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叙文基础知识及其写作技巧

记叙文基础知识及其写作技巧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的叙述、描写对象,它一般是通过对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活动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所描写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个性。如果以写景或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穿插和阐发,则应视为记叙文,反之则可看做散文,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茅盾的《白杨礼赞》等。

第一节 记叙文基础知识及其写作技巧

记叙文是一种最基本的文体,记叙文是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步学写作文时就开始练习的文体,应该是一般考生最能得心应手的文体。然而,很多高考记叙类作文,记事不知事件经过,难懂来龙去脉;写人让人难见其人,更别说凸现人物形象;表达平铺直叙,没有新意。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但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说,却不能满足于这一点,而要通过写人记事,写出美好的人性,写出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

一、明确记叙文的体裁特征

1.记叙文及其特点

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特点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2.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性的文章,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都要写出是什么人、什么事,事情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有原因和结果,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所以: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原因,为何发生找原因;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简单说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记叙的“六要素”。在写作中,六个要素要做到有详有略,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一般的说,详写的部分就是重点部分,是体现中心的关键所在。详写有时会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把事物的细枝末节进行放大,让读者看到其细微之处。详略处理不当,会影响或冲淡中心的表达。

3.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的体式,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体式”,是指文章的不同样式,是文章外部形式上的特征。记叙文的体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日记书信,等等。这里所说的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和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抒情类记叙文与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又是脉络相通的很难也没有必要严格区分。

下面,就有关记叙文分类的一般知识和写作要求,分别举例做一些必要的解说。

(1)记人、叙事类记叙文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的叙述、描写对象,它一般是通过对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活动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所描写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个性。一般借助于人物外在的肖像、语言、行动、心情等方面表现其内在的性格,在具体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表现出这个被塑造人物是“怎样一个人”,而不是作者抽象地给人物作“鉴定”、“评价”。同时,所塑造的人物也应力求突现其个性,多写人物的特征,切忌千人一面的完全无个性、无特色的一般化描写。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组人。写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件事,也可以通过几件事来表现。倘若是通过一件事来写人的,就要写他最能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一件。如果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则要写好这几件事把聚焦点对准人。写一组人的,文章写的人多,事情也多,要考虑用什么中心思想把人物的事迹组合到一起来。比如《父辈》一题,要写的是父亲这一代人,要写出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走过的道路,作为男子汉的性格特征。

写人的文章,要区别主次,一方面要注意突出主要人物,另一方面也不要忽略次要人物,乃至群众角色,要做到详略得当,人物之间能互相配合。例如,2008年全国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

举手投足之间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

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有时外婆买菜,用了很长时间。外公就急得坐不住了,在窗边不住张望,希望看到外婆的身影。可是当得知外婆是为了买我们爱吃的正宗牛肉,走远路时,外公又喜笑颜开起来。

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

第一次没有外公的年饭,是在酒店吃的。外婆来了,却不大高兴,原来为大家准备的餐具中少了外公的,可是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

外婆说:“昨晚老头子托梦说了,他也想吃点。他想吃的,你们都孝顺,都记得点了,他该是高兴的。不过,老头子说要和我挤一张椅子坐,就够了……”外婆是个朴实的人,但她的那番话,却让我比什么名著都记得牢。

外公外婆总是散发着种东西,举手投足之间的,我说不出的,却总想亲近的东西。

所以,就算是高考前的一个清明节,我仍然坚持去爬高高的山,去为外公扫墓,去默默地和他交流。

外婆是细心的,小心地摆出一小桌精巧可口的饭,在外公墓前。这个时候,外婆总是哭。我知道,外婆听别人说过,另一个世界的人是很想吃供奉的食品,可是他们的喉,只有针眼大。外婆想到外公那样子,就会很难过吧。而外婆叠的纸钱,已经厚得烧不完了。如果那些飘飞的灰烬能带上外婆的思念,那么我觉得那些都是最美的情书

外公与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让我见证了他们的不离不弃。我的眼角常常湿润,或许因为,久在喧嚣,终于触动了心中长久未拨的一弦。

而我总是努力地去传递些什么,在举手投足之间。是对爱的敬仰,还是为爱而生的感激?

