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折翼的好学生

折翼的好学生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返学校,周围的人、环境、学习内容等都与原来不同,他自己的优秀的学习成绩和好学生的身份也不复存在,他必须同时处理学习、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又没有足够的支持系统,所以难以应对。他本人总是努力在人前装出一副可怜样,想让大家同情他,这样他成功地扮演了“好学生”的角色,就很高兴。

折翼的好学生

——休学返校高三学生辅导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希蕾

在我们这样的重点学校里,有许多学习和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表面上光芒四射的他们,是否也会为学习感到苦恼,是否也存在着学习困难,是否也像其他的同龄人一样为人生的方向感到迷茫、为自我的价值感到困惑呢?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该如何把握人生、勇敢前行……

“老师,我是不是怪人”

吴是我校高三的男生,他是自己主动要求咨询的,还恭敬地写了预约信,工整的字迹让我听到他想解决的问题时有一些意外。

“我想知道我到底是不是个‘怪人’。”

“怪人?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

“我的班主任、老师,还有我妈,都说我是怪人。”

“哦?那他们是因为你什么表现而这么说的呢?”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和以前不一样了吧。以前我学习很好,现在不行了,又是插班生,他们都瞧不起我。”

从进门开始,他就显得很拘谨,衣着不是很整洁,个子高大的他有点虚胖,眼睛有点发红,精神萎靡,表情很拘谨,没有笑容,在谈话的过程中,他手脚不断地动,似乎不知该往哪儿放。他的眼睛很少看我,总是看着自己的手或者脚。他说话还算流畅,但思绪比较乱,需要在提示下才能完整地讲述他的情况。他很有礼貌,总是用“您”。

我感到这些背后有不少的故事,所以尽量耐心地不断鼓励和支持他,慢慢地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曾是年级里的佼佼者,从小到大成绩都很优异,一直是老师和亲戚的宠儿,家里从来没为他的学习操过心。高一结束的那个学期末,他开始经常头晕,有几次甚至晕倒……后来检查说是严重的贫血,需要在家休养——因为他总是拼命学习、拼命写作业、看书,一直不注意吃饭、不休息,直到把身体拖垮了。后来在医生和学校的建议下,他休学一年。一年后身体情况恢复,于是进入下一届读高二。

重返学校的他不再像以前一样用功读书,而是对娱乐新闻、数码产品等很着迷。其班主任在他生病休学前曾经教过他,所以对他有很高的期望,但一段时间后他的学习不见起色,就很失望,也不再那么关注他了,父母也常常责备他。而他觉得自己做不到像以前那么好,老师父母都很失望,自己的“新爱好”又不被支持,所以也就干脆放弃,不好好上课也不按时交作业,进入高三后,成绩也掉到了班级末尾。他不遵守学校纪律,我行我素的“古怪”行为也使他没法跟同学很好地相处。尤其是同寝室的同学,一来他是插班的,二来他有不少古怪的行为,比如很懒、不愿意劳动或运动、不经同学同意就拿别人的东西等,所以同学们就比较排挤他,觉得跟他没有共同语言。有时候同学会嘲笑他说,说他是“怪人”,不跟他一般见识,他甚至怀疑连班主任老师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对他另眼相看。

因此有了刚开始我们的那段对话,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他为此感到的沮丧和对被人接纳的渴望。

评估分析

随着跟他交流的深入,以及跟他老师、家长的沟通,我逐步比较全面详细地了解到他的这些表现背后的缘由。

1.家庭背景。他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差,父亲因病在家待业多年;母亲做涉外家政服务,是唯一稳定的收入来源,比较啰唆而且比较娇惯孩子。他从小就对家庭经济条件差这点感到特别自卑,所以一直希望通过成绩的优异来赢得自信。而亲戚家的小孩大都已在北大清华等名校,父母老拿来做比较。父母一直对他期望很高,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性格特点。由于从小埋头苦读,他的人际交往面比较窄,也没有发展什么业余爱好,兴趣有限,所以他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好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3.亲子沟通障碍。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青春期、内向的他不够了解,一向只注重衣食生活的照顾,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一味责备,造成他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他本身心里对父母的文化水平低的轻视,也导致他排斥跟父母交流。

