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是“语文”考题,还是“非语文”病题

是“语文”考题,还是“非语文”病题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同感中,笔者再细读此文,觉得贾老师所列举的5个“非语文”病题中,有两个题并不是“非语文”病题,此问题也值得商榷。到底这两个考题是“非语文”病题,还是“语文”考题呢?综上所述,贾老师所举的两个考题,从《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及考题内容等综合起来说,这两个考题不是“非语文”病题,而是有所创新的语文考题。

7 是“语文”考题,还是“非语文”病题?——兼与贾厚明老师商榷

近日,拜读了江苏贾厚明老师的《切莫“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见《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2008·9)一文,贾老师在文中对2008年中考“非语文”病题进行了点击。读罢全文,笔者颇有同感,语文中考确实存在“非语文”的问题,如贾老师在文章中所举的1、3、5这3个考题是较典型的“非语文”病题,这不但牵涉到对学业评价,会助长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和“伪语文”之风,我们应该努力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要深入研究这方面的考题,促进语文中考和语文教学真正种“语文田”!

在同感中,笔者再细读此文,觉得贾老师所列举的5个“非语文”病题中,有两个题并不是“非语文”病题,此问题也值得商榷。

其一,(2008年湖北省宜昌卷第2题)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书法精品。其中,东晋书法家  的《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二,(2008年四川省乐山市卷第7题)综合性学习。

历史孔子孟子一向以“孔、孟”并称。《论语》《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记载了孔、孟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在修身、交友和学习方面的见解。

《论语》《孟子》在什么时候被谁列入“四书”的?

到底这两个考题是“非语文”病题,还是“语文”考题呢?贾老师的理由是“虽然与文学文化常识沾点边,但就其本质而言,还是属于历史学科考查的知识点”。

笔者认为,这两个题不是“非语文”病题,仍属于“语文”考题,主要理由有三:

首先,这两个题的内容属于文化常识,即语文的书法和文化常识,虽然也“属于历史学科考查的知识点”,但只是兼有历史知识而已,这也正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我们总不能因为某个考题内容兼有其他知识而就把它说成“非语文”病题吧,而且这也正符合《语言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中明确要求的“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其次,以上两个考题的内容均出自现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其中前一题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书’”出自八年级上册“附录”《欣赏王羲之书法》;后一题的“《论语》《孟子》在什么时候被谁列入‘四书’的?”这个问题出自九年级下册的《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难道现行的语文教材编写的专题内容也属于“非语文”病题吗?

另外,我们判断某个考题是否属于“非语文”,不能以断章取义的方式来确定。以上两个考题的原题如下:

例1.(2008年宜昌卷第2题)书写题

1.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所谓“临”,即在字帖外用纸临写;所谓“摹”,即在字帖上直接蒙纸描摹。但“临”、“摹”各有长短,正如古人所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请将古人这句话正确抄写在答卷的书写格子里。

2.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书法精品。其中,东晋书法家  的《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例2.(2008年乐山卷第7题)在历史上孔子、孟子一向以“孔、孟”并称。《论语》《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记载了孔、孟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在修身、交友和学习方面的见解。

①《论语》《孟子》在什么时候被谁列入“四书”的?

②下列句子反映了孔、孟怎样的思想或见解?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可见,以上两个考题中,前一个题是考查考生的书写知识和能力,在提示书法的临摹后要求抄写再回答有关书法家的文化知识;后一个题则是在提示孔孟后问《论语》《孟子》列入“四书”,再要求考生分析孔孟名言警句。我们分别把以上的考题联系成整体来看,均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这怎么能叫“非语文”病题呢?

综上所述,贾老师所举的两个考题,从《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及考题内容等综合起来说,这两个考题不是“非语文”病题,而是有所创新的语文考题。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判断是语文考题还是“非语文”考题,不能单一地判断,要综合《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要求,再联系整个考题的内容和问题等综合分析判断。(原载吉林《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2008·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