例文评析

这篇文章选材很好,选取了外公和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看起来琐碎、寻常,但是非常生活化,而且渗透了人物情感,极为传神地描摹了恩爱老年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作者对生活观察细致、体验深刻,所以文章以情感人。因此,我们说,这是一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篇记叙文对于如何从事件的描述中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2)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记叙文

写景和状物类为主的记叙文,比较容易鉴别,困难在于写景和状物类绘景的记叙文与抒情类记叙文的区别。这是因为写景和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借助描绘景物,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这两类文章具有双重性:作为一般文章,可视为记叙文;作为文学作品,则可视为散文。如果以写景或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穿插和阐发,则应视为记叙文,反之则可看做散文,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茅盾的《白杨礼赞》等。

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记叙文时要注意三点:

①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外形特征。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表态特点和动态特点,对事物的外形、颜色、状态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事物的变化和活动情况加以认真琢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描写出事物的特征。

②借物抒情,写出事物的品格。借物抒情,往往不是把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渗透在对某一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一般是“借物赞人”或“借物喻人”,在赞美某一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来歌颂相关的人。因此,所状之物必须是自己熟悉并有深刻印象的内容,用朴实而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状物,表达真情实感。

③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外界的某种事物来表明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和思想认识,即把思想情感和认识寄托在某种外物之中。它常常是全篇都围绕某种外物展开,处处都出现该外物,而这种外物则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状物时常用的方法,一般是联想和象征。联想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借助联想,找准“物”与“志”的内在聚焦点即抓住“物”的主要特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寓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征,就是用与某种品格、精神、思想、概念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来表现某种品格、思想、概念。运用象征手法,必须注意象征体寓意的选择要切合表现主题的需要,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如高尔基的《海燕》、巴金的《灯》二是用象征的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情,如鲁迅的《药》结尾处写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环,象征革命力量扑不灭、革命自有后来人的事实。

(3)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在记人、叙事的记叙文中,有的比较单一,有的则较为复杂。这里将后者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种体式来认识,因为这类文章最为常见,也是我们练习写作的重点这种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有别于一般记叙文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众多材料的组合。如《为了忘却的纪念》,若干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严密组合。

二是多种组合方式的统一。如朱自清的《威尼斯》,介绍威尼斯的自然风光和文物特点,采取空间顺序与事物性质顺序巧妙结合的方式,使记叙内容得到精炼而又完整的表达。

三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在复杂的记叙文中是较为突出的,如《包身工》,全文可以分成两类:首先记叙和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劳动生活;其次议论与说明,概括了包身工制度的由来、形成和实质。这两类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却在一篇文章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组合方式。茅盾的《风景谈》,六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镶嵌在五次带有抒情性的议论中,把叙述、描写、抒情与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作品的主题。

4.表达方式

记叙文主要以叙述描写为主,但也可以运用抒情和议论。(详见《表达方式·叙述》)

5.确定线索,理清顺序

大凡一篇记叙文,结构上都有一条明晰的线索。最基本的线索是人、事、景、物、情、理、趣、时、空等,也有时空交错、情理结合、人事物相交织、明暗穿插等线索。有的文章是以事为线索,如《夜走灵官峡》一文,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景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以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彩和色彩的变化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一文,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有的按时间顺序来展开,如2004年云南高考优秀作文《那时花开》;有的以人物思想行为及认知过程为线索来展开,如《呐喊·自序》;有的是主题线,即以一点为中心向四处散射的辐射式线索来组织材料,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再如2004年陕西满分作文《父亲很土,却很快乐》,围绕父亲淳朴、平易的特点,选取父亲在吃饭、业余生活、人际交往方面的小事来表现人物形象;有的文章中又有明线、暗线之分,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怀念,暗线则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记叙文的基本结构

