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及其写作技巧

散文及其写作技巧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的含义与范围,随着文学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变。两千多年来,我国的散文创作连绵不断,历久不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第二节 散文及其写作技巧

一、散文概述

1.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法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较之其他文体,它能够更灵活、更迅速、更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向有“文艺轻骑兵”之称。

散文的含义与范围,随着文学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散文创作连绵不断,历久不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优秀散文作家灿若繁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汉代的司马迁、贾谊、晁错,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唐宋派、共安派,清代的桐城派,到“五四”时期的鲁迅、梁实秋、朱自清茅盾、冰心、巴金……直到当代的杨朔刘白羽、孙犁、余秋雨……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2.散文的发展历程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阶段为:

①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②两汉散文: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③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④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⑤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等。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与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二、散文的分类

1.散文根据时代分

(1)古代散文: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

(2)现代散文: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

(3)当代散文:散文小品,含记叙、抒情、议论散文等。

2.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分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等。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余秋雨的《道士塔》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么,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1.感情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联起来的。

2.事物线索

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

3.人物线索

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4.思绪线索

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5.景物线索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6.行动线索

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如姚鼐的《登泰山记》,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四、散文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在题材及表现方法方面的某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散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嬉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2.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要反映社会生活。散文要散得开,它围绕主题和中心线索,可以时而写现在,时而写过去,海阔天空,挥洒自如。所以,鲁迅先生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鲁迅全集》第10卷)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文情并茂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一种是轻淡的、弛缓的。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哭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涵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弛缓的抒情,则把内涵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

散文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这是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运用得适当,确实能有动人心弦的作用。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间接抒情的手段很多,如选用最饱含情感的典型材料与细节、恰当地安排语言、从语言的节奏里传达感情,等等。其中寄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是最常用的间接抒情方法。

4.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独特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辞藻,就像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彩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

五、散文的写作技巧

1.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搏,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是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儿,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是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2.善于构思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底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件、现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3.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卒彰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

4.工于创设意境

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

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斓,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谧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

5.长于联想和想象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西晋文学家陆机《文赋》中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就是说写作时的联想可突破空间限制,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任意驰骋,纵横几万里。

这里的构思,就是想象力。写作时,用上联想和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感人的艺术形象。

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运用联想作文,你可以由眼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其他地方(或领域)的某一相关事物,甚至如射线般辐射出去,做空间跨越,平常称为横向联想。如由“绿”会想到植物、春天、希望、春风又绿江南岸、青春,等等。

联想也可以由眼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过去或未来的某一事物,做时间跨越,平常称为纵向联想。如李斯由眼前的逐客联想到历史上客卿使秦国强大的史实。

联想也可以把时间相同相近,或空间相同相近,或性质相同相近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的联想称之为“相似联想”。如朱光潜由写文章时的选择与安排联想到用兵行军打仗。有时候联系的是两个(或数个)相反的事物,这样的联想称之为“相反联想”,如从光明联想到黑暗,由表扬联想到批评。

想象与联想不同,想象是将已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想象,可以想到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高高的石拱桥、地动仪、圆周率,等等。想象任凭思想野马般地奔驰。如巴金先生的《灯》,是由眼前的“灯”联想到自己有过的经验,从现在想到过去,从黑夜的风雪中行路想到了“在黑夜里徘徊”的“心”因灯光而找到归路,这在“灯”的本来意上又深化了一步。文中他还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灯塔、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和友人在灯光中获救的往事,表达有的“灯光”是为了亲人、爱人、别人而主动点燃的,“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在这里使人联想到“灯光”正是山那边——革命圣地延安——给予全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希望。

许多考生怕写作文,怕就怕在找不到恰当的材料,写作也局限于不善于联想发挥,往往是干巴巴地写着几个事例,拼凑成文。所以,当搞清楚了题目的含义,构思好了文章的立意,这时就要发挥一下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让联想和想象来拓展写作思路,打开写作之门,会使自己的思路洞开,文思泉涌。六、散文的创新方法1.蒙太奇组接法

电影艺术中有一种手法叫“蒙太奇”,选取不同侧面的几个镜头,像电影镜头的剪接一样,就是把许多镜头剪辑组织起来,使之前后连贯、首尾完整、主题统一。这样构思,会使文章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请看2005年高考中广东考生以“纪念”为话题写的作文:

不能忘记的过去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例文评析

文章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材料的作文在这次阅卷中数见不鲜,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其特点在于它新颖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和紧凑的对比结构。

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语言优雅凝练而富有跳跃感,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相聚瞬间,围绕“纪念”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亦展露无遗。考场急就能有如是佳作,实属难能可贵。