4.重大疾病经历的影响。高一的大病经历让他觉得以前那样拼命学习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对自己的生活、健康感到过分紧张,并形成了“人生短暂,享乐为主”的不恰当认知,影响了他返校后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

5.班主任、同学等的不理解。学校中的学习压力和竞争造成他的不良行为表现,中途插班的他不能和新同学融洽相处,难以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理解,被同学排挤,让他反复遭受挫败,感觉不受欢迎、被放弃。

6.重返学校的不适应。重返学校,周围的人、环境、学习内容等都与原来不同,他自己的优秀的学习成绩和好学生的身份也不复存在,他必须同时处理学习、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又没有足够的支持系统,所以难以应对。

辅导过程

1.咨询目标和方案

我们一起制定了这样的辅导目标:通过支持性的辅导,帮助他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适应重返学校的变化,理清他经历大病后对人生的看法,并促成学校和家庭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对此,确定了这样的辅导方案。

(1)第一阶段,以搜集信息和建立关系为主,通过支持和鼓励来建立双方的信任,并与他的老师、家长沟通,了解他的经历、现状和困惑。

(2)第二阶段,从认知上帮助他客观认识自己的现状、变化和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从行为上鼓励和辅助他重新适应学校生活。并帮助老师和家长调整对他的看法和沟通方式,为他创造人际适应的氛围,构建家校合作的支持系统。

(3)第三阶段,从认知上与他探讨人生的价值和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鼓励他完全靠自己的意愿去解决和处理问题,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调整状态,复习迎接高考,结束辅导。

2.咨询过程中的重要片段

(1)前期与他家长和班主任的交流:“你不要把他想得太好”

他的母亲对他的现状十分担忧,因为他总是关心物质、名牌,对于给他买的东西,总是要求名贵的。母亲给了他一个用过的手机,他从来不在同学面前拿出来。在家时也总跟人发消息谈论班上的一些是非,不写作业,也不关心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取得他的信任很重要,他很排斥不信任的人。同时,他对他的家庭背景十分在意。

班主任老师给我的“忠告”是,“你不要把他想得太好”——在班主任与他的多次谈话中他承认,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他一直都瞧不起自己的父母,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在人前炫耀的。于是他才努力学习,想靠学习成绩来扬眉吐气,所以会出现高一时拼命读书以至于把身体搞垮的情况。其实在初中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没有那么严重。

生这场病让他体会到死亡的恐怖、生命的可贵,于是他害怕了,怕一味地学习让他来不及享受生命的美好,病好了以后他就完全不再像以前了,而把重点放到享受生活上,所以才会有攀比、注重享乐的现象产生。父母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所以就很着急很烦躁,又不了解孩子,于是就一遍又一遍地找到学校的老师,让许多老师也很头疼。他本人总是努力在人前装出一副可怜样,想让大家(特别是那些不了解他的人,比如心理老师我)同情他,这样他成功地扮演了“好学生”的角色,就很高兴。而那些了解他的人——家长、老师、同学,往往就被他丑化了。而他讨厌班主任,不配合班主任,也是因为班主任把他“看穿了”。所以,“你不要被他骗了,他说的话不能全信,不要把他想得太好”,是他班主任给我的忠告。

他到底是一个已经“变质”的“坏”学生,还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伪装以自我防御、渴望支持和认同的“好”学生?是从品德上去教育他,还是积极地支持和相信他?——既然其他老师和他家长的方法帮不了他,我选择了后一种做法。在以后跟他的接触中,我不断鼓励他,并帮助他一起解决各种困惑,哪怕怀疑他在撒谎也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这样,我获得了他的信任,也一点一滴地帮助他好起来。同时,我还请他的班主任配合,比如让他担任寝室室长、代表班级参加比赛,改善跟别人的关系,学会承担责任。当然,我也积极安抚他的家长,帮助他们尽量多一些沟通,逐步地,他的状态也一点点有了好转。