结构是指作文的基本构造,是对材料具体恰当的组织安排,通常包括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线索等方面。从行文次序来看,记叙文的结构安排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介绍人物、事物为主的记叙文,结构上通常按照“总——分——总”、“总——分”、“分——总”这三种方式来安排,其中“总——分——总”运用最普遍。所谓“总”,即是概述;“分”,就是对“总”的展开,展开的内容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

(2)以叙述事件过程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地点的转换,或者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其中,以事件发展变化为线索的做法较为常用,即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

(3)以叙述感想、看法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结构安排—般遵从感想、认识的发展变化,例如,不喜欢某人——因某个契机而对此人产生兴趣——通过交往真正了解此人——赞扬此人的品质。

(4)回忆性的记叙文通常以倒叙手法开头,结尾再“回到现在”,使全文的结构形成环状。行文中如果有需要补充说明的事件或人物,可采用插叙的手法,但文字不要过多,同上下文的意思要连接起来。

二、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无论何种形式的记叙文,从下笔之前的构思到文字形态的呈现,总要经过作者精心独到的营构。这个过程之中,应特别注意下列方法的运用。

1.确定一个好的主题

每篇文章都有主题,它是作者对文章所记写内容的总的看法或评价。在文章中,它是统率一切的灵魂,是贯穿全篇的红线,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此为据,自觉受其约束。

2.精心选择材料

记叙文的写作,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为此,作者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而作者所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在于选择和取舍,对此,著名作家茅盾形象地说“要像关卡的税吏们的百般挑剔”。具体说来,这“挑剔”的标准就是:“真”、“精”、“新”。

3.叙述要生动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展开的过程讲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文章要生动,最基本的方法有四种:

(1)采用恰当的记叙顺序

在记叙顺序上,我们除了采用一般的顺叙方法外,还可以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段,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2)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孤立地运用在一篇文章中而是综合运用的。我们在写记叙文时不一定每一种表达方式都用,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或两三种综合运用即可。一般地说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情景交融。

比如《最后一课》中,“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一段以叙述为主,夹以人物的心理描写,表现出环境气氛的凝重,以及小弗郎士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激励,对老师产生崇敬之情;“‘我的朋友们啊,’他说……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宇:‘法兰西万岁!’……”一段则以描写为主,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痛苦的内心,以及他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高尚精神。

此外,记叙文中还会经常运用抒情和议论来抒发情感。但不管选用哪种表达方式,还是要以记叙为主,从记叙中自然引发出来,而不是脱离记叙内容,凭空添加进去的。

(3)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中学生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夸张、排比等。恰当使用修辞,通常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写一位勤劳朴实的老渔夫,“他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这里的比喻很恰当,简练而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再如描写长江的浩浩荡荡,“那浑浊湍急的流水,时而惊涛迭起,时而浪花飞卷,时而一泻千里如狂奔的野马群,时而又在峡壁和礁石间急速地迂回,发出声震峡谷的呐喊。”这里的排比起到了增强气势的作用。修辞的目的性很强,不要盲目地认为堆砌很多修辞就会显得语言优美,富有文采,没有必要的修辞反而使文章臃肿、啰唆。

(4)有波澜

事物总是曲折发展的,写文章也不该直来直去。好文章的妙处,不在于一览无余,而在于一波三折;不在于一泻千里,而在于婉转反复。可根据内容采用抑扬、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等手法,写出文章的波澜起伏,行文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记叙文创新技巧

记叙文构思谋篇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有:

1.平实叙事式

平实叙事是记叙文写作常见的一种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重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字叙述事件或描摹事物,从而勾勒出真实传神的形象。选择的材料要能体现自己志趣高洁、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思想品质,反映自己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传达健康向上的真挚感情。记叙时要有情有序,记叙具体而有重点,恰当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语言要确切生动。行文时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真实的毫不矫揉造作的情感,要对细节作细致的描写,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实中见出“丰腴英姿”,才能打动人心。如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便是范例。

