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议论文基础知识及其写作技巧

议论文基础知识及其写作技巧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议论文是最能亮出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观点的一种文体。写议论文首先必须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才能展开论证。学生提出中心论点后,只要围绕中心论点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找到提出分论点的方向。“结构模式”是议论文的框架问题,“架子”搭好了,进一步的工作就是填充具体的内容。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第三节 议论文基础知识及其写作技巧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渐渐走向成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走向成熟。正因如此,高考才十分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议论文是最能亮出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观点的一种文体。是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且得心应手的一种文体,但目前的现象一是绝大多数考生写的不是议论文,二是绝大多数的议论文不像议论文。

存在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不甚掌握。

一、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1.先确立一个正确的论点

写议论文首先必须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才能展开论证。学生提出中心论点后,只要围绕中心论点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找到提出分论点的方向。

要正确全面地提炼出全文的观点,必须要辩证分析问题。

高考作文中的辩证分析,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事物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看问题时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③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

2.熟练地进行模式定位

“结构模式”是议论文的框架问题,“架子”搭好了,进一步的工作就是填充具体的内容。“填充”,就是论说的展开,就是内容的具体化。文章框架就像人的骨架。骨架不好,血肉就难以支撑;而如果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自然也不成人形。所以这“模式”是文章结构规律的反映,是帮助人写得快、写得好的工具。

在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样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谋篇、基本套路)。

一般说来,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纵式”,一是“横式”。

(1)“纵式”结构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以“纵式”为主的,有“层层深入”式和“起承转合”式等。

①“层层深入”式

就是先提出论点,而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思路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宽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如《敬畏自然》(八年级下第11课),就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方式。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②“起承转合”式

“起承转合”式是“纵式”的变种“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承”,即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起承转合”几个字受了“八股文的牵累,名声不太好,但它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便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进一步加以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是“起”。接着就是“承”,分别从“赂者”力亏而亡和“不赂者”失援而亡两个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两段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正面论述之后,就此“打住”未尝不可,但作者却又“转”出一层:“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一个假设复句,从反面设想“不赂”之策。这一“转”不仅使前面的论述有了衬托,增强了说服力,而且也为讽喻宋王朝统治者埋下了伏笔。“悲夫”之后为“合”,把“亡”之教训和“不亡”之出路总而论之结束论说的过程。

(2)议论文的“横式”结构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以“横式”为主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①总分总式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即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提出总论点,引论(开头)与结论(结尾)前后呼应并紧扣标题。然后本论部分由几个分论点组成,呈分列式布局,从几个层面展开论述。本论部分的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采用总提式以引出分论点(段首句),然后各用一个单句(陈述句)对分论点进行简析,以过渡到下文的举例(举例论证,每个例证均扣住分论点)。在使用一组论据来证明同一个论点(分论点)时,还要注意这一组论据内部间的有机排列以及总结照应(对本段的分析说理加以小结升华)。

例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章开头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②先分后总式结构: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比如《过秦论》。

③先总后分式结构: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再设置若干个分论点进行阐述。例如,王充的《订鬼》(高中语文读本二)。读后感是读了别人的文章或著作之后,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的一种文章形式。

3.学会写提纲

立好框架,赢得全局。写议论文与写记叙文不同,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写作前必须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有一个清楚的整体构思,这就如同盖楼房要先绘出“图纸”一样。有不少同学不愿意拟写作提纲,觉得麻烦,耽误时间,结果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任意发挥,从而出现观点不明、重点内容遗漏、条理不清、结构松散等弊病。为了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保证写作质量,我们一定要首先学会写提纲。

议论文的提纲编写,一般应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①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论点?

②先分析问题的哪一方面?后分析问题的哪一方面?

③选用哪些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阐述论点?

④用什么论证方法?哪些详?哪些略?

⑤怎样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对这些问题必须反复思考,然后加以整理,分成条目,固定下来。写提纲时,要注意几点基本要求:(1)观点明确;(2)重点突出;(3)条理清楚;(4)简而明。所谓“简”,是指简要,写出段意即可;所谓“明”,就是清楚明白,一看提纲就了解文章的整体安排及部分内容的详略情况。

佳作示例

话题:人物或人物形象(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点亮人生

如果你漫步康河边,你也许会遇到一个安详的老人,他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巨人——霍金!此时你可能惊叹:为何他的目光如此呆滞?为何他的身影如此平凡?为何他的身体是如此残缺?霍金会对你微笑,用手指触及高科技的设备告诉你:“我的手指还能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

也许你还在为自己的身体脆弱而悲痛不已。朋友,霍金告诉你,用思想的力量点亮人生。法国学者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具有思想,这让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生物!”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有了思想,才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文学境界;有了思想,才有了艺术宝库中的颗颗珍珠;有了思想,才将这个本一片荒芜的世界变成异彩纷呈的画卷!霍金用思想点亮了人生,铸就了辉煌!