(2)中后期(第六次咨询):“我不是小偷”

高三第一次月考结束后第二天,学校开家长会,我特地邀他的父母一起来面谈。为此,我也邀他之前来面谈一次。可一向很有礼貌的他却比预约的时间迟到了近一个小时。那天,他所在的班级发生了偷窃事件。班里几位同学的钱包被偷,根据作案时间和方法,班级同学里他的嫌疑比较大,又因为他素来行为比较奇怪,所以同学都对他“指指点点”,老师也找他谈话,他不承认自己偷钱,并认为自己受到了委屈,希望学校能尽快查清楚,还他清白,还与班主任和相关老师理论了一番。对于学习,他认为自己已经很好了,是老师、家长和同学不理解他、不认同他,认为妈妈总是到处去说他的事,让他很没面子,很烦。老师同学总是监视他,他一有什么事,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他觉得这样的环境阻碍了他的进步,也让他跟班主任、父母无法沟通。

恰好另一位老师(学生处老师,曾任他的班主任)也要求与他一同交谈,他同意了。在了解了他的委屈和想法以后,我们表示偷窃事件自然有专人处理,结果没出来以前我们不会随便怀疑任何人,老师找他谈话是必要的程序,无需多心。同时表示我们可以帮助他做一些初步的沟通工作,帮助他改善环境;他自己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从主、客观双方面努力来改进。我们约好在第二天家长会后他一起来跟父母沟通。

他是不是小偷?客观地讲,他的嫌疑是比较大的,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正在进行的调查也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所以这时候对他的态度就很重要,有偏颇的话很有可能前功尽弃或者姑息纵容。比较谨慎的做法是,在结果出来以前不对此事做任何猜测,按照既定的计划对他进行辅导。

(3)中后期(第七次咨询):“家是最大的心病”

第二天,他的父母如约前来,还有他比较喜欢和信任的大姨——一位资深的小学语文教师同来。据说因为大姨有文化有地位,人也比较和气,他比较信服。我们先分别与他家长和他本人沟通,再三方一起面谈。目的是帮助他和父母沟通,争取双方就他的学习、亲子沟通等问题达成共识。

他父母最担心的是他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品德有问题,而且还不跟父母沟通,不尊敬父母。父母希望他能好好做人,认真学习,至于考大学之类的,只要尽力就行了。

他来以后,澄清他“不写作业”是因为他觉得只要自己在脑子里想清楚了就算是完成了,而这样的做法是跟常人认为的“写作业”不一样的。经过疏导,他表示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也意识到自己跟别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差异。他再次说明环境不利于他的学习,我们也都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关于亲子关系和他花钱大手大脚的问题,双方都表示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相互体谅;经济上,他接受我们要求他体谅父母、尽量节俭的建议。

我还建议他的父母让他管理自己的财务、实地去了解妈妈的工作、了解家里的收入支出等具体情况,让他有机会明白和体谅父母的辛劳。学习上自己订立的目标要用行动来证明可以做到,而非言而无信。

在整个过程中,发现“家”是他最大的“心病”。一方面他对家有很多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很依赖家里,而沟通上的障碍无疑造成了恶性循环。所以我尝试通过家庭辅导帮他们改善沟通方式。

(4)对话节选:“比不过别人就会被看不起”

在咨询的中后期,我多次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谈话技术,与他谈到曾因家庭条件不佳而拼命学习这件事,试图帮助他找到自卑的根源。其中一段对话:

咨询师:听你妈妈说,以前你特别努力学习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吴(学生):(不屑地一笑)他们就知道成绩。

咨询师:哦?

吴:老师你不知道,他们就知道问学习,还一天到晚说哥哥怎么怎么好,要我向他学习(他有个堂哥考上了清华后来出国留学了),烦死了。

咨询师:家长多数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

吴:是啊,他们就知道说我要好好学习,指望我出人头地。咨询师:那你自己怎么想呢?

吴:我不知道,我以前想都没想过要是成绩不好会怎么样,现在成绩不好了,也懒得想了。

咨询师:那你自己怎么看待学习成绩对你的意义呢?