2.典型人物刻画式

“典型人物刻画式”就是指文章用刻画典型人物的方法来应对文题,人物形象或直接或间接地蕴含文题的主旨。应该明白,写人的文章是记叙文的很重要的一个类别,但在高考优秀作文中,佳作却很少,学生应掌握好分寸。要写活生生的人,就要写出人的个性。要想让自己所写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准人物。二是选择事件,通过事来写人。三是要从多方面来刻画人物,处理好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关系。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例文评析

这是一篇写人物的考场作文,人物刻画得相当不错。文章采取边叙边评、述评结合的方法,记叙史实翔实而又概括,评叙人物精当而又有序,文字优美,感情炽烈。特别是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是本文的得分点。

3.截取场面式

记叙性文章面对的是客观事物,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要避免照搬生活,就有一个把“过程”截断、从哪里写起的问题,也就是在“剪碎”材料的过程中,从哪里下第一刀的问题。这种“截取”,通常包括两层意思。从“完整”的生活素材中选择一个叙述的起点,是截取,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一生,作者从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第一次到鲁家做工写起,这样就将祥林嫂从小如何受苦、后来又如何被骗、逃婚等情节过程全部剔除从已选择的材料中择取某一部分放在开头,作为文章的起点,也叫截取,如将祥林嫂之死作为揭开这一悲剧的序幕,便于吸引读者、统摄全文。这后一种选择文章开头的“截取”,在记叙性文章的写作中更为重要,它与文章的结构形式直接联系,常常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4.画面组合式

画面组合式意味着文章是将几个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片断组合起来,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主题。尽管每一个片断都能独立成为一幅图画,但是必须表现中心事物的特征,也就是采用画面组合式,必然是所有的画面都要反映文章主题,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难点就是对画面的描写,不能零乱,既可从不同角度去描写,又要在画面中营造情感,为主题烘托气氛。只有这样,就会在形式上新颖别致,变而不乱,情感强烈;在内容上充实详尽,胜人一筹。

请看2006年北京卷优秀作文:

北京的符号

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蕴,不约而同地,多少文人风尘仆仆地朝你赶来了,古都北京,文人扎根在这儿,你宽广的胸襟温暖了他们,你深情的水土养育了他们,你慈爱的双手抚慰了他们。他们的诗歌中、散文中、传记中,他们的寓所里、魂归处,他们的血脉中,都汩汩流淌着你留在他们灵魂深处的气息,然而他们逝去了,你却依旧恒久存在着,于是你的文人孩子们留下的踪迹,成为你永恒的符号。

是钱钟书曾居住的三里河的寓所吗?一位学贯中西的硕儒,不求闻达的学者,“嘤其呜兮,求其友声”,大儒已逝,但后人瞻仰,仍能感受到那严谨的治学之风。踱步走过,仿佛看见一盏孤灯下,独编《管锥篇》的身影。

走过鲁迅曾居住的八道湾,四合院里那株紫藤还开得正旺,侍候周家一辈子的老佣人张淑英依旧踮着小脚穿过庭院,守着周家的故宅,向前去探访的客人叨唠着大先生和二先生。

走过史铁生在迷惘失落时徜徉徘徊的地坛,千年的古柏沉默不语,葱茏蓊郁,回望一眼,月季正开得烂漫,蝶儿正舞得热烈,仿佛母亲深情注视的眼光。

走过城南的陶然亭,高君宇和石评梅安然沉睡,青山无语,碑上刻着他们的墓志铭:“我是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般耀亮,我愿死如彗星般迅忽。”陶然亭无语,停滞了峥嵘岁月。