也许你还在为追求完美而苦恼。朋友,霍金告诉你要用探索的精神点亮人生。英国残疾青年斯尔曼立志在28岁前登上心目中向往的所有高峰,当他登上最后一座山峰仰观大地时,他感到无限的失落,他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生没有了探索的激情和追逐目标的愉悦感,将会变得了无生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无数的未知等待着你,在探索中完善自己的人生之树,人生会获得“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释然。塞里卡说,人生是故事。其实,人生是行路,行者无疆!霍金孜孜不倦地探索自己的人生,凝聚成《时间简史》,点亮了本会暗淡的人生!

也许你还在为人生旅途中的荆棘而战战兢兢。朋友,霍金告诉你,用坚韧不拔的意志点亮人生。坚强的人会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了“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浑不怕”的坚韧,人生会获得那炫目的光亮,你会感受“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雄浑气魄!荆棘鸟站在针尖般的枝头,用坚强的意志完成了生命的赞歌。贝多芬说过:成功的人只不过是在身心疲惫时能用坚强的毅力克服。霍金用坚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点亮了世间最伟大的灵魂!

林发在《冬季小语》中说:“生命就是需要不断拼搏才能向前推进而不致枯滞的。”点亮人生,有如在茫茫海上的哈里希岛上点起的长夜孤灯,给人力量和光明用思想的力量点亮人生,用探索的精神完善人生,用坚强的意志武装人生,人生会与斜射森林的朝阳共舞,与夜幕初垂的皎月齐光,与涨落的潮汐击节而歌!

本文的结构提纲:

一、概括出霍金生命的意义,以及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二、亮点。

1.用思想的力量点亮人生;

2.用探索的精神点亮人生;

3.用坚忍不拔的意志点亮人生。

三、(略写)收束全文,也总括了霍金精神给人的启示。

写作提纲一经列出,就应该依“纲写作,但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有了更新更好的思路,可以随时调整或修改提纲。

提纲是文章整体构思的文字化。拟写作提纲前一定要认真构思,逐步养成拟写作提纲的好习惯,这对提高作文效率、保证作文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4.议论文的标题

常见议论文标题中的词语含义及写作要求:

“辨”:或分辨真伪正误,或区分事物性质;写作上要求有强烈的论辩色彩,明确地把事物的界限区分开来。

“析”:或解题答难,或剖析错误;在写作上要求条分缕析,多方面说理。

“说”:对事理的叙述、解说;在写作上要求议中有叙、纵横开阖,说明白,说透彻。

“谈”:与人说话一样说理;在写作上要求夹叙夹议,行文生动活泼。

“评”:用一定标准进行评判;写作上要有鲜明的褒贬色彩。

“议”:对成败利弊是非曲直发表自己的意见;写作上要求文字简洁、鲜明。“小议”,取较小角度发表意见;“浅议”,实为作者自谦。

“斥”:要求在驳的基础上加强贬斥的感情色彩。

“启示”(启迪):侧重于表达收获教益;要求从某个较为具体的问题中生发开来,剖析出带有规律性的道理。

“有感”:侧重抒发自己的感想、体会;写作上要抓住“感点”,用联想的方法生发开去。

“赞”:正面歌颂,介于抒情、议论之间;写作上要议、抒、叙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序”、“演讲词”(略)。

5.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式、方法

(1)观点+过渡+事例+分析

这种议论文论证方式最重要的是“过渡”和“分析”。所谓“过渡”,就是要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适当的词句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议论文材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所谓“分析”,就是事例叙述完之后,还必须对事例进行适当的分析评论,指出其本质特点,使事例和论点在内容上联结在一起。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作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为豪。

(2)观点+过渡+论据+分析+归纳

这种议论文论证方式就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归纳”。所谓归纳,就是从多个事例中提炼出必然性的东西。既然要从多个事例中提炼,那么“论据”部分就应是两个或三个以上。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一般道理+个别道理

即“演绎推理法”。前面的分析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用普遍性的真理(论据)来证明特殊论点的方法。例如,苏洵的《六国论》: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破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运用齐、燕、赵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的个例,证明首段“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的论点。

(4)并列组合,有条有理

在运用并列式布局时有两种方法:

①理由并列。可以是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并列,也可以是几个理论论据的并列。例如《学贵多问》,在本论部分可以设置三个分论点:多问可以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多问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多问可以使你有所创新,有所发明。

②例证并列。如《六国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论述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再论述齐、燕、赵三国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也相继灭亡的原因。就是从不同角度列举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事例,有层次地论证中心论点。