吴:成绩好就意味着爸妈的笑脸,他们在亲戚朋友中有面子。

咨询师:对你自己而言呢?

吴:……我自己也不会被老师、同学看不起。

咨询师:也就是说,学习成绩好会带给你自尊自信,也让父母有面子?

吴:就我们家这条件,也只有这个是拿得出手的了。

咨询师:听起来你对家庭条件不是很满意?

吴:我爸没工作,我妈做保姆,小时候每次亲戚聚会,都是人家给我们钱。在学校里,别的同学有的我都没有,人家去过的地方我没去过。我妈说,我们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只有靠我的学习好,才能在人前抬得起头……

咨询师:你同意你妈妈的说法吗?

吴:……我只知道因为我们家没有钱,所以我必须努力学习。

咨询师:你觉得你们家没有钱对你意味着什么?

吴:……就是什么都比不上别人。

咨询师: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

吴:……

咨询师:那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对你又意味着什么呢?

吴:就会被人看不起……

咨询师:那又怎么样呢?

吴:那就没有人愿意和我做朋友,没有人在乎我、理解我。

咨询师: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你会怎么想?

吴:真要是那样,活着就很痛苦了,也没有意义。

咨询师:也就是说,你觉得人活着一定要有朋友,要被别人在乎和理解,否则就没有意义?

吴:是的。

咨询师:而如果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就没有人看得起你,也就不会有人在乎和理解你了。

吴:呃……

咨询师:而家里没有钱、学习又不好,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

吴:……

咨询师:那你觉得你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吴:学习不好……

咨询师:家庭条件呢?

吴:跟原来一样……

咨询师:那是不是说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没有人看得起你,没有朋友、没人在乎和理解你、活着没有意思?

吴:……

咨询师:据我所知,你的父母、班主任、还有××老师(他的前语文老师),你的姨妈,还有你的同学们,都很关心你,希望你能重新振作起来,我也是这样,你知道吗?

吴:……谢谢,我知道大家对我的期望很高。

咨询师:我们有没有因为你家里没有钱、学习又不好,什么都比不上别人,而看不起你、不在乎你、放弃你呢?

吴:……

咨询师:我想你一定明白我的意思。

吴:老师你是说,即使我什么都比不上别人,也会有人在乎我、关心我?

咨询师:你并没有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我们也不会因为某个人什么都比别人强就特别在乎他,而某人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就抛弃他。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吴:也就是说,我的存在有价值?

咨询师:当然。你还可以创造更多你想要的价值。

吴:我的价值……

咨询师:这个问题不需要马上给出答案,你可以慢慢想一想,除了家庭条件和学习成绩,你的生命里就没有其他的组成部分了么?你真的就什么都比别人差吗?就算暂时是这样,你会一辈子这样吗?

吴:……我想我需要时间好好想想。

咨询师:我相信你一定会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的。如果你愿意的话,你还可以想想你是否愿意为爸妈、老师、同学这些关心在乎你的人做点什么呢?

吴:好,我会好好想的。

这样的谈话我们进行了多次,并尝试教他运用三栏目技术、DTR技术观察记录自己的一些自动思维和情绪反映,练习做一些认知和情绪上的自我调整,从而建立新的更恰当的思维角度和模式。到咨询的后期,他明显笑容多了,看事情也积极了,与人交往也渐渐主动和宽容起来。

(5)结束咨询:“我要考复旦”

最后一次在咨询室见他是高三的11月底,正值学生争取各高校推荐书的时候。他妈妈打电话来表示感谢,说他最近情况很好,有亲戚给他钱他也不乱花了,而是交给妈妈保管,而且他还拿到了复旦大学的推荐书。

他的样子很精神,对于学习和生活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考大学也很有信心。这次拿到推荐书,他喜出望外,没想到学校给他这样的机会,所以对学校有了新的态度。不过,父母担心他前面一年荒废太多,考上复旦的梦想可能落空。对此,我表示了对他的信心,肯定他积极的态度,同时也引导他适当地思考如何去发掘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成长,正视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效果上的变化,以应对可能考取不了最理想院校的结果。而逐步阳光和乐观起来的他也让我们大家不再太过担忧他的将来。

