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主语后面没有“者”字提顿,谓语后面也没有“也”字帮助判断。名词性谓语前面用副词“乃”、“即”、“必”、“则”、“皆”、“亦”等表判断。

第八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常见的判断句形式之一:主语+谓语+也。如:“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在主语的后面加“者”,谓语的后面加“也”。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主语后面有“者”字,谓语后面没有“也”字。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主语后面没有“者”字提顿,谓语后面也没有“也”字帮助判断。如:“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名词性谓语前面用副词“乃”、“即”、“必”、“则”、“皆”、“亦”等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也。”(《史记·陈涉世家》)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伊《核舟记》)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事物的同类。如:“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就是谓语表达的事物。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