(5)对照比较,泾渭分明

结构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记人叙事的结构形式。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对比的优点正在于此。使用这种结构应注意:①对比必须鲜明、强烈,通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的对照,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②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

例如,2005年江西卷优秀作文(片断):

春秋脸谱

……

注视着苏武那张坚定而执著的脸,我看到了他那颗忠贞不渝的爱国之心,为了维护大汉王朝之尊严,他蔑视匈奴单于的威逼利诱,宁肯执节鞭牧羊于北方苦寒之地也不低头。这张脸焕发的是一种“九死不悔”的坚定。

……

怒视着小人费无忌那张谄媚的驴脸我心中装满了不可抑制的愤怒。正是他将太子键之妻引入了楚平王的寝宫;也是他,将伍员所有的亲人杀害;更是他,将无边的战火恒久地在楚国燃烧,使楚国长期以铁血为生。洞穿这张虚伪的脸庞,我获得了许多识人知世的心得。

……

(6)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将审题、立论时分解出的几个有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在本论部分按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关系安排层次,这种布局叫做层进式。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在具体操作时有两种方法:

①由此及彼,环环相扣。在临场发挥时,有些人过于紧张,一下子“卡了壳儿”,如何应急?有一种应急措施,就是面对论据或论点,分别回答: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样才能这样?——这是标准的递进式。在实际操作时,当然要灵活运用,随“题”应变,可以重点回答其中一两个问题,不要平均使用笔墨,否则弄巧成拙,费力不讨好。

1998年的高考作文“读报有感”,有篇高分作文卷子标题为《莫让战争的历史重演》。引论部分提出论点:“防止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加强自身力量建设,维护和平,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紧要任务。”本论部分先论述“为什么”不能让战争的历史重演,因为这场侵略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接着论述“怎么样”才能不让战争的历史重演,一是深受日本侵略战争侵害的中国人民要永远坚持民族正义和自尊;二是中国人民要加强综合国力,防止军国主义势力抬头。

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选择这种结构形式时,必须对论述的层次内容有明显的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由浅入深,是不是由小到大或由表及里。根据立论需要,层进式可与并列式、对照式结合使用。

例文:

谈坚持

人们都希望驻足金碧辉煌的“罗马宫城”,到达魂牵梦萦的“象牙之塔”,实现自己长久的念想,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著,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王军霞在汗水里争渡,在“苦海”里泛舟,最终登上奥运会冠军的宝座,是坚持;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将两万五千里踩在脚下,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是坚持。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爱迪生的风骨令人折服,他发明蓄电池历时十年,进行了五万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漫画题,漫画上那位老兄挖了四口井没有见到水便扬长而去。其实有的井距水层只有一锨之遥,如果再坚持一下,胜利便属于他了,然而他放弃了,于是与成功失之交臂。丢弃恒久长远的坚持,捡起浅尝辄止的遗憾,当然摘不到金灿灿的苹果了。

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岐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张海迪从小便患了脊柱瘤,胸椎以下的肢体永远失去了知觉,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甚至翻译创作了几十万字的小说。这就是坚持,坚持使她只有三分之一的躯体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坚持使她终于托起了一轮不落的人生太阳。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做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要改写成“三大发明”了。鲁迅若不是认清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那种只知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之所在。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

二、新题展示

1.并列类

是从若干方面入笔,不分主次,并列平行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将事件、事物或论题分成几个方面来叙写、说明和议论,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并列平行关系。

运用并列式结构的注意点:

(1)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

小标题式结构也属于其中的一种,在高考中常有佳作。

例文,2003年话题“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

给感情一把尺

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身处“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们,更是在每个人心里种上了一棵“爱心”树,不管他是敌是友。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心灵、给情感一把尺,别让感情的亲疏迷乱了你我的良知。

(一)给感情一把尺,给理智一条路

生活给了我们无数路口,让我们用心去选择,当面临亲与疏的判断之时,该给心灵一把尺,去警示自己凭正义作出选择;该给感情一把尺,别让亲切阻断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途,让理智的感情伴你人生长途,才会使心更轻松,才会使世界更加美好。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

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

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乐》!

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亲疏,让人类向着民族团结迈进;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让人类向着认识真理奔跑;是它让我们给理智一条路,给智慧一条路,给文明一个永恒!

(二)给感情一把尺,给民族一个振兴

林则徐给感情一把尺,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背景下,发起了爱国思想运动,使中华民族的认知向世界迈进;邓小平给感情一把尺,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提出了祖国统一的新思路,让中国社会的发展选择了理智;战争中一位位母亲给感情一把尺,为了全民族的胜利,毅然献出了孩儿们的生命,让苦难的民族在鲜血的力量下奋起!