走过“文革”中逃脱“破四旧”浩劫的明城墙、钟鼓楼,就仿佛听见梁思成先生痛心的话语:“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倘若在建筑上失掉自己的特色,是大大有碍观瞻的。”又仿佛看见林徽音与北京市长吴晗争执时的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什刹海畔,有储安平“一万分的失神,一万分的慌张”;昆明湖边,有金岳霖的谈笑风生;荷塘月色下,有朱自清的抒怀。我走过窄窄的小巷,穿过长长的胡同,穿过深深的庭院,处处都是文化的气息,处处都是深藏不露的符号文化。

古都北京,你养育了一批热爱文学的孩子,他们老去逝去,成了失根的兰花,飘零的浮萍,心里牵挂着你,你是心灵的故乡。他们的灵魂远去,留驻的第一站,一定在你的心头。他们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他们留下的文化氛围,就是你亘古不变、浩然长存的符号啊,北京!

例文评析

《北京的符号》一文以北京的人文底蕴为切入点,选取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画面,如钱钟书、鲁迅、史铁生、高宇君和石评梅、梁思成和林徽音、金岳霖、朱自清,都是北京人文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人物的代表性是鲜明的,更难得的是作者对每位人物都着墨不多,但却字字传神,寥寥数语就将这些人物并通过与人物关系密切的场景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且画面与画面之间又有机地融合,勾画出了一幅北京的人文历史长卷。这固然是作者丰富人文知识的积累所成,更显示了作者对画面特点把握的功力。

画面组合式实际上应具有散文般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文章的中心通过画面的方式散放思维,最后在画面组合的基础上回归文章的主题,收放自如是这种行文方式的能力要求。

5.情节生动故事式

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来诠释话题。故事可以是人物故事、动物故事、民间故事,也可以是神话故事、科幻故事等。讲故事除了主旨明确、感情健康外,还要注意有生动合理的情节,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实施交代故事的相关背景。(例文见第四章《妈妈讲的三个故事》)

6.巧设悬念式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旧时写章回体小说的人,每到关键处,便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故意设下悬念。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设下一个个“扣子”,引起读者对故事人物命运的关切。悬念能使作品引人入胜,唤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一般地讲,有三种情况可以产生悬念:一是读者对将要发生的事件一点也不知道,急于弄清;二是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情知道得比较粗略,想知道更多、更详尽的细节;三是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知之甚多,但急于知道事件的结局。不论是对所叙述的事件一无所知,还是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始,不知其末,读者都是从“有所不知”到“无所不知”,延续的过程越长,悬念就越强烈。

“悬念”往往与“波澜”分不开。一篇优秀的小说往往在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叙述中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然后一一解开,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

从前有一个诗人给一个权贵家族的老太太贺寿。他在酒酣饭饱后当场题诗“这个婆娘不是人。”诗句一出,在座之人皆大惊失色,不由得为他捏一把汗。诗人镇定自若,写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伙看了都转忧为喜。接下来,他写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老太太的儿孙看了皆对他怒目相向。但诗人马上写出的第四句平息了他们的愤怒:“盗得蟠桃庆寿辰。”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诗人写出的第一句诗出乎大家的意料,因此吸引了所有的人,而接下来的三句诗波澜起伏牵动了所有的人。

从这个角度讲,没有“悬念”,便没有“波澜”。我们听故事时都喜欢听有情节性和趣味性的,如果故事平淡无奇,就不能吸引听众,写作也一样。

7.离合相生式

“离合相生”,是就材料与主题而言“离”,是放得开笔,但也不离题;“合”是收得拢笔,紧扣主题。叙述时若能做到忽离忽合,离合相生,文章就有波澜,富于变化,生动感人。对于记叙文来说,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紧紧地扣住行文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主旨是怀念藤野先生,开头却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上野的樱花、清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会馆、仙台几个职员的操心、居室的变换,等等。这些描述可谓离题太远,但是,正因有这种“离”,才展示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社会历史背景,突出了师生之间关系的深刻意义。在记叙了藤野先生对“我”在学习上的种种帮助之后,作者忽然又将笔移开,插进了日本学生轻视、嘲弄中国人的一场风波,还有作者看电影后的思想变化。这段内容看来又有点“离”谱了,但正是这一变故,才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推向了高潮。藤野先生临别前的表现和“我”别后的追思,使文章中藤野先生的形象“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将永远鼓舞作者继续自己的事业。全文在更高的层次上切“合”了主旨。

