给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为自己的生命做全新的选择……”

·为自己哭泣

有一次,我与一位正处于焦虑之中的朋友谈话,当我问到她如何调节这些不良情绪时,她回答说:“没关系,反正一切都会过去的,时间是最好的良药。”

听到这些话,使人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无奈与悲哀,因为我知道,大部分人都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去,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然而,事情真的过去了吗?如果时间能够带走一切,那么被蛇咬后,还怕什么井绳呢?因此,那个事件虽然过去了,可事件为我们造成的心灵创伤却被遗留下来,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就不要以什么“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来自我安慰了。其实,人生最大的课题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找到自己当下行为和思维的由来(佛教称之为“观缘起”),找到性格之根,对这个“因”重新作出调整,那么,之后的“果”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找到因,首先要进入因,比如我的脾气暴躁,那么就要找到它的由来,如果是因为“我从小总得不到大人的认可,于是我特别需要被人认可”,那么,就请你先进入那个当年的特定事件中,重新感受被大人否定的状态,如果你真的进入了,那么你当即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在那时的正常表达应该是哭泣和愤怒(虽然他当时没有勇气表达),然而你现在可以替他表达出来,是的,你已经具备了这种权力和能力(真实地表达感受)。

这就做到了佛教中的“提起”,然后要做的就是“放下”,哭泣本身就是一种释怀,一种放下,因为悲痛是告别和结束痛苦的能量。

“哭泣疗法”在西方心理治疗界采用得比较普遍,其实那就是对自己忏悔。哭泣和做梦一样,都是打开潜意识的闸门,让以往的伤痛再次呈现,其目的是找到伤痛并治愈它。临床分析证明,通过哭泣,可以将大部分创伤释放出来并加以治愈。但由于长期养成的压抑习惯,使得这种疗法在一定程度上不易被案主广泛接受,特别是在哭泣时要将幼时的创伤表达出来,就更需要打破如“家丑不可外扬”和“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毒性教条。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泪水可以排出情绪毒素,使长期积存于身体里的负面能量得以释放,通过哭泣与儿童时期的感受对接,把身心能量之间的“断点”重新结合起来,疏通阻塞的能量,这就好比疏通长期堵塞的管道一样。同样,情绪垃圾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排遣,所谓“通则不痛”。只不过,它最好在治疗师(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

美国人汤玛士·史东是精神分析的忠实信徒,在自我催眠的基础上,他和同伴相互通过哭泣疗法为彼此做心理治疗,几年下来,以佛教的说法,他几乎达到了“解脱烦恼”的境界。当然,就算是德国家庭治疗的鼻祖波尔斯,在其研究遇到困顿时也求教于佛学,其效果是为他的完形治疗找到了出路。他同样承认哭泣对治疗的良好效果。

与普通哭泣的不同之处在于,哭泣疗法是为自己痛哭,更确切些,是为自己的童年哭泣。这要求案主必须在感受童年创伤时释放泪水。虽然童年记忆依稀可见,但是却不易再让自己挨父亲一顿打骂,因此,在进行哭泣疗法之前,最好由治疗师进行催眠,其目的是让自己置身于当年的感受,而不是单纯地追忆。

·“哭回”自尊

案例:

杨老师在某中学教语文,不仅教学质量突出,而且文笔出众,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被众多网站转载。可这也正是他的头疼之处。

杨老师:我就是张不开嘴要稿费,总觉得那是件丢人的事。

治疗师:您认为要钱不好吗?

杨老师:不是不好,是张不开嘴,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治疗师:那么当您向报社投稿时也会张不开嘴吗?

杨老师:没有,那时候我觉得挺自豪的,因为我的文笔不错,一般人都欣赏。

治疗师:所以您感到被人接受和尊重是一种自豪。

杨老师:是的,我需要这种感觉。

治疗师:因此,您认为被认可就够了,付稿费成了多余的事?

杨老师:那倒也不是,不过,如果付稿费,当然更好,尤其是及时支付。可现在的报社和杂志社都有点儿店大欺客。

治疗师:也就是说,您对被认可的需要大于对钱的需求,可以这么理解吗?

杨老师:也许吧?我这个人不怕过苦日子。

治疗师:可如果他们不付钱,您心里不苦吗?

杨老师:是有点儿不舒服,不过,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张不开嘴,我感觉可能是因为面子。

治疗师:您讨厌钱吗?

杨老师:谁会讨厌钱?

治疗师:那么您为什么拒绝它?

杨老师:我没拒绝,只不过,我觉得不应该太贪财。

治疗师:为自己的劳动所得去争取回报,叫贪财吗?