而今啊,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也给心灵一把尺,这把尺需要的不仅仅是奉献与理智,更需要英明果敢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勇于奉献的大义和这悲天悯人的大爱。他们不仅给理智一条路,更给民族精神一个完美的展现,他们无论感情的亲疏,为每一个病人送去了同样的爱!

目光可以忘却感情之尺。

蒲公英也可以忘却这把尺。

但你千万别忘了用感情之尺去衡量你的心,因为中国民族的振兴需要你用理智思维开辟一条成功之路!

点评

主体部分以(一)(二)列小标题,从两个方面论述,全文浑然一体。

2.推迭类

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

第一步: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

第二步:入据。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有时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掌故、名人轶闻轶事等。

第三步:结承。即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在此基础上,要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第四步:迭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例要新,最好是当前媒体中新出现的典型事例。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叠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这样,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选择的论据,角度有变化,为论点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证明事例。

第五步:归纳。在前面双重的事实论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

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话以后,经过一千余年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恐怕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

〔此为第一步:立论。是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孤豚”,不为“牺牛”,将做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为通阴阳,晓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胸,终成一代名相。

〔第二步:入据。列举历史论据,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于扰攘红尘中保持独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是,难以做到并非不应该做到;唯其难以做到,也就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

〔以上两段是第三步:结承。对第二步所举论据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指出所提问题的现实意义,为下一步“迭据”做准备。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大家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他的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来?”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

〔第四步:迭据。本段的两个论据与第二步的论据构成叠加和层进关系,是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提倡并不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做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其实,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泊宁静?其实,淡泊宁静,永远都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第五步:归纳全文。这是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

3.形象说理类

形象说理结构模式是指文章构建一个或几个形象,在形象中蕴含某种道理,从而表现文章立意。运用这种结构模式,关键是在构建形象上下工夫,一般不对构建的形象作过多评说,要让形象本身来折射道理。

请看2004年天津卷优秀作文:

由树根的遭遇想到的

引子

有一个木匠到山里去选木料,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

——材料中如是

有一个牧民,养了一大群马。其中有一匹马特能吃,“一食或尽粟一石”。牧民以为这匹马这般会吃,力气肯定很大于是一整天让它拉磨驮货。孰料这马不仅食量大,脾气也大,任你怎么抽打,就是不上磨道不拉车,且振鬣长嘶,似有满肚子的委屈。忽一日,来了一位相马人,人称“伯乐”。伯乐一眼看出此马乃非凡马,拉到郊外一测试,果然驰骋如飞。一时间在马的世界里名声大噪。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块人称“丑石”的石头。它说圆不圆,说方不方。没有棱角,也没有平面。既不能用来砌墙脚,也不能在上面下象棋。于是就被搁置路旁。小孩子偶尔会爬上去玩,每每从上面掉下来,不是摔坏了手脚,就是磕掉了门牙。“这石头丑死了!”村里人纷纷说。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天文学家。他一眼看出这丑石不是凡石,乃是天外来客——陨石。于是“丑石”进了博物馆,身价自然成百上千地往上翻。

——贾平凹的《丑石》如是说

有一所学校,有一个学生,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课外书,成绩自然不理想,考试时往往好几门挂红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理所当然地把他当作差生来对待。没想到这小子参加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却获得了一等奖。复赛迟到要补赛的他,一挥而就的一篇《杯中窥人》,令评委们拍案叫绝。高中尚未毕业的他,居然退学写起了小说。《三重门》《零下一度》艺惊四座。

——韩寒的遭遇如是小结

树根还是那堆树根,马还是那匹马,石头还是那块石头,韩寒还是那个韩寒,为什么前后的遭遇截然不同,其价值也天差地别呢?关键在于人们心目中“材”与“非材”的标准不同。用这个标准去衡量“非材”,换一个标准去衡量不仅是“材”,而且是不可多得的“材”。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材”与“非材”的标准定得宽泛一点呢?

该文构思新巧,说理形象,表现出作者驾驭结构的智慧。

从全文看,立足于说理。开头用引子,概述材料,引出话题,锁定范围,十分聪明;结尾用小结议论形象,提挈事理,非常精要。中间的主体部分构建三个形象,三个故事,三个形象都蕴藏着一个道理:同是一物,同是一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使用,遭遇迥然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价值天差地别。为什么会是这样?关键是人们心目中的量材标准不同。因此,作者提倡要放宽量材标准。文章结尾用极为经济的笔墨点明事理,升华题意,针对现实,启人深思,是非常响亮的一笔。