2.丝丝入扣法

文章由始至终,紧紧扣题,层层推进,如一线贯穿,叫做丝丝入扣法。这种技法一般来说是以标题领起各段,形成一条线索,贯串全文的材料,因此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中心非常突出。运用此法常使一些段落构成排比,大大增强文章的气势,同时由于反复出现标题,能给人以回环往复的美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丝丝入扣法”的典范。当然,运用此法大可灵活变通,如间以释义扣题、点题位置不必居段首、引用标题可以变化等。凡技法都属于形式的范畴,丝丝入扣法亦然。因此,要从表情达意的需要和作文题目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能否运用它,否则牵强别扭,就会适得其反。

3.彩线串珠法

用物、人、事或感情为线索,把多件材料贯串起来。不仅把文章写得错综变化,波澜起伏,还能保证条理清晰,中心明确突出。例如佳作:

钟声

庄西头,是一片垂柳,歪脖的、垂腰的、躬身的……千姿百态,垂柳掩映外,有一高挂的大钟,钟响时,常有一群顽童从树上或河边一窝蜂朝教室拥去……

那钟是爷爷买的,也曾被爷爷所拥有。小时候,我常坐在爷爷脖子上拉钟绳。“当当当……当当当……”清脆的钟声传出,我笑了,爷也笑了。于是,爷就教我背关于“钟”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羁旅长堪醉,相思畏晓钟”。之后,爷把我放在歪脖子树杈上又教我背咏柳的诗句,爷说:“玉儿背了我便背……”于是,为了骑那个高高的位置,我便扯破嗓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末了,总是我如愿以偿,骑在爷脖子上去拉钟绳。

最妙的是淡月的晚上,爷不再操心敲钟的时间,坐在门前,周围坐满了来听故事的小伙伴,我则优哉乐哉地坐在爷的怀里,听爷讲“孙悟空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到了天空,看见蟠桃……”爷的声音抑扬顿挫,极富感情,常听得大家如痴如醉。末了,我们总要问:“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爷便故意留下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晚分解。”夜里我缠着爷,要他继续讲,爷就提出条件先背首诗。我兴致特高,不一会儿,便背会了,爷就继续讲,讲到我睡着为止。第二天,我便可以在那些“不知后事如何的小伙伴面前炫耀,尽管常常把菩萨说成如来、妖精说成神仙,也还是惹得伙伴们跟一屁股。

听大人们说,爷原是教中学语文的由于几篇涉及时政的文章,被红卫兵整得好惨。平反后,爷老了,却不想闲着,看到村小学少教师,校舍残破不全,连上课敲的钟都是破的。于是,爷用自己的退休金买了口大钟,一边为学校管些杂事,一边管敲钟。

爷敲钟从不误点。我很调皮,总做些让爷恼火的事,一次,趁爷不在屋,我偷偷搬了一个高脚椅,“当、当……”钟声清脆而有余韵,我觉得很好玩,正玩得有趣时,爷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把我拉下来便打,打得我直捂着屁股哭,在我的印象里,爷是从来不发脾气的,更不用说打我了。我赌气不理爷,站在墙角看也不看爷一眼,晚上饭也不吃,但终耐不住故事的诱惑,乖乖地坐在爷身边,边吃饭边听爷讲鲁智深,讲土行孙。等我吃完饭,爷轻轻拍着我的屁股:“还疼吗?再敲不?”我直往爷怀里钻,“不敲了,再也不敲了。”

从此,我再没擅自敲过钟,“钟”在我眼里是神圣的,不可以随便乱敲。但唯有一次却例外,那是爷有生之年让我单独敲的第一次。

在我入学的那天,爷躺在椅子上喊我:“玉儿,上课时间到了,你去敲钟,记住,一连拉两下,稍停一下,再拉……”我答应了一声,乐颠颠地搬了椅子去敲钟。敲钟回来时,爷已睡着了,我拼命摇着他的胳膊,但再没喊醒他。当时,我特怨恨钟,为什么敲几下便把爷给敲没了。

就这样,爷走了,那天上午,太阳淡透了,像一个贴在天幕上的薄气球。村长用钟声召集起全校师生和全体村民,又用钟声护送爷爷走向另一个世界。

4.以小见大法

应考作文,写不成鸿篇巨制,宜大题小做,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的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的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的道理,这种技法叫做以小见大法。运用此法便于选取材料;运用此法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运用此法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用以小见大法立意,要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圆圆的月亮

