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文阅读中考试题的“撞车现象”

现代文阅读中考试题的“撞车现象”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不妨把这种情况叫做中考试题和刊物的“撞车现象”吧。由此可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印证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这个宗旨就是《语文课程标准》、现行语文教材、中考命题规律。综上所述,表面看,以上所举的“撞车现象”确实是偶然的,甚至是出乎意料的,但其实很有可能性,甚至是必然的。

13 现代文阅读中考试题的“撞车现象”

每年中考后,相关报刊都会报道:该报刊所编辑的某期某文章被当年某地中考试题所用,或者是所编的某练习题与当年某地中考试题的某一考题相同或相似等。如果找到相应报刊和中考试题一看,也真是那么回事儿……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把这种情况叫做中考试题和刊物的“撞车现象”吧。其实这种现象似乎神奇而又不神奇。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对它进行研究和思考。笔者就以亲身经历的两次“撞车”来说吧。

一、我“撞上了”别人

2010年的中考前,笔者为河北《语文周报》设计了《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选用了当年《文汇报》的《低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设计了4道议论文阅读练习题。中考过后发现,2010年四川南充卷也选用了这篇选文,而且试题设计相同或相近:

1.考查论点,题目相同。

笔者: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吗?为什么?

南充卷: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考查论证,题目相似。

笔者:请在下面有关论证分析的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正确可加分。(1)文章为什么要举丹麦、瑞典和加拿大这3个国家为事实论据?(2)简要分析文章第⑦语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作用,并说说留给我们哪些思考?

南充卷:选文②③④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  的观点。

3.开放性试题,题目相关。

笔者:从我国的社会现实来说,也许你会发现,身边的汽车越来越多,各类电灯越来越亮……请你大胆说说这些现象和文章中所讲的低碳生活的关系。

南充卷:品味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

二、别人“撞上了”我

2011年,作为本市中考命题组长,笔者在海南的《考试报·中考语文》人教版第48期中发现,2011年中考眉山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与该报的《二〇一一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的文学作品阅读题“撞车”了!所用的选文都是从2010年的《青年文摘》中选择的《母亲的“辛德勒名单”》,只是眉山卷对文章进行了适当删减,把近2000字的材料删改为1346字,另外,并把标题“辛德勒名单”换成浅显易懂的“母亲的病友名单”。

1.考查人物情感变化,题目基本相同。

眉山市中考试题: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

img26

《考试报》模拟题:通读全文,在下面括号内墙上填上母亲心情变化的词语。

悲观、不振作  ( )  悲痛  (  )

2.考查人物形象,题目相似相关。

眉山市中考试题:常言道:做人要诚实。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考试报》模拟题:你是如何看待母亲在病床上撒谎这件事的?

由此可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印证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这个宗旨就是《语文课程标准》、现行语文教材、中考命题规律。

【启示】反思两次“撞车”,笔者认为这种“撞车”既有偶然性,也有可能性和必然性。

第一,从命题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来说。对于上面所举的两次笔者的亲身经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我和河北的《语文周报》与南充的命题没有任何的关系,也和河北的石小兵考题及海南的《考试报》没有任何的关系!所选材料和设计的题目相同相似的确是偶然的,用时尚的话说“雷同纯属偶然”,也就是“撞车”难免吧。为什么会有这个偶然性呢?因为《低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当年的社会热点,且适合初中生阅读,又便于设计考题,所以撞车。同样,因为《母亲的“辛德勒名单”》(《母亲的病友名单》)很有感染力,具有时代感,也适合初中生阅读,所以也撞车。由此可见,从命题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来说,只要适合初中生阅读的阅读材料又属于社会热点,具有时代感和感染力,且便于设计考题,就很可能“撞车”,只是为了设计考题,可能对原材料进行相应处理罢了。

第二,从命题的依据来说。我们设计中考试题和中考模拟题的主要依据何在?一是指导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二是考生所用的语文教材,另外,不可忽略的是全国高考中考发展变化。正因为我和当年的南充的命题人及石老师都是按照这些依据来选择材料和设计考题的,那么,我们所设计的题目相同相似相关就具可能性和必然性了。如在两次“撞车”中,我们都设计了有关“社会运用”的开放性题目,这是因为我们都按《语文课程标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思考。