杨老师:我觉得他们应该主动支付,我不应该主动去要。

治疗师:打个比方,如果您辛辛苦苦开了一家饭馆,有位客人来吃饭,吃完饭不付钱就走,您能允许吗?

杨老师:我不会允许他走,他还没有结账。

治疗师:可您不正是这么做的吗?您允许他走,只因为他说您做的饭菜好吃,您只想听到他的夸奖。

杨老师: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我承认您说得对,这让我也很难受,真的!

治疗师:想象一下,您曾经做好了一桌饭菜,摆在桌子上等着亲人品尝,他们夸奖过您做的饭菜很香吗?

杨先生:我没这种经历,不过我可以想象,如果那样,不会有人夸我。

治疗师:如果是您在童年时期的一个手工作品,或是一张画、一张成绩单,那时,您渴望得到家人的认可和奖励,您是否有过这种经历?

杨老师:是的,小时候无论我怎样努力,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结论,父母对我总不满意。

治疗师(随手拿起一张纸):现在,这张纸就是您的成绩单,对面坐着您的父亲,请向他展示您的成绩,并表达您需要被表扬的愿望。

杨老师(取过那张纸看了看,酝酿了半天):对不起,我找不到感觉(把那张纸放下)。他不会表扬我,不可能的,我已经习惯了,如果他夸我几句,我倒感觉不自在,真的!

治疗师:那好,现在您是您父亲,想对儿子说点什么?

杨老师:我(发呆)?

治疗师:不是我,是你,把角色切换过来,现在您要对儿子说话,您要按父亲的口吻说话,找到你们父子互动的感觉,并进入这个感觉。

“父亲”(酝酿感觉):你,你真没出息,成天不务正业,就知道搞那些没用的,画画得再好,能当饭吃吗?看看你的作业,都是叉子,你太令我失望了!

(沉默)

治疗师:您有什么感觉?

杨老师:我感觉有点儿冷,心跳加快!

治疗师:您在攥拳头。

杨老师:我有点儿害怕。

治疗师:跟那个害怕在一起,体会其中的滋味,说出来那里有什么?

杨老师(紧皱双眉):我感觉无力,耻辱,悲伤(低下头)!

治疗师(大声斥责):看看你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像我,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一点儿出息也没有,真是个废物,没用的东西……

(杨老师被“父亲”突如其来的训斥吓了一跳,进而萎缩起来,身体开始抽泣。)

治疗师(拿起那张纸):看看你的作业,再看看你的考卷,你怎么就那么笨(啪地一拍桌子),你……

杨老师:别说了(伸出一只手),别再说了(哭求),求你了,我怕!我恨你(痛哭起来)……

治疗师(语气和蔼):其实我也是为你好,希望你成才,将来有出息,才对你比较严,你应该理解我。

杨老师:可你理解我吗?我那么小,受得了吗?我都快吓死了(哭),可我是你的儿子,你怎么就忍心打我、骂我、羞辱我?我什么都不是(摇头),什么都不是,在你面前,我永远是个孬种。我不是(哭喊)!我是人,是个男人……

(此时,杨老师终于说出了当年想说却不敢说出的话,自信的能量在他的身体复苏了。)

治疗师(以父亲的口吻):我是爱你的,因为你是我儿子,正是因为我爱你太深,也才要求极严,我实在是太怕你以后养活不了自己,因为我不能管你一辈子。

(杨老师没有讲话,但哭声渐缓。)

治疗师:天下没有一个爸爸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用生命来换取孩子的未来,但爸爸太着急了,也太担心了,爸爸比你还要害怕,害怕别人欺负你,害怕你受到任何伤害,所以爸爸忘了讲究方式、方法,你能原谅我吗?

(杨老师停止了哭泣,默默点了点头。治疗师递给他一杯水……)

治疗师:您现在感觉如何?

杨老师:很轻松,像卸掉了个包袱。

治疗师:您喝点儿水,回家后注意休息,因为这种释放消耗是很大的。

杨老师:好的,我下面要怎么做?