中秋节晚上,祖孙三代坐在院中纳凉。今夜月明星稀,伴随着凉爽的秋风,飘来淡淡的桂花香。

爷爷叼着烟袋锅,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旁边还卧着那只大黄狗。小孙子在妈妈怀里撒着娇,爷爷看着那圆圆的月亮,好像想起了什么,把小孙子唤来:“宝儿,你说这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小孙子噘起了小嘴儿,用手搔着头,用眼盯着妈妈,好像在等待答案。妈妈冲她笑笑,不语。小孙子眼睛一转,拍着手跳了起来:“我知道了!那圆圆的月亮像妈妈的眼睛,妈妈的眼睛又黑又圆,真好看!”爷爷皱了皱眉,叹口气,看着儿媳妇,小孙子拉着妈妈的衣角,“妈妈快说,妈妈快说,这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妈妈笑了笑,说:“让我看,这圆圆的月亮像咱家房顶上那口天线大锅,有了那口大锅,咱们农家人也能收看到好多电视节目了。什么新闻联播、电视剧,每天都能看,要知道养鸡养鸭的新技术,一看电视就都会了,真是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小孙子乐得直拍手:“对,对,妈妈说得对,我每天还能看大风车呢!”

风有点大了,吹得云遮住了一小块月亮,爷爷熄灭了烟袋,从石凳上站了起来,背起手,连那只大黄狗也跟着他站起来,爷爷慢慢地说:“那圆圆的月亮真像咱家那辆纺车的轮子呀。记得你娘在世的时候,常常摇着那辆纺车给娃儿们纺线做衣裳。那时候家里穷,一家子人的衣裳全靠你娘做。娃儿们有出息呀!考上了大学。你娘就用那纺车给别人纺线做衣裳,挣钱给娃儿们上学用。唉!可怜你娘就是这样把眼睛累瞎了呀!”老汉说到动情处不禁抹了把眼泪,“现在日子好了,衣裳都是买的了,再也用不着那纺车,那纺车也累了一辈子了,也让它在地下跟你娘做个伴儿吧。”小孙子这时也依偎在妈妈怀里,安静地听着,好像也懂得了些什么。媳妇揉揉眼睛:“爹,现在政策好了,咱们科技兴农,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您看,那月亮多圆呀,它象征着咱们一家团团圆圆。明年您儿子取得博士学位回来,那月亮就更圆更高了。”“对呀!”老汉抬头看月亮,脸上的皱纹也展开了。

今晚的月亮真圆!

例文评析

通过一个侧面——月亮多圆,反映了大的主题——“咱们一家团团圆圆,明年您儿子取得博士学位回来,那月亮就更圆更高了。现在政策好了,咱们科技兴农,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由一家到一国,选点恰当,表现方法得当,一以当十,达到了意蕴丰富、流畅自然的效果。

5.抑扬结合法

“抑”是贬、批评之义,“扬”是褒、赞美之义。所谓“抑扬结合法”,是指作者通过褒贬——评判人或事物来立意的技巧,常见的有“先抑后扬法”、“先扬后抑法”、“抑扬并举法”。先抑后扬的“抑”是手段,而“扬”是目的,是利用“抑扬”的反差,来作为“扬”的衬托或铺垫。先扬后抑则反之。抑扬并举是指对事物作一分为二的评判,有褒也有贬,当然不能没有侧重。如果说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是表现立意的技巧,那么抑扬并举则为立意本身的辩证法。前者可以造成笔势上的跌宕起伏,增强艺术效果;后者可以正确评判外物,减少主观片面性。抑扬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如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丑石》就用抑扬结合法。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运走,由“大丑”而变成“大美”。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6.正题反做法

也叫“反弹琵琶”法,是避开从正面切入,另辟蹊径,反其道而立意。从反面立意做文章,是求异思维方法在写作上的运用,它以颖异的立意、独特的思路,行文摇曳,轻盈灵动,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运用此法运思,须得“乘虚而入”,“因材制宜”。所谓“乘虚而入”,是指抓住命题和材料可供“反弹”之处,讲出一番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见解。不过这个“虚”,应是命题和材料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作者为“反弹”而利用原材料做论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果只对某命题“反弹”,则要求论据充分,说理雄辩。“反弹琵琶”仅仅做到“出人意料”还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写作时务必把握分寸,在情理之中,不可偏激,否则便不算成功之作。

7.虚实相生

女作家张洁在《游罢黄山归》中写道:“黄山的美,是和掩映着它那扑朔迷离的云雾分不开的。我永远看不清它的全貌,只是在清晨,当云雾还没有醒来,还浮在它山腰里沉睡的时候,也不过是只看清它的山巅,可是,反倒不如有云雾掩着它的时候更迷人了。”这段话说明了在描绘客观事物时,以实映虚,以虚衬实,虚实相间,能使内容更加鲜明突出的道理和作用。“虚实”在文章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

(1)可以是线索的虚实。一般写景、抒情的文章,大都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写实线,即对具体景物的描写;一条是抒情线,即从景物描写中透射出来的作者感情的脉络。如《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如此,一条是对小屋的风景的实写,一条是透过景物抒发的感情。这后一条线才是寄情的真意所在,借前一条实线而得以外化。