4.设问类

文章常用结构法之一。篇章前后部分之间是提问和回答的关系。其优点是设问开头,引人注意,而且文章围绕问题展开,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使用提问式结构应注意:①主体部分要围绕问题展开,不能旁逸斜出;②必须用生动的叙写、具体的说明、雄辩的论述来解答问题,不能简化为做阐述题。

例文:

童年是什么

时间老人奉玉帝之命,下凡人间搜集“童年是什么”的答案。

首先被问到的是一个在拍皮球的小男孩。他摸摸后脑勺,用稚嫩的童音答道:“童年是皮球。我老是像这皮球一样蹦蹦跳跳的,一直很快乐。我的童年就是皮球,圆圆的,永远没有烦恼。”时间老人点点头,若有所思:童年是皮球,拍出快乐的笑声,拍出天真的幻想;每一次着地,每一次跳起,都不带一丝犹豫,都带着积极的心态。每个人都拍着皮球走出童年,走出幼稚。“继续拍吧!”老人摸摸小孩的头,眼睛瞄准了对面青草地上背书的女同学。

“打搅一下,姑娘!”老人走上前,“在看什么书啊?”“背历史呢,快高考了。”“你已经走过了童年,觉得童年是什么呢?”“童年?”姑娘的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童年是桑果,紫色的梦幻,紫色的诱惑,让人回味无穷;童年是蝴蝶结,扎出天真无邪的我;童年是……”忽然,她停了下来,眼睛望着远方,“童年是逝去的历史。紫色的梦幻已移植在如今一代孩子的心里,童年的桑果无处寻觅。走出了童年,才知道肩上担子的沉重,知道人生并不总是无忧无虑……”“看书吧,孩子。”时间老人慢慢走开,童年已是只留下美好的回忆,那些珍贵的镜头将化为青年奋斗前进的动力。

老人问的第三个人是正在工作的中年男子。他停下手里的活,一笑,嘴角、额头显出难掩的皱纹。“童年是无虑的别称。童年时没有责任,不用付出,长辈的关爱是童年的养料,我就那样成长着,走出童年,走过青年,如今我步入中年,顿觉责任之重。上有老,下有小。人啊,只有童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我现在工作累了,就想想童年,也算找回真正的自己和他聊聊天吧。”中年男子说着,眼眶不禁湿润,老人悄悄地走开,童年啊,没有责任,不用付出,当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人生的挫折再去回味这段岁月,才发现,童年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暮色不觉已浓。时间老人透过夕阳的余晖,看见在背靠长椅、欣赏夕阳的老人。“童年是什么?”老人转过脸,脸上写满岁月的沧桑。他沉思了一会,说“童年是刚哺育出的太阳,它即将走上发白的东方,因此,它是希望的前兆,当东方第一缕曙光投向地球,人便走出了童年,然后开始酸甜参半的人生……夕阳西下,我已走入晚年,常坐在这儿回忆童年,掀开记忆的镜头,抖落童年的星辰每一颗都是至真至美的化身……”

时间老人完成任务,回到天庭。玉帝看了良久,抬头问道:“童年到底是什么?”

“答案不止一个。”时间老人答道。

评点

“童年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问题虚拟“时间老人”奉命下凡人间搜集“童年”的答案,列举了小男孩、姑娘、中年男子和老人的不同看法,从而得出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5.散文议理式

散文议理结构主要是指运用散文笔法,即借助托物寓意、联想象征、比喻拟人等诸多手段,通过灵活巧妙地取用材料,抒写感悟情思来揭示文章立意。运用这种结构的关键是思维放得开,主旨攥得紧,需要匠心独运,独树一帜。例文:

谁为青春买单?

走在青春的大道上,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微笑着走过风风雨雨,也走过一段平凡而又奇特的青春路。

手牵手,父母伴我们启程走进青春;肩并肩,师长陪我们奔跑追逐青春;心连心,你我他在命运的琴弦上谱写青春。

谁该为我们的青春买单?你无言,我无言,大家都无言。或许我们都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就匆匆给青春画上了句号,但那不该,不该是我们应有的人生。

风雨无常,父母的手再温厚也只能温暖我们一时半刻而非永远;师长的陪伴也只能定格在仅有的几年情谊;社会,投来的期冀和希望也只是我们青春的一个筹码,青春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永远都幸福的人生。

曾经,为那个大学生感动得落泪,只为他用自己书写的青春向我展示了男子汉的坚韧刚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或许洪战辉应该手捧着四面八方而来的捐助去继续青春,或许他该凭着学校与家庭的关怀去追求另一种人生。但是,洪战辉,他没有。再难也要一个人踏实地走过,再苦,也不接受社会一分钱的捐助。这就是他的坚守,坚守青春,选择自己的青春。