3.咨询结果:遗憾留在过去

高考前在学校里碰见他,简短的谈话中得知他正努力备战高考,母亲节搞活动,他也欣然领了一支康乃馨回去送给妈妈。高考结束,看见他在和同学一起卖力地张罗着卖参考书给学弟学妹,热情、开心的样子让我不再担心万一考不上他会受不了。

果然,七月接到短信,他以十几分之差没能考上复旦,而是上了另一所学校。虽然言辞中流露出遗憾,不过他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信心,因为“遗憾留在过去”(他给我的毕业留言)。而我也最终释怀。后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在大学里,他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数学相关专业,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甚至还在学生会里担任了一定职务,也从自己的勤工俭学的打工经历中更多地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开始懂得了感恩,变得有担当,而不再怨天尤人。

个案小结

在重点高中里,有着一群成绩优秀却各有困惑的学生。出色的成绩背后是一颗颗敏感的心,比同龄人更刻苦的学习背后有可能却是一份异于同龄人的学习动机。吴的家庭条件远比不上其他同学,于是他选择努力学习来掩藏这份自卑,家长的高期望也给了他无形的压力,他只有好好学习。而与青春期的同一性危机同时来的,还有另外一个危机,那就是他进了这样一所高手如林的学校。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加上他对学习的认识有所偏颇,使他把学习的作用极端化,长期“孤军奋战”的他仅靠学习成绩来寻求自我肯定,过度的刻苦学习损害了他的健康。他为自己的价值而感到迷茫,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不承认自己是“怪人”、是“坏学生”,是不愿意跟同学区分开;沉迷于物质生活的攀比是怕跟不上同学的步伐;怕虚度人生而贪图享乐,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曲解。重返学校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使他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而不善于沟通则加深了他跟父母的误会,导致父母的责备,反过来又加深了他的自卑,这些因素和他一直不能正确面对的家庭情况一起,成为问题的主要根源。

成绩好的学生也会自卑,而这样一种自卑往往不是只靠学习成绩好就能抹去的,需要解决的是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和实现。

反思中,我觉得这一辅导过程中做得比较到位、对咨询效果也起到积极影响的有几个方面。

1.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由于人际交往受挫本来就是他求助的问题之一,所以我对他的理解、支持、肯定和鼓励,让他感到被接纳,并且我秉持的对他的信任,也辅助他逐步建立起自信、乐于接受挑战和改变自己。

2.咨询目标和阶段的把握。我们一起制订了既有外显行为改善又有内在认知调整的目标,并由浅入深逐步梳理认知,既帮助他解决了表层上的适应问题,又深入思考了内在同一性危机,从而进一步支持他今后的成长。

3.认知的调整。来访者的改变意愿比较强,也很聪明,所以我在不断由浅入深地帮助他从认知上逐步调整对自己现状、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等的不恰当认识,并伴随认知的改变而逐步改变行为。

4.从资料收集到认知和行为调整、咨询结束的巩固,都在来访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争取到了他的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协助,为他的改变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当然,本案例仍有不足与困惑之处。

1.如何中立地把握对他的信任?当我发现他有美化自己、争取认可、说谎或夸大事实的现象,初步尝试跟他对质时他立刻退缩了,这对咨访关系也有不良影响,因此我选择最大限度地相信他,不断反馈我对他的良好印象,而不再挑战他说谎的事。反思后,我觉得“真诚”也是需要坚持的原则,如果我当时能恰当地在合适的时机直面这些现象,可能会对我们的互信关系和他的认知转变带来更深入的进展。

2.如何帮助他定位自己的价值、人生目标,建立内在的自信?我只是启发他去思考并尝试做一些价值观的探讨。如果同时在行为上帮助他学习如何有效地应对问题、建立积极的问题应对方式,并更好地帮助他发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对他建立自信、获得自我价值,可能更有实效。

3.在学校里同时做教师又做心理咨询师,这种双重身份有时候也会给我带来困惑。如何恰当地组织老师、家长等力量帮助来访者建立支持系统,又妥善地保护其隐私,我有时也感到尺度把握不好。