治疗师:首先,您要多喝点水;好好守住这种感觉,如果有问题,可以再来找我。记住,回去多吃些补充维生素的食品,如果感觉还有能量想释放,不要抑制,让它发泄出来,但最好在一个人的时候。

(两个人都笑了)

并不是对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哭泣疗法对身体、年龄、文化水平和性格类型都有所要求。杨老师正值成年,有教养、有理智,且有改变现状的需求,因此他尊重治疗师,能够正确对待心理治疗。

·哭一处以通全身

哭泣疗法的前提条件是以心理咨询进行过渡,以“空椅法”切入角色,以“触摸创伤”的方法让案主融入痛苦的感受,在感受里“完成手术”,也就是切除、缝合——替当年的自己平反,给童年勇气,活络被阻塞的能量,接通神经元;这是完形“本我”的过程,再以成人的理性去理解那种父子互动,谅解父亲,这是完形“自我”的过程。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在人体内形成网络系统,触动一点,就等于触动全部。神经元也同样,所谓牵一发以动全身。因此,上述的杨老师只不过是接通了神经元中的一个断点,它势必会引动周身其他的被阻塞之处。这就好比一辆久未发动的汽车,当发动机启动时,其他各部位的零件系统也都要随之做功,以配合发动机的运行。这就是为什么治疗师提醒他还有可能有能量释放出来的原因。

当这些零件都经过活络后,便可自由运转,那么它又会成为一辆新车,一辆马力更强劲的车。因为,现在的力量已经是童年时期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而这,就是心理治疗的意义!

·告别父母

个案治疗中有一个原则,越是膜拜自己的父母(或家庭),就越容易离开他们,因为只有长大后逐渐远离原生家庭,才会达到“开花结果”的目的。但接受家庭的前提,不是抱怨,而是理解和接纳,理解父母的方法是调整自己的固有观念。

平时,人们都习惯把父母尊奉为自己的主宰,以对神的要求和依赖与父母相处。这与父母早年对孩子的灌输有直接关系,他们要求孩子不离自己的左右,听话是孩子能够得到爱的唯一条件。因此,孩子如孙悟空一样无法逃出如来佛(父母)的手掌心。人与佛的关系,当然是无条件服从和膜拜,然而,当有一天孩子们看到了父母不如他们所想,根本不像一尊佛,甚至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的时候,心中便生起了种种抱怨。

从此,他们开始从思维和行为上排斥父母,在排斥的过程中,伴生出自责、委屈、无奈、疏远与逃避等,从而使生命产生内耗,直至影响到他们的各种关系。

所以,人们若改变对父母的看法,首先就是要从“对父母视若神明”的观念中走出来,而只面对一个事实,就是“他们生育了自己”。这个标准就相当低了,进而人们会放弃对父母的膜拜和期望,不再要求他们是完美的,也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按佛教的说法,我们的生命是众缘合合而成,它无始无终,父母只是让我们成为与之同类的载体,我们是借着他们的精血形成肉身,用以认识这个世界和自我。接受他们,正如接受河流的河床,只有接受了河床,才能让自己真正成为一条生命之河,也才有可能接近生命之源。因此,无论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或是在已故父母的坟前,都要说:“爸爸(妈妈),谢谢你生了我,给了我生命!”

这种表达会让父母安心,也会让自己放松。

·母女不和,职场不利

案例:

快过年关了,唐小姐开始为年终奖金发愁。她的老板也是位女性,按唐小姐的话说,老板正值更年期,不仅常朝令夕改,而且还口是心非。明明几个月前答应她说年终分红,可眼看到了年底,她不但对此只字不提,而且还尽挑唐小姐的毛病,在外面处处说她的坏话。这一切都令唐小姐十分烦恼,有时候气得胃痛,有时候和老公、孩子发无名火……

唐小姐:我觉得老板真不是东西,刚刚说完的话,转脸就不认了,而且她还在外面处处损害我的名誉,弄得我在客户面前总觉得跟做贼似的。

咨询师:你跟她争辩过吗?

唐小姐:我平时不爱理她,说到争辩,我说不过她,她动不动就说自己年纪大了,我们还不体谅她,有时候还哭,弄得我也不太好意思再吵,唉,真是拿她没办法,我怎么会遇上这种人,您说,她是不是真的患有更年期综合症?

咨询师:如果她患了这种综合症,你是不是感到舒服些?

唐小姐:也不是,我只是觉得她肯定有病,我是一忍再忍,一让再让,有时候我老公都觉得我太窝囊,可我不知道是自己真的窝囊,还是她真的有病。

咨询师:无论是老公说你窝囊,还是你认为她有病,你看,这似乎都偏离了主题。你刚才谈的可是她损害了你的名誉和利益。

唐小姐:我说的就是这个呀!如果她有病,我就不和她太计较了,如果是我太窝囊,那我就想知道我该怎么做才叫不窝囊。

咨询师:现在,请你把她是否有病和你是否窝囊放到一边,单说你的名誉和利益如何得到保护?

唐小姐:和她争吗?她是老板。告她?我觉得还没到那个份儿上,她也没说就一定不分红。

咨询师:你看,在为自己维护利益时,你先摆出一系列理由试图说服自己,也就是给自己找到不去维权的借口,这一点你发现了吗?