也许,你会认为他是造作,也许你会认为他冷漠,也或许,你把他定格为男子汉的倔强与任性。也罢,青春是自己的舞台,为自己的青春买单是洪战辉人性的亮点。

相反,社会上那些靠别人买单的人,却似乎平淡而漠然地走过青春的舞台,只留下永远的遗憾。记得有篇报道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兰州市民周女士收到儿子千里寄来的脏衣。这怎能不让那些在温室中成长的花草深深低下他们的头呢?家长的溺爱让他们迷失了道路,师长的宠爱又让他们时刻以自己的成绩来定位人生。社会呢?又在为他们营造保护的氛围,摔倒了他们会大哭,永远不会考虑如何站起。在青春的舞台上,他们只是被人搀扶的弱者。

我想,父母爱孩子都是天经地义,学校和社会保护孩子也是应有的本分。但是,孩子的青春不是用无边无境的爱做筹码的,他们想要放飞,就让他们飞吧,飞翔在湛蓝色的天空下,飞翔在广阔的海洋上,去搏击长空,俯瞰人生。

青春,要有保尔的精神,要能绝境中求生,要有爱有痛,不在爱的旋涡中丧生,只激流勇进,追逐一生。

谁为青春买单?

不是家庭,也不是学校,更不是社会,而是我们自己。

6.激情评述类

用饱含激情的语言集中评价一个人的才能学识、精神品格等,借以突出主题。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是范例。这种方法笔力集中在一人身上,抒情色彩要浓厚,用词要形象生动。例文示例:

寒江雪·心之火

站在历史的这一端,隔着浮浮沉沉千里烟波,回望唐朝。不去看卷帙浩繁的长卷中有多少身影,不去想字字珠玑的诗句凝结多少英才之精华,只看大唐的中央,一个孤独的身影,坐在寒冷的江边,守候着大唐最后一片洁白的孤独。

柳宗元化身孤舟上的笠翁垂钓寒江雪,在许多人眼中,他垂钓的是绝望。在看不到希望的现实中,他端坐在寂寂的江边,人们认为他选择的是逃避。

但他们都错了,就在这寒江之上,看似绝望之境,柳宗元点亮了心中的火把,从黑暗中突围,在孤独中涅槃。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通过一个捕蛇者的悲诉,展现给我们的是凋敝的社会,残酷的剥削和民不聊生的绝境。柳宗元也无法从悲剧般的时代逃离,在这黑暗的现实中浮浮沉沉。

然而他遇到了永州,寄情于永州,最终在这里解脱。透过小石潭的清澈,他渐渐看清自己的心灵,将尘世的污秽烦恼荡涤;登上高旷的西山,他极目远眺寻找人生的方向,在一声长啸中吐尽郁结。不觉中,他点燃了火把照亮了心灵。

那么寒江之上的钓雪者呢?那是得到精神解脱的柳宗元。谁能承载这一江的寒冷,谁能孤独地垂钓江雪,谁能以这种方式寄身永州山水?唯有柳宗元,照亮了心灵的柳宗元。独坐寒江是一种孤独,但垂钓生命的希望是他精神的解脱,像一支旺盛燃烧着火把照亮了他的人生。

于是这里不仅有沉寂的江雪、超然的孤独,更重要的是有他精神的自由!

记住端坐在寂寂的唐朝的他,记住垂钓寒冷守候洁白的他,更要记住点亮火把照亮心灵获得精神自由的他。这样的柳宗元从黑暗中突围,在洁白的江雪和熊熊心灵之火中完成了精神的涅槃!

当你的世界出现浓郁的黑暗或淡淡的阴暗,不要让寒冷进驻心灵,要记住点燃火把照亮心灵。这样,即使是孤独地坐在寒江之上,依然能感到温暖,依然能让心灵飞翔!

柳宗元做到了,他在大唐的寒江雪上不朽。

7.缘事析理类

缘事析理结构模式是指文章主体边述材料、边扣材料分析,从而阐明文章的立意。运用这种结构模式下笔前,意在心中;写作时,议随述行。其好处在于能克服写作议论文时只是观点加例子,缺乏扣题分析的毛病。

请看2005全国卷I优秀作文: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一位作家,写了一辈子作品,最好的却是他的处女作,这似乎是出人意料的。

这位作家就是曹禺。

戏剧大师曹禺先生,最好的作品乃是他年仅23岁时写下的《雷雨》。为此有人说,曹禺在他30岁以前便把该做的事都做完了。这话固然有些刻薄,却不无几分道理,曹禺本人在谈《雷雨》的创作时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