8.先抑后扬式

这是组织篇章时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种过程常常表现为:从表面到实质,从片面到全面。这就有可能形成某种误会或曲解。大凡经过某种曲折而认识到文章中运用抑扬手法的客观依据,也是这种手法之所以能增强文章效果的根本原因。抑扬手法的运用,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唐弢的《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时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这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勾起进一步了解的愿望。文章往下的回忆,正好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对鲁迅的“议论”。原来,鲁迅平易近人,对青年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满嘴昏话的骗子、烧杀抢掠的屠夫,确实很有“脾气”,也是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9.叙事完毕理现式

记叙一件或几件事,或是讲一个或几个蕴含哲理的故事,故事讲完了,事情说清楚了,文章的主旨也就凸现出来了。用这样的写法来揭示话题、解答话题,常常会给人行文别致、构思独特、充满哲理的惊喜,是一种获得高分的行之有效的法宝。要想写好这类文章,关键是所述故事或所记事件确实含有哲理。

例如,2005年天津市满分作文:

留给明天

我要画一幅绚丽的画留给明天,让人们知道我生活的多彩与瑰丽。

我要唱一支动听的歌留给明天,让人们知道我生活的悠扬与快乐。

我要跳一段炫目的舞留给明天,让人们知道我生活的婀娜与青春。

而这一切真的可以留给明天吗?画作会遗失,歌声会飘逝,舞蹈会停滞。还有什么不会消失?我们可以留给明天的究竟是什么?你爱唱歌,但你可能会忘记今年的金曲奖颁给了谁;你爱足球,但你可能忘记今天的足球先生是谁;你爱读书,但你可能会忘记,离家出走的是觉新还是觉慧?

而你怎会忘记,小学的时候,是哪个老师在下着小雨的夜晚,陪着你等待晚归的父母,还把身上的衣服披在你的身上。你更不会忘记第二天老师嘶哑的声音和亲切的笑容。

而你怎会忘记,初中时参加朗诵比赛,自己在台下紧张得脚都转了筋,好朋友握着你的手对你说:“别怕别怕,你就当台下坐的全是青蛙!”你怎么也忘不了通过朋友的手传过来的温暖,还有她那丑得要命的鬼脸。

而你怎会忘记,独自在异乡的路上,忍受着闷热与晕车的煎熬,同座递过来的一包纸巾,还有一瓶清凉的矿泉水,还有附赠的充满善意、鼓励与温暖的笑容。

是的,这一切你都忘不了,也不能忘。

我们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朋友、陌生人与我们或是擦肩,或是相处一段时间,而有的人就如同过眼云烟,随风飘逝,不留下一点点痕迹,而有的人就成了我们心目中的烙印,时时让我们回忆,让我们温暖。

这一切与相处时间无关,与认识与否无关,让我们记住的,是那些在我们心中留下温暖回忆的人。

是的,是“温暖”。这才是永不消逝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可以留给明天的东西,为荒漠种上一棵树,为灾区捐上十元钱,为盲人引一段路……正是这一点一滴的温暖,汇集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这能量不只能温暖今天的我,明天的你,后天的他,这能量可以永远的传递下去,一直到明天的明天的明天……

我们可以留给明天什么?