唐小姐:是吗?好像是,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窝囊。

咨询师:我觉得你的性格里好像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你是否可以谈谈您的家庭,特别是母亲?

唐小姐:是的,我上中学时母亲去世了,后来父亲又娶了个妻子,我们处得不好,到现在我还不叫她妈妈。她特别刁蛮,不仅处处挤对我,连我爸都被她气得常常犯病,无论我是否顺着她,她都防着我,有时候她背着我在我爸那里说我的坏话,可她毕竟是我爸的妻子,我也没办法!

咨询师:毕竟,你要维护一个家,所以就得委曲求全。

唐小姐:不委曲也不行呀,在我这气不顺,折腾我爸怎么办?我爸本来身体就不太好,他有个好歹,我就没亲人了。

咨询师:所以无论她怎样,你也要忍耐。

唐小姐:是的!不过,我怎么觉得这有点儿像我和老板的关系?真是的呀,她们的年龄差不多,脾气也像,难道……

咨询师:你不觉得这很像你在家庭的处境吗?

唐小姐:怎么会是这样?

咨询师:其实不是这样,是你的性格在起作用。你看,老板并不是继母,可她的做法与之接近,于是,你性格里的委曲求全又冒了出来,在家里,你是为了维护家庭完整,而公司好比是个大家庭,你自然也产生了维护之心,因此你处处退让,不敢与之正面交锋。

唐小姐:您的意思是说,我把老板当成我的继母了?!

咨询师:正是因为有这种投射,你才表现得无奈和无力,你敢得罪她吗?

唐小姐:不是不敢,是不愿,我怕她欺负我爸。

咨询师:这又有什么区别呢?总之,你心里总会有个人质,由此而生出不反抗的理由,这不就是委曲求全吗?况且,为了父亲,你已经把这种委曲求全的心理内化为合情合理,因此当她刁难你的时候,你也可以承受,其实,你是被十几年的家庭关系磨出来了的。

唐小姐:哦,明白了!难怪我处处退让,也难怪我老公看不惯,因为他不是这种家庭出来的,他和我的经历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咨询师:是的,角度不同,就是经验不同。

唐小姐:这是我的性格造成的,看来没办法解决了。可能我在这种女人面前真的就只能窝囊了,可是,我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她凭什么不兑现分红?一想到这,我就气不过。

咨询师:你说得对,你不再是过去的中学生了,当然要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去做些应该做的事,你的力量和能力都已经远远超过中学时代,再说,你有个和睦的家庭,为了他们,你也要保护好自己呀!

唐小姐:是的,一想到老公和孩子,我好像就有了好多力量。今年年初我就和老公商量过,等年底分红后我们全家去旅游,所以如果不兑现分红,我们的计划就落空了。不过,您能告诉我具体我该怎么做吗?

咨询师:首先,我不会指使你跟老板作对;第二,是协助你调整心态,心态变了,行为会随之改变。

唐小姐:我同意,可心态要调整到什么程度呢?

咨询师:调整到平常心的程度。方法多种多样,站在你的角度,我觉得老板的行为正是你改变以往与继母关系的一个机遇,如果你能有效地为自己维权,也就自然划清了与父母的心理界限。具体做法,相信你最了解。

唐小姐:是的,我懂您的意思,我回去和老公好好沟通一下,我现在感觉自己很依赖他,还有孩子。他们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

除与继母的关系模式外,唐小姐的潜意识里还有一种因丧母而导致的恐惧感。而他的女老板有母亲的属性(提供生活来源),她才以最大的耐心容忍女老板的刁难。毕竟,当母亲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她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而“尽全力留住母亲”便成为了唐小姐的未完成事件。因此,她在后天处处寻找留住母亲的机会,在公司,她找到了,所以她一方面抱怨老板不像母亲一样爱护自己,又依赖这种似是而非的“母女关系”。

·人生本是一出戏

唐小姐要做的,就是调整认知。她必须把母亲(无论是生母还是继母)与老板区分开来,才能做到客观面对。其实,认清自己以后,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进而在心理师的协助下,只要她表达出一个孩子当年应该呈现的情绪(比如哭泣或愤怒),这股被卡的能量便得到活络,那么毋须再提供什么新的方法,她会自动地产生一系列处理方案(生命会自发地产生转化机制),也就是我们上述谈到的——只要修正起因,那么结果会大有不同。

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例将原生家庭关系搬到职场中的个案,其实,这种心理剧天天在上演,只不过因为人人为戏中角色,所以很难自我觉察。而要做到自我觉察,必须通过长期训练,看清自己的同时,自然也就了解了别人,知道了“人生本是一出戏”的道理。那么,既要作导演,也要作演员,才是高明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