正缘于此,他以喷薄而出的激情在年仅23岁时便写出了不朽的《雷雨》。内心的好奇、生活的磨炼、才情的驰骋,基于此,他的《雷雨》(包括后来的《日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远远超过他后期的剧作《王昭君》。综观后来的社会与人心环境与处境,处女作竟成巅峰作,又在情理之中。

一位学者,主攻现代文学,而他的学术成就却遍及中国文学的各个学科,这似乎是出人意料的。

这位学者就是杨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杨义教授,为了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写作,先后认真读了两千多部书支撑起这一部书;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这两千多部书的过程中,他触类旁通,不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我们现在看到的杨义作品集,其研究面相当广,包括鲁迅研究、“五四”新文学研究、古典小说史研究、楚辞研究、李杜诗学研究、叙事学研究……读书与写作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越多,占有材料也越多,发现问题也就越多。于是,国外一些汉学家惊呼“中国到底有几个‘杨义’”便在情理之中了。

无论是作家、学者、艺术家、科学家,还是我们普通人,常常会有表面出人意料而细想却自自然然的情形。“文坛外高手”王小波、“大字不识几个”的赵丽蓉、聋哑之身的“千手观音”、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巨子霍金、汉语应用大赛中夺冠的那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教师……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每天有多少个“出人意料”啊,可仔细想想,一切的成功与失败不都是在情在理的吗?套用一句时下的流行语——“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我们似乎也可以说,没有无缘无故的“出人意料”。大到社会推动,环境使然;小到个人品质,自身造就,荣辱哀乐、成败兴衰皆有因果。这不是唯心,而是唯物——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让我们为下一个令人惊喜的“出人意料”去创造令人感慨的种种“情理”吧……

点评

该文是典型的缘事析理结构模式,它摒弃了开头摆出观点,或者结尾得出结论的常用模式,甚至找不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句子,但立意鲜明集中,切合题意,得益于边述例边评析。

8.镜头述评类

镜头述评式结构一般分为两块内容,一块用“镜头”取“景”,一块是作者对“景”的评价。所取的“景”,或者是一个场面,或者是一件事情,或者是一则材料。所取之“景”应该有选择,“画面”的主体是什么,如何选角度,作者要认真考虑,原则是只取所需之景,与此无关的枝蔓统统剪去。“评”的形式也多样,“旁白”、“画外音”、“点评”、“解析”都可以运用。但原则是必须扣住“景”来评说,扣住文章立意来议论。还应注意,取用的几个镜头要角度不同,要从多侧面来表现主题,几个镜头如果雷同,文章就是一种简单的镜头叠加,内容就显得很单薄。

请看2005年重庆卷优秀作文:

自嘲

——中西“自嘲”镜头集锦

镜头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苏东坡被贬官黄州,妻子生下了个儿子,请他题一首诗。苏轼嬉笑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画外音:自嘲,是一片无奈的叶子,心中的风暴成就了它的舞动。恣意飘飞,随后化作豁达乐观的润土,滋润着生命的大树,峥嵘的枝干伸向心中的太阳。

镜头二

张大千第一次见到心仪已久的梅兰芳时,紧紧握着这位京剧大师的手说:“您是君子,我是小人。”见梅兰芳露出吃惊的神情,他不慌不忙地解释:“您是唱戏的,动口;我是画画的,动手。君子动口不动手,所以,您是君子,我是小人。”顿时,满堂宾客爆发出欢愉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画外音:有时,您用幽默的口吻说出自嘲的话语,会转化为对他人真诚的赞美。这时,您的睿智和魅力会迎来掌声,犹如从音响里冲出来一样的响亮。

镜头三

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娶了一位悍妇(说惨点简直是只河东母狮)做妻子。有一天,苏格拉底正和客人谈哲学,妻子在一旁骂得口沫横飞。苏格拉底又只好当演员了——装聋作哑。岂料,妻子竟当着客人把一盆冷水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可怜的苏格拉底慢吞吞地对惊愕万分的客人说:“我就知道,打过雷后必定要下雨的”。

画外音:善于自嘲的人,总能化干戈为玉帛,在风雨后,为自己沉淀出最美的彩虹……

镜头四

在公园的小径上,歌德与一位经常攻击他的批评家狭路相逢。“我是绝不会给傻瓜让路的。”批评家像一只好斗的公鸡。“而我正相反。”歌德微笑着脱帽致敬,让到路旁。

鹤发童颜的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意外收到一位陌生女郎的求婚信:“我们结合后,会生出一个孩子,像你一样聪明,又像我一样美丽。”萧伯纳回信说:“要是像我一样美丽,像你一样聪明,可就糟了。”

画外音:自嘲是大智慧大境界,你是喜欢南拳北腿、武当少林,还是赞赏以柔克刚的太极功夫?

