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让学生写出言而有物的作文

如何让学生写出言而有物的作文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泛而持久的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善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现在有的学生对写作对象不熟悉,写作时只有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当然也就言而无物了,哪里还谈得上语言的生动和文章的优美。学生只要长期坚持写日记,写作时就会在脑子里浮现出一个一个有用的素材,就会写出言而有物的佳作来。

如何让学生写出言而有物的作文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经常翻看学生的作文,发现一些学生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大多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写出来的文章言而无物。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言而有物的作文呢?我认为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多阅读积累素材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在写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大量阅读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而且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学生阅读的种类很广,可以阅读名家名著,又可以浏览报纸杂志;学生阅读的方式也有多种,既可以博览,还可以精读。名家名篇告知我们思想,报纸杂志提供我们信息,博览能使我们了解其大概,精读能使我们掌握其精髓。广泛而持久的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学生阅读时可以把好词妙语、精美语段摘录下来,平时多读、多看、多思考,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学会品读赏析。

二、向生活获取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学生的源头活水,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善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现在有的学生对写作对象不熟悉,写作时只有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当然也就言而无物了,哪里还谈得上语言的生动和文章的优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学生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再现的过程,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的真实场景和“原生态体验”,就很难再现生活,写作文就会成为“虚构训练营”,就会产生词不达意、无病呻吟、谎言连篇、枯燥乏味等现象。优秀的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但生活一定是优秀作文永恒的支点。因此,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走向社会,到大自然中去,向社会要素材,向大自然要素材,实在是太有必要了。当然写作素材要靠点滴的积累,而且是全方位的积累,我常常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组织他们探究的同时引导他们积累素材,进行习作训练。例如:写《放风筝》一文时,我先组织学生一起到田野里放风筝,让学生感受放风筝的不易,体会放风筝的快乐。学生通过观察风筝在空中的姿态(有的优哉游哉,有的一起一伏,有的横冲直撞,有的迅速下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写出的语言就不怕没有个性了。因此说,离开了生活特别是熟悉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写作训练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用日记锤炼素材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素材积累和不懈地训练。日记是积累素材、锤炼素材的最好形式,也是训练写作的好办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写日记是学生记录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只要学生能抓住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就可以把所见所闻所思写出来。日记可长可短,可巨亦可细,三言两语不少,洋洋万言不多。写日记不是对生活素材的简单罗列,而是对生活素材的筛选和整理,是对生活素材的再加工、再锤炼。学生只要长期坚持写日记,写作时就会在脑子里浮现出一个一个有用的素材,就会写出言而有物的佳作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的好习惯,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2008年9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