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孩子规划未来

为孩子规划未来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就是在这种接二连三的疑惑中,马不停蹄地为孩子规划未来。即使对孩子实施“英才”教育,但父母却丝毫不了解孩子的兴趣、才能以及孩子所擅长的领域;或者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做就跟着一起做。因此,身为父母,若对于孩子究竟拥有哪方面的潜能、哪些不足、应如何给予引导等问题从未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只凭自己的想法和热情,盲目地将孩子带进“英才”教育的门槛,最后能给孩子留下的也只是伤痛与悲哀而已。

阶段7 为孩子规划未来

20年后,我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任何父母都会对孩子的未来感到好奇和期待。好奇孩子会如何成长,期待知道孩子将会是什么样的人……父母就是在这种接二连三的疑惑中,马不停蹄地为孩子规划未来。的确,作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望着日益长大的孩子,对孩子寄予美好希望,对其将来职业富有幻想,这些都是人之常情。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变得越来越高。不管是医生还是棒球选手,只要按照父母所期望的,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那父母呕心沥血的培养,即可谓有所值、可以让他们觉得欣慰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如何为孩子起草蓝图、选取背景。当然,大部分人都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孩子基本上都会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业等相似的成长过程;而且,我们也会质疑,如果父母为孩子起草有关未来的美好蓝图,那岂不是变成对孩子未来的干涉和控制了吗?又或者,有些父母有更为具体的期待——让孩子将来成为医生、检察官、著名的运动员等,仿佛父母的这些期待,正是孩子的使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向往。

正如我们不断在强调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过高的期望或是过度的放任都是非常危险和极端的做法。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不能太过专制和刚愎自用。前面所述的“父母要为孩子起草蓝图、选取背景”真正含义是,父母应通过对孩子一举一动的观察,发现孩子的才能、激发潜力,为孩子创造最适宜、最有利的发展环境。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感受,自顾自地规划孩子的未来、描绘出父母所期待的画面,只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负担,让孩子越来越反感。父母要经常提醒自己,这幅画的主角是孩子,而不是父母。与但是,如果父母完全地放任孩子,不管不顾,任由其发展,那只能证明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

越是幼小的孩子,越无法独立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更不可能产生任何具体的理想或志愿。他们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觉得好奇的问题表现出较多关注和关心而已。不可能自己独立地想象或描绘出自己的未来。此时,有能力做出这些具体规划和判断的人,就只有孩子身边的父母。通过同孩子的朝夕相处,细心观察、客观分析,发现和挖掘孩子的潜在才能,尽一切努力为孩子创造相适应的成长环境,不断激发孩子的潜力,使孩子的智能在后天针对性的教育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是父母难以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在生活中、在平常的家常闲聊中,父母也可能问过孩子:“将来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只是父母的无心之语,但有时孩子出乎意料的回答,往往让父母手足无措、大失所望。对这种情况,父母最常有的措施就是,完全无视或否定孩子的想法,不断强调自己的立场,向孩子灌输大人们的意愿,要求孩子尽早扔掉荒唐可笑的梦想,而应该成为父母所期待的这样或那样的人。实际上,从父母开始劝解孩子的那一刻起,父母便不再是孩子的推动力和助力,而变成了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障碍、一片迷雾。不仅无法培养孩子的才能,反而可能会磨灭孩子的潜能。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就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孩子长大后都成为医生、律师和教授,那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存在其他的职业了,难道父母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一样,度过几乎相同的人生?其实,也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希望孩子努力学习,成为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找到体面的好工作。当然,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希望、有所期待、有所遐想,其实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许多父母被自己为孩子描绘出的美好未来冲昏了头,对孩子的其他才能都视而不见,完全不放在心上。例如,孩子热切渴望将来能成为画家,而且也有这方面的潜质,但父母却一再地要求孩子成为学习优等生、早日考入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日积月累,最后极有可能导致相反结果。即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感到反感,想早日摆脱现状,逐渐产生叛逆情绪。

其实孩子没有必要都一样地接受相同的教育、选择相同的专业、经历相同的发展历程。所以,我们说“个性”非常重要。如今,社会和人们不断强调“个性”,但我们的父母却一边顺应“个性”潮流,一边让孩子接受规定的、统一的教育过程,培养与大众趋于一致的思维模式。父母大可不必这样。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大可不必与其他人一模一样,也不必把其他人当作模板来学。如果,孩子的确是难得一见、才华横溢的“英才”苗子,试问又怎能与普通孩子相互对比?又如何学习在其他才能领域都与之相差甚远的其他“英才”?