赞诗

自嘲,是豁达的心境,快乐会永远伴你;

自嘲,是对人的肯定,更是高远的境界;

自嘲,是可爱的羽鸽,温柔地化解矛盾;

自嘲,是高尚的品质,或许是一种艺术。

点评

该文以五则小故事摄入四个“镜头”加上文末的“赞诗”,连缀成文,每叙述一个“镜头”,则用“画外音”来评析议论。这种行文结构非常清晰明快,让人耳目一新。文章记事简约,评论精准,材料丰富,理趣横生,结构轻灵跳脱,文笔清新自然,表现出作者编排结构、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9.联想定位类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为“概括——联想——析理”三步定位。

第一步,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首先略述与论题有关联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挖掘材料的蕴含,概括出理性判断,确定文章的论点。

第二步,联想——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联想到与第一步中的感性材料相关的另一类感性材料。这样,实际上是为文章的论点提供了论据,从而使第一步中概括的理性判断获得更明晰的认识。

第三步,析理——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联想之后,对感性材料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作出总体性的阐释和必要的揭示,提出最后的结论。如议论文《从青蛙实验说起》,其第一步定位是:

据说,美国康奈尔大学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竟跳出锅外,安然逃生。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把这只青蛙放到了个盛满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恬然自得;这时,他们悄悄地从锅下加热,待到青蛙觉察出水温的提高危及生命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一跃的力量,而只能葬身锅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摆在面前时,往往能迫使自己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勇气,冲出困境,求得生机。相反,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时,往往就会消极沉溺,而致祸患加身。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实在是值得我们永记心田的。

其第二步定位是:

类似青蛙实验的故事,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北宋欧阳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介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一例。

李存勖得天下时,面对几大强敌,不忘乃父李克用的遗志,以父亲留下的三只箭激励自己,攻城略地,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到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他坐享“升平”之乐,整日与几个戏子们泡在一起“唱做念打”,以至政事荒疏,国运日微,三四年就祸乱迭起,终遭杀戮,“何期哀也”!

其第三步定位是:

一个动物的实验,一个历史的真实,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须知,艰难、险阻,这对人无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障碍和困苦。但是,有压力才有反弹,有障碍、困苦才有挑战、拼搏。这时,人就不仅会在精神上自强不息,在策略上也会小心翼翼。于是,就有了化险为夷、转败为胜。相反,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就会失去挑战的勇气,缺乏拼搏的胆识,就难免落得一个可悲的结局,培根说过:“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同样,厄运也多在嬉戏游乐中降临。这些道理,也许总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吧!

在这篇议论文里,第一步定位中所述青蛙实验就是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后面则是从感性材料中概括出的理性判断,并明确提出了文章的论点。第二步定位中李存勖的事实,就是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所联想到的另一类相关的感性材料,实际上是使前面的论点得到进一步证明的论据。第三步定位中的文字,就是在联想之后,对前面两组感性材料进行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论证的意义所在,阐发了论点的更深层要旨,也就是为什么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10.启感类

即“读后感”。“读后感”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读和感。“读”是基础,“感”是由“读”引发的,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感”可言。读后感有叙有议,以议为主,属议论文范畴。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考试时,如果充分用好“四字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以上说的是读后感,如果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思想上受到触动,也要写篇感想那就是观后感了。观后感的写法和读后感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热点训练

1.请综合下列格言,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1)培根: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2)高尔基: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3)爱迪生: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写作提示:提供的格言既是文章提炼中心论点的依据,又可作为阐明中心论点的论据。其格言的共同意思是:艰难困苦和挫折是人生路途中的一种财富,是生活对一个成功者的考验。如果以《挫折也是一种财富》为题,可作这样的布局:开头转引一则格言,指出其含义,提出与题目一致的观点。本轮部分围绕格言,联系实际,分三层展开论述,一是任何重大的成功往往是经过一波三折方可获得;二是挫折能磨炼一个人,使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三是挫折能给人教训,使人从失败和错误中找到正确的道路。结尾归纳全文,提出希望,激励人心。

2.墙壁上一只蚂蚁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又滑落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的记录。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这则材料在第二讲“立论”中谈到过,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立论,诸如“坚持不懈”、“学会放弃”、“随机应变”等。这里说一下以“学会放弃”为题的开头方式。一种方式是先简述材料,再转入论点:墙壁上一只蚂蚁经历了六次失败,不思变更,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往上爬。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要说:多可悲的蚂蚁,你不该再这样了!赶快想想失败的原因,放弃现在的做法,另辟蹊径,走向成功。另一种开头方式是先提炼论点再转述材料:人生路途上,面对挫折和失败,要善于思考,学会适当的放弃。那只经历了六次失败仍在爬墙的蚂蚁,它的做法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