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舍不得孩子受挫

舍不得孩子受挫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己是否舍不得孩子受挫?舍不得放手让孩子尝试,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妥当呢?在需要介入协助孩子的情况,爸爸妈妈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用有效的引导来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詹老师举公交车上亲子互动的例子──当妈妈对孩子说:“白色的鞋子要常常保养。”詹老师分析上面这个互动:妈妈没有骂孩子,她的建议也没有错,但孩子不说话,代表孩子不接受。有许多和孩子相处经历的詹老师信心满满地表示:“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大人有创意。”

13 舍不得孩子受挫

教养情境

随着孩子成长的脚步,走出家门、步入校园后的学习生涯,往往就脱离爸妈照顾的势力范围,好在“家长参与”的潮流兴起,孩子的功课太多、太少,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没有人愿意跟孩子玩……都是爸妈可以介入的事情。“怎么可以让我的孩子受挫呢?”爸妈随时都可以到学校,也能通过电话遥控,要求老师给孩子一个交代!

“小孩不怕跌倒,跌倒是他以他的身体融入周遭世界,干扰外在事物的秩序时,必要付出的代价。但他从不计算代价,只因体验是他生命成长不能割离的血肉。人最真实的知识须靠自身的体验得来,靠自身体验得来的知识,才能发展成智能。”这段话,是出自于《童年与解放》,生动地描述孩子的生之勇气,不怕跌倒、不怕挫败,因为这些都只是体验世界必须要付出的小代价。

当小孩奋力地翻身、跌跌撞撞地学走路时,爸妈因为了解身体能力的重要性,再怎么舍不得也要放手,让孩子从一次次跌倒中,慢慢练习怎么站起来,怎么走得更好!应该不会有大人,因为舍不得孩子跌倒,就一直牵着孩子的手吧?

别当草莓制造机

许多爸妈都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变成“草莓族”,没有挫折忍受力,一碰就受伤,那么就要回头省视一下,自己是不是草莓制造机?自己是否舍不得孩子受挫?舍不得放手让孩子尝试,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妥当呢?

就像身体能力的进步,要伴随着跌倒的副产品,其实心智能力的成长也一样。当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与问题,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身为有过相同经历的爸妈,很自然会想要以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帮助孩子作出理想的选择,让孩子可以快速解决问题。

但是,当你急于帮孩子解决问题,确保孩子不要因为犯错而付出代价时,其实也剥夺了孩子从行为后果中学习的机会,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急着给意见,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会让孩子依赖成性,所有的事自己都不思考、想办法,只要照爸妈说的做就好,反正“成也父母,败也父母”,问题解决了是爸妈的功劳,问题没办法解决就怪爸妈的方法不好。将来长大,脱离爸妈的呵护范围以后,很有可能就没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变成没办法面对挫折的草莓一族。

尝试挫败与承担后果

就好像学走路时一定要跌倒几次,学习替自己解决问题、负责任的同时,难免也要承担失败与挫折,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路途,再怎么疼爱孩子的爸妈,也没办法代替孩子来承担。

让孩子有机会去经历失败与挫折,能帮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比方说,孩子应该要自己准备上学用具,爸妈不要孩子一通电话,就替孩子把忘带的东西送去,应该让孩子试着面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比如想办法跟同学借。让孩子有机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承担没有把事情做好的后果,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替自己负责”。

英国教育学家史宾塞也赞成这种做法,他认为“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的自然惩罚法”,比人为惩罚更有效,不但不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更能让孩子产生正确的因果观念,孩子会很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会产生什么后果,然后从这样的经历中产生自我判断,这样的判断会比大人权威式的说教,更让孩子心悦诚服。

教孩子正向面对挫折

不过,放手让孩子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两个重要的前提:第一是要“安全无虞”;第二,就是要在孩子遇到挫折、或必须承担后果时,陪着孩子正视挫败经历。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挫败,将挫败当作学习的好机会,让孩子可以从挫败中找到“下一次进步的契机”。

比方说,当小孩不小心跌倒时,爸妈如果说:“活该,不是叫你不要跑那么快吗?”或是说:“是地板不好,我们打地板!”这样的说法,并不能帮助孩子下次不跌倒,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听话,或是迁怒地板,把责任都归到地板身上,没办法心平气和地思考“下次怎样才不会跌倒?”

但如果换一种说法:“跌倒了,痛不痛呢?你看这里的地板高高低低的,走的时候要注意看,才不会跌倒的!”孩子承担自己没好好看路的后果,了解爸妈对自己的关爱,也发现原来不同“材质”的地板,要先观察一下再走,自然能降低不小心跌倒的机会。

引导孩子想出解决办法来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面对人生各种选择的挑战也会越多。在需要介入协助孩子的情况,爸爸妈妈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用有效的引导来协助孩子解决问题。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呢?

友缘基金会的詹纯玲老师说:“当孩子在学校被处罚、或是有交友问题时,不要直接给孩子批评、指教、建议,先听孩子想说什么,再来看看孩子到底要什么,你才有可能真正去引导他。”

詹老师举公交车上亲子互动的例子──当妈妈对孩子说:“白色的鞋子要常常保养。”孩子就说:“没有用,反正同学都会踩我的鞋子。”妈妈生气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人?那你要跟老师说”,孩子没有说话。妈妈又说:“我刚才说的你有没有听到?要跟老师反映……”孩子还是没有响应。

詹老师分析上面这个互动:妈妈没有骂孩子,她的建议也没有错,但孩子不说话,代表孩子不接受。孩子有可能担心告状被同学讨厌、或是他不想洗鞋子、觉得反映也没用……但重点是——他不想接受妈妈的建议。到底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因为妈妈太急着给出建议,所以没机会听到孩子的想法。

因此,爸妈在给孩子意见之前,要先听孩子说说看:什么情况下别人会踩你的鞋子?有可能他们在玩的时候,不小心踩到;或者,孩子真的是不会保护自己……再问问看孩子打算怎么办?是否想出解决的方法?

“大人急着给建议,孩子的聪明才智就出不来。”有许多和孩子相处经历的詹老师信心满满地表示:“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大人有创意。”只要大人能陪着孩子把事情想清楚,帮助孩子做多方的沙盘推演,“如果这样做,会怎么样……”,一定能商量出亲子都觉得可行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孩子学到觉察自己的情绪、从更多元的角度看事情。也因为这个结论,不是爸妈的命令或建议,而是孩子也参与讨论而得的,自然容易实践与完成。

拥有生活能力的孩子,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爸妈的疑惑

每次看到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我都觉得好心疼,忍不住要上前去帮忙……有人说我太宠爱孩子了,但是,呵护孩子,不正是为人父母的职责吗?难道,我做错了吗?

不论是谁,在生活中总会有起伏,也难免会遇到挫折。随着孩子成长的脚步,爸妈也要慢慢成长,放下捍卫孩子的手,让孩子有机会尝试,面对自己的挫折。如果大人急于帮孩子解决问题,确保孩子不要因为犯错而付出代价时,我们其实剥夺了孩子从行为后果中学习的机会,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能为孩子做到最好的事,就是“陪伴”。倾听孩子的情绪,在孩子遇到挫折、或必须承担后果时,陪着孩子正视挫败经历,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挫败,将挫败当作学习的好机会,让自己可以从挫败中找到“下一次进步的契机”;通过有效地引导来协助孩子解决问题,鼓励孩子提出可能的解决之道。

这样一来,孩子能从挫败中学到觉察自己的情绪,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挫折,而从更多元的角度看事情,也拥有了解决事情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