如果还是无法放弃对孩子进行比较、衡量的想法,那就来比较一下孩子的需要、真实想法与来自父母的给予和期待吧。如果比较后发现双方的想法基本趋于一致,父母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为孩子规划生活、设计未来,为孩子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万一孩子的想法与父母的期待相差十万八千里呢?应该怎么处理这难以跨越的鸿沟?其实,即使事实如此,父母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忧或感到不安。仔细分析一下,就能推断出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基本来自于孩子当前的兴趣和好奇。不言而喻,孩子的才能也大多体现在这一相关领域。因此,这种情况下父母首先有必要检讨一下自己,回想一下自己曾对孩子倾注过多少时间,有过多少次共同度过的回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内心多少有所了解、重视孩子的感受,即使在某些方面有些许不同,也完全可以通过沟通进行弥补,增进了解。但如果双方想法相差甚远,父母就应该忍痛舍弃自己的期望,遵从孩子的想法和兴趣。可以说,这才是父母的明智之举。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认为,受过错误教育的孩子远比未受过教育的孩子更加愚笨。“英才”教育也是如此。即使对孩子实施“英才”教育,但父母却丝毫不了解孩子的兴趣、才能以及孩子所擅长的领域;或者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做就跟着一起做。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及做法不仅会严重破坏孩子的潜能,还会使孩子连学校正规的教育也感到极其反感,影响孩子的心态及日后的发展。

因此,身为父母,若对于孩子究竟拥有哪方面的潜能、哪些不足、应如何给予引导等问题从未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只凭自己的想法和热情,盲目地将孩子带进“英才”教育的门槛,最后能给孩子留下的也只是伤痛与悲哀而已。

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如农夫。的确,父母对待孩子,就像农夫亲手栽培农作物一样。从播种、长出小苗开始,直到施肥、浇水,创造成长适宜的所有条件;不分昼夜、辛勤耕作却毫无怨言;朴实的农夫只为看到结实的果实、丰硕的收成,满心期待,耐心地守护。相应地,孩子的成长也如同农作物一样,娇嫩、敏感,需要关爱。众所周知,如果农作物缺少养分或盲目施肥都会严重影响收成;同理,没对孩子进行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完全无视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只是一味让孩子接受“英才”教育,这就相当于父母亲手埋没了孩子的真正才华、摧毁了孩子梦想的未来。

父母对孩子的耐心有另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慎重。即使父母了解教育方面的许多知识和常识、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都只是曾经的教育基准与过程。孩子一旦开始略显才能资质,接下来的重担也就落在了父母的肩上,父母也就开始了艰难的研究和摸索。观察获取充足的资料、提供孩子成长适宜的环境等都是父母不可小觑的责任。再以此为据,找出对每个孩子最为适合的教育方式及手段,这是“英才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韩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以及“英才”教育中,尚存的最大弊病就是还不能很好地把握住孩子的才能与教育方式间的关系。很多时候,父母是为了自己的自尊心和家人的体面,硬是把孩子送到“英才”教育机构。而且,还将这种“英才”教育和基础教育当成一条通向名牌大学的捷径,根本没把培养孩子特殊潜质的目的放在心上,也基本没有对个别教育和针对性教育的正确认识。要知道,父母这种致命的无知与偏见都是针对“英才”教育的一大挑战,也是毁掉孩子正常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的直接原因。

我们所提出的“为孩子规划未来,描绘20年后孩子的变化”,都不是基于社会性标准、也不是指全部依据父母的期望与想法;而是应以孩子自身的才能为基准,预测孩子的发展、预测所获的成就等。为孩子选择恰当的教育环境与条件,判断其应接受何种“英才”教育,就如同给已画好形态的画面选择填充颜色一样。父母不要对与孩子之间的分歧耿耿于怀或过分担忧。如果真想让孩子接受正确而适合的“英才”教育,关键就是父母能否做到舍弃自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取一切基于孩子的需求、一切顺应孩子的特质、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原则,站在孩子的位置遥望孩子的未来。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解释“父母为孩子的将来,起草蓝图、选择背景”的真正含义——通过对孩子的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才能所在,为孩子提供最适宜的教育环境,给予强有力的激励与支持,让孩子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