(2)可以是场面的虚实。有些记人、叙事的文章,常采用“虚此实彼”的手法来达到虚实相间、兼收并蓄的目的。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区小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得到生动描写,而青年男子的战斗生活也由此表现得富于情趣。

8.散点式结构

散点式结构,也叫形散神聚式,它的优点是选材范围广阔,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气和胸襟。

例文:

危险是什么

——访大千世界

雪花说:危险是橘黄太阳升起的一刻,他的火热让我身心融化,从此,我便不再是我了。

小溪说:危险是我迷了路,不小心流入了苦涩的死海,我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

腊梅说:危险是春光乍泄的时候,冰雪消融,那些千姿百态的“娇娘”也该出闺了,我只好躲入土壤中,留得暗香在。

柳树说:危险是稻谷成熟的季节,他们用金黄加冕,我却用它来表明颓败。

田鼠说:危险是猫头鹰,瞧,他正睁一眼闭一眼“瞄准”我呢。

猎豹说:危险是偷猎者的猎枪,他们用欢呼声宣告我生命的消亡。

小喜鹊说:危险是杜鹃的到来,她总是将孩子留下,而她的孩子,又总是将我们挤出温暖的家园。

乌鸦说:危险是树旁的人家,他们老是不明事理,总以为我的叫声给他们带去了灾难,每次都将我赶走。这是哪门子的事呢?

嫦娥说:危险是那两颗仙丹,我本以为长生不老是人生最大追求,哪知……唉,如今只有“独寒”了。

小王子说:危险是我娇弱美丽的玫瑰,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可是,她总是把刺高高扬起。

统治者说:危险是人民的思想,那是比剑更可怕的东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忧愁者说:危险是头上的一方天,谁知道它什么时候塌下来,哦,我到底应该躲在哪儿呢?

病重者说:危险是满脸严肃的医生走进病房,手里还拿着一张纸。天知道那是病危通知书还是催款单啊。

饥饿者说:危险是走一天都找不到人家,没有要饭的地方,我只好等死了。

教育家说:危险是现在的孩子享乐太重,不懂吃苦。

我说:危险是我不懂什么是危险。

例文评析

本文围绕“危险”这一话题反复抒写,角度不同,认识各异。这种辐射点击式结构贵在对话题的合理分解,然后从分解出的多个角度或层面分别进行描述和评价。

9.板块式结构

月亮

凉风习习,夜来香的芳香在空气中酝酿。

夜色浓,灯火明明灭灭。浩浩长空,只见夜的精灵舞着那铺天盖地的黑纱。

我无言,深深体味了这夜的悲凉。这样一次考试的失误,又有谁能理解和同情呢?

月亮在屋檐探头探脑,灿烂如金盘。

心想,就把愁与烦诉说给明月听吧或许这圆圆的月别有一番胸怀!

月得意地笑了:“都说出来吧,我永远与你分担忧愁。”一个水泠泠的笑靥让人倾倒!

我信了,然而月却反悔了。渐渐地一股浓重的阴影遮住了月的脸,月变得狰狞可怖,不再有和蔼、真诚的面孔。

月渐渐消失了,我有些恼怒:它骗了我!我对这无常的月不满起来。失去了诚信,如花的笑脸也会变得黯淡。天狗或许是在惩罚它吧!

渐渐清晰的月,脸庞有一点儿羞红。

子夜蓝

再次仰望天空,感觉那子夜蓝同样神秘。

有点像凡·高的《星空》中那法国上空翻卷的色流,它细密、浓重,不是灯火能够照彻的。是最能抚慰人伤痛的颜色。

拥有子夜蓝般的人生,该多好!虽然没有月亮大喜大悲的刺激,它却有独特的天地,用诚信去铺排,去包容,一任变幻无常的云、月,在它宽广的胸怀中撒娇。

在子夜蓝中,我渐渐觉悟:原来诚信如此让人感动,纵然我平平淡淡,也要用释然的大度、执著的信念和一诺千金的人格,去赢得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如同哲人所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北极星

望着这一颗颗奋力挣脱夜的浓重、点起一盏盏小小明灯的星星,我感动了。

让我做一颗北极星吧,亘古不息、万年不渝地在正北方点起一盏诚信的明灯,照亮那些被迷惑窒息的人们,让人们的灵魂从此被照得光辉夺目,灿烂无比。我不怕孤单,带着我的许诺。

切断

月依然在云中明明灭灭,带着迷人的笑靥。

子夜蓝,依然。

星星,却多起来了……

例文评析

这篇作文采用板块式结构,巧妙地借助“月亮”、“子夜蓝”、“北极星”三个意象物,机智地表达了“羞于不诚信”、“张开诚信的胸怀”、“诚信永恒”的心声。文章写得意境深邃,象征意义深远,耐人寻味。特别是结尾的设计,激人遐思,余味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