要留温暖在明天。

例文评析

本文开头用“我要画一幅绚丽的画留给明天”“我要唱一支动听的歌留给明天”“我要跳一段炫目的舞留给明天”来起领全文,切入话题很巧妙。接着,作者匠心独运,借叙事回答了实现这三个愿望的困难,显示出了作者的组织能力。最后,在叙事上的基础上,事毕而理现,强调了“要留温暖在明天”的主旨,表现了作者良好的思想品质。全文构思巧妙,收尾艺术,是本文得分的亮点。

10.叙事之后点睛式

议论虽说是论说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在记叙文中也可以适当运用,此时,它只是一种穿插在叙述和描写中的辅助手段。叙述完一件事,然后在文章结尾处(有时可夹叙夹议)对文中叙述的事物画龙点睛式地发表议论,来揭示所叙事件的意义,揭示题旨。

这类作文要写好,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叙”和“议”的关系。“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述点睛之笔,是“叙”的深化,要恰到好处。这样,生动的记叙可以感染阅卷老师,而精彩的点睛式的议论会给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

11.记叙、描写、抒情交融式

首先,要抓住记叙这一环,也就是一定要写最能反映生活本质和内心深情的人与事,时间选得典型、感人,那么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文章就会显得自然而真切。其次,情、理、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要以抒情议论之笔来叙事,收到笔笔含情、即事见理的效果。

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您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

在您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您的教导中,我牙牙学语;在您的期盼中,我迈入学堂;在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逐步成长……

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即使降生在贫困的家庭。妈妈,我怎能忘记上次我从学校回家,低低地和您说:“妈,好多年没吃西瓜了,我想吃西瓜……”我惴惴地看着你。您无言,叹了声气,走进灶房。我多恨自己提出这个无理的要求啊,父亲去世得早,仅靠您单薄的身体守着父亲留下的二亩薄田。这一刻,我真的恨自己残忍,怎能再给母亲施压呢?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您赶集回来,肩上背着个小西瓜,篮子里还有些刚下地的青绿的菜。妈妈走进灶房操劳着一天的饭菜,我忽然有想哭的冲动。过了一会儿,您叫我吃饭,坐在那张简陋的八仙桌旁,我明显地看到菜比以前要丰富好多,还有让我垂涎的红红的西瓜。妈说:“娃要高考,给你加些菜,快吃吧。”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妈妈,把她能给我的都给了我,我唯有学业可以回报。可是考前最后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我却考得很糟糕。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远远地发现,昏黄的残阳中,母亲佝偻着背在村口望着我归来的路。那一刻,我有向后走的冲动,可我终究不能。

和母亲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心疼着,该怎样告诉母亲我的失败呢?到家的时候,我头低着告诉母亲我考砸了。母亲,望了我好久,然后用她枯槁的双手,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下次你会考好的……”有这样的母亲,即使穷又怎么样?她疼我,爱我,相信我,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充实的成长过程,母亲给我的已经太多……

今天,我坐在考场上。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我会一直努力。最后,要告诉母亲: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例文评析

这是一篇记叙、描写、抒情都很成功的佳作,面对话题,考生写平凡的妈妈用不平凡的母爱充实了女儿的成长过程。全文构思奇巧,行文别致,是得分的亮点。

热点训练

按要求作文: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土壤的功用是无比崇高的。而尘埃,却只能污染空气。两者都由土而来,价值却全然不同。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现象吗?你思考过它们的原因吗?请以“土壤和尘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2)记叙文;(3)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土壤”在脚步、车轮之下,在草木果蔬、稻麦之下。没有了土壤,也就没有了脚步车轮,没有了草木果蔬稻麦。那么,我们再向深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土”成为令人尊敬的土壤,又是什么原因让“土”成为令人鄙夷的“尘埃”?是对人的贡献!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启发:

人的价值又何尝不是这样?有的人,身居高位,脱离群众,自以为高人一等,到头来变成一文不值的“尘埃”;相反,有的人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实实在在的事,献身于事业,献身于大众,最终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也可换一种思路:“位置”移人。许多人在处于一介平民的时候,尚能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大众的事;一旦得势,权高位重,就会轻飘飘起来,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最后走上人生歧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