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但是,意志行动是有明确目的的行动。众所周知,刘伯承元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殊不知刘伯承元帅还是一位军事翻译家,他的能力就是通过刻苦自砺而来的。当时刘伯承已经35岁了。在学校,老师均用俄语讲课,刘伯承对俄语一窍不通,靠翻译转达,非常不方便。由于刘伯承同志有坚韧的持续力去学习,所以他终于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之,锲而不舍,刻苦奋斗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说明了做事情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能成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精神。根据心理学的定义,意志应是人根据确定的目的,抉择一定的方法,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对人的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功与否。

古往今来,能够有所成就的伟人,其意志毅力都是非常坚强的。如李时珍为了编著《本草纲目》这部195万字的巨著,从他35岁开始撰写直到最后脱稿,前后用了整整27年。在撰写过程中,他成年累月在深山野谷采药,虚心访问过成千上万的樵夫、猎户、渔夫、药夫,阅读了近千种书籍,做了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克服重重困难,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精力才实现了他的夙愿。李时珍的毅力和意志是何等坚强啊!

但是,意志行动是有明确目的的行动。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和意志。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就志在“改造中国和世界”,周恩来同志少年时就有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和长期革命实践中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回的顽强意志,为我们青少年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40年的革命生涯中,颠沛流离,鞠躬尽瘁。为了唤醒民众,组织民众,他曾四次横渡太平洋,四次横渡印度洋,六次横渡大西洋,七次到檀香山,四次到美国,四次到英法,七次到越南,八次到新加坡,十余次到日本……总共航行约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圈。他为改造中国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也即有伟大的理想,明确的目的,才使孙中山先生有奔波一生,鞠躬尽瘁的坚韧毅力。

当然,毅力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毅力首先表现为自制力。比如青少年应能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抑制不需要的和制止错误的情绪和想法,使思想的光束集中到学习上来。要和自己的惰性斗。缺乏自制力的人,学习易受外界干扰;有自制力的人,情绪稳定,能摆脱各种干扰。高尔基说得好:“那怕是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坚强有力。”

毅力还表现为持续力。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正因为如此,所以学习成功的关键应是自己的刻苦自砺。众所周知,刘伯承元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殊不知刘伯承元帅还是一位军事翻译家,他的能力就是通过刻苦自砺而来的。1927年,党派他到前苏联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当时刘伯承已经35岁了。在学校,老师均用俄语讲课,刘伯承对俄语一窍不通,靠翻译转达,非常不方便。刘伯承决心学好俄语。1928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视文法如钱串,视生词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据当时与他一道留学的李修业教授回忆说:“刘伯承同志虽然年龄较长,可是他比我们年轻的同学用功得多。我们常常发现他在我们去操场之前早已在那里朗读俄语,据他说,这种选择不妨碍别人,早上(莫斯科早上气温大都在零下十五六度)空气新鲜,容易记忆。”由于刘伯承同志有坚韧的持续力去学习,所以他终于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后,他翻译、校译和编译了数百万字的外国军事论著,是我国现代军事翻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成了元帅翻译家。

总之,锲而不舍,刻苦奋斗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关键。作为学生,尤其要把“非凡的坚强意志”摆在“非凡的理解力”之上,因为不理解这一点,就会丧失斗志,畏葸不前。还是巴斯德说得好:“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