4.还有对其家庭关系的干预。咨询中发现,不少学生的问题,都需要做家长的工作,因此家庭辅导也是希望自己在今后学习和提高的部分。

[点评]

本个案呈现的是一所重点中学中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在重点中学中,问题学生总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中很多因为学习成绩差、贫困等因素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悲观失望、亲子冲突、厌学弃学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效的心理疏导,对这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咨询师值得肯定的地方

1.咨询师比较详细地了解和分析了学生问题表现背后的原因

咨询师从来访者对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怪人”的疑问中,看到的是来访者的沮丧和对他人接纳的渴望。并且随着跟他交流的深入,和跟他老师、家长的沟通,从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亲子沟通障碍、重大疾病经历的影响、班主任和同学等的不理解、重返学校的不适应六个方面比较全面详细地了解到来访者表面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看到了学生行为是有缘由的。学生本身不是怪人,只是一个“折翼的好学生”。

2.咨询目标比较明确,咨询阶段节奏清晰

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问题,不是就事论事地表面化处理,而是和来访者一起制定了辅导目标:通过支持性的辅导,主要跟来访者本人、班主任、家长配合,帮助来访者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适应重返学校的变化,厘清来访者经历大病后对人生的看法,和来访者探讨人生的价值及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同时,形成了三阶段8—9次的咨询安排:第一阶段,以搜集信息和建立关系为主;第二阶段,从认知上帮助来访者客观认识自己产生问题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从行为上重新适应学校生活;第三阶段,与来访者探讨人生的价值,鼓励来访者靠自己的意愿去解决和处理问题,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阶段进程清晰,可以看出随着咨询过程的深入,咨询目标可以逐步达成。

3.咨询师对问题的思考反映了心理咨询师的素养

对于家长和班主任对咨询师所说的“你不要把来访者想得太好”的“忠告”,咨询师有自己独立的专业思考:他到底是一个已经“变质”的“坏学生”,还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伪装以自我防御、渴望支持和认同的“好学生”?咨询师遵从的是专业的方法:即心理问题心理方法解决,咨询师不断鼓励他,并帮助来访者、和来访者一起解决各种困惑,特别是哪怕怀疑来访者在撒谎也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以获得来访者的信任,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一点一滴地帮助来访者改善。咨询师请来访者的班主任配合,比如让来访者担任寝室室长、代表班级参加比赛,改善跟其他同学的关系等,学会承担责任;同时指导家长和来访者多一些沟通。这些专业手段的应用,是改变来访者状态,使得来访者好转的关键。如果咨询师和家长、班主任一样从否定来访者的角度出发,用怀疑、监视的态度对待来访者,那么必然破坏和来访者的关系,无助于来访者认知和行为的改善。

咨询师可以改进的地方

1.咨询师在和来访者探讨人生的时候可以对来访者进行生涯辅导

来访者处于高三毕业阶段,其人生还有很长的路,仅仅表面地探讨人生,会因为来访者还没有人生的深刻体验,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与其空谈,不如结合“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等工具,让来访者谈谈自己的兴趣和人格倾向,找到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未来可能的方向,这样,对自己会有更深的了解,学习会更有方向和动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学会选择的过程,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2.咨询师可以用肯定优点的方法提升来访者的自我认同

如果不是处于咨询师所在的这所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来访者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初中的时候就是如此,而到了这所学校,来访者就不是佼佼者了,这时学习成绩又达不到自己或家长的期望,来访者马上会自我否认,认为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学生。针对这样的自卑的学生,探讨“我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人”会比“比不过别人不一定会被看不起”这样的认知干预会更有价值。因为来访者从初中就有的善良、努力、想要进步、想为他人服务、有自己内心的思考、与社会上的同龄人比较能力还是很强的、未来有蛮好的前途等优点都是依旧存在的优点,这些优点的肯定能帮助来访者达到自我认同,一个自我认同的学生将更愉快地学习和描绘自己的未来。

(点评人:沈之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