第三,从命题的规律来说。根据多次参加中考命题和对全国高考中考的研究,笔者认为中考命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是先重温《语文课程标准》,再学习本次命题的相关文件,弄清楚本届命题的内容、形式、题型、试卷结构等诸多具体要求后,设计出命题方案和具体细目等。之后再根据考生所用的语文教材和全国高考和中考发展变化情况,结合本地的实际来操作。主要是根据要求选择和处理材料,再分别设计考题和参考答案。以现代文阅读题来说,主要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对现代文的具体要求来操作,如现代文的文章阅读主要是根据三种文体和文学作品的知识和特点来选材和设计题目。如前面所举的《低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就是因为都符合议论文的特点和当年的社会发展需要而选材相同,有关论点和论据及社会运用的题目则因为议论文的必考知识和能力而相同相似。同样,因为《母亲的“辛德勒名单”》的文章符合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材料相同。

第四,从命题的创新来说。全国高考中考的规律是既有规定性,也有创新性和灵活性。每年全国各地高考和中考命题都不可能一模一样,会各具特色,也是都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因为创新自然有诸多变化,这大约就是在“撞车”中既有相同相似相关,也可能不相同。如前面所举的两次“撞车”中都设计有社会运用的开放性题目,都具创新思路,因此材料相同,题目相同相关。当然,在材料和题目相同相关的同时,也可能有所差异,如我们对原材料《母亲的“辛德勒名单”》的处理是为了命题更科学,也属于命题创新。至于题目中有关人物形象和情节的题目则因为小说的文体特点而相同相似,而眉山市中考试题的语言分析题和《考试报》模拟题的概括题和标题分析都是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必考点,只是根据不同作用的考题的设计安排不同罢了,当然,一般来说,中考试题要比模拟练习题的设计更科学些。

综上所述,表面看,以上所举的“撞车现象”确实是偶然的,甚至是出乎意料的,但其实很有可能性,甚至是必然的。

【应对策略】无论是中考模拟练习题的选材和设计,还是中考命题的选材和设计,无论是平时的语文学习实践,还是中考复习,我们都可以根据前面针对中考现代文阅读“撞车现象”的思考和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科学应对而提高。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来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中考的纲领性文件!无论是语文教学和复习应试,还是中考命题和中考模拟练习题的选材和设计都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我们广大语文应试者在语文学习和复习应试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来把握;同理,我们在中考命题和中考模拟练习题的选材和设计时也必须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把握。只要我们的语文学习复习和中考命题和模拟练习题的选材和设计都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使“撞车”也不足为奇,也就是阅读材料和考题相同相似或者不相同也不是问题,其实,这就是实在的提高。以现代文阅读来说,主要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阅读”的15条要求来把握。

2.根据现行的语文教材来把握。这是中考更具体的主要依据,切不可因为中考现代文阅读多数不是语文教材的文章而淡化对语文教材的把握!虽然中考试题似乎很少以语文教材的文章来考查现代文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没有用语文教材,正如前面所举的中考试题,阅读材料是语文教材以外的文章,但教材的具体知识和能力则正是语文教材的具体要求,即不同文体单元所编排的文章和思考练习等来学习提高,如议论文必然从论点、论据、论证来把握,说明文则从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和方法来把握,小说则从人物、情节、环境来把握,散文则根据散文的特点来把握,另外各种文体都可能从语言揣摩分析来设计考题。可见,只要我们平时扎实学好语文教材,掌握语文教材要求掌握的各种文体知识和能力,不管中考试题和那些资料模拟练习题撞不撞车都没关系!这正是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吧。

对于把握语文教材,不但要从宏观来把握,细节也不能马虎。就以常考的说明方法来说,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苏州园林》课后练习三明确指出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即主要掌握这8种,细心研究会发现这和原来的全国统编教材要求的9种说明方法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不注意教材的这个细节自然会失误!

3.根据中考的规律来把握。既然中考命题有规律可循,那么,我们都应该根据这些具有规律性的过程和方法来提高。比如说要设计当年的中考模拟练习题,也应该像中考命题的过程一样操作,既有规定性,又有创新性和灵活性,这就很可能和当年的某些中考试题“撞车”,不说全部或多数撞车,至少有部分题目会撞车。如此说来,某资料介绍的那位神奇的化学高考特级教师每年都能押中当年的半数高考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复习应试时,能设计出可能“撞车”的模拟练习题,这自然会深受大家的关注和欢迎。当然,广大应试者倒不必去考虑如何“撞车”,只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扎实学好语文的基本功,在复习时,做一些高质量的模拟练习题,再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就可能从容应试。当然,因为有了以上“撞车现象”,在模拟练习时,也不一定只完成几道练习,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阅读材料增加一些必要的练习题,也就是针对那些教材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来练习,这可能实现“钓胜于渔”的境地。(原载重庆《满分阅读》2012·4,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